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土壤微生物对大气对流层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

      2008, 40(6):857-862.

      摘要 (1276) HTML (0) PDF 330.73 K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微生物对大气对流层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是全面评价臭氧浓度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本文简要回顾了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概况,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对人工控制微域环境臭氧浓度增高的响应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活性(包括硝化反硝化作用)、群落结构与功能(包括秸秆降解过程)、有益微生物(如菌根真菌)及其调控技术是今后大气臭氧污染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

    • 土食性大型土壤动物转化土壤有机碳的14C示踪法应用研究进展

      2008, 40(6):863-871.

      摘要 (946) HTML (0) PDF 350.54 K (3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C是维持全球C平衡过程中的重要C库,其降解和转化在地球化学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壤有机C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14C示踪技术由于在测定目标化合物的转化速率和定位代谢产物和残留物分布上的优势,近年来在土壤有机C稳定性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3 种典型土食性大型土壤动物,白蚁(Isoptera: Termitidae)、甲虫幼虫(Coleoptera: Scarabaeidae)和蚯蚓(Oligochaeta: Lumbricidae),对土壤稳态有机C降解转化的14C示踪研究结果及相关的微生物作用。食土白蚁和甲虫幼虫的极端碱性(pH 10 ~ 12.5)肠道段和肠道内的特殊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促使这两种动物可以选择性地降解和矿化腐殖酸中的稳态多肽等组分,进一步提高腐殖酸的腐殖化程度。食土蚯蚓体内含有高活性的纤维素酶,能促进纤维素的降解。虽然木质素在蚓粪中能发生降解,蚯蚓也能降解植物树叶,但是食土蚯蚓能否降解或选择性降解稳态土壤有机C的研究还极少。大型土壤动物肠道内含有大量微生物及酶,这些微生物在土壤动物降解和腐殖化有机C的过程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如何以及这些酶的来源还不是很清楚。文中总结了目前对大型土壤动物转化土壤有机C认识上的不足,并对一些优先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 红外光谱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2008, 40(6):872-877.

      摘要 (1121) HTML (0) PDF 300.33 K (3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学中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它能够综合地反映土壤体系的物质组成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土壤中物质循环及其作用过程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学中的应用,包括透射光谱在土壤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红外反射光谱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光谱建模技术发展情况及其在土壤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同时本文探讨了基于光声效应的红外光声光谱技术,红外光声光谱非常适合用于土壤这种复杂、非透明体系的研究,能够克服传统透射和反射光谱中存在的缺陷,测定快速方便,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测量精确度,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Bradford 反应蛋白质在土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08, 40(6):878-882.

      摘要 (949) HTML (0) PDF 251.22 K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 1996 年土壤中 Bradford 反应蛋白质 (BRSP, bradford reactive soil protein) 被发现以来,其在土壤中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学术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 BRSP 在土壤中的形态和特性,重点阐述了 BRSP 在土壤中稳定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物质循环和螯合土壤潜在毒性元素等作用和功能,分析了土壤中 BRSP 含量的影响因素,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 基于WebGIS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与环境风险评价系统的构建

      2008, 40(6):883-889.

      摘要 (1008) HTML (0) PDF 992.50 K (2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了ArcIMS的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基于ArcIMS9.0平台,采用空间数据引擎技术、数据库技术及ASP.NET编程技术,结合农田养分平衡模型和环境风险评价模型,设计开发基于WebGIS中国农田养分平衡与环境风险评价系统。系统主要包括远程基础数据库管理、基本数据查询分析、养分专题制图、在线养分平衡分析、环境风险评价分析及施肥策略咨询等6大功能,将农业基础数据通过模型运算的结果与地图数据相结合,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基本农业数据、农田养分平衡与环境风险等信息的在线共享、评价与施肥咨询服务。

    • 近60年来敦煌绿洲耕地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

      2008, 40(6):890-893.

