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微生物降解DDT研究进展

      2008, 40(3).

      摘要 (1771) HTML (0) PDF 0.00 Byte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DDT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规定的12种禁限POPs之一.它的环境毒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微生物降解是一种有效的环境友好型去除DDT污染的手段.本文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在DDT微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降解DDT的微生物、微生物降解DDT的途径以及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降解DDT的因素.并对通过生物强化手段消除土壤中的DDT污染进行了展望.

    • 微生物细胞传感器及其构建研究进展

      2008, 40(3).

      摘要 (1603) HTML (0) PDF 0.00 Byte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细胞传感器是以微生物细胞作为生物敏感元件,可以快速地感应和监测环境中的总毒性以及各类污染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微生物细胞传感器从最初的仅仅利用发光菌这种非特异性的报告菌株发展到对微生物细胞进行基因水平上的遗传改造构建特异性的报告菌株.有关该领域研究的报导越来越多,本文重点综述了微生物细胞传感器报告菌株构建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基因表达调控元件的选择和各种类型的报告基因,污染物诱导报告基因表达的机制,以及报告菌株后期的固定化和生物芯片技术,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2008, 40(3).

      摘要 (1489) HTML (0) PDF 0.00 Byte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谱图分析技术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描述,可以克服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方法和显微技术的局限性.本文介绍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中的应用,包括对土壤特殊微生物生理类群,自然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不同种植制度下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转基因植物、微生物介入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

    • 土壤中砷吸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08, 40(3).

      摘要 (1649) HTML (0) PDF 0.00 Byte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中砷(As)的生物可利用性、迁移、转化及归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土壤中的吸附反应.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壤中As污染物的主要形态、价态及其与吸附的关系,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土壤中As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土壤中As吸附机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FS)、红外光谱(IR)等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在As吸附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论述.由于土壤组分与结构的复杂性,As在环境介质中的吸附机理研究目前仍集中在单纯矿物上的吸附行为,为As在土壤中的吸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及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证明As在土壤中的吸附主要与含Fe、Al等矿物结合,形成以双齿双核结构为主的配位结构;其吸附机理与土壤矿物及As污染物的价态、吸附浓度等有关,主要包括表面络合反应和表面沉淀作用:但是土壤中As吸附机理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最后分析了有关土壤中As吸附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动向.

    • 砷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2008, 40(3).

      摘要 (1650) HTML (0) PDF 0.00 Byte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砷(As)对植物具有剧毒、致畸和致突变效应,是植物生长的非必需元素,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对植物生存至关重要.本文从植物的外部毒害症状、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色素、光合速率和光合作用过程等方面综述了As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并展望了As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方向.

    • 设施土壤水-盐运移的研究进展

      2008, 40(3).

      摘要 (1464) HTML (0) PDF 0.00 Byte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施土壤不同于其他露地土壤,由于其内部高温、缺少雨水淋洗、蒸发强烈及施肥等因素的影响,表层土壤盐分不断积累,且以营养盐分为主,致使设施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板结、酸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常引起各种作物的生理障碍.而水分则是影响上述变化较为活跃的因素之一,故设施土壤水分的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它作为其他溶质运移的载体,不仅影响其水量平衡和盐分积累的过程,同时还决定着土壤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进程.因此,本文在大量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壤水-盐运移理论、露地土壤水-盐运移、设施水-盐运移的研究方面出发,客观地评价了该领域研究状况,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我国红壤旱地氮素平衡特征

      2008, 40(3).

      摘要 (1475) HTML (0) PDF 0.00 Byte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红壤旱地普遍具有"酸、瘦、黏、板"的特点,N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和作物营养的必需元素,对作物产量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N素过量又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危及人类的健康.本文通过对红壤地区N素平衡的特征分析和探讨表明,我国红壤旱地1991-2005年N素年收入为N 143.7~614.9 kg/hm2,年支出N素为N 40~688 kg/hm2,年际N素盈余为N-70.0~237.6 kg/hm2,最高盈余达N 1061.7kg/hm2.其中,N素年收入以肥料N为主,平均占总收入的82.4%:年支出以作物带走最多,平均占总输出的65.8%.

