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3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Ⅴ.气候变化响应

      2004, 36(3):225-231.

      摘要 (620) HTML (0) PDF 322.19 K (1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气候变化导致南极海洋气候区冰川消退、多年积雪融化,为新的土壤形成与分布提供了潜在的母质基础与发展空间;地表和土壤内部水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加强促进了以自由水为基础的土壤过程和冰缘地貌过程;由气候变化引发的低等植物生境、群落结构变化、初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提高、海洋脊椎动物迁徙和栖息地的变迁,影响了本区土壤有机质积累过程以及土壤有机质结构与性状。已有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正对南极海洋气候区土壤发生、发育及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 论湖南耕地资源的保养与可持续利用

      2004, 36(3):232-234,250.

      摘要 (605) HTML (0) PDF 132.25 K (1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湖南人地矛盾突出的现实,分析了湖南耕地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政策法规、土地整理、耕地保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监测管理、农业结构调整诸方面,提出了实现湖南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 设施农业中存在的土壤障碍及其对策研究进展

      2004, 36(3):235-242.

      摘要 (658) HTML (0) PDF 255.94 K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设施农业栽培中存在的土壤障害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进展。根据我国各地研究报道,设施栽种土壤存在的主要障碍是某些理化性状和生物学环境恶化、连作障碍明显。为此前人研究提出了解决设施农业中土壤障碍问题的主要对策,包括合理轮作、合理施肥、防治次生盐渍化、土壤消毒和选用抗性品种等。同时讨论了设施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并分析提出了今后设施农业土壤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土壤养分分析的现代化

      2004, 36(3):243-250.

      摘要 (780) HTML (0) PDF 260.28 K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对土壤养分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壤养分分析需要应对更大数量的样品和需要更快的分析速度,因此现代化成为土壤养分分析的必由之路。本文对近20年来联合提取剂(AB-DTPA、0.5 mol/L NaHCO3水溶液、0.01 mol/L CaCl2水溶液、Kelowna提取剂、锶-柠檬酸提取液、水)、仪器分析技术(流动分析、色谱、毛细管电泳、原子发射光谱、电极法)在土壤养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土壤采样和分析自动化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起来说,土壤养分分析的现代化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在现有自动分析中,土样混匀和土壤含水量测定仍是土壤养分分析自动化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可能的解决途径是在适当降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上追求较快的分析速度。

    • 丛枝菌根与土壤修复

      2004, 36(3):251-257.

      摘要 (671) HTML (0) PDF 229.69 K (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菌根是真菌与植物根系所建立的互惠共生体,其中以丛枝菌根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近年来,随着菌根研究的发展,丛枝菌根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丛枝菌根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放射污染以及土壤退化修复中的作用,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作了探讨。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根际修复及其研究方法

      2004, 36(3):258-263.

      摘要 (668) HTML (0) PDF 190.51 K (1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际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对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为及生物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微生物降解、植物过程、非生物降解、土壤吸附、挥发、淋溶等方面归纳了有机污染物根际修复的研究进展,并从细胞培养、添加根系分泌物或根系残留物、挥发污染物收集和残留态污染物测定等方面综述了有机污染物根际行为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 土壤中砷污染研究进展

      2004, 36(3):264-270.

      摘要 (761) HTML (0) PDF 257.53 K (2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综述了土壤中As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土壤中主要含As化合物的形态及转化,土壤对As的吸附缓冲行为,土壤As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及微生物在As不同形态转化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尚需加强研究的方面。

    • 试论近郊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

      2004, 36(3):271-275.

      摘要 (630) HTML (0) PDF 154.21 K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郊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体土地产权变化频繁。本文在阐述我国目前近郊农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后果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权能完善、流转行为规范、土地市场公开、法律政策齐全的农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

    • 广西柳州市柳江县耕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研究

      2004, 36(3):276-282.