      摘要 (1027) HTML (0) PDF 247.36 K (2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敦煌绿洲1949—2004年耕地变化特征、现状及存在问题,选取影响耕地的7个社会经济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FA)分析敦煌绿洲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水平、人口数量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绿洲耕地变化的3个主要驱动因子,最后通过GM(1,1)模型对未来25年的耕地和人口进行了预测,以期为敦煌绿洲耕地资源的保护和人地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黄河滩区建立草地畜牧业主导型农业类型的探讨

      2008, 40(6):894-897.

      摘要 (996) HTML (0) PDF 248.15 K (2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地畜牧业是我国高效、低耗、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的优势所在,在黄河滩区发展草地畜牧业对滩区持续发展和黄河下游寿命矛盾的缓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滩区的基本情况着手,探讨发展滩区草地畜牧业主导型农业类型的可行性及其效益。

    • 城市边缘区旅游用地类型及开发对策探析——以连云港市为例

      2008, 40(6):898-902.

      摘要 (891) HTML (0) PDF 439.82 K (3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生态和空间优势,使其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地域。但过渡性、动态性和城乡交错性导致其在旅游用地上存在较多的规划滞后和管理无序现象。长期以来,对城市边缘区的城市旅游、城郊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空间界定一直存在争议,直接影响了旅游用地的科学规划、评价和管理。本文首次将城市边缘区范围明确到城郊、乡镇和边界地区三个层面,运用社会变迁时空模型理论(space-time model of social change theory)相应归纳出城郊风景区、环城游憩带、旅游园区和旅游卫星镇等主要旅游用地类型及特征,并就各自的开发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提出了优化功能分区,推进市场圈层,对旅游小城镇保护性开发,提升同质化产品的质量,以及实施刺激开发战略等对策建议。

    • 高产水稻土细菌多样性的培养法与非培养法比较研究

      2008, 40(6):903-908.

      摘要 (938) HTML (0) PDF 351.16 K (2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细菌的通用引物扩增江西余江县高产水稻土红壤细菌总 DNA 和平板培养细菌混合总 DNA的 16S rDNA 基因片段,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两种 16S rDNA 文库(文库 a 和文库 b )。从两个文库中各随机挑选 100 个克隆,扩增出阳性克隆中的插入片段后选用 HhaⅠ和 RsaⅠ 两种四碱基酶进行 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分析。统计比较分析发现,文库 a 的 Shannon-Wienner 指数、Simpson 指数、丰富度、均一度分别为 4.432、0.987、18.885 和 0.973,均高于文库 b 中相应的多样性参数(分别为 2.271、0.758、5.736 和 0.501),即平板培养方法所展现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低于土壤中原始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传统培养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必须结合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才能更全面完善地认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以期充分利用其中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 不同肥力农田和不同林型林地红壤总硝化特征研究

      2008, 40(6):909-913.

      摘要 (984) HTML (0) PDF 305.53 K (2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 3 种不同肥力的农田和 3 种不同林型林地红壤上利用原状土心-15N 库稀释技术原位测定了其总硝化率。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农田和不同林地红壤的总硝化速率在 N 7.29 ~ 23.50 μg/(g·d) 间波动,总体来说,农田土壤的总硝化速率大于林地土壤。在不同肥力的农田间,施肥处理的总硝化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p<0.05)。在不同植被类型林地间,湿地松林地的总硝化率比木荷和混交林林地分别提高了24.8% 和 66.9%。总硝化包括净硝化和 NO3--N 的消耗部分。本试验农田 NO3--N 的消耗速率比林地大,与总硝化率的变化趋势类似。在同一利用方式的不同处理中, NO3--N 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总硝化速率的变化趋势相类似。

    • 土样制备和保存方法对亚热带土壤反硝化的影响

      2008, 40(6):914-919.

      摘要 (875) HTML (0) PDF 297.64 K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了两种土样制备和保存方法对厌氧培养1周内土壤反硝化及矿化的动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烈风干后并经长期存放过的土样显著促进了NO3--N浓度降低速率和N2O排放速率的提高,其反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分别较稍微风干后无存放时间(即立即开始培养试验)的土样提高了47.3% 和31.0%。强烈风干土有机C矿化作用的增强以及易矿化有效态C含量的提高是促进反硝化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风干程度和存放时间对反硝化的促进程度取决于其对有机质矿化影响的相对大小,对有机质矿化的影响越大,反硝化强度增加的幅度也越大。由试验结果可推测,利用风干土的实验室培养方法测定得到的土壤反硝化势可能会过高估计田间原位测定的反硝化势。

    • 水旱轮作后免耕水稻土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研究

      2008, 40(6):920-925.

