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7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论与综述
    • 基于国际冻土分类进展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冻土纲的恢复与重构

      2005, 37(5):465-473.

      摘要 (722) HTML (0) PDF 898.41 K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发育于永久冻土层上的冻土资源受到了日益普遍的关注,冻土研究正在成为包括土壤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的热点领域。为了达成多个目标,对冻土分类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土壤分类系统中有关冻土分类的最近进展,并分析和讨论了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同时,提出了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框架内恢复和重构我国冻土分类的建议,阐述了我国土壤分类学界在这一领域内拥有的优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最后,根据我国冻土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关于恢复和重构我国冻土分类的具体意见。

    • 污泥中病原物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及其削减途径

      2005, 37(5):474-481.

      摘要 (713) HTML (0) PDF 627.50 K (1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污泥含有多种病原性生物体或病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寄生虫。污泥中的病原物进入土壤后有再发的现象,存在环境与健康风险。对污泥的消化、碱性稳定、堆沤、辐射处理和巴氏灭菌,以及完善污泥土地堆放或土地施用的法律法规等是削减污泥中病原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的主要措施。建议在我国尽快开展污泥和受其影响环境介质中病原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与健康风险研究,并发展相关的削减对策和关键技术。

    •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实验研究进展

      2005, 37(5):482-486.

      摘要 (688) HTML (0) PDF 531.91 K (1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从发现石油类污染物给人类带来危害以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污染进行了研究,以了解其产生污染的特征、规律和机理等,为治理污染及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对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和建立数学模型所设计的实验研究,概述了对此类研究实验的历史、已取得的成果、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和实验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2005, 37(5):487-491.

      摘要 (936) HTML (0) PDF 535.20 K (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总结了转基因棉花在生态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在土壤中的富集;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外源基因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水平转移。认为目前对转基因棉花的土壤生态学过程的研究较少,尚难以确定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由此介绍了Biolog系统和DNA指纹技术在土壤生态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

    • 菜地土氮素的主要转化过程及其损失

      2005, 37(5):492-499.

      摘要 (699) HTML (0) PDF 655.66 K (1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介绍了土壤N素的矿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这3个主要转化过程及其氨挥发、反硝化损失和淋洗损失这3个损失途径,其主要目的是探讨菜地土壤N素转化过程和损失途径与粮田土壤的差异。

    • >研究报告
    • 湖南省主要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

      2005, 37(5):500-505.

      摘要 (687) HTML (0) PDF 566.15 K (1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Silva-Bremner法,研究了湖南省7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和最大固铵容量。研究结果表明:①供试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动在69.2~457.5 mg/kg之间,平均为304.7 mg/kg±96.7 mg/kg,占土壤全N的2.6%~25.7%,平均为14.0%±5.1%,是该地区一项重要的土壤N素资源。7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湖潮泥 > 黄泥田 > 河沙泥 > 紫泥田 > 灰泥田 > 红黄泥 > 麻沙泥。②在土壤剖面中,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变化因土壤类型不同而不同,但其相对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恒增大:表层平均为15.1%±6.6%,亚表层为25.9%±11.7%,表下第3层平均为34.6%±16.3%。③供试耕层土壤的最大固铵容量以湖潮泥最高,达658.7 mg/kg,以麻沙泥最低,为97.6 mg/kg。④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耕层固定态铵含量与0.01~0.001 mm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98**,n=28),与有机质、全N、碱解N、CEC、缓效K和<0.001 mm黏粒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耕层土壤最大固铵容量与固定态铵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1**,n=32),与0.01~0.001 mm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9**,n=28)。

    • 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稀土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2005, 37(5):506-511.

      摘要 (782) HTML (0) PDF 601.06 K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砖红壤是海南岛西部地区占地面积大、发育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对区内不同砖红壤剖面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及稀土元素含量的纵向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成土母质决定着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最初含量,同一土壤剖面上下层土壤之间的稀土元素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砖红壤在形成发育过程中发生了轻稀土元素富集,且由深部至浅部,稀土元素总量逐步减少,而Ce也呈现出由负异常向正异常演化之趋势,土壤的淋溶作用是导致稀土元素发生纵向分异的主要原因。

    • 不同提取条件下红壤水稻土溶解有机碳的含量变化

      2005, 37(5):512-516.

