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Hedley土壤磷的分级方法研究了我国几种典型土壤和长期定位试验肥料残留磷似从态磷(积累态磷)的形态,并根据生物耗蝎试验后不同级磷的减少讨论了各级磷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即使在固磷能力很强的红壤上,积累态磷也大部分存在于可被作物利用的磷的形态中。这就是为什么磷肥的积累利用率高的基本原因。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微生物包括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微生物硫及其周转,与碳、氮、磷和硫的循环及植物有效度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量与环境的关系包括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就土壤微生物量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一些看法和展望。
摘要:本文在阐明南阳盆地气候条件和由黄土母质发育土壤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供试土壤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并与发生分类进行了比较。
摘要:本文研究了抗渍性强弱不同的水稻品种在渍水还原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与根际Si、Fe、Mn等元素的分布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对铁、锰毒害的耐(抗)性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远诱l号 > 科长89-113 > 科长89-112。水溶态Si、Fe在根际土壤中的含量显若低于非根际土,而无定形态Fe、Mn含量则呈根际高于非根际土的趋势。从植物基因型来看,远诱l号根际水溶态和无定形态Si、Fe、Mn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品种,这可能与各自的根系氧化力有关,而与抗演性强弱没有直接联系。
摘要:通过15N标记示踪试验。研究了氮肥施入蔬菜地后的氮素分布、氮肥去向、氮肥利用率以及氮素平衡。试验共种植了甘蓝和大白菜两季蔬菜,以5个不同氮肥用量为处理,4个重复,15N微区设置于相应的小区中。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与蔬菜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表示;15N示踪结果表明,大白菜试验中下层土壤中来自肥料的氮素含量较高,且这种趋势和氯肥用置相关,表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氮素淋失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而甘蓝试验中却不明显;同时,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肥料利用率明显下降,总的氮肥损失量也随之增加。
摘要:1991-1993年在江西鹰潭红壤生态站的新垦红壤旱地上钾肥与氮肥配施试验结果表明,芝麻上以每季亩施N 10.4 kg配以K2O 4.5 kg的产量最高;油菜上以亩施N10.4-13.8 kg配以K2O 9 kg的产量最高。钾-氮肥配施比单施氮肥,芝麻吸收的氮增加3.6-36.7%;油菜吸收的氮增加16.7-95.8%。不施钾肥的处理,土壤钾减少62 mg/kg;施用不同量的钾,土壤钾减少或增加的量不同。
摘要:依据磷肥用试验结果,采用一元二次效应曲线和两条直线的方法。研究了磷肥对水稻的效应,获得了两种最佳肥料用量。经田间试验验证。两条直线法计算的最佳施肥量应用效果优于一元二次效应曲线法。在当前的生产水平下,磷肥的用两以每亩4 kg左右P2O5为宜。
摘要:松嫩平原低平易涝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涝、渍灾害时有发生。严重限制了本区的农业发展。针对这一侍点,进行了土壤盐分季节性变化的定位观测。初步查明了该区黑土与草甸土剖面盐分组成、耕层土壤盐分季节性变化和冻结期土壤剖面盐分变化的规律。为其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通过多年的水盐动态观测(土壤模拟实验)发现由于土壤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导致土壤中有冷凝水产生。温差愈大冷凝水产生愈多,并对土壤具有一定的淋溶盐分的作用。
摘要:耕地资源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被开发耕种的土地。
摘要:以陕西省主要农业土壤为材料,研究选定了土壤磷等温吸附的测定条件:磷添加浓度0-70 mg/L.水土比10:1,平衡时间6天,平衡介质0.01 mol/L KCI.以此条件测定土壤磷等温吸附线,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和Freundilch方程能满意地描述陕西土壤磷的吸附特征;由Langmuir方程获得的土壤磷最大吸附量(Xm)、磷吸附反应常数(K)及磷吸附最大缓冲容量(Mb)均呈现为黄褐土 > 土 > 黑垆土 > 黄绵土以及45℃ > 25℃ > 5℃,表明供试土壤在相同施磷量下磷吸附的数量和磷吸附的结合能依次减小,吸附磷的有效性依次增大,且升温有利于土壤磷的吸附而使土壤磷有效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