    • 胶体颗粒表面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2008, 40(3).

      摘要 (1586) HTML (0) PDF 0.00 Byte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体体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胶体颗粒表面双电层的相互作用有关,本文分别从带相同电荷的胶体双电层相互作用和带相反电荷胶体颗粒表面双电层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其内容可为从事土壤化学和环境化学方面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广东省水土流失动态演变

      2008, 40(3).

      摘要 (1331) HTML (0) PDF 0.00 Byte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1986年、1996年和2002年广东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2005年度进行的广东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考察所获取的相关信息,概括性分析了广东省水土流失的演变特征、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对策.

    • 我国南方牧草生态系统氮素平衡与循环特征研究

      2008, 40(3).

      摘要 (1480) HTML (0) PDF 0.00 Byte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我国南方典型红壤早地种植牧草马唐,对大气N沉降、氨挥发、径流、淋溶等N素循环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唐的生长期内,不同N肥量处理,红壤旱地牧草生态系统通过肥料和大气沉降输入的N素量为26.28~256.28kg/hm2,通过氨挥发、径流、淋溶和牧草吸收输出的N素量为21.95~131.52kg/hm2,N素盈余4.33~124.76kg/hm2.其中,大气沉降N为26.28 kg/hm2, 占牧草生态系统总输入N的10.85%~22.60%; 氨挥发损失N为0.67~5.16 kg/hm2,占施入N的0.74%~2.24%;径流损失N为0.25~0.42kg/hm2,占施入N的0.44%~1.17%;淋溶损失N为0.28~2.86kg/hm2,占施入N的0.91%~1.24%.

    • 不同水肥组合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008, 40(3).

      摘要 (1764) HTML (0) PDF 0.00 Byte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分、施N量和N肥运筹方式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间歇灌溉比淹水灌溉显著提高早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早稻的植株吸N量可以提高1.7%~6.2%,而N肥表观利用率低于淹水灌溉;随施N量的增加,早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但单位面积有效分穗数、产量、植株吸N量和N肥利用率增加;不同N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因灌溉方式和施肥量差异而表现出不同规律,分次施肥显著提高了早稻产量、植株吸N量和N肥利用率,但分3次施肥和分4次施肥时上述3个指标并无差异.结果显示:在采用间歇灌溉、施N肥量为210 kg/hm2、N肥运筹方式为基肥50%十分蘖肥30% 拔节肥20%的水肥管理措施更具有合理性,该种措施比农民习惯采用的淹水灌溉、施N肥量为140 kg/hm2、N肥运筹方式为基肥50% 分蘖肥30% 拔节肥20%的水肥管理措施植株吸N量提高50.9 kg/hm2(34.3%),产量提高631 kg/hm2(11.1%),其N肥利用率为36.7%,是红壤地区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理想稻田种植措施.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磷库重建质量的长期效应

      2008, 40(3).

      摘要 (1492) HTML (0) PDF 0.00 Byte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期施肥的早地红壤为材料,研究了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红壤P库重建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红壤全P和速效P的量,但增加速度因有机肥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配施猪厩肥可以在短期内重建土壤P库,但必须及时调节配比,防止其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而配施花生秸秆重建土壤P库的速度较为缓慢,且有减少土壤P库储量的趋势,因此必须注意由于秸秆的C/N和C/P过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 江西余江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规律研究

      2008, 40(3).

      摘要 (1560) HTML (0) PDF 0.00 Byte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借助ArcGIS 9.0平台,对江西省余江县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1985年到2001年16年来,余江全县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小幅增加了0.57g/kg;从有机质含量分级水平来看,从1985年到1998年,有机质含量<20.0 g/kg的土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由1.72%增加到7.58%,>30.0 g/kg的面积从0.05%增加到28.20%;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分布在余江县的中部地区,南部和北部以林地为主的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

    • 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对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2008, 40(3).

