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29(6):281-286.
摘要: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涉及到气态氮的损失和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是当今氮素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土壤硝化一反硝化作用的损失量、机理、研究方法及控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1997, 29(6):287-291,295.
摘要:对来自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七省区的主要以野豌豆、野苜蓿、草木、胡枝子等野生豆科植物为寄主的60株根瘤菌进行了126个性状的数值分析聚类。在86%的表观相似性水平上,除23株菌外,其余菌株聚成5个类群。在此基础上做了各类群中心菌株与R.leguminosarum和S.meliloti两模式菌株的DNA分子杂交,结果与数值分析聚类相符。可初步确定群Ⅰ、Ⅳ归入R.leguminosarum中,群Ⅱ、Ⅲ归人S.meliloti中。群V的5个菌株“3-酮基乳糖产生”阳性,中心菌株与两模式菌株DNA分子同源性低于种水平(70%)。
1997, 29(6):292-295.
摘要:利用32P标记报际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rhizosphere sp. nov)m-112菌株。研究其对玉米植株的侵染与固氮作用。结果发现,标记菌株m-112接种玉米幼苗后,能迅速侵入到植株根、茎、叶组织中,并在其中定居繁殖。从根、茎(叶鞘+叶墓)、叶组织中重新分离得到大量的m-112菌体细胞。乙炔还原法测得植株根、茎、叶片的固氮酶活性分别为133,81,29 nmol C2H4/株·h。测得随时间延长玉米值殊各器官的放射强度增加,在放射自显影底片上可清楚看到菌体细胞在植株根、茎、叶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揭开了禾本科植物联合固氮的秘密,打破了根际固氮的传统观念。
1997, 29(6):296-298,325.
摘要:本文报道农抗5102产生蓖衍生菌株90-11和WH-1与泾阳链霉菌5406之间融合研究的前期结果。研究表明,二级生长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增加至17%及匀浆打散菌丝团,均能提高5406菌株的原生质体释放量。农抗5102产生菌与泾阳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条件差异较大。菌株90-11和WH-1较易酶解,适宜条件为:32℃,溶菌酶量2-4 mg/ml,1-1.5 h;而5406菌株需相对较高的酶量和校长的酶解时间:32℃,溶菌酶量6-8 mg/ml;1.5-2 h。各菌株原生质体在-20℃下冻存,一个月内可维持70%以上相对再生率。以50% PEG1000诱导融合,利用抗性标记检出融合子,测定农抗5102产生曾与泾阳链霉菌5406的种间融合频率为10-4。
1997, 29(6):299-303.
摘要:本文对未接种的大豆单株报系来源的不同类B.japonicum菌株共生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武12个菌株与6个大豆品种都形成有效共生,但不同菌株、品种和菌株-品种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表现共生亲和的多样性。菌株结瘤竞争力越强,其共生固氮效率越高。讨论了这些来自同一大豆植株根系的不同菌株类型共生效率的意义,指出大多数W型菌落、非LL19血清族、ⅡDNA杂交谱和R型脂肪酸组成的菌株的共生效率均优于相应的M型、LL19血清族、Ⅰ型和D型菌株。
1997, 29(6):304-306.
摘要:自新疆、宁夏、陕西采集了45份盐碱地区土壤,分离筛选到一株减8菌株,经初步鉴定属于蜡状芽孢杆菌(Bac.cereus)。该菌在pH9以上的培养基上生长,产酶;于37℃、pH10、种龄14h、接种量1%、发酵48 h的条件下,酶活稳定,酶活力达1089 u/ml。
1997, 29(6):322-325.
摘要:本文介绍了非线性数学模型参数估计的一般方法,运用实例说明将非线性模型化为线性模型进行拟合所得参数未必是最佳参数,并对含有隐函数的非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1997, 29(6):326-330.
摘要:用一元回归方法统计分析了南皮县涝洼盐荒地开发试区盐化土壤的盐分测定数据间的相关性。混合型土壤,全盐量0.1-1.5%范围,1:5土木比土壤浸提液电导率EC(mS/cm)与全盐(%)有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不同Cl-/SO32-比率的土壤中,同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盐分组成不同,回归系数有所不同。混合类型土壤:全盐(%)=0.3445EC1:5-0.024;Cl-/SO42- >1类型土壤:全盐(%)=0.316EC1:5-0.01;Cl-/SO42- <1类型土壤:全盐(%)=0.326EC1:5。
1997, 29(6):331-331.
摘要:共生固氮是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在保持土壤氮素肥力和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97, 29(6):332-334.
摘要: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国际土壤学会土壤与环境专业委员会(Commission Ⅷ)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持,中国科学院、国际土壤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加拿大磷钾研究所和加拿大Canpoex公司以及美国土壤学会的联合资助下,“土壤-人类-环境相互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已于1997年5月4日至11日在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协调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提高土壤的持续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