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论与综述
    • 稻田甲烷氧化研究方法进展

      2007, 39(2):153-156.

      摘要 (707) HTML (0) PDF 719.99 K (1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厌氧培养、添加CH4氧化抑制剂和稳定性C同位素方法是3种主要的稻田CH4氧化研究方法。采用土壤厌氧培养方法估算的CH4氧化率偏高,其大部分研究结果中CH4氧化率均>50%,高于其他方法的研究结果。添加CH4氧化抑制剂不仅会抑制CH4的氧化,同时也会减少或促进CH4的生成,这与添加的CH4氧化抑制剂的浓度有关。稳定性C同位素方法可在自然条件下测定CH4氧化率,无破坏性、灵敏度高,但计算CH4氧化率输入的δinitialδfinalα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2007, 39(2):157-163.

      摘要 (1191) HTML (0) PDF 768.11 K (2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近年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动物等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组分和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被认为是最敏感的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代表参与调控土壤中能量和养分循环及有机物质转化所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但须结合多样性研究以弥补其无法反映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区系变化的缺陷;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动态反映土壤中生物类群的多变性和土壤质量在微生物数量和功能上的差异;土壤微生物活性体现在土壤微生物商、微生物呼吸和代谢商等方面,应考虑生物量大小与微生物种群活性间的相关关系以反映微生物种群内的差异。土壤酶活性具有极高时效性,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反映出土壤质量的变化。土壤动物通常以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土壤动物区系的相对丰度、多样性或活性作为评价土壤生物质量的敏感指标。与土壤理化指标相比,土壤生物学指标更能对土壤质量的变化做出灵敏迅速的响应,因而被广泛地用于评价土壤质量。

    • 环境中二噁英类化合物的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2007, 39(2):164-172.

      摘要 (905) HTML (0) PDF 894.29 K (1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噁英类化合物是一类对生态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二噁英类化合物广泛分布在大气、土壤、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并可在生物体中富集放大,最后通过食物链作用于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本文介绍了最近10年来二噁英类化合物的生态和健康风险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加强我国二噁英类化合物的生态/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几点建议。

    • 高等植物氮素吸收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2007, 39(2):173-180.

      摘要 (777) HTML (0) PDF 886.10 K (1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N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其吸收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合理施用N肥以及通过分子生物学途径改良品种、提高N肥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随着近年来多学科的交叉发展,人们开始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植物营养的研究中,对N素吸收的分子机理的研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NH4+和NO3-是高等植物吸收的两种主要形态的N素,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NH4+吸收基因AMT以及NO3-吸收基因NRT的鉴定、克隆及表达规律的研究进行了概述。

    • 转基因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2007, 39(2):181-189.

      摘要 (765) HTML (0) PDF 878.58 K (1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对金属的耐性,增加金属在植物体内的累积被认为是进行污染土壤生态恢复以及减少食物链金属污染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随着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金属在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机理的认识及相关基因的不断鉴定,应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积累量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分子水平上植物体内金属新陈代谢机理及基因技术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土壤污染物源解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007, 39(2):190-195.

      摘要 (897) HTML (0) PDF 788.29 K (2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污染物源解析的方法体系,重点对化学质量平衡法、多元统计模型、混合方法、分子标志物与同位素技术等受体模型研究方法的原理与应用进展加以总结,论述了化学质量平衡法和多元统计模型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应用现状;指出以这两种方法为基础形成的混合方法可避免前者选择排放源种类时的主观性,同时又可检验后者在鉴别过程中是否遗漏其他未知源,从而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最后对源解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及土壤学应用加以展望。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铝的化学行为的影响

      2007, 39(2):196-203.

      摘要 (778) HTML (0) PDF 827.33 K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Al在土壤中的水解-沉淀、吸附-解吸、活化、迁移、降低毒性以及对含Al矿物的表面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对Al的化学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一些方面。

    • 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解吸实验研究进展

      2007, 39(2):204-208.

      摘要 (810) HTML (0) PDF 741.11 K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解吸影响到其污染特性、降解作用及对环境的毒害作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解吸特征、规律和机理等进行研究,为治理污染及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实验研究的历史、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指出了现有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土壤吸附铜离子的研究进展

      2007, 39(2):209-215.