      摘要 (977) HTML (0) PDF 263.35 K (2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能迅速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水旱轮作后,不同免耕年限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水旱轮作后,免耕耕层(0 ~ 20 cm)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 P 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常规耕作,而微生物生物量 C 和 N 显著高于常规耕作;随着免耕年限延长,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生物量 C 和 N 在免耕 7 ~ 8 年时最低;免耕 0 ~ 5 cm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 5 ~ 10 cm,而常规耕作 0 ~ 5 cm 和 5 ~ 10 cm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

    • 亚铵法造纸废液干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08, 40(6):926-929.

      摘要 (812) HTML (0) PDF 238.88 K (1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亚铵法造纸废液干粉不同添加量对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种植青菜的处理中,干粉显著抑制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程度随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种植青菜的处理中,除了脲酶活性受到干粉促进外,磷酸酶、转化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受到干粉的抑制,变化趋势均与未种植青菜的处理类似。

    • 红壤不同含水量对尿素氨挥发的影响

      2008, 40(6):930-933.

      摘要 (1014) HTML (0) PDF 327.21 K (2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第四纪红壤水分特征设计160、200、240、280、320、360 g/kg 6个土壤含水量处理,通过温室模拟,研究了红壤不同含水量对尿素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量尿素施入红壤后,氨挥发通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高含水量(280、320、360 g/kg)处理氨挥发通量峰值较低含水量(160、200 g/kg)处理提前10天。氨挥发过程可分为快速-慢速2个阶段,氨累积挥发量(y)与对应时间(t)符合Elovish动力学方程(y =a+b lnt)。第1 ~ 10天,氨挥发累积量随红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递增;第11天后,以含水量为240 g/kg处理的氨挥发累积N量最低。试验期间,氨挥发累积总N量,以含水量240 g/kg时最低(0.90 g N),含水量320 g/kg时最高(1.16 g N),分别占尿素施入N量的9.0% 和11.6%。

    • 水分和有机物料对镉污染土壤的改良效应

      2008, 40(6):934-938.

      摘要 (957) HTML (0) PDF 235.03 K (1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3 种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对镉(Cd)污染土壤的改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淹水、田间持水量和 65% 相对含水量条件下添加有机物料均有利于污染土壤中可交换态 Cd 含量的降低,铁锰氧化物及有机结合态 Cd 含量的增加。随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增加,影响程度增加,即淹水>田间持水量>65%相对含水量。3 种水分条件下,添加蚯蚓粪处理 Cd 活性降低明显,其次为猪粪处理,草炭处理相对较差。淹水条件下,油菜体内 Cd 的含量最低,田间持水量和 65% 相对含水量条件下油菜部分发育指标差异不显著。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各处理促进油菜生长的顺序大致为:蚯蚓粪>草炭>CK>猪粪。

    • 富集指数法在硫酸冶炼堆渣场周围土壤铊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2008, 40(6):939-944.

      摘要 (1054) HTML (0) PDF 341.72 K (2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富集指数法 (EF) 对广东某硫酸厂含铊 (Tl) 黄铁矿冶炼废渣堆渣场周围土壤 Tl 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渣周围土壤已受到了明显的土壤 Tl 污染,Tl 污染物主要集中在 0 ~ 16.5 cm 土壤深度范围,并且表现出沿垂直方向向下迅速降低的特点;土壤表层的 Tl 吸附量未达到饱和状态, Tl 污染物将继续在土壤表层发生累积作用。富集指数法评价 (EF)的结果是,废渣下伏土壤 0 ~ 6 cm 范围 Tl 污染达到中度污染水平,而在土壤深度约 15 cm 以下没有受到 Tl 的污染;相对于下伏土壤剖面, 废渣外围土壤剖面污染更为严重, 其中表层土壤 0 ~ 1 cm Tl 已经达到强度污染,土壤剖面 1 ~ 5 cm 深度范围 Tl 为中度污染,而在土壤剖面深度约 15 cm 以下没有受到 Tl 的污染。富集指数法应用于土壤 Tl 污染水平分析是可行的,但是不能表明 Tl在土壤中存在状态、迁移能力以及生物有效性。

    • 2,4-D 对铜在乌栅土胶体和红壤胶体上吸附的影响

      2008, 40(6):945-948.