      摘要 (722) HTML (0) PDF 539.38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条件对红壤水稻土溶解有机C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提时样品的水分含量越高,溶解有机C量越大,特别是水分含量超过600 g/kg时,变化的趋势更明显。水土比也对溶解有机C量有影响,随水土比增大,溶解有机C量升高,水土比>2时,增加的趋势更显著。提取时间的长短对溶解有机C量影响不明显。不同的提取剂种类和浓度对溶解有机C量的影响显著,较高浓度的盐溶液对有机C的溶出作用明显,显著增加溶液中的有机C量。有鉴于此,为使研究结果可以比较,提取的方法应当统一,根据试验结果,认为在进行溶解有机C含量变化研究时,所采取的提取方法应该是:①采用鲜土:含水量在200~400 g/kg;②用去离子水作为提取剂;③提取时的水土比应为2:1;④振荡提取时间为30 min;⑤离心20 min (4000 r/min);⑥用0.45 μm滤膜过滤;⑦滤液中有机C用TOC分析仪测定。

    • 上海市浦东新区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2005, 37(5):517-522.

      摘要 (847) HTML (0) PDF 589.68 K (1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非污灌区4个蔬菜园艺场和2个污灌区土壤中的7种重金属进行总量分析,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评价其单项和综合污染指数,结果表明:4个蔬菜园艺场各个重金属的两项指数均<1,评价结果均为优良,这4个蔬菜园艺场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的土壤环境要求。污灌区9个土壤样的Pb、Cr、As单项污染指数<1,Cd、Cu、Zn、Hg的单项和综合污染指数均>1,尤其是Cd污染最为严重,单项污染指数最高达6.6,综合污染指数4.84;所调查的9个土壤样中33%为中污染,67%为重污染,该污灌区蔬菜地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上世纪70年代应用黄浦江疏浚底泥(吹泥),污水灌溉和乡镇企业的化工污染物扩散。

    • 西藏主要农区农田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2005, 37(5):523-529.

      摘要 (1275) HTML (0) PDF 601.78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地质历史以及耕作习惯,使其具有特殊的土壤特征。在2002~2004年间,我们对西藏主要农业区的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等4地(市)的农田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4地(市)农田土壤酸碱性由弱酸性至弱碱性(pH 6.5~9.0);养分的基本状况是有机质含量在5~50 g/kg之间,变幅较大,N素少(全N 0.2~2 g/kg,速效N 20~80 mg/kg),P素缺(全P 0.22~1.42 g/kg,速效P 1~133 mg/kg),K素(全K 1.9~12.2 g/kg,速效K 80~1290 mg/kg)和微量元素比较丰富(Cu 10~443 mg/kg,Zn 47~266 mg/kg,Fe 1880~7550 mg/kg,Mo 0.2~6.6 mg/kg,Mn 196~736 mg/kg,B 0.5~138 mg/kg)。

    • 高度集约化利用下蔬菜地土壤酸化及次生盐渍化研究-以南京市南郊为例

      2005, 37(5):530-533.

      摘要 (676) HTML (0) PDF 514.36 K (1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目前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及有机肥的情况下南京市南郊蔬菜地土壤pH和盐分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露天农田土壤pH略有上升的基础上,南京市南郊大棚蔬菜地土壤的pH值比露天农田下降了约0.30~0.87,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露天蔬菜地下降了约0.12~0.52;同时,大棚蔬菜地土壤盐分累积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NO3-在土壤中的大量累积。

    • 长期施肥对黑垆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研究

      2005, 37(5):534-540.

