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4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硫素与其他营养元素的交互作用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009, 41(3):329-334.

      摘要 (1221)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养分平衡是养分管理的必要环节,对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硫(S)素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 与N或Ca、 K、Zn之间交互作用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是协同的,而S 与Mg、Mo、Cu、、Se、Fe、Sb、Cd、B、Br之间交互作用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是拮抗的。然而,S 与 P或Se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是协同还是拮抗取决于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和养分的浓度。N、S配施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由于S素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存在的这种拮抗作用,因此施用S肥可以减轻污染土壤重金属对蔬菜的毒害作用或加剧缺S土壤上蔬菜B和Mo的缺乏。

    • 根表铁膜对元素吸收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2009, 41(3):335-343.

      摘要 (1569)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生植物根系表面普遍形成铁膜,铁膜的形成是水生植物适应淹水和其他环境胁迫的重要机制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铁膜在植物吸收有益营养元素和有害元素中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植物根表铁膜形成的过程及铁膜的形态、组分、数量等特征,阐述了铁膜对植物吸收元素的效应。水生植物根表的铁膜能够阻止植物对金属元素的吸收,也可充当植物根系表面的养分“库”,在植物需要养分时铁膜中的养分可以被活化并被植物吸收利用。此外铁膜的效应还与根表铁膜的数量有关,少量铁膜能够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而大量铁膜则阻止植物对养分的吸收。造成铁膜不同效应的因素包括植物、重金属和研究采用的手段和技术等。如植物种类、品种、生育阶段以及营养状况、植物的培养方式、所研究的金属离子种类以及根表铁膜的分析技术等均可影响试验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考虑铁膜形成的外部环境,利用原位技术以确定铁膜中元素的分布和化学形态,并将铁膜的效应与土壤植物的整体反应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

    • 根际微生物对药材道地性的影响

      2009, 41(3):344-349.

      摘要 (1219) HTML (0)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植物、土壤与微生物所构成的根际微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于土壤肥力的形成、养分的转化吸收、植物生长发育以及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影响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因素分析以及根际微生物影响土壤养分释放和植物生长等功能的初步探讨,以期为药材道地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指导道地药材的生产和实践。

    • 城市土地置换过程中土壤污染研究进展评述

      2009, 41(3):350-355.

      摘要 (1020)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土地置换过程中严重的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地区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城市土壤污染的内在机理研究、污染土地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土壤污染与土地价值损失风险关系研究、污染土地治理和再开发投融资机制研究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城市土地置换过程中土壤污染研究进展。述评认为土壤污染领域研究已经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土壤污染的环境管理理论与方法滞后于其他要素的研究,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土壤环境管理的重要决策支撑。

    • 湖南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管理立法创新

      2009, 41(3):356-359.

      摘要 (997)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揭示了湖南省耕地存在污染、土壤酸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力及高产田面积下降,补充耕地质量差等问题;从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建立耕地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出台《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的重大意义,并分析了该条例的主要创新与突破。

    • 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2009, 41(3):360-365.

      摘要 (1187)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安徽省17个地市1996—200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为安徽省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供政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有关,其中耕地利用效益对其影响较大;②“十五”时期和“九五”时期相比,全省大部分地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上升。其中,耕地投入强度有所加大,而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有所下降;③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耕地投入水平南高北低,耕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与之呈相反的规律,南低北高。

    • 基于 GIS 的沿海与内陆城镇用地变化差异分析——以福建省漳州市和龙岩市为例

      2009, 41(3):366-371.

      摘要 (938) HTML (0)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 1996—2005 年漳州市和龙岩市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运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漳州市与龙岩市城镇用地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 年漳州市城镇用地现状结构变化快于龙岩市,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区域分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导致两市城镇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主要是在自然因素差异基础上,不同的社会经济因素及政府决策行为叠加而造成的。

    •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下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2009, 41(3):372-376.

      摘要 (1097) HTML (0) PDF 0.00 Byte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湖地区过量施肥现象相当普遍, 导致 N 肥利用率低和 N 肥损失严重。为此,2004—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了连续稻麦轮作试验,研究不同施 N 量对该地区水稻和小麦产量及 N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寻找较为适当的 N 肥施用量,该施 N 量即能使作物不减产,又要保持较高的 N 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施 N 量超过150 kg/hm2 后,作物产量增加较少。当施N量从100 kg/hm2 增加到350 kg/hm2,连续3 年的水稻平均N肥吸收利用率(REN)为46.1% ~ 32.4%,两年小麦试验结果显示小麦的平均REN为 36.0% ~ 27.8%。相应的水稻和小麦的农学利用率(AEN)是15.0 ~ 5.56 kg/kg 和 17.1 ~ 6.91 kg/kg。研究还表明太湖地区水稻经济适宜施N量为209 kg/hm2,小麦是219 kg/hm2,在当地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和管理方式下,作物产量可分别达到8.2 t/hm2和4.7 t/hm2的高产,水稻的REN、N肥生理利用率(PEN)、AEN、N肥偏生产力(PFPN) 可保持为37.6%、29.5 kg/kg、11.0 kg/kg 和44.5 kg/kg;小麦则是31.4%、38.4 kg/kg、12.0 kg/kg和23.7 kg/kg。显然,适宜的施N量不仅没使作物减产,而且保证了作物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了较高的N肥利用率。

    •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

      2009, 41(3):377-383.