      摘要 (629) HTML (0) PDF 304.52 K (1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耕地利用动态模型、变化区域差异模型、空间变化等模型,并结合统计资料、图件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以广西柳州市柳江县各乡镇作为研究单元,对其1990~2000年10年内耕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全县2000年比1990年耕地有所增加,但各研究单元耕地增减不一;耕地变化速度最快的是穿山镇,达到133.83 hm2/年,但受研究初期耕地面积的影响,变化速率最大的不是穿山镇,而是拉堡镇,为-2.06%;全县耕地分布重心10年内移动不大,向东南方向直线迁移距离为0.7264 km;耕地空间转移包括转入和转出两部分,即部分耕地转变为园地、林地等非耕地,同时其他非耕地也在不断地转变为耕地,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

    • 土壤水盐运动的时空模式化研究

      2004, 36(3):283-288.

      摘要 (648) HTML (0) PDF 205.15 K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初步分析了土壤水盐运动的机理模型,总结了对流-弥散方程建立的一般思路及数值解法的局限性。基于“3S”技术的角度,概括了土壤水盐运动空间模式化研究内容,探讨了GIS与溶质运移模型的集成问题,指出了Geodatabase、COM等技术的发展为GIS与水盐运动机理模型集成提供了发展契机。

    • 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谈耕地隐性流失

      2004, 36(3):289-291,317.

      摘要 (751) HTML (0) PDF 132.88 K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质量衰退造成的耕地隐性流失已严重影响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施以及耕地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阐释耕地隐性流失的含义入手,剖析了耕地隐性流失的生成机制,并提出防治耕地隐性流失的几项措施,以期引起大家对保护耕地质量的关注。

    • 低丘红壤有机碳库的密度及变异

      2004, 36(3):292-297.

      摘要 (874) HTML (0) PDF 214.81 K (1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采样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C库的密度及其变异。结果表明,低丘红壤有机C的密度0~20cm为(2.09±0.69) kg/m2,0~100 cm为(5.01±1.46) kg/m2;全N密度0~20 cm为(0.20±0.07) kg/m2,0~100 cm为(0.59±0.14) kg/m2。从裸地到稀疏荒草地,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密度可以提高1.0 kg/m2和1.7 kg/m2;而从稀疏荒草地到人工林地或园地,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密度可以提高0.7 kg/m2和0.9 kg/m2;稀疏荒草地如果开垦利用为水田,经长期培肥达到高度熟化,则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密度可以提高2.3 kg/m2和4.4 kg/m2。即使不同类型的人工林地和园地之间,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的密度差异也可达到1.0 kg/m2和3.5 kg/m2。不同地形部位之间0~20 cm和0~100cm土壤有机C密度差异达到1.3 kg/m2和2.9 kg/m2,全N密度差异达0.1 kg/m2和0.3 kg/m2;不同肥力水平之间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密度差异达到1.5~2.2 kg/m2和2.8~4.1 kg/m2,全N密度差异达0.07~0.11kg/m2和0.20~0.23 kg/m2;强烈侵蚀可以降低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密度1.4 kg/m2和2.2 kg/m2。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有机C库密度,增加固定大气CO2潜力。

    • 土种与土系参比的初步探讨——以海南岛土壤为例

      2004, 36(3):298-302.

      摘要 (815) HTML (0) PDF 155.35 K (1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取得我国土种与土系研究成果的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本文简述了土种与土系的概念及其区别、土种与土系的参比原则和依据,以海南岛土壤为例进行了参比。

    • 昆明地区主要花卉蔬菜基地设施栽培土壤养分变化特点

      2004, 36(3):303-306.

      摘要 (641) HTML (0) PDF 155.58 K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明地区蔬菜、花卉种植以设施栽培为主,本文对不同棚龄的大棚设施土壤pH、全N、P、K、碱解N、速效K、有效P、交换性Ca、Mg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棚龄年限的增长,耕层土壤pH值、有机质和土壤交换性Ca、Mg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但无论是露地还是盖棚土壤有机质(52.8 g/kg)都较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较大幅度提高;耕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全N、有效N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耕层土壤中,土壤速效K和速效P呈现明显的富集。

    • 8-羟基喹啉(pH8.3)分光光度法测定酸性土壤中的可溶性铝

      2004, 36(3):307-309.

