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8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根-土界面的微生态过程与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

      2006, 38(4):353-358.

      摘要 (741) HTML (0) PDF 587.79 K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植物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与人类生存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亚系统。该系统中有机污染物的运移必须历经根-土界面多层次的微生态过程的控制。这些微生态过程涉及到系统中许多生物、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反应机理,与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其归宿等环境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理解这些微生态过程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对提高作物生长、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具有直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2006, 38(4):359-365.

      摘要 (769) HTML (0) PDF 640.42 K (2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C激发效应是加入外源物后土壤有机C周转短期的强烈变化。综合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源物的加入可能加速土壤有机C的矿化,产生正激发效应;也可能减缓土壤有机C的矿化,产生负激发效应。激发效应的产生受输入外源物的数量和质量、土壤本身的性质等因素影响,其产生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合这些年来利用同位素(13C和14C)示踪技术进行的土壤有机C研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土壤有机C激发效应产生的驱动因子、机理及其定量化,并提出了有待研究的内容。

    • 中国湖泊底泥的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2006, 38(4):366-373.

      摘要 (727) HTML (0) PDF 675.37 K (2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研究,搜集了中国不同区域湖泊底泥重金属含量及其某些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统计了中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的范围,分析了不同湖泊底泥重金属的浓度情况,对几个重点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防治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可行处理技术

      2006, 38(4):374-378.

      摘要 (706) HTML (0) PDF 558.85 K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处理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可行技术。土壤冲洗可解决部分问题;土壤焚烧可高效地去除PAHs,但是通常这种方法会导致二次污染;含PAHs土壤的生物处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生物处理没有副产品,可以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消除污染物。PAHs的土壤污染问题远没有解决,然而,生物处理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 太湖地区黄泥土水稻适宜施氮量研究——长期定位试验

      2006, 38(4):379-383.

      摘要 (670) HTML (0) PDF 576.12 K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黄泥土(太湖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不同肥料配施土壤N供应、植株N吸收及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N供应和植株N吸收、植株N吸收和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稻季N施入161.00~241.00 kg/hm2,产量达7285~8172 kg/hm2,与该地区大面积产量基本一致;长期不施肥,能维持一定的产量;长期仅施入有机肥,不能满足水稻对N的需要,产量较低;长期不施入P、K,对产量影响不大。

    • 低丘红壤区小流域土壤肥力性质空间分布特征

      2006, 38(4):384-389.

      摘要 (780) HTML (0) PDF 710.25 K (1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土地利用类型区为分析单元,分析评价了亚热带典型小流域土壤肥力性质的空间和剖面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酸化明显,旱地酸度高于水田;土壤保肥力处于中等水平以上;42.6%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处于中度缺乏状态;94.3%的表层土壤全P和97.3%的土壤全K处于中度缺乏状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质分异明显,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田肥力高于旱地。

    • 环太湖耕地利用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2006, 38(4):390-395.

      摘要 (712) HTML (0) PDF 672.04 K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环太湖苏州市吴中区为样区,利用统计资料、遥感数据和典型调查数据,结合RS和GIS技术,分析18年来耕地利用变化特点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年递减率为1.6%,表现出以水域和各类非农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为突出特点的区域土地动态变化特征;耕地数量变化与区位和地形有关;种植业对耕地利用强度出现波动下降趋势,作物生产由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转化为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并重;其变化机制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因素驱动。最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 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的影响

      2006, 38(4):396-399.

      摘要 (770) HTML (0) PDF 523.41 K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比较3种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总量、有机无机复合状况、腐殖质结合形态、腐殖质组成、胡敏酸光学性质和总酸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泡制度比水旱轮作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总量、重组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量和胡敏酸/富啡酸,而水旱轮作比冬泡制度有利于提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松结合态腐殖质/紧结合态腐殖质、胡敏酸E4值和总酸度。由此说明,冬泡制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总量和胡敏酸的累积,但不利于胡敏酸分子的增长,腐殖质品质较差。而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活性增加,胡敏酸分子结构趋于复杂,其氧化度和芳香度增加。因此,通过周期性的水旱轮作换茬,可使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比例协调,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

    • 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苗期吸氮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2006, 38(4):400-409.