      摘要 (1010) HTML (0) PDF 314.68 K (1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批平衡法研究了农药2,4-D对Cu在乌栅土胶体和红壤胶体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u在两种土壤胶体上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方程,Cu在乌栅土胶体上的吸附量较其在红壤胶体上的吸附量要高;在pH 3.0 ~ 6.7范围内,两种土壤胶体对Cu的吸附量均随溶液pH的升高而升高。2,4-D增加了Cu在土壤胶体上的吸附,2,4-D的浓度越高,Cu的吸附量越大,这主要是由于2,4-D的存在显著增加了平衡液的pH,从而增加了土壤胶体表面所带负电荷量。

    • 氟离子、磷酸根和铬酸根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吸附过程中羟基释放动力学

      2008, 40(6):949-953.

      摘要 (1066) HTML (0) PDF 224.23 K (2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恒pH自动电位滴定装置研究了氟离子(F-)、磷酸根(H2PO4-)和铬酸根(CrO42-)在3种可变电荷土壤表面吸附过程中羟基(-OH)释放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3种阴离子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吸附时-OH释放量的大小顺序为: F->>H2PO4->CrO42-, 这与土壤对3种阴离子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一致。pH对不同阴离子体系中-OH释放的影响不同,在F- 体系中,pH 5.0时-OH释放量最高,其次为pH 6.0时,pH 4.0时-OH释放量最小;CrO42- 体系中-OH释放量随pH的增加而减小;pH对H2PO4- 体系中-OH释放的影响较小。Elovich方程 (Y = a + kln(t)) 能够很好拟合2 ~ 60 min之间的动力学数据,说明-OH释放的速率随时间增加而减小。比较速率常数k的大小可以发现,虽然 F- 体系中3种可变电荷土壤在前2 min释放的 -OH量有很大差异,但在2 ~ 60 min内,-OH释放速率差别不大。在H2PO4- 和CrO42- 体系中,-OH释放速率的大小顺序是:昆明砖红壤>徐闻砖红壤>江西红壤,与土壤铁、铝氧化物含量一致。

    • 珠三角典型区域土壤有机氯农药(OCPs)多元统计分析——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

      2008, 40(6):954-959.

      摘要 (1432) HTML (0) PDF 316.34 K (2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市顺德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6个代表性土壤样品中的17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并对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7种OCPs在26个土壤样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个别有机氯农药的检出率达到100%。六六六异构体中β-HCH的残留量最高,可能与β-HCH的结构有关。另外,可能有新的γ-HCH进入土壤环境。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较普遍,但残留量均未达到污染水平。根据分析,土壤中滴滴涕农药主要是过去施用农药的残留,近期没有新的滴滴涕农药进入土壤环境。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除七氯环氧化物、硫丹?、p,p’-DDD 和p,p’-DDT之外的13种有机氯农药中提取出两个主成分,总方差解释量达到了92.28%。第一主成分主要包括了α-HCH、七氯、艾氏剂、p,p’-DDE、δ-HCH、硫丹Ⅱ等6种农药,这6种农药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狄氏剂。

    •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低丘红壤地区三种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研究

      2008, 40(6):960-965.

      摘要 (938) HTML (0) PDF 346.61 K (2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低丘红壤地区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K 3种主要性质的空间变异特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平方根转换后,三者都呈很好的正态分布。有机质的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较好地符合球状模型,有效N和有效K则符合指数模型。三者都属于中等空间相关性,同时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通过分析3种土壤性质的各向异性,发现不同的土壤性质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同一土壤性质在不同的方向上也有不同的空间变异性。

    • 基于PCA和SRRI的潮土土壤属性与田间光谱关系研究

      2008, 40(6):966-970.