      摘要 (841) HTML (0) PDF 816.76 K (1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土壤吸附Cu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讨论了吸附速率,吸附等温线,表面络合模式和影响吸附量的因子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对土壤吸附Cu的速率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吸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所绘制的曲线斜率来研究吸附动力学过程;二是选择经验性的化学动力学方程对数据进行拟和,依据较高的相关系数和较低的标准误差选择最优方程,根据吸附速率系数来进行定量的研究。土壤对Cu吸附的定量描述,经验性的吸附等温式仍不失为一个十分有用的方法;考虑到土壤性质和环境因子对吸附的影响,模型中应该加入这些参数使其更能反映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过程,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土壤表面电荷特征、低分子有机酸对土壤吸附Cu的影响和吸附过程中Cu形态的变化等方面研究也较少。

    • “矿山工程扰动土”人工再造的概念、方法、特点与影响因素

      2007, 39(2):216-221.

      摘要 (942) HTML (0) PDF 793.31 K (1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矿山工程扰动土人工再造的概念、方法及特点,认为土壤人工再造即主要通过人为措施再造土壤,是矿山破坏土地的土壤恢复与重建。矿山工程扰动土人工再造的实质问题是土壤剖面的重新构造,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适宜的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再造土壤的环境质量。提出了土壤剖面再造的一般方法。同时,以山西平朔露天煤矿为例,分析了六大成土因素对于矿山工程扰动土这种特殊的人工土壤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人为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最后建议在人工土纲下独立出一土类“工程扰动土类”,并根据扰动类型的不同,将工程扰动土分为工程堆垫土、工程下陷土。

    • >研究报告
    • 基于红壤肥力和环境效应评价的油菜-花生适宜施肥量

      2007, 39(2):222-230.

      摘要 (854) HTML (0) PDF 1.16 M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土壤肥力的施肥决策是提高施肥经济效益和降低施肥对环境危害的基础。本文针对红壤丘陵区的油菜-花生轮作系统,在红砂岩和红黏土红壤旱地中进行单因素的N、P肥料试验,评价其产量、肥料利用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提出红壤丘陵区的施肥模型和适宜施肥量。试验表明,红壤速效P含量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考虑土壤速效P含量参数的油菜施N模型为Y=266.1×AP_class+2.87×N+393.3,其中Y为油菜的产量(kg/hm2);AP_class为土壤速效P含量的分类变量,N为施入的N肥用量(纯N kg/hm2)。通过对不同施N量下花生产量、N肥利用率和环境效应(收获后土壤剖面中NO3--N储量)的综合评价,红砂岩红壤旱地中花生的N肥适宜用量为103.5 kg/hm2。作物对P肥的利用率随施P量的增加呈现抛物线的变化方式。土壤速效P含量也影响了P肥利用率,速效P含量高的红砂岩红壤中花生对P肥利用率显著高于速效P水平低的红黏土红壤。综合评价P肥的产量效益、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红砂岩红壤旱地中,油菜的适宜施P量为P2O5 90 kg/hm2,花生的适宜施P量在P2O5 22.5~45 kg/hm2之间。

    • 运用四苯硼钠法准确测定土壤有效钾素变化的初步探讨

      2007, 39(2):231-237.

      摘要 (789) HTML (0) PDF 1.14 M (1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实验探讨了四苯硼钠法用来测定土壤有效K素变化的效果及其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四苯硼钠法提取的土壤K量因四苯硼钠浓度、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温度而有显著的变化。选择较高的四苯硼钠浓度、较长的提取时间或较高的提取温度均会显著促进四苯硼钠对土壤中非交换性K的提取。研究初步提出的一种土壤有效K素变化的测定方法,从12种土壤中提取的K量分别为各土壤常规缓效K值的2.3~7.4倍。当土壤添加100~2500 mg/kg的外源K后,12种土壤中用该法测定的K素变化的回收率绝大多数在90%~110%之间,平均为101.9%±8.2%,说明改进后的四苯硼钠法将可以用来测定土壤中的有效K素变化。

    • 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期CH4排放的影响

      2007, 39(2):238-242.