      摘要 (680) HTML (0) PDF 610.62 K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进行25年长期定位肥料试验,对土壤无机P形态、数量和对作物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无机P的组成以Ca10-P占绝对优势,约占无机P总量的57.7%,其次是闭蓄态P (O-P),占17.9%,而Al-P、Fe-P、Ca8-P分别占5.9%、5.7%、10.1%,最少的为Ca2-P,只有2.8%。所有施肥处理中,各形态无机P均以土粪+NP含量最高;Ca2-P、Ca8-P、Al-P以N处理最低,而Fe-P、O-P、Ca10-P以CK处理最低;长期施肥对无机P各组分相对含量也有影响,耗P处理主要是Ca2-P、Ca8-P、Al-P的降低,而施P处理是Ca10-P的降解和Ca2-P的积累。与1990年比较,CK处理均有下降;N处理除O-P、Ca10-P有增加外,其他各组分含量均下降;而NP、秸杆.+NP、土粪、土粪.+NP处理均呈增加趋势。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效P和缓效态P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与无效态P关系不大。同时做了各形态无机P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在各级无机P与产量的相关性中,Ca2-P、Ca8-P、Al-P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以Ca8-P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而Fe-P、O-P、Ca10-P也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 果园土壤酸化及铝毒矫治的研究

      2005, 37(5):541-544.

      摘要 (720) HTML (0) PDF 508.58 K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模拟酸雨使得土壤pH下降,土壤酸化加重,土壤pH值分别比CK下降了0.23、0.54、1.22、1.79,活性Al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0.22%、14.33%、41.41%、66.38%,交换性K含量下降了0.01~0.08 cmol/kg,交换性Na含量下降了0~0.08 cmol/kg、交换性Ca含量下降了0.14~0.31 cmol/kg、交换性Mg含量下降了0~0.10cmol/kg,盐基总量下降了6.1%~23.1%。MgSO4、CaCl2、KH2PO4、柠檬酸处理减少了土壤活性Al的溶出和盐基离子的流失,也明显抑制了龙眼幼苗对Al的吸收,当Al胁迫浓度为0.185 mmol/L时,2 mmol/L.Mg2+、Ca2+、PO43-和柠檬酸根处理下,根、茎、叶的含Al量下降了13.9%~39.2%、16.9%~39.7%、30.1%~41.0%;当Al胁迫浓度为1.850 mmol/L时,根、茎、叶的含Al量下降了29.3%~51.3%、15.3%~39.7%、16.5%~42.5%。

    • 金华北山阔叶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2005, 37(5):545-550.

      摘要 (738) HTML (0) PDF 678.45 K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年10~11月,对金华北山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445只,隶属3门,7纲,18目。其中近孔寡毛目(线蚓科)、鞘翅目为优势类群,正蚓目、弹尾目、膜翅目、双翅目、蜘蛛目、蜱螨目为常见类群。通过对两个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的对比分析,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常见类群组成成分及类群数基本相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差异不大。在垂直分布上,两者的变化基本一致,类群数和个体数量随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且表聚现象明显。土壤养分和pH值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 尿素在潮土中淋溶和转化特征研究

      2005, 37(5):551-554.

      摘要 (820) HTML (0) PDF 540.06 K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不同灌溉水量和施N量,研究了尿素在潮土中的淋溶和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期结合灌溉施尿素后,NH4+-N在40 cm以上土层中积累,不会产生深层淋溶。而土层中NO3--N含量有较大变化,相同灌溉水量下,施N量越大,NO3--N向下层淋溶越深;相同施N量下,灌溉水量越大,NO3--N也有淋溶越深的趋势。在麦季,即使在超过当地的施N量(N 180 kg/hm2)和灌溉水量(750 m3/hm2)条件下,收获时所有处理的NO3--N主要积累在130 cm以上的土层中,NO3--N淋溶深度不超过130 cm,不会产生对地下水的污染。

    • 湖南省中药材GAP基地土壤的肥力测定

      2005, 37(5):555-558.

