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3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论与综述
    • 施肥与水体环境质量论施肥对环境的影响(2)

      2003, 35(5):353-363.

      摘要 (666) HTML (0) PDF 362.64 K (1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肥施用过量,无论是无机N肥或有机肥都会在土壤中积累。特别是栽种浅根系和小根系的蔬菜地,土壤累积的NO3--N能淋洗到地下水使NO3-超标。在种植深根系和有较大根系的作物如稻、麦、玉米和棉花等大田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土壤,目前的施肥水平下尤其在作物生长期内一般不会有NO3-积累,也不可能污染地下水。
      地表水体中85%以上是NH4+-N,主要来源于人畜粪尿和有机肥,不是源于当季施入的无机N肥。保护水环境质量的重点应放在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水等非点源污染的治理上。温带地区大多数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是P。有机肥和无机P肥过量使用都会使土壤P不断累积。据在苏南太湖地区的调研证明,P素非点源污染中,农田进入水体的P(含水体下淤泥扩散的P)的相对贡献率不到10%,而畜、禽、人排泄物及生活污水、淡水养殖业等P的相对贡献率在90%左右。农田P进入水体的冬麦季比稻季多2~3倍。旱地中以蔬菜基地土壤P素累积最多(蔬菜基地多数在城市近郊)对水体污染威胁最大。为此,建议蔬菜基地最好从近郊迁移到较远的地区,该区种植结构可作相应调整。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保持足够面积的稻田,压缩冬麦面积,部分改种油菜或其它经济作物;部分种牧草养鹅,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部分种冬绿肥是可取的。

    • 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Ⅱ.有机质积累过程

      2003, 35(5):364-369.

      摘要 (641) HTML (0) PDF 549.52 K (1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极海洋性气候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有机质积累作用,有机质对成土过程和土壤性状产生重要影响,如土壤酸化、有机-金属螯合物的形成和生物成矿现象。受地表生物活动强弱影响,不同土壤有机C、N含量差异明显。冻扰作用、灰化作用以及物理性裂隙渗漏是有机质在剖面的迁移和重新分配的主要途径。

    • 内外生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及机理

      2003, 35(5):370-377.

      摘要 (733) HTML (0) PDF 254.33 K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内外生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耐受机理,以及将菌根真菌作为重金属污染程度的生物指示剂和重金属生物修复等方面对菌根真菌和重金属的相互作用作了较全面的论述。重金属对生物圈的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某些内外生菌根真菌对重金属具有耐受性。菌根真菌菌丝能与金属相结合而限制它们向菌根植物地上部迁移,从而可达到植物稳定和保护植物免遭重金属毒害的目的。内外生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因菌种、重金属种类和浓度、与宿主植物共生与否以及所生长的土壤条件等而异,同时种内菌株之间也有差异。菌根真菌通过离子交换,络合物的形成,沉淀或结晶化作用等方式获得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其子实体内重金属含量,繁殖体密度和侵染势可作为重金属污染程度的生物指示剂。

    • 异养硝化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003, 35(5):378-386,407.

      摘要 (654) HTML (0) PDF 380.93 K (1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硝化作用是自然界N素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传统上认为的自养硝化细菌以外,近几十年来已发现很多异养微生物和甲烷营养细菌可以进行硝化作用。现就异养硝化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一综述。

    • >研究报告
    • 江苏中部典型农区耕地环境质量评价及应用研究——以海安县为例

      2003, 35(5):387-391,407.

      摘要 (762) HTML (0) PDF 341.70 K (1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苏中典型县-海安的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对照GB/T18407.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DB32/T343.1-1999《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标准,分别采用Nemerow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县5.30万hm2耕地土壤符合国家及地方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粮油)产地环境要求,占97.7%;以GB/T15618-1995中土壤自然背景值评价,全县综合污染指数为0.86,属尚清洁,其中1级土壤(清洁)占79.3%,土壤中污染因子分担率依次为As > Cr > DDT > Hg > Cu > Pb > Cd>六六六,主要是少部分老棉区受农药(DDT、Hg、As制剂)轻污染,与70~80年代耕地利用方式及农民的用药有密切的关系,总体表现为里下河>沿海>沿江。通过研究提出了土壤利用与修复的规划。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性氟解吸的影响

      2003, 35(5):392-396.

      摘要 (686) HTML (0) PDF 174.59 K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分子量有机酸可增加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性F的解吸,4种有机酸对F解吸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草酸 > 丙二酸 > 柠檬酸 > 苹果酸。有机酸对F解吸的增加作用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和pH的升高而增加。有机酸可以通过两种机制来增加F的解吸量,一是有机酸阴离子与F对土壤表面吸附位的竞争作用;另一机制是有机酸通过促进土壤氧化铝的溶解来增加F的解吸量。从短程反应看,第一种机制是主要的。

    • 载体缓控释尿素研制初探

      2003, 35(5):397-400.

      摘要 (659) HTML (0) PDF 175.34 K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载体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研制这种肥料的关键在于寻找或合成适当的功能高分子。以天然多糖A和尿素研究了载体缓控释体系。结果表明,天然多糖A与尿素有极好的相溶性,共混后加入少量交联剂对尿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缓控释作用。红外分析和X-衍射分析表明,天然多糖A和尿素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氢键的相互作用力,而这种氢键相互作用使得天然多糖A和尿素形成了á-螺旋或高分子网络结构的载肥体系。

    • 红壤旱地有机质的积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003, 35(5):401-407.