      摘要 (1609) HTML (0) PDF 0.00 Byte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对土壤不同组分C、N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肥16年后,与CK处理相比,单施化肥使土壤全N、有机C、轻组有机N、颗粒态有机N、碱解N、易氧化有机C分别增加了13.8%,9.4%,38.2%,20.0%,19.7%和26.3%,但并没有增加轻组有机C量和颗粒态有机C量.化肥与秸秆配施后,土壤全N、有机C和不同组分C、N含量都显著大于单施化肥.单施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颗粒态有机质的C/N比,但化肥与秸秆配施后, 其C/N比并没有继续降低.此外,易氧化有机C量与土壤有机C量显著相关,颗粒态有机N量、轻组有机N量、碱解N和土壤全N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

    • 植物吸收对模拟污水净化系统去除氮、磷贡献的研究

      2008, 40(3).

      摘要 (1815) HTML (0) PDF 0.00 Byte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炉渣、沸石和土壤为基质,黑麦草(Lolium mutliflorum)、水芹(Oenanthe javanica)和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为植被模拟了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和无基质的浮床植物净化系统,研究了3种植物在4种净化系统内对生活污水N、P的吸收和去除作用.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各净化系统中均能正常生长,总生物量干重在121.8~557.4g/m2之间,均以黑麦草最高.4种净化系统中,黑麦草、水芹和香根草的地上部N、P平均含量分别为26.33、3.33 mg/g,24.08、2.64 mg/g和12.39、1.41 mg,g;地下部N、P平均含量分别为8.92、1.52 mg/g,19.39、2.55 mg/g和10.85、1.33 mg/g.浮床系统因承受的N、P负荷较高且不存在基质,3种植物的地上部、地下部N、P平均含量几乎均高于各基质人工湿地.4种净化系统中,黑麦草对N、P的吸收能力均明显高于水芹和香根草,3种植物的N、P总吸收量分别为:(黑麦草)5.26~11.73、0.72~131g/m2,(水芹)1.88~8.08、0.18~1.83 g/m2,(香根草)0.86~2.44、0.07~0.79g/m2,各植物的N、P吸收量均以浮床系统最高.植物对N、P的吸收量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生物量和N、P含量.黑麦草吸收的N、P量分别占4种净化系统N、P去除总量的39.3%~59.4%和88.9%~96.3%,其对N、P的吸收己成为各净化系统去除N、P的主要机制.水芹和香根草对N的吸收仅是各净化系统去N的一个途径,其贡献率分别为;10.2%~37.6%和4.8%~17.7%;水芹和香根草对P的吸收量占浮床系统去P总量的96.4%和83.2%,是系统除P的主要机制,但其对3种基质湿地的去P贡献则很小.

    • 城市污泥农用对不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2008, 40(3).

      摘要 (1371) HTML (0) PDF 0.00 Byte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施用城市污泥盆栽植物后的土壤中的多氯联苯(PCBs)、有机氯农药(OCPs)、菲(PA)和苯并[a]芘(B[a]P)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不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中检出的有机化合物,均以PCBs、OCPs和PA为主.强致癌性化合物苯并[a]芘在土壤中的含量远远低于加拿大和荷兰污染土壤治理标准的目标值(0.1 mg/kg和0.025 mg/kg).PA在土壤中的检出率大大高于苯并[a]芘,但均低于加拿大土壤质量控制标准(0.1 mg,kg),极个别高于荷兰土壤质量控制标准(0.045 mg/kg).城市污泥农用后均会造成土壤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物污染,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程度与污泥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土壤的性质等有关.

    • 碳酸钙含量对土壤中锌有效性和小麦锌铁吸收的影响

      2008, 40(3).

