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4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水分管理影响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研究进展

      2009, 41(1):1-7.

      摘要 (1541) HTML (0) PDF 352.81 K (4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稻田作为大气中N2O的重要来源而倍受关注。硝化反硝化是土壤中N2O生成的两个主要的微生物过程,水分管理是影响稻田土壤N2O产生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水稻生长期和非水稻生长期水分管理对N2O排放的季节变化、N2O产生和排放途径、N2O-N排放系数以及与N2O产生排放过程相关的土壤N素形态、浓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待研究的问题。

    • 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009, 41(1):8-15.

      摘要 (1807) HTML (0) PDF 287.54 K (8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固化/稳定化技术具有快速、有效、经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危险废物的处理,但土壤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匮乏。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研究和应用的现状,概括了从实验室研究、现场试验到处理工程的流程,重点对常见固化系统、主要影响因素、处理效果评价、固化机理研究和修复工程的实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展望。

    • 植物氨基酸多元素肥料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2009, 41(1):16-20.

      摘要 (1232) HTML (0) PDF 309.07 K (6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重点对氨基酸多元素肥料的生物效应作了综述,并对其研究和发展方向及其在未来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磷素的研究进展

      2009, 41(1):21-26.

      摘要 (1388) HTML (0) PDF 277.21 K (4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施用磷(P)肥是提高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措施。P肥施入土壤后易与土壤组分反应生成难溶的、对植物有效性低的化合物,因此P是土壤肥力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长期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P素的利用与积累状况、土壤P素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概况、长期施肥对土壤P素吸附与解吸的影响以及土壤P素流失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目前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P素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热点。

    • 硫在稻根微域中化学行为及其对水稻吸收重金属的影响机理

      2009, 41(1):27-31.

      摘要 (1530) HTML (0) PDF 253.90 K (2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23% 和40%。人类活动,如农药和除草剂施用、采矿、污水灌溉,已经导致了一些地区水稻土污染。开发能够控制、减少水稻对重金属吸收和经食物链传递的技术与方法,对确保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硫 (S) 有6个化合态,土壤硫化合物种类多,其在土壤中转化相当复杂,在土壤环境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收集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评述了S在水稻土中的含量、形态及转化,重点阐述了S在根际微域化学行为及其与水稻吸收重金属之间的关联,并提出了未来应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大冶市耕地变化及其调控对策研究

      2009, 41(1):32-36.

      摘要 (1278) HTML (0) PDF 315.81 K (2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遥感数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揭示了大冶市1991—2000年耕地变化的特征。从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作用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决策机制三维视角,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大冶市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从稳定生态界面、改进规划模式、强化空间控制、调整农地非农化利益配置格局的角度,提出了大冶市耕地可持续利用调控的生态策略、规划策略和经济策略。

    • 北京市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

      2009, 41(1):37-41.

      摘要 (1539) HTML (0) PDF 244.60 K (2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北京市农田96件土壤样品,采用分级提取试验方法研究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Hg、Pb、As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Cd、Hg、Pb、As的含量远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As、Hg、Pb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Cd主要以离子交换态存在;As、Pb各形态的变异系数差异相对较小,Hg、Cd各形态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元素总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元素地球化学形态的主要因素;Cd的迁移能力较强,容易被植物吸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性较大。

    •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水稻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2009, 41(1):42-48.

      摘要 (1547) HTML (0) PDF 866.23 K (3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张家港地区水稻籽粒中重金属元素Cu、Pb和Cd的含量及其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GB2762-2005)相比,张家港局部地区的水稻样品存在着Pb超标现象,超标样点主要出现在某些企业周围;Cu、Cd不存在超标情况,但在某些工厂企业周围含量较高,应当引起注意;空间分布上,水稻重金属Cu、Pb含量在雏形土地区明显高于人为土地区,而水稻中Cd的空间分布则相反;工业活动导致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异常对水稻中元素含量影响也较突出,不同类型的工厂企业对水稻重金属的影响不同,化工类企业周围的水稻重金属Cu和Cd含量要明显高,水稻重金属Pb在冶金类企业周围的含量要明显高;土壤重金属Cu、Cd全量对水稻Cu、Cd含量和富集有着明显的影响,土壤pH的变化对水稻中Cd元素的富集有明显的影响。这些结果为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评价和针对性农业管理措施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 海南省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及pH的相关性

      2009, 41(1):49-53.

