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28(2):57-61.
摘要:本文研究了施用有机物料(连续11年)对水稻土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使土壤粗微团聚体(1-0.05mm)含量增加,土壤分散系数下降;随着有机物料施用年限的增加,高水势段特征曲线上各级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都有明显的提高,而土壤的破裂系数有明显的降低。这些对改善水稻后的旱作土壤物理环境十分有利。
1996, 28(2):62-63.
摘要:安徽池州地区的冷浸田主要是低产水稻土,由于低温、水害和养分贫瘠等,导致常年产量很低,通过水利,耕作和培肥等措施综合改良后,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且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1996, 28(2):64-68.
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有关砷的土壤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土壤中的行为以及砷的作物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防治土壤砷污染的措施及管理方法;展望了21世纪土壤砷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趋势。
1996, 28(2):69-71.
摘要:本文研究了邯郸马头镇土壤对砷的缓冲性及其随平衡时间、污染次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土壤对砷的缓冲速率及吸附量与时间的关系,为正确评价、预报预测土壤砷的污染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1996, 28(2):72-75,84.
摘要:利用非线性回归拟合土壤对等量无机外源砷连续多次污染的缓冲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得到4个相联系的回归方程,并讨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关系,其结果表明,土壤对等量无机外源砷连续多次污染的缓冲存在一定规律性,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理想。
1996, 28(2):80-84.
摘要:概述了我国砷异常区(砷在局部地段高度浓积)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自然成因有:水源型,地热型;技术成因有:开采和冶炼砷矿、有色金属矿和贵金属矿型,生产和使用含砷制剂型,化石燃料燃烧型,以及生产工艺过程中含砷杂质污染型等。在砷异常区应针对成因,采取应措施,控制其危害。
1996, 28(2):85-89.
摘要:生长在砷污染土壤中的作物,其叶绿素的合成及酶促作用受到抑制。土壤的酸碱反应、氧化还原状况、机械组成以及污染物来源及其持留时间等对砷的溶解度、吸附强度、存在形态均有影响,从而影响到砷的剂量-作物效应间的定量关系。
1996, 28(2):90-93.
摘要:砷化物种类、砷的持留时间和土壤养分状况,对砷的水稻毒性有明显影响,3价砷和砷的钙盐在红壤中的毒性较大。砷在土壤中持留时间愈短,其毒性愈大。受砷污染的土壤缺氮时,会加剧对水稻的危害程度。
1996, 28(2):94-97.
摘要:本文研究了邯郸市马头镇草甸褐土对不同浓度的外源As的缓冲性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并且分析了As在土壤中的形态。从而了解外源As在土壤中形态分布、转化规律及对作物的生物效应。为正确评价土壤中As污染程度及科学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1996, 28(2):98-100.
摘要:在砖红壤、红壤和黄棕壤土的试验结果表明,砖红壤对As5+和As3+的吸附最强,红壤次之,黄棕壤最弱,但土壤中砷对水稻的毒性却以砖红壤最大,红壤次之,黄棕壤最小,表明土壤砷对植物的毒性,未必受土壤吸附性能所制约。
1996, 28(2):101-104,109.
摘要:通过摸拟试验及污染现场调查,研究了砷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综合砷对农作物、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效应,拟定了土壤中砷的生态基准。
1996, 28(2):105-109.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武汉等几大城市的主要菜区,土壤及蔬菜中含砷量的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区相同种类蔬菜含砷具状况及同一地区不同种类蔬菜含砷量的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相同种类蔬菜的含砷量各不相同;同种土壤中根菜、果莱、叶菜类含砷量又有一定差异。
1996, 28(2):110-113.
摘要:通过对6种土壤和作物样品用混合酸湿法消化测定砷的实例,作者认为,消化过程中用硫酸因温度条件掌握不当,造成砷的挥发或沉淀损失,用盐酸加热分解样品或消化后煮沸熔解砷时,会造成砷的挥发损失;王水冷消化所未赶走的硝酸对后继测定砷产生副干扰,本文从化学反应的角度作了证明,并引证用示踪元素76As的回收资料作了旁证,并对损失最明显的因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