      摘要 (2020) HTML (0) PDF 0.00 Byte (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灰性土壤中高碳酸钙(CaCO3)含量是引起作物缺Zn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设置了由低到高的土壤CaCO3含量梯度,以探讨CaCO3对土壤有效Zn含量、两种基因型小麦(远丰998,中育6号)生长发育及Zn、Fe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Zn相比,施Zn使土壤有效Zn含量增加了3.22倍; 高含量CaCO3使土壤有效Zn含量有所降低,新施入的有效态Zn仅有1.3%被小麦吸收,大部分则转化为无效态Zn;CaCO3含量达到111.8 g/kg时,可明显抑制小麦对Fe的吸收,进一步提高CacO3含量抑制作用有所减弱;两种小麦基因型生长存在明显的差异,中育6号的根冠比和分蘖数都显著高于远丰998;施zn可显著增加小麦Zn含量和吸收量, CaCO3含量达到111.8 g/kg可显著降低小麦根的Zn含量,对其他部分影响不明显;此外,施Zn可增加叶片的Fe含量和转运率.

    • 铜污染土壤上施用氮磷肥对小麦POD酶活性及铜吸收的影响

      2008, 40(3).

      摘要 (1852) HTML (0) PDF 0.00 Byte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土培方法,比较2种N肥(尿素、碳酸氢铵)、2种P肥(磷酸二氢钙、磷酸氢二铵)对土壤有效态Cu、小麦吸收积累Cu及其体内POD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施用量的N肥促进小麦生长和对Cu的吸收,而高施用量抑制小麦的生长和对Cu的吸收,小麦吸收积累Cu与土壤有效Cu以及小麦生物量变化有良好的相关性.2种P肥均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对Cu的吸收,但小麦吸收积累Cu与土壤有效Cu及小麦生物量变化无明显关系.低施用处理下尿素、碳酸氢铵和磷酸氢二铵可抑制小麦幼苗生长的不良影响,减少小麦体内过氧化物的产生,而较高用量抑制作用减弱.

    •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及呼吸强度的影响

      2008, 40(3).

      摘要 (1722) HTML (0) PDF 0.00 Byte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布置室内盆栽试验,观测不同N、P肥施用量处理对不同母质和肥力水平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C、N和基础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红壤水稻土速效养分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和呼吸熵并不一直呈上升趋势.第三纪和第四纪高肥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C在超过2倍常规施肥量后呈下降趋势,第三纪低肥水稻土则随施肥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不同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N则在超过1.5倍常规施肥量后呈下降趋势,不同土壤问微生物生物量N变化表现为第四纪高肥水稻土>第三纪高肥水稻土>第三纪低肥水稻土.施肥条件下,红壤水稻土的基础呼吸强度在超过1.5倍常规施肥量后,即随施肥量增加而下降.但土壤呼吸熵随施肥量变化并没有一致的规律.

    • 光合细菌和有机肥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08, 40(3).

      摘要 (1909) HTML (0) PDF 0.00 Byte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光合细菌菌液和发酵有机肥施入农田土壤后表层土壤微生物类群和土壤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和有机肥显著促进土壤中放线菌、异养细菌、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生长,而抑制反硝化细菌数量.施用光合细菌和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光合细菌作用比有机肥更稳定和持久.光合细菌还能明显降低土壤真菌数量,提高放线菌/真菌比值.光合细菌和有机肥对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等5种土壤酶活性均有明显促进作用,有机肥作用大于光合细菌.

    • 磷脂脂肪酸法分析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2008, 40(3).

      摘要 (1539) HTML (0) PDF 0.00 Byte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分析了1年生、2年生和5年轮作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发现,地黄连作障碍在2年生和5年轮作田均发生,表现为病虫害严重,根系生长不良,根际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代谢商高于对照等,说明地黄根际生态系统的代谢能力降低,可能影响到能量循环过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33个PLFAs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代表72.55%的变异信息,其中PCI解释了48.91%的变异,PC2解释了14.16%的变异,PC3解释了9.48%的变异,而且从主成分得分图上可以很明显区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另外还发现地黄根际真菌标志磷脂C18:2ω6,9显著高于非根际的对照土壤,这可能和根际病害发生有关.