      摘要 (2448) HTML (0) PDF 341.23 K (4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海南省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对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全省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2.99 g/kg,各地区之间含量差异较大,土壤pH平均值为5.20;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1995)二级标准限值。但研究区土壤中Hg、Cd、Cr 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最大值均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并分别达到了1.63、0.64、586.70 mg/kg;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复杂:有机质含量与Hg、Cd、Cr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b含量呈显著相关,而pH与Hg、Cr呈负相关,与Cd、Pb呈显著正相关。

    • 盐基离子 (NO3-、SO42-、SiO32-) 对小白菜铬污染毒性的调控机制

      2009, 41(1):54-59.

      摘要 (1228) HTML (0) PDF 309.04 K (2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探讨了主要盐基离子(NO3-、SO42-、SiO32-)对小白菜Cr(VI)污染毒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①Cr对小白菜有极强的致毒能力,可有效抑制小白菜生长、Fe养分吸收和小白菜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故妨碍碳氮代谢进而降低小白菜产量品质;②适度提高NO3--N浓度可有效缓减Cr对小白菜吸收Fe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抑制毒性,并刺激小白菜生长,但NO3- 同时也有协同促进小白菜吸收Cr的明显效果;③适当提高SO42- 浓度能有效抑制小白菜对Cr吸收,并提高小白菜硝酸还原酶活性,但过高SO42- 浓度有一定盐胁迫毒害效应,会影响其对降低小白菜Cr生物毒性的作用效果;④SiO32- 对小白菜吸收Cr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这种作用未起到缓减小白菜Cr生理毒性的明显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控制营养液NO3- 浓度是抑制小白菜Cr吸收的关键,针对不同的Cr污染水平来调节NO3-、SO42-、SiO32- 浓度配比,是抑制小白菜吸收Cr的有效技术措施。

    • 发育于石英岩之上的表土磁学性质及其环境磁学意义

      2009, 41(1):60-66.

      摘要 (1349) HTML (0) PDF 383.96 K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石英岩及发育于石英岩之上表土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等温剩磁(IRM)、非磁滞剩磁(ARM)、 κ-T曲线等磁学参数测定和石英岩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石英岩中磁性矿物含量极少;表土中含磁铁矿、磁赤铁矿、铁的氢氧化物等磁性矿物,磁性矿物主要以稳定单畴(SSD)和超顺磁性颗粒(SP)形式存在,磁赤铁矿是石英岩在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矿物。表土磁性增强,说明石英岩的磁性对表土磁性影响甚小,而成土作用对表土磁性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表土的磁化率值和磁赤铁矿含量都反映了成土作用的强弱。

    • 外源AHL对中慢生型天山根瘤菌群体感应系统作用的初步研究

      2009, 41(1):67-71.

      摘要 (1246) HTML (0) PDF 387.99 K (2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将天山根瘤菌中的自体诱导物合成酶基因mrtI 在转录水平融合lacZ构建了5’mrtI-lacZ融合表达菌株HMZ1。利用多株不同属的根瘤菌上清液对该菌株进行诱导,发现有3株豌豆根瘤菌和1株三叶草根瘤菌上清提取物能诱导mrtI基因的表达,且外源上清量越多,mrtI被诱导的程度越高,TLC的结果则显示它们可能有着相同的AI。该结果显示在相同功能的细菌间存在信号交流,为进一步研究群体感应调节在共生固氮上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 石灰性土壤肥际磷酸一钙的转化及肥料磷的迁移

      2009, 41(1):72-78.