      摘要 (852) HTML (0) PDF 798.85 K (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相同施肥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持续淹水,分蘖肥后提前烤田、正常烤田和推迟烤田)对水稻生长期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烤田处理而言,CH4的排放峰值出现在烤田期间,在此期间CH4排放量占季节排放量的38.75%~52.21%。烤田初期出现排放高峰,然后急剧下降,烤田结束前接近于零;水稻生长后期干湿交替阶段只有少量CH4排放。提前烤田、正常烤田和推迟烤田3个处理水稻生长期CH4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86、0.96、1.45 mg/(m2·h),烤田开始越晚,CH4排放越多。土壤Eh是影响不同烤田处理水稻生长期CH4排放的主要因素。持续淹水处理水稻移栽30天后的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性相关(r=0.682**,p<0.01)。持续淹水处理CH4排放通量是烤田处理的12~20倍。

    • 麦/玉两熟区农作模式分析及轮耕模式探讨

      2007, 39(2):243-246.

      摘要 (674) HTML (0) PDF 697.15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以少/免耕为主体的耕作模式在麦/玉两熟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经过近15年的耕作栽培,少/免耕充分显示了它省时省工、高效环保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弊端也日益显露。对宁晋县百户农民耕作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在长期少/免耕后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而应在免耕3~5年以后对土壤进行深耕翻。对比麦/玉种植模式与马铃薯/棉花套作的经济效益,以轮作实现轮耕是麦/玉两熟区耕作模式发展方向。

    • 我国部分油田土壤及油泥的石油污染初步研究

      2007, 39(2):247-251.

      摘要 (908) HTML (0) PDF 710.31 K (2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大庆、胜利、江汉和江苏油田油井周边土壤以及胜利油田部分油泥的初步调查,发现在胜利、大庆油田油井周围100 m范围内采集的土壤其含油量大多数高于临界值(500 mg/kg);油田的接转站、联合站的油罐、沉降罐、污水罐产生的油泥以及隔油池的底泥也会污染土壤。土壤受石油污染后,使土壤有机C显著增加,对全N、水解N、有效P、速效K、pH等无显著影响。石油污染土壤中C、N、P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在进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时需要补充适量N、P营养元素,以增强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快石油的分解。

    • 表面活性剂溶液清洗油污土壤试验研究

      2007, 39(2):252-256.

      摘要 (747) HTML (0) PDF 723.29 K (1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两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两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Tween 80,研究了临界胶束浓度(CMC)附近各表面活性剂溶液对柴油的增溶及一次性清洗油污土壤的能力。结果表明:在CMC附近,各表面活性剂对柴油的增溶能力大小顺序为SDS < LAS < Triton X-100 < Tween 80;对油污土壤的一次性清洗中柴油去除率的大小顺序为LAS > SDS > Triton X-100 > Tween 80,两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效果优于两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泉州走马埭典型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分析

      2007, 39(2):257-262.

      摘要 (923) HTML (0) PDF 1.16 M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萃取方法研究了泉州走马埭国家农田示范保护区典型土壤中重金属(Cr、Ni、Cu、Zn、Cd、Pb)的化学形态分布,通过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分析比较了6种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化学形态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Cr和Ni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其余形态所占的比例很小;Cu以残渣态含量最高,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最低;Zn以残渣态为主,可交换态含量最低;Cd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水溶态含量最低;Pb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水溶态含量最低。土壤中除Cd外,Zn、Cu、Cr、Pb、Ni在正常自然条件下相对比较稳定。

    • 城市功能区、植被类型和利用年限对土壤压实的影响

      2007, 39(2):263-269.

      摘要 (697) HTML (0) PDF 888.02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会对土壤压实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南京市不同功能区、植被类型和利用年限的土壤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这些利用情况对土壤压实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郊菜地土壤没有被压实,而城区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实退化现象;城区内部只有公园土壤与道路绿化带土壤之间的通气孔隙度指标差异显著,其他功能区土壤之间压实指标差异不显著。所以,就压实状况而言,城区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功能区之间的差异。植被类型和利用年限对城市土壤的压实都有显著的影响。蔬菜地土壤与自然土壤体积质量和孔隙度相近,为无压实土壤,城区除了树下灌木土壤无压实外,其他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压实退化现象,草坪和裸地土壤压实最为严重。从利用年限看,利用时间少于5年的新土压实程度远远大于利用时间在20年以上老土的压实程度。土壤压实严重与城市建设时的机械压实和草坪建成后的人为践踏密切相关,利用较久的老土壤压实较轻,主要是在无进一步人为践踏情况下,植被生长后根系和土壤生物活动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乔木和灌木搭配的修复效果最好。

    • 恶唑菌酮在土壤中淋溶迁移影响因子研究

      2007, 39(2):270-273.