      摘要 (734) HTML (0) PDF 749.26 K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田筛选得到的不同生物学特性的1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培条件下这些品种苗期的吸N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大田N效率不同的品种在苗期水培条件下吸N效率也不相同,并且大田相同类型的品种在苗期N效率也不完全相同。供试7个大田高产品种中只有桂单4号、云粳38和黔育421这3个水稻品种在水培环境中同样保持较其它品种生物量大,N响应高的特性;另外3个大田高产品种南光、予粳7号和4007在苗期N效率表现很差;红稻Vmax虽然很大,但是生物量很小,所以综合表现一般。3个低产品种Elio、抚宁小红芒和黄金糯中,Elio在苗期N效率很高,另外2个品种N效率不高。研究发现,生物量(尤其是根系的生物量)和对NH4+的亲和力(1/Km)以及Vmax是水稻苗期吸N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典型的苗期N高效品种有桂单4号、黔育421、Elio和云粳38,这些品种苗期N累积量高,N响应值高,原因在于桂单4号、黔育421和Elio在水平增加后Vmax都成倍增加,尤其Elio的Vmax一直都很高,而云粳38则主要是靠较高的生物量来获得高吸N量。典型的低效品种有南光、4007、武运粳7号和予粳7号,这些品种N累积量小,N响应值小,原因在于其中前3个品种在N水平增加后Vmax都降低,Km大幅度增加,而予粳7号虽然Vmax稍有增加,但亲和力则降低最大而成为所有品种中最低的,所以综合结果仍是低效。

    • 黑土坡耕地土壤湿度时空演变及其与大豆产量空间相关性分析

      2006, 38(4):410-416.

      摘要 (690) HTML (0) PDF 647.90 K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典型黑土坡耕地土壤湿度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大豆产量与海拔高度和不同时期土壤湿度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土坡耕地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有效空间相关距离为159.3~506.6 m,而且它们随着降雨和农田管理措施作用而改变。干旱加剧,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加强,农田管理可降低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大豆产量同播种前后的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

    • 不同因素对水稻离体根吸收四价硒影响

      2006, 38(4):417-421.

      摘要 (659) HTML (0) PDF 579.03 K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结果显示,pH对水稻离体根吸收4价硒(Se)有显著影响,这与不同pH下4价Se的存在形式有关。进一步研究表明,低温抑制4价Se吸收和一定浓度的NaCl促进4价Se吸收,可能在于低温和NaCl影响到根内代谢而间接影响4价Se吸收,而P抑制4价Se吸收可能与二者拥有共同吸附位点有关。

    • 太湖地区稻麦二熟制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06, 38(4):422-428.

      摘要 (867) HTML (0) PDF 671.02 K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情况下太湖水稻土中与C、N、P、S养分循环及微生物活动有关的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β-葡糖苷酶、脲酶和脱氢酶等7种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无机肥处理都明显增强了所有酶的活性,与对照无肥区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酶活性对化肥或秸秆还田的敏感度为:β-葡糖苷酶 > 脱氢酶、脲酶 > FDA水解酶、碱性磷酸酶 > 芳基硫酸酯酶 > 酸性磷酸酶。各处理间酶活性顺序为:NPKS2(NPK+稻秆4500 kg/hm2) > NPKS1(NPK+稻秆2250 kg/hm2) > NPK(N 120 kg/hm2,P 75 kg/hm2,K 150 kg/hm2) > CK。

    • 不同利用年限菜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和酶活性变化

      2006, 38(4):429-434.

      摘要 (802) HTML (0) PDF 617.25 K (1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并结合室内培育试验,观测了不同利用年限菜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蔬菜地土壤由于大量化肥的施用,导致NO3--N的积累。即使大量施用有机肥,NO3--N的积累也较明显。随着利用年限延长,培养前期的菜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率有下降趋势;脲酶和转化酶活性下降,磷酸酶活性因大量P肥使用造成P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土壤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不同利用年限菜地土壤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大,能够更为敏感的指示土壤质量的变化。

    • 腐殖酸结合汞对多年生植物(Citrus Sinensis L. Osbeck)的生物有效性初探

      2006, 38(4):435-440.