      摘要 (972) HTML (0) PDF 362.80 K (2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快速无损地对土壤属性进行定量分析,是提高农田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使用ASD Field Hand Held光谱仪测定了46个潮土土样在田间环境中350 ~ 1075 nm的光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土壤反射辐射指数(SRRI)。该指数描述了土壤属性对光谱的综合作用和反射辐射能的强弱程度。结果表明潮土 pH 和CEC与SOC、Fe2O3、Mn和TN等对光谱的影响是不同的。采用PCA和SRRI方法进行土壤属性的光谱估计,其结果精度优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LS),而且利用土壤属性对SRRI的贡献可准确衡量光谱估计土壤属性的可行性。

    •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新垦淡灰钙土土壤肥力质量

      2008, 40(6):971-975.

      摘要 (974) HTML (0) PDF 275.05 K (3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了新垦淡灰钙土的化学、物理、生物学性质,并从中挑选出10个能反映土壤肥力质量特性的定量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淡灰钙土开垦前以及开垦后不同施肥处理进行了综合评分,然后用欧氏距离最短距离法对其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淡灰钙土经过开垦、灌溉、种植农作物,土壤肥力质量提高;开垦后不同施肥处理比较,单施有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化肥土壤肥力质量较高,N、P以及与其他化学肥料配施次之,单施 N肥与不施肥较差。

    •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长江河口地区土壤盐分动态模拟及预测

      2008, 40(6):976-979.

      摘要 (1091) HTML (0) PDF 324.92 K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展长江河口地区土壤盐分动态的中长期模拟与预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中应用较为成熟和广泛的BP网络建立长江河口地区土壤盐分与降雨量、蒸发量、长江水电导率、内河水电导率、地下水位、地下水电导率6因子间的非线性神经网络响应模型。网络模型结构为6-11-1,隐含层单元数用“试错法”确定。选择合适的参数训练和学习网络模型后,对河口地区2003年各月平均根层土壤电导率进行预测,并与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BP网络模型较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7.3%,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良好,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的土壤发生特征

      2008, 40(6):980-985.

      摘要 (912) HTML (0) PDF 332.06 K (2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土壤发生特征对区域植被恢复有着指导意义,为此选择不同海拔梯度上7个典型土壤剖面进行土壤发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受区域成土环境影响,土壤化学风化和成土作用弱;土壤质地较粗,土壤机械组成以粉砂为主,黏化作用不强。土壤全Fe含量和Fe游离度一般<50 g/kg和<30%;交换性盐基组成在土壤剖面中无明显分异。随海拔升高,土壤黏粉比、全Fe含量、Fe游离度增加。土壤表土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随海拔升高偏负,反映区域植被类型由低海拔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C4型灌丛植被向高海拔凉润气候条件下C3型针阔叶林自然过渡。基于干旱河谷地区土壤特征,其植被恢复应以提高土壤质量为基础,并应遵循海拔梯度上自然植被分布特征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

    • 岩溶区坡地耕作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再分布研究

      2008, 40(6):986-991.

      摘要 (836) HTML (0) PDF 257.35 K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耕作侵蚀引起的土壤空间再分布进行研究,有利于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本文以重庆市中梁山为例用示踪法对坡耕地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大,耕作后示踪剂在示踪区的含量越来越少;它的最大值出现的位置离基线越来越远,值越来越小;沿耕作方向移动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规律性以锄头和铁锹顺坡明显,等高和踩锹顺坡不明显。从本区耕作侵蚀的角度考虑,等高耕作方式明显要优于顺坡耕作;在顺坡耕作中踩锹优于锄头和铁锹。最后还结合岩溶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讨论了耕作侵蚀对石漠化的影响。

    • 城市“土壤水库”库容的萎缩及其环境效应

      2008, 40(6):992-996.