      摘要 (772) HTML (0) PDF 762.32 K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柱淋溶方法研究了恶唑菌酮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恶唑菌酮在土柱中的垂直分布随着施药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改变而变化。当施药量从175 μg增加到700 μg或降雨量从50 mm增至200 mm时恶唑菌酮的最大淋溶深度随着农药施用量和降雨量的加大而加深;而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恶唑菌酮的最大淋溶深度减小。不同表面活性剂污染对恶唑菌酮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有显著影响,但作用结果不同。在实验浓度下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污染对恶唑菌酮的淋溶迁移有促进作用,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污染则会阻滞恶唑菌酮的淋溶迁移。

    • Cd和Zn在滇池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特征

      2007, 39(2):274-278.

      摘要 (776) HTML (0) PDF 760.26 K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Cd和Zn在滇池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其吸附的因素。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对Cd和Zn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且Cd和Zn的最大吸附量很高,Cd为6443 mg/kg,Zn为13889 mg/kg,这表明滇池沉积物对重金属具有很大的吸附潜力。Cd和Zn的吸附和解吸过程都可以分成30 min之前的快反应和60 min之后的慢反应,且吸附率和解吸率与时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乘幂函数拟和。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受pH的影响,吸附量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液pH为8.05时,Cd和Zn的吸附百分数都超过了97%。

    • Cu、Cd、Pb、Zn、As复合污染对灯心草的生理毒性效应

      2007, 39(2):279-285.

      摘要 (940) HTML (0) PDF 791.03 K (1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以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浓度设置依据并结合实际污染土壤研究了不同处理水平的Cu、Cd、Pb、Zn、As 5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灯心草生长、叶绿素含量及保护酶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灯心草地上部生长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上限值处灯心草地上部生物量减产9.15%,<10%,但地下部生物量减产趋势不明显。复合重金属污染抑制灯心草的光合作用使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值降低。在接近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低浓度设计范围内,灯心草3种保护酶有逐渐被激活的趋势,表现出一定的协调性共同抵制重金属的毒害。但在高浓度处理水平下,酶活性遭到抑制。生长在矿毒水和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中的灯心草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下降28.23%和37.1%,但POD、SOD和CAT 3种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通过应用综合生态环境效益法,以灯心草为指示植物可以将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上限值设定为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临界毒性效应值。

    • 南通市城市边缘带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2007, 39(2):286-290.

      摘要 (939) HTML (0) PDF 768.45 K (1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7个样区进行系统的采样测定,对南通城市边缘带土壤重金属富集与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未发生明显的重金属污染。但3个样区的土壤有轻度的重金属污染现象,Zn是发生富集最普遍的元素,约76%的样点土壤Zn富集指数>1,18%的样点土壤出现Zn的轻度污染。Cu、Pb等重金属元素导致的污染也在零星样点被发现。方差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不是导致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土壤类型、样区空间环境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富集、污染有相对密切的关系。

    • 昆山市农业土壤基本性质与重金属含量及二者的关系

      2007, 39(2):291-296.

      摘要 (880) HTML (0) PDF 696.02 K (1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昆山市农业土壤基本性质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对二者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昆山市农业土壤基本全为壤土,土壤pH值平均为6.50,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53 g/kg,土壤CEC平均值为17.51 cmol/kg,且各区之间变幅不大;昆山市主要污染重金属Cd、Pb和Hg全量大小排序基本为黄泥土 > 青泥土 > 青紫土 > 乌栅土;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复杂,如全量As与pH值、有机质含量和全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全量Hg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碱解N含量、CEC呈极显著正相关。

    • 噬菌体MS2和φX174的双层琼脂平板和液体培养基扩增方法的建立

      2007, 39(2):297-300.

      摘要 (956) HTML (0) PDF 684.93 K (4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噬菌体MS2和φ X174曾广泛作为指示病毒,用来研究病毒在土柱和田间实验条件下的迁移行为。本文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小规模双层琼脂平板扩增和大规模高复数感染法制备纯噬菌体溶液的条件和方法步骤。宿主细菌E.coli(ATCC15597)的最佳培养时间为90~120 min,而E.coli(ATCC 13706)的最佳培养时间为120~150 min,在上述时间段内,它们的生长分别进入对数期。小规模双层琼脂平板扩增方法耗时、耗力,但用高复数感染扩增方法可获取一次大量(约500 ml)的高浓度纯噬菌体MS2和φ X174溶液,它们的含量分别可达1011 pfu/ml和108 pfu/ml。

    •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原土壤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结构分析

      2007, 39(2):301-305.

