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3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论与综述
    • 施肥与大气环境质量——论施肥对环境的影响(1)

      2003, 35(4):265-270.

      摘要 (864) HTML (0) PDF 213.37 K (1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机肥和有机肥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只要科学使用不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不良施肥对大气环境的威胁主要来自有机肥,过量使用有机肥可促进土壤中CO2和CH4的排放;有机肥和畜禽粪肥堆放场地有大量氨气污染,有机物的焚烧可直接向大气排放大量的CO2、CH4及固体微粒,使城乡空气严重污染。有机肥和无机N肥的过量使用,都会导致土壤N素积累。土壤中N素的反硝化作用产生N2O,NOx的排放。避免有机肥和N肥过量,禁止焚烧有机物,覆盖有机肥和畜禽粪肥堆放场,控制反硝化作用,以减少负面效应,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建立和发展

      2003, 35(4):271-278.

      摘要 (1517) HTML (0) PDF 283.17 K (4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WRB(World Reference Base for Soil Resources)是IUSS和FAO联合领导下的土壤分类组织。作为IRB(International Reference Base)的继承者,在联合国图例单元的基础上,经过包括中国土壤学家在内的各国土壤学家历时7年的共同努力,1998年形成了WRB的正式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出版了"世界主要土壤"和相应的CD-ROM。目前这一方案已以10种文字出版,中文版也即将问世。这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土壤分类方案之一。

    • 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I.风化作用

      2003, 35(4):279-285.

      摘要 (946) HTML (0) PDF 687.14 K (1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是南极风化与成土作用相对较强的地区。本文在对本区气候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冻胀风化是本区最主要的物理风化形式,强烈的现代地貌过程对本区风化与成土过程具有显著影响。阐述了本区内化学风化的主要过程、机制与产物,同时指出生物因素在本区的岩石风化与原始土壤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江苏省原锡山市为例

      2003, 35(4):286-291.

      摘要 (667) HTML (0) PDF 204.86 K (2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原锡山市为例,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灰色系统动态模型,预测了2005和2010年原锡山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根据论文的研究,原锡山市土地利用结构将呈现农业用地非农化、农业用地质量退化以及区域土地利用效率难以快速提高、区域土地后备资源日趋匮乏等变化态势,据此,论文最后从适度保护农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合理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体系以及提高科学技术对于土地资源的替代率等几个方面提出推进研究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 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2003, 35(4):292-297.

      摘要 (632) HTML (0) PDF 200.90 K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作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课题,是所有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河西地区为环境演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土地的演化过程和机制有其不同于东部地区的特殊规律。本文简要介绍了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动力机制,并就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该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而探索有利于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覆盖类型。

    • 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

      2003, 35(4):298-303.

      摘要 (914) HTML (0) PDF 194.21 K (3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环境和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极易遭受污染。在列举土壤主要污染模式和主要土壤污染物类型的基础上,本文对主要污染物的分类、特性以及在土壤中的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指出对上述内容的深入研究,对土壤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最后,本文提出了防治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

    • >研究报告
    • 施肥条件下瘠薄红壤的生物化学性状变化

      2003, 35(4):304-310.

      摘要 (714) HTML (0) PDF 266.78 K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布置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施肥条件下瘠薄红壤的肥力恢复特征,本文报道土壤生物化学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年施有机物料4500~9000kg/hm2时,5年后不同瘠薄红壤的表土有机C含量可提高2.1~7.5g/kg,全N含量提高0.18~0.71g/kg;而单施化肥的处理土壤有机C含量平均仅提高2.0g/kg,全N含量提高0.22g/kg。在施用较高量有机肥的情况下(9000 kg/hm2),5年后表土有机C含量从原来的1.3~3.0g/kg提高到7.0~9.7g/kg,全N含量从原来的0.34~0.41g/kg提高到0.70~1.05g/kg,该值已接近一般旱地红壤的含量水平。积累量也因母质、利用方式、施肥量的不同而异。施用有机肥还明显增加大团聚体中有机C的含量和比例,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改善养分有效性和土壤有机质品质有显著作用

    • 一种新型连续根分泌物收集装置

      2003, 35(4):311-313.

      摘要 (641) HTML (0) PDF 113.03 K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一种新型连续根分泌物收集装置的制作、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适用范围,以期进一步推动当今根分泌物这一热点研究领域的发展。

    • 向海洪泛湿地土壤对氮和磷的滤过截留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2003, 35(4):314-319.

      摘要 (780) HTML (0) PDF 247.63 K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利用自行设计的有机玻璃柱对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霍林河典型洪泛湿地土壤对配制溶液中的N和P的滤过截留作用进行了实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向海洪泛湿地土壤在垂直方向上对N和P具有很强的滤过截留作用,经过60cm厚土层的滤过截留后,配制溶液中的总N(TN)、总P(TP)、NO3--N、NH4+-N、PO43--P的浓度均减少90%以上。对遴选的洪泛土壤对N和P滤过截留作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了洪泛湿地土壤对N和P滤过截留作用的影响因子的强弱排序。

    • 低丘红壤花生南酸枣间作系统研究IV.光能竞争与剪枝作用

      2003, 35(4):320-324.