    • 五氯酚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条件的研究

      2008, 40(3).

      摘要 (1374) HTML (0) PDF 0.00 Byte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受五氯酚(PCP)处理的土壤中,经驯化富集筛选出一株PCP的降解菌,并对该菌进行了鉴定和降解效果的测定.通过DGGE图谱鉴定确定该降解菌是经过PCP处理后土壤中的优势菌; 革兰氏染色、16S rRNA V3条带的测序确定该菌为假单胞菌属.通过摇瓶发酵对该菌的降解效率和影响降解的因素作了初步测定.该菌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对300 μg/ml的PCP在36 h内的降解效率可以达到100%;对500 μg/ml的PCP降解效率达到90%以上.添加微量浓度的葡萄糖、吐温80有助于PCP的降解.

    • 高效烷烃降解菌xcz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2008, 40(3).

      摘要 (1589) HTML (0) PDF 0.00 Byte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原油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烷烃降解菌xcz,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等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xcz能以正十八烷为唯一C源生长.在含500mg/l正十八烷为唯一C源的培养基中,培养4011后正十八烷降解率达97.5%.xcz降解正十八烷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0.xcz可以降解高浓度原油(2 g/L)中C13~C32的正构烷烃,其中对C13~C24降解率大于80%.

    • 中慢生型天山根瘤菌胞外多糖相关基因exo5及其在根毛吸附和生物膜形成中作用的研究

      2008, 40(3).

      摘要 (1727) HTML (0) PDF 0.00 Byte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质粒pKGL 3上的转座子随机插入失活的方法得到两个中慢生型天山根瘤菌胞外多糖缺失菌株,并通过随机引物PCR的方法确定了转座子插入的基因位点,该基因与豌豆根瘤菌的UDP-葡萄糖脱氢酶基因有高度的同源性.根毛吸附实验发现该基因缺失,导致胞外多糖缺失突变菌株在其宿主植物甘草上的根毛吸附量大大降低,同时生物膜的形成实验发现中慢生型天山根瘤菌的exo5-菌株不能像野生型菌株一样形成丰富的生物膜,也从侧面证明了根毛吸附实验的结果,初步推测胞外多糖可能通过影响中慢生型天山根瘤菌的根毛吸附过程来影响其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

    • 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累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8, 40(3).

      摘要 (1568) HTML (0) PDF 0.00 Byte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分析,研究了云南主要设施栽培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累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南省设施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1.00,设施土壤已经开始受到污染,并且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有累积程度加重的趋势,其中以Cd的污染程度较严重;重金属Pb、Cu、Zn、Ni、As均在花-菜轮作方式下累积量最大,而Cd在花-花轮作方式下累积量最大:不同棚型对重金属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土壤理化性状对重金属元素的综合影响大小顺序为:Hg>Cr>Zn>Ni>As>Cu>Cd>Pb,且从不同的影响因素来看,有机质、DH和速效P的影响较大.

    • 不同来源蜈蚣草吸收富集砷的特征及植物修复效率的探讨

      2008, 40(3).

      摘要 (1772) HTML (0) PDF 0.00 Byte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蜈蚣草是一种As的超富集植物,在A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对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蜈蚣草及其生长的土壤的As含量、形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分析表明,蜈蚣草生长的土壤As含量范围为33.7~1396 mg/kg,相应地,蜈蚣草地上部As含量范围为48.5~1104 mg/kg.除阳离子交换量(CEC)外,不同采样地区蜈蚣草生长土壤的理化性质指标,包括pH、总有机质(TOM)和质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野外蜈蚣草可生长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上.基于回归分析的预测模型显示,蜈蚣草对A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随土壤As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蜈蚣草较适用于轻度As污染土壤的修复,对于高As污染土壤,需结合其他修复措施.

    • 光照强度和磷素水平对婆婆纳与离子草竞争的影响

      2008, 40(3).

