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33(3):113-118.
摘要:文章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作了精要的分析,对该区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01, 33(3):119-122.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土壤学的发展状况及农业生产现状提出了有关土壤化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供土壤工作者参考。
2001, 33(3):123-130.
摘要:土壤大孔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非例外,它们使水及溶质快速穿过土壤,确定大孔隙大小分布需要大量的野外和室内实验。本文在对分形理论概念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形理论在大孔隙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结果表明应用分形理论确定土壤大孔隙性质是一种省时、省力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方法,最后对分形理论在土壤大孔隙研究中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2001, 33(3):131-134.
摘要:本文综述了垃圾堆肥及其产品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垃圾堆肥化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2)垃圾堆肥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3)垃圾堆肥产品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2001, 33(3):135-137,141.
摘要:用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碳源、磷和石灰石粉对第四纪红色粘土及红砂岩母质上发育的不同侵蚀程度的红壤以及经培肥后红壤的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3个因子对矿化作用的影响较大,添加碳源表现出土壤矿质氮的净生物固持;在低磷红壤上增施磷能有效地促进红壤氮素的矿化;添加石灰石粉也能有效地促进pH较低的红壤氮素的矿化。培肥后的红壤矿化和硝化作用明显增强,添加磷和石灰石粉进一步促进了培肥红壤矿化率和硝化率的提高。但施用石灰石粉和磷并未提高未经培肥的侵蚀红壤的硝化作用。
2001, 33(3):138-141.
摘要:研究表明,在低钾条件下,钠、钾配合施用增加了棉铃(包括籽棉和棉铃壳)的产量,而茎叶重量则没有增加。施钠增加了茎叶中的钠含量,它促进了钾向棉铃等生殖器转移与积累,有利于棉铃中纤维的合成和棉籽的形成,使棉铃的干物重增加,即增加了籽棉的产量。因此,在低钾条件下,施钠可以部分起到代替钾的作用。
2001, 33(3):150-153,162.
摘要:昭平县中低产田主要类型有浅(粘)瘠型、冷浸型、沙漏型、缺素型和酸碱型等,其障碍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环境、物理和化学性障碍因素。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因地布局,优化良种搭配;因土改良,克服土壤障碍因素;诊土施肥,保持养分供需平衡;以及调节土壤酸碱度等。实施中做到物理、化学、生态等多项措施有机结合,改良效果显著。
2001, 33(3):154-158.
摘要:土壤腐殖质的研究已成为土壤学、环境化学和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热点方向之一。应用核磁共振光谱(NMR)、红外光谱(IR)、荧光光谱(FS)、电子自旋共振谱(ESR)等现代分析技术,对在土壤腐殖质组成和结构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综述。
2001, 33(3):159-162.
摘要:通过重庆市蔬菜基地土壤中Pb、Cd、Hg、As、Cr的分析得出:重庆市蔬菜基地土壤中Pb、Cd、Hg、As、Cr的含量差异较大;重金属在不同地貌类型土壤中的含量也有较大差异;城市区划的不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也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土壤中Hg和Cd的平均含量远远大于土壤背景值,Pb、As、Cr的平均含量同土壤背景值相一致。
2001, 33(3):163-165.
摘要: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解钾作用以及对棉花的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钾长石为唯一钾源,在摇瓶条件下,培养120小时,NBT菌株可以从钾长石中释放207.9mg/L钾,比接灭活菌对照(48.8mg/L)增加326.02%,经生物学统计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991.9>F0.01=10.92);以土壤矿物为唯一钾源,NBT菌株能释放105.7mg/L钾,比对照(51.6mg/L)增加104.8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110.27>F0.01=10.92)。棉花施用硅酸盐菌剂后平均增产皮棉86.4~161.7kg/hm2,增产幅度为10.64~21.95%。
2001, 33(3):166-168.
摘要:水稻是喜硅作物,水稻缺硅易倒伏、早衰、抗病虫害能力弱、产量下降。硅肥基施在水稻上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硅肥基施能促进水稻形成硅化细胞,增强抗逆性,使水稻有效分蘖数、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空秕率下降。与对照比较,增产幅度为14.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