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34(2):57-60.
摘要:不丹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地之国,面积4万km2,人口80万,森林覆盖率72.5%,人均耕地l.5~2 hm2,人少地多,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清新优美,水土资源开发潜力甚大,是喜马拉雅山区域在资源利用、旅游开发与山区经济发展上有广阔前景的重要地区之一。
2002, 34(2):61-67.
摘要:可变电荷土壤及矿物的酸度特征具有明显的两性性质,以往对其酸性研究颇多,而对它同时表现出交换性碱认识甚少。近三、四十年来,随着对阴离子吸附研究的深入,对可变电荷土壤及矿物的交换性碱有了全新的认识。本文从交换性碱的研究方法、释放机理、交换性碱的影响因子及动力学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2002, 34(2):68-72.
摘要: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有机、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微生物肥料凭借其肥效高、无污染、成本低和节约能源等特点,将在未来农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及种类,分析了其开发利用现状,并从广义角度对“微生物肥料”的概念进行了相应讨论。
2002, 34(2):73-76.
摘要:本文在野外土壤剖面调查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四湖地区潜育化水稻土的养分状况和肥力特征。结果表明,随土壤潜育化程度加重,土壤养分有机质趋于丰富、潜在养分含量较高,速效养分中速效钾相对较高而有效磷较低;结合观测和调查结果,分析了地下水位、还原性物质和土地利用状况及土壤养分平衡等因素对潜育化土壤肥力状况所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综合改良利用措施。
2002, 34(2):82-85.
摘要: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钾(K)、硼(B)和萘乙酸(NAA)对烟株生长和K吸收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高K营养下,B、NAA及B+NAA显著增加了烟株地上部干重和株高,但低K时影响不显著:B、NAA及B+NAA明显提高了烟叶的光合强度、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及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这为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基础。B.NAA及B+NAA各处理明显增加了中、上部烟叶的含K量。低K营养时,各处理烟叶的含K量上部 > 中部 > 下部;但在高K营养下,各处理烟叶上、中、下部含K量相近,以高K营养下B+NAA处理的烟叶含K量最高。初步表明增施K肥时,喷施B和NAA可以提高烟叶的K含量。
2002, 34(2):86-89,93.
摘要:本文研究了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壤中作物生长所需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并对各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状况进行了评价。根据采集的几种典型土壤类型样品的分析,该地区土壤中Cu、B基本满足作物生长所需,Zn、Mn、Mo、Fe低于作物生长所需的临界值,属缺乏状态。
2002, 34(2):90-93.
摘要:本文研究了大气沉降、化学肥料施用、污水灌溉3个外源因素对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Hg、Cd、Pb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污灌区大气干湿沉降和施肥输入土壤中3种重金属元素的数量顺序为Pb > Cd > Hg。污灌水中重金属Hg、Cd、Pb含量的高低与相对应的灌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量的多少基本一致,对土壤Cd累积影响最大的是污水灌溉,对土壤Hg累积影响最大的是大气沉降,污灌与大气沉降对土壤Pb累积影响作用相近,施肥对3种重金属元素累积影响最小。
2002, 34(2):94-98.
摘要:本文运用GIS和SPSS技术,对许昌市主要耕作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作者首先选取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的7个因素,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各个因素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大小不同,建立判断矩阵,确定其权重。然后,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许昌市主要的12种耕作土壤的肥力进行类型划分,并确定其等级。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土壤合理利用的建议。
2002, 34(2):99-103.
摘要:本文通过模拟酸雨对樟树和刺槐的土壤进行淋溶处理,结果表明土壤对不同浓度酸雨的缓冲能力随酸性的增加而降低,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强;土壤对酸雨的缓冲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土壤受酸雨的影响不仅表现出时间上的变化,而且呈现出空间的变化。通过比较两种林地土壤对酸雨缓冲性能可知,樟树林地土壤的缓冲作用大于刺槐林地。
2002, 34(2):104-108.
摘要:洪泛平原土地利用规划是非工程防洪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并加强洪泛平原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能控制或降低承灾体对洪灾的敏感程度,能大幅度削减灾害损失。本文探讨了洪泛平原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GIS在洪泛平原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和规划步骤以及GIS在洪泛平原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最后,本文以宁波奉化市城区洪泛平原土地利用规划的实例阐述了GIS技术在规划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002, 34(2):109-110.
摘要:征用土地包含征地和用地两层含义。长期以来,煤矿开采塌陷的土地征归国有,往往都习惯称之为征用土地。
V. O. Targulian , 张华 , 张甘霖
2002, 34(2):111-112.
摘要:1998年我第一次获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版,当时龚子同教授提供给我新的1:12000000比例尺的中国土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