      摘要 (1259) HTML (0) PDF 326.71 K (2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肥际是肥料与土壤接触后肥料养分浓度很高、肥料与土壤组分相互作用强烈的区域。P肥肥际反应尤为强烈,其过程对肥料P在土壤中迁移及生物有效性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肥际为切入点,通过土柱培养试验,研究了磷酸二氢钙(MCP)在石灰性潮土肥际的形态转化及肥料P的迁移。结果表明,MCP施肥31天后,肥料P的迁移距离达45 mm。MCP异成分溶解导致约30% 的肥料P残留在原施肥点;另有约70% 进入土壤。无机P形态分级结果显示,进入土壤的肥料P仍保持较高的有效性,且主要以磷酸钙盐存在。其中,近10% 仍以水溶态(WE-P)存在,近35% 转化为Ca2-P,近35% 转化为Ca8-P,近15% 转化为Al-P,约5% 转化为Fe-P,仅不足1% 转化成O-P,而Ca10-P没有明显变化。肥际(0 ~ 2 mm)新增各形态含P矿物中,Ca8-P所占比例显著增加,O-P的比例略有增加,其他形态P的比例相应减少。MCP施肥后土壤WE-P和Ca2-P的分布呈明显的分段特征,即由自施肥点开始的快速线性下降阶段和随后的缓慢线性下降阶段构成,其他形态的P的分布也有肥际集中分布特性,使得进入土壤的肥料P 90% 左右集中在不足一半的扩散距离内。MCP施肥引起肥际土壤pH显著下降,对肥际碳酸盐及铁、铝矿物溶解破坏作用极为显著,特别是2 mm内碳酸盐被完全分解。土壤CaCO3溶解释放的Ca2+ 是进入土壤的肥料P转化固定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施肥伴随的Ca2+,肥际铁、铝矿物溶解释放出的Fe3+、Al3+ 对P的固定也有重要贡献。MCP对土壤矿物的溶解破坏及其异成分溶解作用是石灰性土壤中该肥料有效性的主要限制因素。

    •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有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2009, 41(1):79-83.

      摘要 (1208) HTML (0) PDF 213.81 K (2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 Bowman 和 Cole 的 有机磷(P)分组方法,研究 23 年田间定位试验下不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 P 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不施肥对照和长期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 P 的总量,不同有机肥对有机 P 的累积效应是牛粪>猪粪>麦秸。长期施肥主要是提高中活性有机 P 的含量,活性和中稳性有机 P 的增幅相当,高稳性有机 P 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相关分析表明活性有机 P 是土壤有效 P 的直接 P 源,中活性有机 P 是活性有机 P 的有效补充,而中稳性有机 P 和高稳性有机 P 的有效性较低。

    • 不同利用方式和开垦年限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养分变化研究

      2009, 41(1):84-89.

      摘要 (1333) HTML (0) PDF 304.57 K (2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就不同开垦年限下旱地、水田、菜园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C和各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地开垦为旱地、水田和菜园后,>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下降,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 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呈增加趋势。旱地和菜园土壤有机C的积累速度高于全N,而水田土壤中全N和有机C含量同时迅速上升。土壤全P含量随开垦年限增加快速升高,但土壤K素淋失严重,随着熟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红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有机C和全N含量之间均达到了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全P和全K间相关性不显著。可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程度保持在何种水平,主要取决于农田有机C库及N的平衡状况。

    • 石灰岩区土壤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2009, 41(1):90-96.

      摘要 (1583) HTML (0) PDF 305.13 K (3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岩溶坡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颗粒组成和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与黏粒及物理性黏粒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砂砾含量显著负相关。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团聚体湿筛后的破坏率显著正相关,即分形维数愈高,>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愈低;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有负相关趋势,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显著负相关,与土壤体积质量(容重)呈正相关趋势。次生灌丛岩溶生态系统退化后,土壤黏粒减少,体积质量上升,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下降,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降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则呈上升趋势。颗粒组成分形维数与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对土壤质量和岩溶生态环境状况的反映是一致的。

    • 荒漠-绿洲边缘区生态过渡带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2009, 41(1):97-101.