      摘要 (924) HTML (0) PDF 771.62 K (1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松嫩平原不同程度的典型盐碱化草地及对照土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土壤的电导率、离子组成、碳素特征及微生物构成等,分析了盐碱地的理化特点及变化规律,并对该地区的盐碱化土壤的分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3个区域土壤的理化特征和微生物构成各有其特点,土壤的盐碱化过程伴随着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松嫩平原草地是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必须加强对它的保护和管理。

    • 深松对苏打盐碱化旱田改良与利用的影响

      2007, 39(2):306-309.

      摘要 (772) HTML (0) PDF 670.98 K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不同深度深松对经过微咸水淋洗改良的中度和轻度苏打盐碱化旱田的土壤体积质量(容重)、含盐量和pH等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松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经过淋洗改良的中度和轻度苏打盐碱化旱田的土壤体积质量、含盐量和pH,明显改善其土壤理化形状,有效地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深松措施可作为苏打盐碱土改良与持续利用的有效耕作方式加以实施;深松方法以效果极为显著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垄垄沟深松40 cm,中耕时垄沟深松30 cm为佳。

    • 碱蓬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

      2007, 39(2):310-313.

      摘要 (1163) HTML (0) PDF 675.88 K (1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研究了碱蓬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通过盐水浸泡试验,发现碱蓬种子在NaCl浓度<20.0g/kg的溶液中可正常发芽。盆栽和田间耐盐试验表明,碱蓬的耐盐能力在25.0 g/kg左右,耐盐极限为35.0 g/kg左右。碱蓬种植试验表明,种植碱蓬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中N、P、K的含量。研究证明碱蓬是一种耐盐能力很强的盐生植物,对滨海盐渍土具有显著的改良作用。

    • 长期耕作和施肥对白浆土氮素矿化的影响

      2007, 39(2):314-317.

      摘要 (776) HTML (0) PDF 697.98 K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好气培养条件下,白浆土有机N矿化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长,但增加速度趋于下降,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遵从化学反应一级方程式。不同处理之间N矿化位势值高低排列顺序为:有机肥(403.55 mg/kg) > 秸秆还田(365.36 mg/kg) > 化肥(335.25 mg/kg) > 免耕(328.05 mg/kg) > 深翻(324.74 mg/kg) > CK (268.65 mg/kg)。N矿化位势值在3种耕法中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有机N矿化半衰期与施肥有关,有机肥处理的矿化半衰期最长,CK处理最短,有机肥比CK处理多4.12周。各施肥处理之间N矿化速率常数相差不大。

    • 江苏省太仓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的变化

      2007, 39(2):318-321.

      摘要 (845) HTML (0) PDF 793.66 K (1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江苏省太仓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部分成果总结,主要是通过将2005年数据与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土壤pH、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和CEC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太仓市耕作土壤存在日趋酸化的趋势,有机质和全N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增加缓慢;虽然有效P含量增加趋势明显,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速效K含量处于缺乏状态,且呈现降低趋势;土壤保肥性和缓冲能力属于中等水平,且CEC存在降低的趋势。调查表明,应采取有效的对策缓解土壤酸化的趋势,改善施肥措施,减少化学N肥的施用,增加有机肥、P肥和K肥的施用量。

    • >研究简报
    • 两种植物物料改良酸化茶园土壤的初步研究

      2007, 39(2):322-324.

      摘要 (733) HTML (0) PDF 641.29 K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培养试验,比较研究了水稻秸秆和大豆叶(柄)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作用,发现植物物料在提高土壤pH值的同时,降低了土壤交换性Al的含量;水稻秸秆对土壤pH的影响大于大豆叶(柄),但它们对土壤交换性Al的影响表现为大豆叶(柄)大于水稻秸杆。加入土壤干重1%的植物物料,不仅增加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的交换性Al,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可溶性Al的含量。

    • 两种蔺草专用肥的肥效试验研究

      2007, 39(2):325-327.

      摘要 (577) HTML (0) PDF 938.18 K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进行有机型蔺草专用肥和无机型蔺草专用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有机型蔺草专用肥作蔺草种植前的基肥和早期追期较常规施肥,显著提高蔺草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采用无机型蔺草专用肥作蔺草的中后期追肥较普通复合肥而言,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