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20(5):225-231.
摘要:本文报道了我国热带(吊罗山)和亚热带(梅岭)四个林型下土壤水热动态。根据各林型的气温、地面温、表层温、林冠降水、地表蒸发、地表径流、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及渗漏水量等水热参数,各林型在一年之中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干凉(冷)期、湿热期和介于此二者之间的过渡期。三个时期的水热状况各有其特点。
1988, 20(5):232-238,254.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桂林地区石灰性水稻土的化学组成特征和微量元素的供给状况。研究表明,石灰性水稻土的钙、镁含量较高,且多集聚于剖面的上部;速效性磷、钾偏低;微量元素硼、锌、钼的供应不足;除钼以外,有效态硼、锌、铁等的含量均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
1988, 20(5):239-242.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发育于不同母质上的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固铵能力,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红壤和砖红壤的固定态铵对小麦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各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均较低,一般在70PPm以下;土壤的固铵能力随土壤的粘土矿物类型而异,其中以蛭石为主的土壤为最高;红壤的固定态铵可以部分地为小麦所利用,而砖红壤的固定态铵则基本不能为小麦所吸收。
1988, 20(5):243-246.
摘要:研究了我国热带亚热带旱地土壤中的溶磷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及其活性。结果表明,旱地土壤的溶磷微生物数量和溶磷强度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土壤的pH和磷源种类。
1988, 20(5):246-246.
摘要:在许多高度风化的土壤中,作物因受到A1的毒害难以利用底土中的水分,而在这些土壤中表层施用的石灰通常垂直移动极慢,需要采用特殊的机械和/或化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用玉米(Zea mays L.)在强酸性Normandien粘壤土上进行田间实验,考察了表面混施石膏(86%CaSO4·2H2O)对产量、根系发育和剖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1988, 20(5):247-250.
摘要:本文通过盆栽和田间生物试验,对NH4HCO3-DTPA法、Mehlich Ⅲ法、Olsen法和Machigen法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方法的有效磷测定值与盆栽和田间试验的参比标准项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四种方法之间亦互呈极显著正相关。
1988, 20(5):250-250.
摘要:M.B.McBride通过对被吸附分子富里哀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对氧化物的水悬液中O2消耗量的测定,研究了铁和锰的氧化物对儿茶酚和氢醌的吸附和氧化。由FTIR结果证实儿茶酚和水扬酸盐能与氧化铁表面上的Fe3+进行配位作用。
1988, 20(5):251-254.
摘要:旱地红壤施用适量石灰能中和土壤酸度,改善作物根系生长,增大根系的吸收面积,增强作物根系对磷的吸收能力。
1988, 20(5):255-258.
摘要:5年的试验表明,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上有明显后效,其后效的大小及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磷肥的用量。在试验地区,以每亩施相当于2.7-5.4公斤P2O5的磷肥最为经济有效。
1988, 20(5):259-263.
摘要:通过土壤养分反应试验和氮磷钾用量试验,着重研究了潴育性水稻土的养分丰缺情况和供肥能力。在大量数据基础上,进行了养分丰缺指标的分级,并制订出了适合该地区条件下的肥料施用配方,对指导同类地区经济合理施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988, 20(5):264-270,278.
摘要:作者研制的A/D转换器与PC-1500计算机接口可使分析仪器微机化,为数据采集、处理与控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提高了常规分析仪器的功能和经济效益。
1988, 20(5):271-276,246.
摘要:本文介绍了用彩红外航片整理抽样法对山西吕梁地区的13个县的土地资源进行了概查。与其它方法相比,此法具有简便,节约,快速的优点。
1988, 20(5):277-278.
摘要:1984-1986年,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半干旱条件下,观测了不同施肥量的春小麦、豌豆、胡麻、谷子、洋芋田及种植春小麦的川地、梯田、阴坡、阳坡地的1m深土层贮水量。结果表明,施肥能增加土壤耗水量,降低土壤贮水量。微地形对土壤贮水量也有较大影响。
1988, 20(5):279-279.
摘要:试验表明,硝态氮肥与铵态氮肥按一定比例混合施用,可以提高萝卜和芹菜的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