      摘要 (1360) HTML (0) PDF 356.86 K (2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边缘区生态过渡带的土壤粒级分布、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的含量,并采用 1993 年杨培岭等提出的用粒径的重量分布代替数量分布的土壤分形模型,计算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最后利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了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粒级分布及各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荒漠边缘向绿洲延伸的过渡带,土壤中砂粒含量占绝对优势,粉粒居中,黏粒最少,采样区土壤质地较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 2.105 ~ 2.609 之间变动,处于极低水平,与土壤各养分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除靠近绿洲区存在一个“生态裂谷”外,整体呈上升趋势;利用相关分析法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黏粉粒及各养分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回归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砂粒含量每增加 1 g/kg,颗粒分形维数 D 降低 0.0019 个单位;粉粒和黏粒含量每增加 1 g/kg,颗粒分形维数 D 分别增加 0.002 和 0.023 个单位,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幅度的影响依次为黏粒>粉粒>砂粒,分形维数对黏粒含量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可以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作为衡量荒漠-绿洲边缘区土壤养分变化状况的指标之一,用于反映荒漠绿洲区土壤的退化状况。

    • 兰州北山侧柏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研究

      2009, 41(1):102-106.

      摘要 (1242) HTML (0) PDF 291.75 K (2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兰州北山区 4 个不同造林年限 (4、7、10、13 年) 侧柏人工林地表层土壤水分性质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年限的侧柏人工林地涵养水源量存在较大差异,13、10、7、4 年生侧柏林地水源涵养量比无造林荒山地分别增加 201、268、251 和 208 t/hm2;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最佳含水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其大小均是 13 年生侧柏林地最大,无造林荒山地最小;0 ~ 30 cm 层土壤水分有效性在 4 年生林地表现为中效水,其他林地大致都为难效水;与无造林荒山地相比,不同造林年限的侧柏人工林地土壤持水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说明侧柏人工林能够改善土壤表层水分状况。

    • 不同植物篱模式下土壤物理变化及其减流减沙效应研究

      2009, 41(1):107-111.

      摘要 (1165) HTML (0) PDF 276.78 K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措施既能改善景观环境,又解决生态问题,是贵州缓解水土流失及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研究了植物篱模式与非植物篱模式下的土壤物理变化特征及减流减沙效果,分析了各物理量变化的水土保持机理。研究发现,供试的 3 种植物篱带均形成一定高度的土坎,有梯化坡地的效果,其微地貌变化大小顺序依次为:黄荆 (Vitex neg undo)>新银合欢(L eucaw na leucocep hala)>马桑(Coriaria sinica);不同植物篱模式及不同取样位置的土壤样品体积质量(容重)、饱和导水率、雨水入渗速率及自然含水率均有较大差异,且各物理量之间有紧密关系;不同植物篱模式均有较明显的减流减沙效果,且植物篱对减少土壤侵蚀量的效果比减少径流更明显,其效果依次为免耕覆膜植物篱>植物篱>传统模式。

    • 不同水分条件下粗砂土剖面中目标物的GPR 图像特征及其解译

      2009, 41(1):112-117.

      摘要 (1353) HTML (0) PDF 493.66 K (2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粗砂土人工土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土壤剖面中目标物探地雷达波形态特征的变化及其解译。结果表明,采用 500 MHz 中心频率天线采集 GPR 数据,可以获取不同水分条件下粗砂土 1 m 土体内介电性质异常的目标物较高分辨率的形态特征和位置信息数据;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中目标物界面反射信号强度减弱、双程走时增加以及目标物 GPR 图像形态特征的变化;在土壤性质、水分条件较均一的情况下,利用 GPR 数据通过时间-深度转换可以准确地确定目标物的埋藏深度。

    • 不同有机物添加方式下水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009, 41(1):118-125.