      摘要 (1271) HTML (0) PDF 0.00 Byte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光照强度与P肥施用水平对两种重要麦田杂草婆婆纳与离子草的生长及其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光照下,婆婆纳和离子草的生长都相应减弱,但婆婆纳植株能萌发更多的叶片以适应弱光照条件:增施P肥,无论是在弱或强光照条件下都有利于婆婆纳的生长,但在弱光照强度下并不能显著促进离子草的生长.相比之下,离子草比婆婆纳更能忍受低P土壤养分条件,而后者却比前者更能忍受弱光照条件.因此,在土壤P素养分低,且光照强度较高时,离子草的相对竞争能力大于婆婆纳:而在土壤P素养分高时,无论是在弱或强光照条件下婆婆纳的相对竞争能力都要大于离子草.

    • 辅以ETM的MODIS水稻种植面积监测研究

      2008, 40(3).

      摘要 (1110) HTML (0) PDF 0.00 Byte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方红亮等人利用线性统计模型结合TM和AVHRR提取湖北省水稻面积的思想,本文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探索了ETM协助下的新一代卫星传感器MODIS在更小空间尺度及时监测水稻种植面积的方法.结果表明:2005年MODIS影像解译的吴江市水稻面积为322.97 km2,而同年ETM影像解译的吴江市水稻面积为252.79 km2,二者的线性比例关系(ATM/AMODIS)为0.7827,并利用此线性统计模型修正后的吴江2000-2004年水稻种植面积分别为:368.36、315.21、297.50、237.77、261.14 km2和252.79 km2,此结果比相应实际的县级统计资料高约30%,这也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而且辅以ETM的MODIS提取的水稻种植面积和县级统计面积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R2=0.9873,RMSE=163.1067),说明此方法可能在中小空间尺度监测水稻种植面积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 花江喀斯特典型峡谷区顶坛花椒林地生态需水量的初步估算

      2008, 40(3).

      摘要 (1773) HTML (0) PDF 0.00 Byte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喀斯特区顶坛花椒林地生态需水量及生态亏缺水量的研究,发现:在试验区每100 m2的样地内,土面、石槽、石沟3种小生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期间林地潜在生态需水量范围分别为13.995~21.032、3.915~5.461、3.782~5.352m3,其总潜在生态需水量范围为21.692~31.845 m3;生长发育期实际生态需水量分别为16.135、3.584、4.298 m3.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期内其总的生态需水量24.018 m3.土面在展叶期(3-4月)亏缺量最大,而石槽、石沟都在开花结果期(5-6月)亏缺水量最大.生长发育期总亏缺量顺序为土面>石槽>石沟.

    • 黑土区长期连作玉米农田土壤肥力变化及其评价——以德惠市为例

      2008, 40(3).

      摘要 (1814) HTML (0) PDF 0.00 Byte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德惠市12个乡镇3类长期连作玉米的黑土进行采样分析化验,并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对比,发现除全K和速效K含量外.其他土壤养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长期连作玉米厚层黑土阳离子交换量(CEC)、全N含量增加最多,速效K含量减少最多:中层黑土土壤有机质、全P含量增加最多,全K含量下降最快:薄层黑土碱解N含量、速效P含量增加最多.通过对德惠市黑土农田肥力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由于根茬还田,长期连作玉米黑土地力没有下降,黑土农田肥力较高,保肥、耐肥能力强:但土壤N素供应不足,需要依赖施用N肥保证产量.

    • 南极长城站与天山土壤中有机碳及氮素比较研究

      2008, 40(3).

      摘要 (1532) HTML (0) PDF 0.00 Byte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天山1号冰川前缘与中国南极长城站区分布的冰沼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冰沼土的有机C、全N含量水平以及土壤C/N普遍高于南极长城站冰沼土:与全球土壤圈相比较,天山冰沼土和南极长城站区冰沼土的C/N明显偏低,即其土壤具有富N的特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