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和矿物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2006, 38(3):233-241.

      摘要 (969) HTML (0) PDF 918.64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分子量有机酸是土壤中广泛存在的,它们参与土壤中许多化学过程,在营养元素活化、解铝毒和矿物风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可变电荷土壤和矿物对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吸附及这类有机酸对土壤的表面电荷、动电性质和土壤吸附无机阴、阳离子的影响,为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同志提供参考。

    • 多孔介质中多组分反应性溶质运移的研究进展

      2006, 38(3):242-248.

      摘要 (753) HTML (0) PDF 733.32 K (1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必然受到多组分反应的影响,并且此种情况下能用水动力方程和多组分化学平衡方程进行描述。本文回顾了此研究领域的运移模型、数值模拟、可应用的计算软件和相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土壤多组分反应性溶质运移仍存在的问题。

    • 土壤裂缝研究进展

      2006, 38(3):249-255.

      摘要 (806) HTML (0) PDF 676.01 K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开裂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裂缝形成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以及水分溶质运输均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土壤裂缝的表征指标体系及指标测定方法,并讨论分析了裂缝与土壤属性、裂缝发育与植被生长、裂缝形成与土壤入渗和溶质运输等方面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的土壤裂缝研究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

    • 东北地区盐碱土特征及其农业生物治理

      2006, 38(3):256-262.

      摘要 (1076) HTML (0) PDF 647.98 K (1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四大盐碱土分布区之一。特殊的气候、地形和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和社会生产活动等人为因素加剧了该区盐碱化发生、分布与演变。本文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盐碱土的分布、成因及盐碱特征;阐述了其农业生物治理措施:种稻洗盐、耕作措施、培肥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生物排碱;并对该区盐碱土农业生物治理措施及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 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2006, 38(3):263-269.

      摘要 (815) HTML (0) PDF 623.40 K (1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密闭室法研究苏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不同施N量和施N方式对水稻和小麦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能明显降低稻-麦轮作系统中的氨挥发损失,在整个稻麦轮作体系中,优化和习惯的氨挥发损失占N肥施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05%±1.37%和9.81%±0.38%。稻季与麦季的氨挥发损失差异显著。稻季氨挥发损失量与N肥施用量呈乘幂关系上升,麦季则呈正的线性关系。水稻施肥后氨挥发持续的时间短,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周以内,麦季持续时间较长,在施肥后10天左右。稻季和麦季的基肥阶段是主要的氨挥发时期,占各自氨挥发损失N的50%左右。

    • 绿肥轮作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氮素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2006, 38(3):270-275.

      摘要 (750) HTML (0) PDF 532.03 K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利用绿肥等改变轮作制度及N素管理后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N素的动态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变化,评价了利用绿肥参与水稻轮作系统,减少无机N肥的施用量,促进水稻生长的同时降低环境负荷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总N量相当的情况下,冬绿肥还田或冬季休闲稻季土壤溶液中NH4+-N浓度均比稻麦轮作单施化肥的处理低。溶液NO3--N浓度随还田有机物料的C/N增加显著降低。利用豆科紫云英轮作还田,可降低44%的无机N肥用量,溶解性N浓度显著降低,是减小稻季N肥流失环境风险的有效途径。

    • 南通市城市边缘带土壤肥力时空特征分析

      2006, 38(3):276-281.

      摘要 (790) HTML (0) PDF 734.21 K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野外土壤调查与样品分析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南通市城市边缘带土壤肥力特征、影响因素、变化趋势以及时空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土壤全量与速效养分含量空间变异明显,速效养分尤其具有高度的空间可变性,表现出城市边缘带土壤属性的重要特征。样点土壤肥力要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肥力特征的空间变异与本区土地利用变化历史与人为活动的时空分异密切相关;而土壤机械组成及全K含量空间变化不大,受控于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反映了本区土壤的发生学特点。经过过去20年的农业生产实践,研究区土壤多数肥力要素明显改善、肥力水平明显提高,但影响土壤肥力质量、制约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江苏省溧水县为例

      2006, 38(3):282-286.

      摘要 (774) HTML (0) PDF 517.72 K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在常规考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土壤肥力、立地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对不同评价因子采用不同评价方法,如内梅罗指数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评价因子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进行综合指数的计算,科学评价了溧水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溧水县土壤环境质量为一级、二级的土壤分别占总面积的26%和58%,三级、四级和五级的土壤加起来约占总面积的16%。GIS强大功能支持下的综合评价方法,较常规评价方法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 上海市区公园表层土壤铅含量及其污染评价

      2006, 38(3):287-291.

