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论与综述
    • 农田氮素的气态损失与大气氮湿沉降及其环境效应

      2005, 37(2):113-120.

      摘要 (596) HTML (0) PDF 407.69 K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农田N素气态损失与湿沉降研究的成果,讨论了农田N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排放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危害。同时结合对太湖地区农田N素气态损失与大气N湿沉降的试验结果,阐述了化肥N的气态损失对大气和水体环境的影响,以及酸雨由硫酸型向硫酸和硝酸混合型变化的驱动因素。

    • 土壤杂草种子库与杂草综合管理

      2005, 37(2):121-128.

      摘要 (660) HTML (0) PDF 378.48 K (1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杂草种子库是农田杂草发生危害的主要根源,种子库的动态变化规律对于杂草的综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表明,杂草种子库的密度和组成变化很大,与田间杂草群落具有密切的联系。杂草种子库时刻处于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变化之中。耕作方式影响杂草种子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从而间接影响种子库的密度和种类组成;作物轮作使杂草的生存环境趋于多样化,能够限制某些对单一种植系统有着良好适应性的杂草种类的生长,作物轮作对杂草种子库种类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要大于耕作方式;杂草管理措施能够大大降低田间杂草的结实,从而减小杂草种子库的规模。随着人们对除草剂使用和环境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发展基于生态规律的杂草管理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者提出了杂草种子库今后的一些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 地下环境中胶体促使下的污染物运移研究进展

      2005, 37(2):129-135.

      摘要 (697) HTML (0) PDF 357.84 K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胶体能促使地下环境中污染物的运移。胶体的沉积、释放和运移等动力学过程受许多因素的控制,如胶体的表面性质(亲水或疏水)、胶体的稳定性、水溶液的化学组分、离子强度、pH值和水的流速等。许多研究者已提出了考虑不同影响因素的模型从理论上或用实验室土柱试验来模拟胶体的运移行为。在未来应加强野外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天然介质中胶体促使下污染物运移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运移过程的研究,这有助于人们提出有效的策略或发展新的治理技术以防止污染的扩大或修复污染,最终达到保护地下环境的目的。

    •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最新修订

      2005, 37(2):136-139.

      摘要 (799) HTML (0) PDF 251.94 K (2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9版与第8版和《土壤系统分类》第2版的比较,概括其最新进展:3个诊断土层和2个诊断特性作了修订;高级分类级别增加4个亚纲、12个土类、42个亚类,主要是永冻Gel-土类;土族土系具强烈对比的颗粒大小级别鉴别特征增3个去1个;剖面描述的基本发生层增加1个,特性发生层3个,等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几点建议:持之以恒开展研究、完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继续人为土研究和加强组织建设等。

    • >研究报告
    • 丘陵红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空间变异分析

      2005, 37(2):140-146.

      摘要 (762) HTML (0) PDF 900.15 K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贵溪市江西铜冶炼厂周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区(面积7.7 km2)为例,研究了基于GIS的地统计学方法在丘陵红壤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空间变异分析上的应用,提出了一个空间变异分析步骤:(1)利用DGPS定位,以50~200 m的随机网格采集土壤样品;(2)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的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趋势,通过数据转换去除数据趋势;(3)计算半方差函数并选择最佳的拟合模型和参数;(4)通过交叉验证选择合适的克立格方法;(5)通过空间插值,绘制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图,分析空间变异规律和影响因素。空间分析结果表明,Cu和Cd的复合污染是铜冶炼厂污染区的主要污染特征,基于ArcGIS的地统计学分析模块可以较准确地分析丘陵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

    • 苏南某市农田土壤有毒有害元素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

      2005, 37(2):147-151.

      摘要 (612) HTML (0) PDF 275.53 K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选择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平衡,具有蔬菜种植较长历史的苏南某市为试点区,重点探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分布规律,以及土壤利用方式、轮作方式、作物品种及种植年限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区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含量离散较大,Hg、As、Pb、Cr、Cd、Cu含量范围分别为0.05~2.35、4.28~42.90、22.50~106.50、49.80~101.70、0.09~2.16和15.00~125.40 mg/kg。试区土壤有毒有害元素Cd、Pb、Cu及Zn比杭州近郊土壤中的含量低,Ni含量较高;除Cu外,试区土壤有毒有害元素含量(均值)As、Cd、Pb和Zn含量均低于香港菜园土;轮作方式和不同作物的种植对土壤中部分有毒有害元素的积累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突出;蔬菜种植年限对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的积累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轻度熟化菜园土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中等熟化菜园土。

    • 可降解络合剂及微生物调控对海州香薷修复污染土壤的效应

      2005, 37(2):152-157.