      摘要 (771) HTML (0) PDF 508.54 K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肥力是药用植物栽培的基础,通过土壤肥力测定可为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过程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保证药用植物获得优质高产和达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在开展中药材鱼腥草、百合、夏枯草、金樱子和白扁豆规范化种植研究时,利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对湖南省4县5个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土壤肥力主要养分因素进行测定,发现5个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土壤均为酸性(pH 4.7~5.7),有机质含量为22.4~42.4 g/kg,总N含量为1.07~1.58 g/kg,NH4+-N含量为6.9~22.8 mg/kg,速效K含量为67~236mg/kg,有效P含量为4.2~84.6 mg/kg;5个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土壤肥力存在差别。

    • 有机无机垃圾复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2005, 37(5):559-562.

      摘要 (663) HTML (0) PDF 505.84 K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进行了垃圾复混肥、化肥、垃圾堆肥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垃圾复混肥与CK比较,0~2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降低0.11 g/cm3,总孔隙度增加3.4%,> 0.25 mm团粒结构增加5.51%,自然含水量增加71.68 g/kg,贮水量增加145.69 m3/hm2,阳离子交换量增加7.03 cmol/kg,有机质增加1.77 g/kg,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分别增加20.51、2.95和11.10 mg/kg,pH降低0.17。玉米株高、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分别增加43.20cm、25.55粒、28.75 g和2.43 g,增产率达25.86%。并对土壤重金属离子Hg、Cd、Cr、Pb富集有明显减缓趋势。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经LSR检验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 人工栽培中麻黄对荒漠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005, 37(5):563-565.

      摘要 (734) HTML (0) PDF 477.94 K (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河西走廊荒漠化土壤上种植中麻黄,改土培肥效果十分明显。3年生麻黄草鲜草重12.17t/hm2,折干重4.87 t/hm2,与CK比较0~20 cm土层中自然含水量增加64.29 g/kg,>0.25 mm团粒结构增加14.31%,总孔隙度增加11.32%,体积质量(容重)降低0.30 g/cm3,pH由8.32降到7.99,全盐含量降低1.72g/kg,脱盐率达到49.85%,有机质、速效N、P、K亦随之增加。

    • >问题讨论
    • 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2005, 37(5):566-568.

      摘要 (630) HTML (0) PDF 465.93 K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体系建设内容、体系管理等进行了介绍和阐述。指出应根据地力建设、控制污染和耕地“占补平衡”等不同目的进行科学布点与合理确定监测内容,并建立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对监测体系的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 >研究简报
    • 土壤氨氧化细菌的分离方法研究

      2005, 37(5):569-571.

      摘要 (753) HTML (0) PDF 471.14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氨氧化细菌是生态系统硝化过程中的一类重要微生物,但由于具有自养性、依附性和生长速率低等特性,从环境中分离氨氧化细菌存在很大困难。本研究通过改进硅胶平板的配方和制作程序,使土壤中氨氧化细菌能够快速高效地分离,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对此菌的研究工作。

    • 不同条件下硅酸盐细菌对含钾矿物分解作用的研究

      2005, 37(5):572-574.

      摘要 (619) HTML (0) PDF 473.71 K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淹水、湿润和干燥条件下接菌与未接菌对含K矿物钾长石和页岩分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燥条件下,硅酸盐细菌不能分解供试矿物释放出其中的K和Si;湿润或淹水条件下,硅酸盐细菌能显著加快供试矿物的分解而释放出K和Si,其中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分解矿物释放K的效果好于NFT-2菌株,而NFT-2菌株释放Si的效果优于NBT菌株。淹水条件下,28℃恒温静置培养40天后,NBT菌株从矿物中累积释放的K量占矿物中K含量的7.3%(钾长石)和10.2%(页岩),分别比对照组K释放量增加221%(钾长石)和232%(页岩);NFT-2菌株从矿物中累积释放的Si量占矿物中Si含量的11.6%(钾长石)和13.2%(页岩),分别比对照组Si释放量增加170%和190%。硅酸盐细菌分解含K矿物的作用与其代谢活性有关。

    • >院士风采
    • 朱显谟先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贺朱显谟先生九十华诞

      2005, 37(5):575-576.

      摘要 (561) HTML (0) PDF 429.93 K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扼要介绍了朱先生在土壤学领域中的主要成就,以及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