      摘要 (588) HTML (0) PDF 203.29 K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林间作导致间作花生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和花生产量的下降,而且花生产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了光能竞争是导致农林间作花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001年6月初剪枝后,5龄和9龄南酸枣间作系统花生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从5月份的79.2%和63.4%增加到88.7%和67.5%;但随着南酸枣生长,5龄和9龄南酸枣间作系统中7月份的花生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又下降到80.8%和65.7%。2001年剪枝以后,5龄南酸枣和9龄南酸枣间作系统花生相对产量分别由2000年的64.1%和55.4%提高到68.2%和58.1%。这表明剪枝在短期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光能竞争,但仍然不能满足花生生长需要。

    • 不同磷源对作物根际效应影响的研究

      2003, 35(4):325-329.

      摘要 (744) HTML (0) PDF 162.47 K (1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网室盆栽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几种P源施入石灰性土壤后对作物根际生物活性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P源处理,小麦生长过程中根际、非根际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及根际效应(R/B)有显著差异,其大小顺序为:K2HPO4 > CaMg-P > SSP > FA > CK。微生物数量在生育后期达到高峰。作物根际磷酸酶活性随生育期的进展逐步增强。不同P源处理影响下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有一定的差异,总体顺序为:FA > SSP > K2HPO4 > CaMg-P > CK。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地高于中性磷酸酶活性。

    • 苏南典型地区土壤锌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

      2003, 35(4):330-333.

      摘要 (711) HTML (0) PDF 208.88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GIS的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苏南典型地区原锡山市土壤全Zn和有效Zn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土壤全Zn和有效Zn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全Zn和有效Zn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结构性,其空间相关范围分别达到6.6km和7.5km。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土壤全Zn含量在研究区域东北部最低,东南部相对较高;有效Zn含量与全Zn有着相似的空间分布趋势,受土壤自身特性的影响,其含量在北部地区普遍较低。土壤全Zn和有效Zn含量与土壤粘粒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砂粒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 不同AM菌根菌分泌的磷酸酶对根际土壤有机磷的影响

      2003, 35(4):334-338,343.

      摘要 (631) HTML (0) PDF 218.95 K (1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叶草为材料,利用3室隔网培养方法,研究了4种AM菌根菌侵染三叶草后对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菌丝酶活性对土壤有机P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菌根菌(9周)对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增强作用,但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菌丝在土壤中的生长状况,Glomus属菌根菌在整个菌丝室(0~6cm)都影响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其活性在整个菌丝室中都比Gigaspora的高。同一属不同种的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差异不大。AM菌根根际土壤磷酸酶对土壤有机P的降解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 基于3S的土壤肥料专家系统研究

      2003, 35(4):339-343.

      摘要 (643) HTML (0) PDF 168.72 K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3S(GIS、RS、GPS)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传统农业正向精细农业转化,农业专家系统应运而生。针对目前我国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技术的现状,本文从与土壤肥力、施肥、作物有关的因素着手,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B)、数据库(Access)和3S等技术手段,探讨土壤肥料专家系统的设计过程。这种专家系统不但能指导农民合理施肥,也能为决策者和肥料供销商提供决策服务,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尤其在滨湖平原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研究简报
    • 长期耕作、施肥对白浆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2003, 35(4):344-346.

      摘要 (638) HTML (0) PDF 115.62 K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长期采用不同施肥耕作措施对白浆土有效P和无机P形态影响不同。普翻情况下,长期施用有机肥、秸秆可使土壤中Ca2-P、Al-P、Fe-P含量增加,并抑制O-P形成,不同之处是有机肥能保持土壤有效P含量,而单施秸秆则不能。长期施入土壤中的无机P肥向Al-P、Fe-P和O-P转化。免耕比普翻和深松更利于P素的积累。土壤有效P与各形态无机P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P与Ca2-P、Al-P和Fe-P之间相关达显著水平。

    • 焚烧秸杆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2003, 35(4):347-348.

      摘要 (712) HTML (0) PDF 72.12 K (2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直接灼烧法和稀释平板法研究了焚烧秸杆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焚烧秸杆使土壤有机质减少16.56%;土壤微生物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分别减少了85.95%、78.58%和87.28%。

    • 土壤有机质消煮方法的改进

      2003, 35(4):349-350.

      摘要 (808) HTML (0) PDF 77.46 K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在原电热板加热法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将电热板四周加上保温墙,电热板上铺以细小玻璃珠和简易导轨,三角瓶在电热板上易于滑动,使其在各不同位置上进行消煮。同时,还做了温度试验和水分蒸发试验,并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做了检验。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