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23(1):1-3,15.
摘要:文章阐述了土壤圈物质循环的科究意义、内容及其与土壤学发展的关系。
1991, 23(1):4-7,23.
摘要:文章就江苏省徐淮、江淮和江南3个地区的稻麦产量与土壤的基础肥力、水文状况、耕层养分含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肥沃水稻土的一般指标及培肥措施。
1991, 23(1):8-15.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化学组成、分解速率及其土壤发育特点。研究表明,季雨林的凋落物量 > 雨林 > 常绿阔叶林;凋落物中灰分总量以季雨林的最大、雨林的次之,阔叶林最少;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最初的90天内最快,以后渐趋缓慢,凋落物在地表的分解速率比表土层快10-20%。热带亚热带森林有明显地生物富集作用,通过凋落物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凋落物归还给土壤的养分元素总量为0.305-1.123吨/公顷·年。由此可以判断土壤发育进程的快慢,如季雨林土壤的发育进程相刘较快,雨林次之,常绿阔叶林最慢。
1991, 23(1):16-18.
摘要:文章在介绍第14届国际土壤学大会有关盐渍土壤研究的论文和讨论会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即利用新技术研究盐渍土;寻求改良盐渍土的新方法和将盐渍土的研究与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研究相结合。
丁昌璞 , B. Ceccanti , Maria De Nobili , R. Tarsitano
1991, 23(1):19-23.
摘要:借助气相色谱、阴极溶出伏安法、循环伏安法及凝胶分离等手段,研究了紫云英和稻草在培养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酸及水溶性有机物质中的碳、氮、二价硫、酚类物质的数量、种类及其变化因植物的种类及分解阶段而异。
1991, 23(1):24-27.
摘要:本文研究了原位条件下3种土壤中氧化亚氮的通量。结果表明,湖积物发育的潜育性水稻土施用硝酸铵时,水稻苗期土壤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为5.71微克N/平方米·秒;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潴育性)和黄泛沉积物发育的淹育性水稻土(石灰性)施用硝酸钾时,水稻苗期土壤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分别为9.57和1.53微克N/平方米·秒。湿润条件下,石灰性水稻土硝化过程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为1.75微克N/平方米·秒。
1991, 23(1):28-30,40.
摘要:通过多点田间试验(玉米),证明20℃和80℃(0-35分钟)提取EUF-K总量与玉米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高,r=0.793**(n=35)。在当地生产水平下,EUF-K(0-35分钟)在15mgK/100g土以上时可基本满足玉米需钾。临界值为7mgK/100g土,少于此值时作物对钾反应敏感。供试土壤(EUF-K80℃)/(EUF-K20℃)和(EUF-K5-10分钟)/(WUF-K30-35分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x±s)分别为0.38±0.12和0.92±0.29 说明土壤对钾的选择吸附较弱,同时有一定的固钾能力。
1991, 23(1):31-34.
摘要:海门县通东地区主要土壤为盐土,土壤养分贫乏,产量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采取了以治水、排盐、改土为重点的综合措施,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粮、棉平均单产分别达468公斤/亩和57公斤/亩。但到70年代以后,粮食平均单产一直在500公斤/亩左右徘徊,棉花产量低而不稳,平均单产降至33公斤/亩。
1991, 23(1):35-36,49.
摘要:水文根据田间试验及烟叶的化学分析结果,讨论了锌肥对烤烟的产量、外在品质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锌肥对前二者表现为正效应,对后者表现为负效应。
1991, 23(1):37-40.
摘要:本文介绍了非饱和土壤导水率的原位测定法。测定结果表明,各土层的导水率相差很大,它们在空间上的变异也较大。
1991, 23(1):41-44.
摘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常被作为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转化因子和资源库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而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方法当首推氯仿熏蒸一培养法[2]。该法是根据被杀死的微生物细胞因矿化作用而释放的CO2量的激增来估计微生物生物量的。
1991, 23(1):45-46,54.
摘要:硅是土壤中的大量元素。在土壤矿质全量分析中,土壤脱硅效果不仪影响测定结果,同时还影响钙、镁、铁、铝等元素的测定。目前,通常以动物胶作絮固剂,使硅酸以二氧化硅形态沉淀(简称脱硅)。
1991, 23(1):50-54.
摘要:在70年代,人们根据土壤粘粒矿物的表面结构特性,把土壤粘粒表面分为硅氧烷表面和水合氧化物型表面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