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26(4):169-174.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化肥的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从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来说,农业的出路在于逐步建立“低投入的持久农业”,这需要通过扩大农业再循环才能达到。
1994, 26(4):175-178.
摘要:本文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前次方案)”的特点阐述了它在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地评价与规划、农业技术转让以及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1994, 26(4):179-182.
摘要:本文从集约化程度、专业化程度、多熟种植、地区差异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的特点,并提出了土地持续发展战略。
1994, 26(4):183-188.
摘要:灌淤土是指在灌溉、施肥和耕作等农事活动影响下已形成50厘米以上厚度的灌淤土层(称灌淤层)的土壤。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的四周以及青海的湟水河谷地等,是我国西北干旱区最重要的农田和产粮基地。
1994, 26(4):189-195,188.
摘要:以黄棕壤为对象,研究了影响铅的土壤环境容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它受土壤性质、指示物、污染历程、环境因素、化合物类型、复合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文章还详细地叙述了各因素对土壤环境容量影响的程度,为环境容量的建模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1994, 26(4):196-199.
摘要:本文对黄河背河洼地的形成和低产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适合本区的浅沟排水结合放淤种稻的除涝治碱(盐)的综合治理措施。
1994, 26(4):200-203.
摘要:本文研究了供试土壤的钾素电超滤特性及其与矿物学性质的关系。根据EF-K曲线可将供试土壤中钾区分成矿物学性质不同的三组。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EUF-K累积解吸总量与交换性钾呈极显著相关(r=0.814**,n=12),由EUF-K曲线得到的固钾指数与土壤固钾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8*,n=10),土壤ELF-K商可以用来判断土壤对K+选择性的高低。
1994, 26(4):204-208.
摘要:对太湖地区水稻土进行了以土壤分布的地形部位和不同水旱轮作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对水稻土某些性质的影响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地下水位较高的老稻田有利于有机质和全氮的积累,但其有机氮的矿化率却比旱作历史较久的水稻土为低,而矿化产物中的硝/铵比亦明显偏低。土壤水分状况还明显地影响土壤剖面中的pH、有机质和全氮的分布。
1994, 26(4):209-212,225.
摘要:本文对安徽省怀远县不同肥力水平的砂姜黑土,在进行一般化学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土壤物理性质与肥力水平的关系。
1994, 26(4):213-215.
摘要:本文比较研究了我国几种石灰性土壤和非石灰性土壤中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中酸性氨基酸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石灰性土壤,这可能与石灰对富含天冬氨酸的有机物具有选择性吸附有关。
1994, 26(4):216-219.
摘要:从1980至1989年,我们对太原市不同成土母质、不同类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母质是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的母质,砂页岩中有效铜、铁含量最高,黄土母质的微量元素含量均低;有效锌、硼(包括盐化潮土)、锰、铜、铁含量在淋溶褐土和棕壤等土壤中较高,而在褐土性土、石灰性褐土、粗骨土、潮土、盐化潮土等土壤中含量较低;在太原市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一般偏低。
1994, 26(4):220-222.
摘要:本文用薰蒸直接提取法(FE法)测定了包括火山灰土在内的15种日本土样的生物量碳(BC)。经与薰蒸培养法(FI法)相比较;证实了FE法测定生物量碳的可靠性。对FE法提出了一些改进;并对KEC的校正和使用进行了讨论。
1994, 26(4):223-225.
摘要:实测表明,在同一年轮中;Cd、Pb、Zn、Mn和Cu等重金属元素在早材中的含量高于晚材;在年轮平面的不同方位含量也不同,呈角分布。为了能得到年轮元素含量对于时间和方位的平均值,必须覆盖整个年轮环域均匀地雕刻一薄层木质进行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