      摘要 (655) HTML (0) PDF 394.52 K (1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盆栽试验研究了海州香薷在Cu、Zn、Pb污染土壤上生长和对Cu、Zn、Pb的富集能力,以及调控剂EDDS、壳聚糖和微生物菌剂对海州香薷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Cu 223 mg/kg,Pb 232 mg/kg,Zn 1068mg/kg的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对海州香薷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施用EDDS(3 mmol/kg土)+微生物制剂处理组海州香薷叶片中Cu含量高达847 mg/kg,Zn含量为745 mg/kg;Cu吸收量高达6244μg/株,Zn吸收量为5670μg/株,叶片中Cu、Zn的含量和吸收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3 mmol/kg土EDDS处理海州香薷茎中Pb含量显著增加(p<0.05),茎中Pb的吸收量亦显著提高(p<0.05),茎秆中Pb的吸收量为274μg/株。微生物制剂或壳聚糖单独处理对海州香薷生长和金属元素吸收均没有明显的效果。

    • 水磷耦合对冬小麦幼苗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005, 37(2):158-162.

      摘要 (674) HTML (0) PDF 292.92 K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速效水范围内水磷耦合对冬小麦幼苗的N、P、K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速效水水平对小麦苗期N、P和K的吸收有明显影响。在不同的P水平处理时最高N、P吸收值都出现在速效水高的处理上,低水时N、P吸收也较低。中P与高水配合有利于N、P的吸收。低速效水时提高P水平可促进P吸收,但不能显著提高N吸收。速效水的水平对K吸收影响不如对P吸收影响明显,品种间差别不大。结果还显示土壤低P处理显著降低植株幼苗对P素的吸收,不同速效水水平时增加土壤P可以提高植株吸P量。土壤缺P对小麦植株K吸收有一定影响,水磷耦合后品种间的K吸收量差异加大。

    • 江苏典型滩涂区地下水及土壤的盐分特征研究

      2005, 37(2):163-168.

      摘要 (775) HTML (0) PDF 301.09 K (1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采样分析及数值拟合等方法,研究获得江苏典型滩涂分布区的地下水以及土壤的盐分含量、盐分离子组成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分别获得了地下水矿化度与地下水电导率、土壤全盐量与1:5土水比浸提液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函数,应用这些关系函数将能够快速获得具有良好精度的相应要素的测定结果。本文研究成果将为江苏滩涂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及决策依据,并因而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 川西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机制与对策研究-以雅安市天全县为例

      2005, 37(2):169-175.

      摘要 (669) HTML (0) PDF 363.33 K (1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率则很小,只有0.29%;耕地占的比例很小,仅有5.50%,而且10年间面积减少了4813.3 hm2,但年变化率比林地大得多,高达2.68%。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0年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得出产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机制,除了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为主要的是受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 修正法农用地定级方法探讨及与因素法比较-以宜兴市为例

      2005, 37(2):176-181.

      摘要 (743) HTML (0) PDF 363.40 K (1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我国基本上采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定级,而作为重要方法之一的修正法则应用很少。本文以宜兴市为例,对修正法农用地定级技术路线、指标控制区划分、单元划分、修正因素选取和量化、定级指数计算、级别划分的方法和改进进行探讨,并与因素法比较。结果表明:修正法和因素法的方法原理大致相似,但修正法在分等基础上进行,是对分等结果的细化和深化,可大大缩减工作量,而且其定级结果具有很好的横向可比性。

    • 稻麦轮作田改为菜地后生化指标的变化

      2005, 37(2):182-186.

      摘要 (732) HTML (0) PDF 265.53 K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初步分析比较了位于长江三角洲嘉兴市的3种主要土壤类型漏水型水稻土、爽水型水稻土和囊水型水稻土由稻-麦(油菜)轮作田改为多年连作保护地菜田后一些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由稻麦轮作田改为蔬菜露地和大棚蔬菜保护地后都可引起土壤的酸化,pH下降程度随土壤类型不同而有别,其中漏水型水稻土和爽水型水稻土由稻麦轮作田改为大棚蔬菜保护地后pH下降最为强烈,分别下降1.96和1.87个单位。与稻-麦(油菜)轮作土壤相比,蔬菜露地和大棚蔬菜保护地土壤脱氢酶活性都显著降低,其中后者降低程度远大于前者;土壤转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结果说明由稻麦轮作田改为多年连作蔬菜露地和大棚蔬菜保护地后引起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下降,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化学过程,进而影响土壤的健康质量。

    • 批实验中土壤对地乐酚吸附的差异

      2005, 37(2):187-191.

      摘要 (751) HTML (0) PDF 294.80 K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吸附是决定除草剂地乐酚在土壤中迁移的重要机制之一。通常用简单快捷的批实验来衡量土壤对除草剂的吸附。由大量的批实验确定地乐酚在不同土壤样本中的吸附参数,并对各土壤特性与吸附参数的相关性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C含量,粘粒含量及阳离子代换量与吸附参数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吸附参数显著负相关。方差分析表明地乐酚在土壤中的吸附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差异,在不同地点的地乐酚吸附参数无显著区别,而在不同的深度区别显著。超过85%的地乐酚吸附参数的空间差异可由土壤有机C含量的空间差异来解释。

    • 高岭石在醋酸-醋酸铵缓冲体系中的溶解特征

      2005, 37(2):192-196.