      摘要 (731) HTML (0) PDF 216.81 K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外采集广柑树及供其生长的土壤,研究多年生植物对土壤Hg的吸收及与土壤理化性质、腐殖酸结合汞(HS-Hg)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酸性土壤环境中,酸性过强,果树吸收Hg量会更低;果实部分Hg含量与土壤的有机质或腐殖酸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HS-Hg特别是FA-Hg(富啡酸结合汞)组分是果树吸收、积累Hg的重要来源,其与根Hg的相关系数达到0.700*~0.759**,且以表层土壤更能提供有效的HS-Hg。

    • 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淋溶对土壤铝、硅及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

      2006, 38(4):441-447.

      摘要 (1148) HTML (0) PDF 724.73 K (1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50 cm原状土柱进行模拟淋溶实验,比较研究了模拟酸雨和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Al、Si及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淋洗后土壤中有极少量的Al和一定量的Si及盐基离子淋出。与去离子水对照相比,pH 3.5和pH 4.5模拟酸雨处理Si的淋出总量分别增加了6.52%和3.26%;K+、Na+、Ca2+和Mg2+等盐基离子淋出量增加了2.41%~96.80%。100μmol/L的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处理Al、Si的淋出量与模拟酸雨处理相差不大,而10 mmol/L的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处理则比模拟酸雨处理有显著的增加。有机酸淋洗后淋出液中各盐基离子含量均要高于模拟酸雨处理,盐基离子淋出总量是模拟酸雨处理的1.58~9.27倍。实验结果说明低分子量有机酸在酸化土壤方面比酸雨有更大的威胁。由于盐基离子的大量淋失,模拟酸雨和有机酸淋洗后淋出液pH均要高于原淋洗液pH。

    • 白云石粉对皖南酸性红黄壤磷组分及磷有效性的影响

      2006, 38(4):448-453.

      摘要 (731) HTML (0) PDF 593.63 K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施用P肥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白云石粉,用酸性土壤无机P分级方法测定皖南红黄壤各形态P的含量。结果表明:使用P肥能明显提高土壤全P、无机P和土壤速效P含量;土壤速效P与无机P各组分的相关性以Al-P最好,Fe-P、O-P次之,Ca-P最差。施用白云石粉,当季土壤Ca-P含量及其在无机P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Al-P的形成受到抑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更有利于有效性较高的Al-P含量的增加。

    • 去除有机质对土壤光谱特性的影响

      2006, 38(4):454-458.

      摘要 (886) HTML (0) PDF 695.51 K (2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研究了去除有机质对湖南省几种耕作土壤高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土壤有机质以后,供试土壤的光谱反射曲线形态均有一定的变化,土壤的光谱反射率不管在全波段还是在分波段都有明显的增加;此外,由于有机质是影响和干扰氧化铁光谱特性的一个重要因子,去除土壤有机质以后,几个研究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与游离氧化铁、全Fe、无定形氧化铁的相关系数都有显著的提高。

    • 《环境土壤学》书评

      2006, 38(4):458-458.

      摘要 (652) HTML (0) PDF 426.84 K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陈怀满研究员主编、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土壤学》,在20多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该门课程的通用教材中,首次明确了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士壤学的主要内容和标志。

    • 稻秸秆覆盖对麦田细菌种群数量及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2006, 38(4):459-464.

      摘要 (659) HTML (0) PDF 593.24 K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杆覆盖麦田和未秸杆覆盖麦田的细菌数量变化,并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结果表明,秸杆覆盖麦田总细菌及荧光假单胞菌数量比未秸秆覆盖麦田有明显的提高;稻秸杆覆盖有增加麦田总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效应,前期高于后期;秸杆覆盖田块和未秸杆覆盖田块小麦根际拮抗菌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90%以上的荧光假单胞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拮抗能力;秸杆覆盖田小麦纹枯病发生比未秸杆覆盖田有明显降低。

    • 葫芦岛市土壤铅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

      2006, 38(4):465-469.