      摘要 (822) HTML (0) PDF 112.28 K (1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8-羟基喹啉(pH8.3)分光光度法对酸性土壤中的可溶性铝测定的研究表明,Al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0 mmol/L,相关系数R2=0.9999,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995×104 L/(mol·cm),回收率在98.7%~106.8%之间,该方法重现性好,选择性高。

    • 四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水分状况研究

      2004, 36(3):310-317.

      摘要 (755) HTML (0) PDF 320.18 K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相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研究了我国东南部地区红砂岩、花岗岩、玄武岩和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4种典型红壤水分状况及其透水性能。结果表明,4种红壤的持水和透水性能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成土母质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的变化造成的。除玄武岩和红砂岩发育红壤的某些层外,其他土壤各层的土壤渗漏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4种土壤含水量的年动态变化一般可划分为3个时期:土壤湿润期、土壤水分耗竭期和土壤水分恢复期,但不同年份的时间划分也不尽相同。

    • 陕西关中地区塿土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2004, 36(3):318-322,330.

      摘要 (782) HTML (0) PDF 207.18 K (1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采自关中地区的6个塿土剖面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确定了它们的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最后就塿土在中国系统分类中存在的堆垫表层诊断指标问题和土垫旱耕人为土亚类的划分问题进行了讨论。

    • 砖红壤施用中量、微量元素对甘蔗产量与糖分的效应

      2004, 36(3):323-326,330.

      摘要 (732) HTML (0) PDF 176.66 K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雷州半岛玄武岩发育的种植甘蔗砖红壤上施用Ca、Mg、B、Mo、Fe、Cu、Zn肥料,探究这些中量与微量元素对甘蔗的产量与糖分的效应。结果表明:Ca、Mg、B、Mo肥对甘蔗有显著增产效应,而Fe肥具有显著减产效应。B、Mo、Fe、Cu肥能显著提高甘蔗含糖量,而Mg肥具有降低甘蔗糖分的效应。Ca、B、Mo 3种肥料相互配施的增产或增糖效果均不优于单施的效果。从对甘蔗产量和含糖量综合效果看,甘蔗施用B、Mo、Ca肥分别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因此,在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上种植甘蔗,建议施用Mo、B、Ca肥。

    • 耕作措施对产流作用的研究

      2004, 36(3):327-330.

      摘要 (609) HTML (0) PDF 171.27 K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通过不同耕作措施人为造成不同地表的方法,从地表糙度方面定量化地研究了耕作措施对侵蚀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地表糙度,可减小径流量,进而减小侵蚀,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这为进一步完善侵蚀测报模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退耕还林(草)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沟播栽培蓄水保土效应试验研究

      2004, 36(3):331-332,336.

      摘要 (686) HTML (0) PDF 112.87 K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陇东黄土高原山坡农耕地上安排沟播栽培试验,研究了沟播栽培的蓄水保土效果及对减缓土壤N、P养分流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山坡地沟播栽培可使径流量、冲刷量分别减少0.963 m3/m3和0.966 kg/kg,水土流失次数减少20次,减少N、P(P2O5)养分流失量分别为139.71、159.53 kg/hm2,土壤含水量提高0.0035~0.0102 kg/kg,冬小麦单产平均提高267.5 kg/hm2

    • 黄土高原土地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

      2004, 36(3):333-336.

      摘要 (562) HTML (0) PDF 135.22 K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手工管理土地资料的方法,数据更新周期慢,综合利用率低,查询统计复杂,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土地信息系统”研制过程中系统数据库建立工艺流程的介绍,详细阐述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及其管理模式,土地资料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以及系统的运行特点和系统建立的现实意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