      摘要 (791) HTML (0) PDF 299.80 K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室温下(25℃±1℃)采用间歇法(batch method)模拟研究高岭石在pH5.5、pH4.5和pH3.5的HAC/NH4AC缓冲液中的溶解。实验结果表明:质子能够促进高岭石Al和Si的释放,且Al、Si的释放能力随反应液酸度的增加而增强,Al、Si溶解的一致性与酸度有关。pH5.5时,可能因Al的沉积而导致整个实验期间Al、Si释放表观不一致;pH4.5和pH3.5时,反应前期Al优先释放,而在反应后期Al、Si趋于一致。pH5.5、pH4.5和pH3.5的HAC/NH4AC缓冲液中高岭石溶解速率分别为:3.09×10-14 mol/(m2·s)、6.31×10-14 mol/(m2·s)和1.13×10-13 mol/(m2·s)。HAC/NH4AC缓冲液中质子作用下高岭石溶解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分别为0.28和1.12×10-12

    • 阿特拉津在土表的紫外光降解行为研究

      2005, 37(2):197-201.

      摘要 (712) HTML (0) PDF 344.79 K (1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阿特拉津在土壤表面的紫外光光解的动力学,并研究了各种因素对光解的影响。实验表明,土壤粒度、湿度、pH值、有机质、腐殖酸和表面活性剂都影响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降解。在紫外光辐射下,阿特拉津在土壤表面降解速率常数为(0.09~0.17)/min,光解深度为0.1~0.3 mm,半衰期为4~8 min。

    •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005, 37(2):202-204.

      摘要 (673) HTML (0) PDF 212.40 K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秸秆还田和N肥施用对夏玉米N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N肥施用都有助于夏玉米N肥利用率的提高,尤其是优化施N大大提高了夏玉米的N素利用率,并且提出了在京郊地区适宜推广的一种可行的培肥地力、增加产量的模式。

    • 粉煤灰对土壤性质和草坪生长的影响

      2005, 37(2):205-209.

      摘要 (1186) HTML (0) PDF 276.46 K (1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使粉煤灰的利用避开食物链,探讨了粉煤灰在草坪业中的应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施加到土壤后,具有明显的降低土壤粘粒含量,增加速效P、全P及部分金属元素(K、Ca、Mn、Zn、Cu、Cd和Pb)含量的作用,这一效果随粉煤灰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各个处理中的重金属元素Zn、Cu和Pb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一级标准,但为避免对环境的潜在危害,粉煤灰施加量应该控制在317.29 g/kg以内。在施灰量300 g/kg (重量比)的土壤中,草坪生长和产量最佳;300 g/kg是粉煤灰用作草皮基质的最佳施加比例。

    • 泥炭pH的调节试验研究

      2005, 37(2):210-213.

      摘要 (712) HTML (0) PDF 279.25 K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无土栽培中使用的泥炭酸性较强,不适合绝大多数花卉生长这一特点,通过在泥炭中加入不同粒径的白云质石灰石,在25℃±3℃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测定泥炭pH的变化,从而研究白云质石灰石对泥炭pH调节的效果及pH与石粉粒径的关系。结果表明,泥炭的pH变化主要发生在前5天,到15天后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并且当石灰石粉的粒径为A:Φ<0.01 mm时,泥炭的pHH2O为6.00,pHKCl为5.80,达到了比较适合花卉生长的范围。

    • 潮土类土壤耕层养分变化及对策

      2005, 37(2):214-215.

      摘要 (612) HTML (0) PDF 173.15 K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土壤耕层有机质、碱解N、速效P及速效K养分的变化,分析了变化原因,提出了对策。

    • >研究简报
    • 环境条件变化对滇池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2005, 37(2):216-219.

      摘要 (781) HTML (0) PDF 260.92 K (1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以滇池表层新鲜沉积物和湖水为材料,研究了氧化还原状况、水体扰动、pH值等环境因子对沉积物P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好氧条件相比,厌氧状态大大促进沉积物中P的释放,最大释放量为3.96 mg。随着湖水pH值的升高,沉积物的释P量明显增加,碱性条件下P释放量是中性条件的几百倍。水体扰动对沉积物P释放的影响不大。不同环境因子相比,湖水在碱性条件下(pH 10.5)P的释放速率最大,高达68.04 mg/(m2·d),厌氧条件次之,变化在7.73~8.91 mg/(m2·d),对照和扰动条件下P释放速率很低。湖水pH值增加和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是滇池沉积物释P的主要机制。

    • 复垦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综合整治技术

      2005, 37(2):220-224.

      摘要 (654) HTML (0) PDF 227.20 K (1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复垦平整土地的肥力特点表现为土层杂乱,土壤养分低、养分空间变异大,容重高,无完整的土体构型,基础地力差于一般耕地。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增肥改土、平衡施肥、合理耕作、合理种植等综合整治技术,培育肥沃的耕作层,逐步形成包括犁底层在内的土体构型;通过生物改土等综合整治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稻麦两季产量13293 kg/hm2,比常规管理对比田的11349 kg/hm2增17.1%。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