      摘要 (779) HTML (0) PDF 496.42 K (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上海市区44个公园土壤中Pb含量的调查,发现表层土壤中Pb的平均含量为55.06 mg/kg,变幅为26.39-174.35 mg/kg,为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的1.04~6.85倍。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对公园表层土壤Pb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公园为轻度污染至中等污染,近1/3的公园无污染,6个公园达到中等污染和中等污染至强污染水平。通过对土壤Pb含量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上海市区公园土壤中Pb主要来源于交通和工业污染,土壤Pb含量与公园建成时间无显著性相关。

    • 污灌对潮土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以开封市化肥河污灌区为例

      2006, 38(3):292-297.

      摘要 (875) HTML (0) PDF 526.15 K (1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开封市化肥河污灌区为例,研究了污水灌溉对潮土中重金属(Cd、Pb、Cr、Cu、Zn、Ni和As)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灌溉已经导致了该区潮土较明显的重金属累积,其中Cd和As平均含量分别达1.70 mg/kg和26.28 mg/kg,远远超出了土壤环境二级标准值。进入潮土的重金属主要累积在潮土的耕作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重金属含量逐渐减少;相对其他重金属而言,As更易于在潮土表层滞留。污灌区潮土Cu、As与Cd含量与距污染源距离呈线性相关。相关分析表明,污灌区土壤Cu、Zn、Pb、Ni和As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他重金属含量有关,而土壤Cd和Cr含量则与其他重金属含量及土壤性质的相关性不明显。

    •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2006, 38(3):298-303.

      摘要 (822) HTML (0) PDF 730.89 K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湖南新化、宁乡、株洲、桃江、武岗5个国家级稻田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点1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中量和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处理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且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N素肥力的重要措施。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稻田土壤有机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年份会有波动。

    • CO2红外分析仪在土壤有机碳矿化中的测试与应用研究

      2006, 38(3):304-308.

      摘要 (584) HTML (0) PDF 556.07 K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LICOR-6262红外分析仪为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主体,改进附加密闭气路系统,着重探讨了密闭气路系统假定的平衡时间和测试环境温度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密闭气路系统假定的平衡时间长短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较大,且随着假定平衡时间的延长,测试结果呈不同程度的降低;②土壤样品的测试环境温度对土壤呼吸测定结果影响较大。相对测试要求的环境温度(25℃)而言,较低温度(20℃)对测定结果的降低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较高温度(30℃)对其的增加影响不显著(P>0.05)。

    • 不同施肥处理对黄泥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

      2006, 38(3):309-314.

      摘要 (794) HTML (0) PDF 618.17 K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培育实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黄泥土微生物生物量C、N和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培养过程中,单施化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均呈下降趋势,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前期升高至一定水平后或保持稳定、或呈下降趋势,而微生物生物量N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处理的脲酶活性呈前期上升后期下降趋势,而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则单施化肥处理呈上升趋势、配施有机肥处理呈下降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单施化肥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高量施用化肥处理还显著降低土壤脲酶活性,但对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明显。秸秆施用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和酶活性,特别是高量施用秸秆的效果更明显。施用猪粪由于同时带入了大量的活性养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和酶活性的影响尚难评价。在高度集约农业利用下,继续保持较高的化肥施用量并不利于土壤生物质量的维护和提高,而秸秆直接还田才是保持土壤健康状态的有效措施。

    • 红壤性水稻土上钾肥运筹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06, 38(3):315-321.

      摘要 (659) HTML (0) PDF 691.62 K (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南方红壤性水稻土上K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烤烟的施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追肥比例下,烟叶产量、产值为施K(K2O)量270 kg/hm2最高,315 kg/hm2最低;总N和烟碱含量随K肥用量增加而极显著减少(r=-0.99***,r=-0.97***,P<0.001)。相同K肥用量下,烟叶产量基追肥比3:7最高,5:5最低:上等烟比例、均价、产值、烟叶含K量随追肥比例增加而显著提高。因此,在速效K含量为130 mg/kg的红壤性水稻土上,选择适当的K肥用量,增加追肥比例,能更好发挥K肥的施用效果,提高烟叶含K量,改善烟叶品质。本试验以施K量270 kg/hm2,基追肥比例3:7为最优组合。

    • 模拟酸雨和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淋溶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的影响

      2006, 38(3):322-327.