      摘要 (811) HTML (0) PDF 245.21 K (1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13年)定位试验表明:3种类型有机肥(厩肥、绿肥和秸秆)都能增加红壤旱地有机质的积累,但速度不同。在当地习惯用量的条件下,有机质的年增长量以厩肥最快、其次是绿肥、再次是秸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肥料用量间的关系服从规律:Y(有机质的积累量)=AebX (X为有机肥用量)。影响土壤有机质积累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肥用量和它们的C/N。而有机肥的C/N则影响不同有机肥的有机质积累系数(单位肥料用量的有机质积累量)。
      在生产实践上通过施用有机肥提高红壤(特别是红壤丘陵区)有机质水平要解决两个问题:肥源和运输,否则难以实行。本试验结果表明:本田秸秆就地还田也能增加红壤有机质的积累,但是速度较慢。秸秆就地还田不仅使作物吸收的大部分(>60%)K素重新还回土壤,而且解决了红壤旱地有机肥施用的肥源和运输问题,从而使这一措施在生产上实际可行。在生产实践上通过施用有机肥提高红壤(特别是红壤丘陵区)有机质水平要解决两个问题:肥源和运输,否则难以实行。本试验结果表明:本田秸秆就地还田也能增加红壤有机质的积累,但是速度较慢。秸秆就地还田不仅使作物吸收的大部分(>60%)K素重新还回土壤,而且解决了红壤旱地有机肥施用的肥源和运输问题,从而使这一措施在生产上实际可行

    • 低丘红壤花生南酸枣间作系统研究V.水土保持

      2003, 35(5):408-412.

      摘要 (606) HTML (0) PDF 200.43 K (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降雨分配不均,特别是暴雨是造成低丘红壤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红壤开垦农用后,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减少水土流失并不是复合农林间作的内在属性,而取决于复合农林系统的管理措施。与南酸枣单作系统相比,花生系统地表径流减少50%~60%,土壤侵蚀增加247%~352%。与花生单作系统相比,5龄南酸枣花生间作和9龄南酸枣花生间作系统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21%和6%,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11%和23%。但是,就单位花生种植面积而言,花生南酸枣间作与花生单作处理之间水土流失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磷的变化

      2003, 35(5):413-418.

      摘要 (641) HTML (0) PDF 202.91 K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Bowman和Cole提出的有机P分组方法,对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P的组成变化以及有机P及其组分与有机质、速效P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中等活性、中等稳定性、高等稳定性有机P分别占有机P总量的80.2%、9.8%、9.0%、和2.0%。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明显增加土壤有机P及活性、中等活性有机P、中等稳定性有机P含量,减少高等稳定性有机P含量。施肥对有机P各组分剖面分布规律影响不大。活性、中等活性有机P与速效P、有机质、有机P总量呈显著正相关,中等稳定性、高等稳定性有机P与速效P、有机质不相关。

    •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直带土壤-植物系统中Pb的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3, 35(5):419-423.

      摘要 (613) HTML (0) PDF 163.35 K (1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直带土壤-植物系统中Pb元素含量的水平变异和垂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垂直带土壤Pb含量均在25mg/kg以上,且各土壤带Pb的平均含量与其变异程度相反,棕色针叶林土Pb平均含量最低但变异最大,而山地生草森林土Pb平均含量最高但变异最小;垂直带植物Pb含量均低于克拉克值,与垂直带土壤Pb含量高低基本相吻合,但其变异以高山苔原带变异最大,岳桦林带变异最小;植物Pb含量垂直分异显著高于土壤Pb含量,变异系数达89.76%;植物对Pb的富集能力依植物种类及器官不同而异;成土母质和母岩、土壤pH值、有机质及土壤质地是影响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分异的主要因素。

    • 江苏下蜀林区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2003, 35(5):424-428.

      摘要 (777) HTML (0) PDF 184.32 K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TOC-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江苏下蜀森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DOC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C、全N、碱解N、有效P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DOC与土壤肥力状况关系密切,因而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土壤DOC与土壤中有机络合态Fe、有机络合态Al和活性羟基Al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有机C的运输是调整土壤中Al和Fe的溶出及迁移的一个重要因子。土壤DOC与交换性Al、pH值、全P、速效K之间无相关关系。

    • 海南次生植被与其土壤性质的关系探讨

      2003, 35(5):429-434.

      摘要 (681) HTML (0) PDF 201.19 K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海南岛热带次生植被及其土壤性质变化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森林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下,形成了多样化的次生植被类型,在调查区域内植物群落类型多达36种。其中,次生密林有10种类型;次生疏林有4种;灌丛有11种,草地11种。结果还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从大到小依次为次生林 > 灌丛 > 草地。植被性状、植被与土壤复杂关系主要体现在:(1)次生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特性间相关性较大;土壤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变化较大;(2)植物组成特征与土壤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普遍偏小。

    • 藏东南耕作棕壤养分模糊综合评价

      2003, 35(5):435-437,439.

      摘要 (634) HTML (0) PDF 141.08 K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藏东南地区的耕作棕壤的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土壤养分的评价更加准确和可靠,所获得的最终评价值可直接反映土壤养分的绝对等级。

    • >研究简报
    • 贵州省凯里市油菜耕作对比试验研究初报

      2003, 35(5):438-439.

      摘要 (587) HTML (0) PDF 73.52 K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试验研究,中耕比免耕增产达显著水平,667m2增产量为10.0kg,增产率为13.3%。中耕比免耕产值增收30元,而费用却多开支60元,增产并不增收。本文认为,油菜比较经济的生产措施是667m2深施颗粒油菜专用复合肥50.0~100.0kg一次作底肥,结合施用旱地除草剂之后,不再中耕追肥管理。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