      摘要 (1183) HTML (0) PDF 282.50 K (2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库”具有容纳和调节水分的功能,不仅能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而且具有防洪减灾的作用。城市土壤的水分储蓄和调节功能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化造成了大量的封闭地表,使得土壤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选择不同压实程度的土壤,根据其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萎蔫点含水量计算土壤的总库容、有效库容、滞洪库容和死库容。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土壤压实程度的增加,土壤水库的总库容、有效库容和滞洪库容萎缩也越严重,而死库容却明显增加。城市土壤普遍存在压实现象,使城市土壤疏导和容纳水分的能力减弱,城市里出现瞬时洪涝的几率增加,强度加大。因此,良好的城市环境需要有更多的绿地和良好的土壤条件。

    • 秦岭北山几种典型人工纯林土壤性质极化问题研究

      2008, 40(6):997-1001.

      摘要 (925) HTML (0) PDF 290.91 K (1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人工纯林中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单一性、对养分吸收利用的选择性和对环境效应的特殊性,土壤性质往往呈现偏离原平衡态并朝某个方向非平衡或极端化发展的趋势被称为土壤极化,它是导致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根据对秦岭北山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灰楸 (Catalpa fargesii)和锐齿栎 (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 等几种典型人工纯林土壤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由天然草地向针叶林地的发展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在恶化,并且有偏酸化的趋势,土壤养分发生贫瘠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但部分酶活性有所改善;而在由天然草地向阔叶林地的发展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呈改善的趋势,酸碱性偏向中性化,土壤养分出现富集化或两极分化。在由天然草地向人工林地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土壤性质的绝对综合极化程度一般表现为酶活性>微生物量>养分含量>物理性质>酸碱性的规律。其中,土壤物理性质极化程度一般表现为针叶林地大于阔叶林地,微生物量极化程度一般表现为针叶林地小于阔叶林地,而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极化程度因林地而异,并以灰楸林地为最大,锐齿栎林地为最小。

    • 中蔬四号番茄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2008, 40(6):1002-1007.

      摘要 (1084) HTML (0) PDF 567.68 K (2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建立了中蔬四号番茄的再生频率高、所需时间短、试管苗状态好的高效再生体系。具体培养流程如下:以下胚轴为外植体,在Murashige和Skoog (MS)+ 1.0 mg/L玉米素(ZT)+ 0.1 mg/L 3-吲哚乙酸(IAA)或MS + 2.0 mg/L 6-苄基腺嘌呤(BA)+ 0.2 mg/L IAA上进行不定芽诱导培养21天后,继代一次,转接到MS + 0.1 mg/L IAA中进行生根;炼苗2 ~ 3天,转栽至蛭石中,最后移栽到菜园土中培养。

    • 太湖地区表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2008, 40(6):1008-1012.

      摘要 (1125) HTML (0) PDF 339.40 K (2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了太湖地区表层(0 ~ 15 cm)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平原地区全N、全P、全K和速效P含量均较高;而低山丘陵地区全P、速效P及速效K含量均较低,属于缺P、缺K水平。土壤类型对太湖地区土壤全N、速效K空间变异的影响要大于母质和地形;地形影响全P和速效P空间变异较母质和土壤类型更为明显;而母质是影响全K的主导因素,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比土壤类型和地形大。三者引起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从而证实了土壤调查采样时按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或地形布设样点是合理的。

    • 不同种植年限下雷竹林土壤中铝的形态变化

      2008, 40(6):1013-1016.

      摘要 (1302) HTML (0) PDF 222.55 K (2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下雷竹林土壤中铝 (Al) 的形态及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显著提高,而土壤pH值线性下降;土壤交换性Al及络合态Al的含量显著增加,但土壤游离态Al、无定形Al及总Al含量变化并不显著。种植15年后的雷竹林土壤中交换性Al含量约为对照水稻田的51倍,这极可能对雷竹生长产生毒害作用,从而影响雷竹的产笋。但集约经营下雷竹生产与土壤Al毒及土壤酸化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 俄罗斯土壤学一瞥

      2008, 40(6):1017-1020.

      摘要 (945) HTML (0) PDF 308.60 K (3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单介绍了俄罗斯土壤科学的现状和特点,并对其土壤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