      摘要 (618) HTML (0) PDF 598.33 K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原状土柱进行模拟淋溶实验,比较研究了模拟酸雨和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交换性盐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去离子水对照相比,pH 3.5和pH 4.5模拟酸雨淋洗后,0-20 cm土层土壤交换性K+、Na+、Ca2+和Mg2+含量增加了5.19%-14.65%,而这种增加主要发生在10-20 cm土层。100μmol/L和10 mmol/L的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淋洗后,0~20 cm土层土壤交换性K+、Na+、Ca2+和Mg2+含量与模拟酸雨淋洗后的结果相差不大,有的层次甚至还要稍低;而在20~50 cm土层则增加了10.42%-96.41%。有机酸淋洗后,土壤交换性盐基的增加受矿物溶解和盐基迁移两方面的影响,而下层的增加可能主要是盐基迁移的影响,由此可见有机酸或许加快了盐基离子向下迁移的速度和土壤酸化过程。

    •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影响

      2006, 38(3):328-332.

      摘要 (750) HTML (0) PDF 542.99 K (1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比较了保护性耕作与常规翻耕处理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含水量比常规翻耕处理有所增加,整个生长季表现为:秸秆覆盖>留茬>常规翻耕;0-40 cm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水量逐渐增加,其中留茬处理较常规翻耕处理增加11.8 g/kg,秸秆覆盖较常规翻耕处理增加23.2 g/kg。地温的变化规律表现为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保护性耕作各土层地温均低于常规翻耕处理,即常规翻耕>留茬>秸秆覆盖;0-20 cm耕作层内,播种时留茬处理土壤温度比常规翻耕处理低0.5℃,秸秆覆盖处理比常规翻耕处理低6.6℃;出苗时,留茬处理的土壤温度较常规翻耕处理低0.8℃,秸秆覆盖处理较常规翻耕处理低413℃;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地温逐渐降低并趋于一致。保护性耕作土层的含水量增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早春地温低则不利于出苗,易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两者有一定的补偿效果,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克服其早春地温低回升慢的缺点。

    • 金沙江支流冲沟侵蚀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2006, 38(3):333-337.

      摘要 (771) HTML (0) PDF 523.84 K (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保持原有植被条件下,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法对金沙江支流安宁河谷冲沟侵蚀发生区4种土地利用条件下(荒草地活动沟、荒草地稳定沟、裸地活动沟、耕地)土壤入渗性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前21.5 min土壤平均渗透率和累计入渗量均以荒草地稳定沟为最大,以裸地活动沟为最小,其余二者居中。4种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入渗过程相似,并且可以用考斯恰可夫(костяковАН)公式f(t)=at-b得到很好的表达。植被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而后者对改善土壤结构起着显著作用。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尤其是其中的大粒径团聚体(>3 mm)含量较高,有利于提高土壤入渗性能。根量是能反映入渗性能强弱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之一。具有良好入渗性的土壤,其地表径流减少,冲沟侵蚀得到有效遏制。

    • 应用三次样条函数计算土壤水分扩散率

      2006, 38(3):338-341.

      摘要 (742) HTML (0) PDF 401.03 K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三次样条函数计算土壤含水量分布,用土壤含水量分布计算土壤水分扩散率,并将其与Bruce和Klute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了土壤含水量在接近饱和时计算结果偏差较大外,采用三次样条函数得出的土壤水分扩散率与经典的Bruce和Klute方法结果接近。因此,三次样条函数法是计算土壤水分扩散率的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 水稻优质高产精确施氮参数研究

      2006, 38(3):342-345.

      摘要 (593) HTML (0) PDF 417.94 K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3年的试验研究表明,丹阳市水稻精确施N的参数为:100 kg籽粒吸N量在施N区为2.1 kg、无N区为1.56 kg;无N区基础地力产量平均6305 kg/hm2,其中黏土6730.6 kg/hm2、壤土5700.6 kg/hm2;化学N肥当季利用率39%。

    • 大棚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无害化综防技术研究

      2006, 38(3):346-348.

      摘要 (558) HTML (0) PDF 278.28 K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情况,开展物理洗盐、生物治盐等一系列无害化综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处理能降低土壤盐分39.4%-75.2%,明显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程度;施用30 kg/hm2全新KOM土壤改良剂能降低土壤盐分60.2%,提高产量15.4%。

    • 宣城市主要旱耕地土壤类型的水分特征

      2006, 38(3):349-351.

      摘要 (701) HTML (0) PDF 316.62 K (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安徽省宣城市旱耕土壤在不同水吸力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在同一吸力条件下,旱耕土壤类型不同,土壤含水量也不同;一般底土的含水量高于表土,深松土能够增加土层蓄水: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含水量也不相同,休耕对蓄水具有明显作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