      摘要 (1252) HTML (0) PDF 302.23 K (2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土培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有机质(半腐解水稻秸秆和腐熟猪粪)表施和混施添加模式下,水稻生长和主要抗旱生理生化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干旱胁迫下水稻株高降低、分蘖数减少,根系则表现出主根伸长、支根增多、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加;秸秆表施和猪粪混施可明显改善水稻的生长和根系形态,而秸秆混施和猪粪表施的改善作用不显著;②干旱胁迫下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下降,秸秆表施和猪粪混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下降幅度。

    • 苏北海涂围垦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及其协同克立格估值

      2009, 41(1):126-132.

      摘要 (1240) HTML (0) PDF 559.79 K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苏北滨海滩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剖面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以0 ~ 20 cm表土层含水量作为协同变量,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交互半方差特征,探讨了土壤含水量的普通克立格和协同克立格估值方法。结果表明:各层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为弱变异强度;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各土层含水量均呈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协同区域化变量间均表现为正相关,且协同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性要优于单一变量;协同克立格对土壤水分局部变异的描述较普通克立格更为详细;与普通克立格法相比,协同克立格法估值产生的均方误差减小10.1% ~ 21.3%,平均标准误差减小11.3% ~ 17.7%,预测值和实测值间的相关系数提高15.9% ~ 26.4%。该研究为滨海滩涂地区土壤水分分区管理和水盐优化调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 超声波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斜发沸石的制备及其对水体中六六六的吸附

      2009, 41(1):133-138.

      摘要 (1260) HTML (0) PDF 319.74 K (3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超声波对天然斜发沸石进行进行有机改性,提高了天然沸石对有机污染物六六六的吸附能力,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改性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超声波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有机改性天然斜发沸石的最优实验条件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浓度为55.1 mmol/L,沸石400℃ 培烧2 h,50℃ 超声波处理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改性的天然斜发沸石在水中加入2 g/L,对水中六六六的去除率达74.1%。

    • 氨基酸螯合中微量元素肥料对新高梨品质的影响

      2009, 41(1):139-141.

      摘要 (1298) HTML (0) PDF 218.84 K (2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南京市傅家边农业科技园的梨园研究套袋与不套袋的情况下,氨基酸螯合中微量元素肥料对新高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与不套袋条件下,与对照及有机肥处理相比,施用氨基酸螯合中微肥均能显著增加果实的单果重,显著降低果实中的可滴定酸含量;套袋结合施用氨基酸螯合中微肥,新高梨的果形指数显著大于对照及有机肥处理;施用低水平的氨基酸螯合中微肥能显著提高套袋果和未套袋果果实的Vc 含量,施用量增加一倍时,Vc 含量则有所降低;氨基酸螯合中微肥处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总的来说,施用低水平的氨基酸螯合中微肥对新高梨品质的改善效果尤佳。

    • 江西省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及预测

      2009, 41(1):142-146.

      摘要 (1412) HTML (0) PDF 390.34 K (2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最小人均耕地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结合GIS软件,分析了1981年以来江西省耕地压力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平滑预测理论,对2007—2015年人均耕地面积、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以及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981—2006年江西省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趋势,耕地压力地区差异明显;未来9年内,人均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耕地压力指数随之进一步增加,到2015年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到0.0306 hm2/人,耕地压力指数随之达到1.61,耕地压力更加明显,粮食安全受到威胁。限制非农占用耕地、优化用地结构、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地效益,是降低耕地压力、减缓人地矛盾的有效对策。

    • 大沽河流域土壤饱和导水率空间变异特征

      2009, 41(1):147-151.

      摘要 (1540) HTML (0) PDF 333.71 K (2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助经典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对大沽河流域农田土壤表层(0 ~ 10 cm)和下层(40 ~ 50cm)饱和导水率(Ks)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经对数变换后土壤表层和下层Ks符合正态分布,变异系数分别为0.396和0.343,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②土壤表层Ks空间相关性很弱,下层Ks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且具有各向异性特征;③土壤表层和下层Ks的空间分布结构较相似,均表现出东部和西南部最高,西北部最低,从西北角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大的趋势。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