      摘要 (671) HTML (0) PDF 630.65 K (1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地统计学,对葫芦岛地区土壤中Pb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已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Kriging插值,对Pb污染进行单因子评价,制作了该地区土壤Pb污染的预测表面,得到研究区土壤Pb的分布图,并对其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对土壤Pb的污染评价标准进行了探讨。

    • 江阴市耕地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2006, 38(4):470-476.

      摘要 (604) HTML (0) PDF 743.45 K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阴市在2004年对全市耕地和灌溉水的主要污染物质-重金属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对土壤和灌溉水进行了多种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全市90%以上的耕地安全、清洁,97%以上的耕地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初步的对策与建议。

    • 土壤碳酸盐间接测定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2006, 38(4):477-482.

      摘要 (896) HTML (0) PDF 601.88 K (1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添加CaCO3内标法及与中和滴定法进行比较,提出了采用C/N分析仪测定的土壤总C量与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的有机C量差值估算土壤碳酸盐含量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广西环江县喀斯特低山区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和湖南沅江平原湖区湖积物形成的土壤的碳酸盐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的土壤,林地、旱地和稻田含碳酸盐的土样占总土样数的比例依次为50.0%、43.7%和2.1%,其土壤碳酸盐平均含量分别为134、15.7和37.1 g/kg。湖积物形成的土壤,新垦旱地、熟化旱地和稻田土样100%含碳酸盐,其土壤碳酸盐平均含量分别为73.3、46.6和37.7 g/kg。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酸盐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 扬中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2006, 38(4):483-488.

      摘要 (837) HTML (0) PDF 613.04 K (1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扬中地区主要农田土壤进行了采样监测,按照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的8个重金属污染指标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扬中农田土壤均受到重金属轻污染,其中Cd、Hg污染主要与化肥、农药等大量施用有关;As、Pb、Cu、Zn污染可能与工厂废气及汽车尾气排放有关;而Cr、Ni污染主要与长江石灰性冲积母质特征有关。结合1990年的土壤数据,计算了重金属的累积速率,反映近年来重金属的不断输入。污染区的农产品生态效应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已经威胁到农产品安全。

    • 金沙江流域退耕还草地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研究

      2006, 38(4):489-493.

      摘要 (674) HTML (0) PDF 569.29 K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牧草在防止水土流失上的作用,2001年在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区建立了径流观测场。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林草复合模式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其植被覆盖能显著地降低径流速度而增加雨水入渗,减少径流和侵蚀量。退耕还草后,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土壤体积质量(容重)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由于牧草能截获流失的养分,试验区具有更高的草地生产力。

    • 棕壤小白菜施镍生物效应及临界值

      2006, 38(4):494-498.

      摘要 (776) HTML (0) PDF 564.09 K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棕壤土施镍(Ni)对小白菜生长发育及矿质营养吸收与积累的影响,并通过小白菜生物量、地上部茎叶Ni含量及土壤有效态Ni含量的变化确定了土壤Ni污染的毒性临界值。结果表明,土壤施Ni量在0~25 mg/kg范围,小白菜生物量随施Ni量的增加而增加,施Ni量>25 mg/kg,随施Ni量增加,生物量呈极显著下降。小白菜茎叶和根系中矿质营养吸收与Ni含量表现为一定的协同或拮抗关系。以生物减产量突变点为依据,确定棕壤土施Ni毒害临界值为:土壤全量Ni为66.36 mg/kg,有效态Ni含量为6.21 mg/kg (DTPA)和茎叶Ni含量为16.40 mg/kg。

    • 慈溪市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2006, 38(4):499-502.

      摘要 (744) HTML (0) PDF 506.17 K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浙江省慈溪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并建立了慈溪市土壤系统分类,依据浙江省土系建立的原则和要求,初步建立了慈溪市土壤的土族和土系。

    • 《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书评

      2006, 38(4):503-503.

      摘要 (573) HTML (0) PDF 427.62 K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陈怀满教授是在土壤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有很深造诣,并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