1959(1):1-1.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曾经指出:"水肥土种密"的中心是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们掌握关于土壤的系统知识。
1959(1):2-5.
摘要:番禺县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靠广州。
1959(1):6-6.
摘要:农业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农业科学工作,为了争取明年粮食更大丰收,我社已在本月中旬展开了群众性的土壤养分鉴定工作,通过土壤养分鉴定,我们能够掌握各种土质所含的氮磷钾等养分有多少,对进行不同作物合理分层施肥,领导生产更有把握。
1959(1):7-8.
摘要:为查明本省各类土壤特性、肥力、耕作与利用情况,研究低产原因,以便有计划改良与利用土壤,合理用肥,达到生产跃进再跃进,今年6月间,省农业厅、农科所和浙江农学院,根据省委指示,组织有关人员,在衢县光辉社(河谷平原区)和五村社(丘陵区)进行土壤普查试点,继续举办了土壤普查训练班,参加的有59县共63人;随后又到衢县、绍兴二县不同类型的6个乡105个社继续进行土壤普查试点。
1959(1):9-10.
摘要:新兴县在中共广东省委和高要地委直接领导下,省土地利用局的协助下,在1958年上半年全县开展了一次群众性的土壤鉴定工作,前后共39天时间,便顺利地完成了。
1959(1):11-11.
摘要:屯留土壤普查工作组,在中央指出:"水,肥,土、种、密"是增产的关键,其中又以土为中心;地委又指出:土壤不仅是农业增产的基础,而且是农业生产更大跃进的措施之一,从而要在全区范围内,立即组织力量大搞土壤革命,迅速开展土壤普查工作,澄清土壤分布情况,合理利用土壤肥力,确保农业生产更大跃进;我组遵循上述指示精神,于11月1日到达重点责任乡、社(河神庙八一社),首先和公社党委员会研究,得到该社的党、政大力支持,在该社党、政与我组共同组成土壤普查指挥小组,使这次土壤普查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1959(1):12-12.
摘要:我县的经济类型区的典型调查,是在土鉴工作的同时作了统一安排,由计委会、农业科及有关部门20多人进行的。现将我县的做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959(1):13-14.
摘要:第二队一般可算浅丘台地区域。一部分为山顶上(从山顶到坡下分成六个等高线见图1),生长着的自然植物有青杠、黄荆、桐树等,占三等高线以上三分之一的面积;四等高线多是一遍熟地;再下是五等高线,同样生长这些自然植物,以下是熟田,为新冲积土。
1959(1):15-15.
摘要:经过红旗社一团一营的土壤鉴定工作,我对土壤学有一些体会,我认为土壤是由石头经风吹雨打变来的,大石头变小石头小石头变细土;植物生长起来加上根、枯枝落叶等后逐渐变成土壤,农民称做"泥"。
1959(1):16-16.
摘要:我营是土壤鉴定试点乡的试点;由3月29日开始,到4月16日结束。现将我们工作经过情况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1959(1):17-18.
摘要:农民群众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不但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且对当地的土壤性质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特性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系统整理农民群众的土壤分类经验,是土壤鉴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1959(1):18-18.
摘要:目前在群众性土壤鉴定中,全面推行的办法就是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土坑)对土壤进行十查,但是,这个办法还有其不足的地方。要挖一个3尺宽3尺深的土坑。不但费劳力、时间多,若处理不好,对水稻还有一定影响。
1959(1):19-20.
摘要:我们认为横沥乡的土壤鉴定工作,在我县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一个乡,现特将该乡的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1959(1):20-20.
摘要:采用改装火柴盒总结起来有下面两好处:
(1)采用改装火柴盒来装土壤标本,要比用旧火柴盒方便、安全得多,不会混乱土壤标本,如果采用旧火柴盒,一个剖面就要三个,100个剖面就有300个。
1959(1):21-25.
摘要:1958年10月间在广东新兴县召开了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现坊会议,交流了各个地区土壤鉴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对于如何开展群众性的土壤鉴定工作收到了互相学习,交流推动的效果。本刊为了及时配合这一规模宏大的群众性运动,特选登了若干与会同志在现坊会议中的发言,由于篇幅有限,除酌加题目外,并作了一些删节。
1959(1):28-29.
摘要:水稻田挖垡子"是云南省水稻地区的一种耕作方法,它是充分利用地力,提高土壤肥力的手段,兹介绍如下。
1959(1):30-30,29.
摘要:解放以来,我县在党和政府正确的领导下,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全面开展农业技术改革运动,因而在粮食作物及其他主要农作物的生产上均取得巨大成绩,连续保持了三年"水稻千斤县"与"甘蔗万斤县"称号,但近两年来全县水稻生产却迟滞不前,个别乡社单位产更趋下降。
1959(1):31-31.
摘要:江西萍乡县是丘陵地区,土壤并不太肥沃,而全县农民普遍种植双季稻,不但没有使土壤肥力降低,反而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稻谷产量。
1959(1):32-32.
摘要:江屯乡鎭头社全社一百七十户有水田七百三十四亩,耕牛八十八头(其中黄牛五十三头,水牛三十五头),牛栏九十只,一年来积牛栏粪一百四十万零八千斤(大牛每年积二万斤,中牛一万五千斤,牛仔一千五百斤,牛粪还未计算在内),以毎年施用七千斤计则可肥田二百零一亩,能解决全社肥料百分之二十六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