      摘要 (1118)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壤丘陵地区荒地或旱地开垦为水田不仅可以治理土壤侵蚀,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力。本文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垦自红壤荒地的稻田 2004—2007 年的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垦殖年限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基本不变,都是 NPK+有机质循环 (8589 kg/hm2) > NPK (7804 kg/hm2) > N+有机质循环 (6626 kg/hm2) > 有机质循环 (4525 kg/hm2) > 无肥区 (2707 kg/hm2),且随着垦殖年限增加,不同施肥措施间产量差异有增大趋势。P 是中低肥力红壤稻田的主要限制因子,不施 P 肥对早稻产量的影响高于晚稻。有机物循环可以提高系统养分的再循环率,循环及循环配施化肥处理的养分都有盈余,单施化肥则会导致养分亏缺。高产稻田生态系统 N 素输入主要依靠化学 N 肥,有机肥是重要的 P 素资源,秸秆还田对于稻田 K 平衡有重要作用。

    • 长期施用有机-无机肥对太湖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2009, 41(3):384-388.

      摘要 (1096)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的有机无机肥施用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5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施用化肥体系均能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单施N肥和NPK配合施用在试验前2年系统生产力(水稻+小麦) 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有显著影响。施肥尤其是有机无机肥混施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土壤中N以NO3--N形式存在,有机肥的施入显著降低了土壤中NH4+-N的含量。土壤速效K与速效P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些速效养分的同源性,可能是由有机肥施用带入土壤中的。土壤中碱解N与NO3--N含量呈显著的相关,而与NH4+-N含量没有关系,土壤速效P与有效态Fe含量呈显著相关。

    • 太湖地区油菜生长的养分效应

      2009, 41(3):389-395.

      摘要 (911) HTML (0)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在苏南太湖地区油菜和水稻轮作的种植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N肥和P肥施用皆显著增加油菜产量;N肥用量较当地施肥量减少25% 时,并没有造成油菜产量的明显降低;施肥量N 200 kg/hm2、P2O5 110 kg/hm2处理其干物质、N和P的积累量以及油菜籽产量都是各处理中最高的,其N肥利用率为60%,P肥利用率为42%;各处理N肥利用率最高达68%,P肥利用率最高为45%。产量和干物质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都在0.95以上。在营养生长阶段,产量和干物质之间呈现二次曲线相关;生殖生长阶段,则表现为明显的直线相关。此外,施加P肥能提高土壤中速效P含量。这些结果可为当地合理施肥提供理论指导。

    • 不同耕作年限水稻土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形特征研究

      2009, 41(3):396-401.

      摘要 (1212) HTML (0) PDF 0.00 Byte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基于土壤颗粒体积分布确定土壤颗粒大小分布分形维数的方法,对浙江慈溪耕作年限分别为50、100、500、700、1000和2000年的水稻土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基于土壤颗粒质量分布的分形维数相比,基于土壤颗粒体积分布的分形维数计算不需要密度假设,更具有合理性。不同年限水稻土的土壤颗粒大小分布能被体积分形模型显著拟合(p<0.01)。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的体积百分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粉粒和砂粒的体积百分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与黏粒含量关系最为密切。耕作年限对水稻土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形维数和分形模型的拟合度均有一定影响。与50 ~ 500年水稻土相比,700 ~ 2000年水稻土剖面中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的变异性和均值较高,但其拟合决定系数则较低;耕作年限会对水稻土剖面中黏粒的含量和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剖面土壤的颗粒体积分形特征;对于同一质地类型的土壤,耕作年限越长,分形维数越高。

    • 我国东部河网地区土壤与河道底泥对磷的吸附特性比较研究

      2009, 41(3):402-407.

      摘要 (991)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和热力学吸附模拟试验对我国东部河网地区稻田土壤与河道底泥对P的吸附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对稻田土壤与河道底泥对P的等温吸附拟合程度最好,Freundlich方程次之,Temkin方程最差。稻田土壤和河道底泥的吸附常数K值分别为0.82和0.95,表明河道底泥吸附P的能力要强于稻田土壤。无论是稻田土壤还是河道底泥,对P的吸附都存在着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过程。稻田土壤与河道底泥对水体P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 ~ 2 h之内,2 h以后基本达到了一种慢吸附直至平衡过程。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河道底泥对P的吸附速率比稻田土壤大,Elovich方程为描述P动力吸附的最优模型。P的热力学吸附结果表明,温度对河道底泥和稻田土壤吸附P都有明显的影响,但比较而言,温度对河道底泥吸附P的影响较大,也就是说,河道底泥更容易发生对P的吸附反应。

    • 华北与西北地区典型土壤固钾能力差异研究

      2009, 41(3):408-412.

      摘要 (991) HTML (0) PDF 0.00 Byte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小麦玉米种植地区进行,研究了几种典型土壤在连续13年的K肥施用及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耕层土对外源K素的固定能力差异。结果表明:相比常年只施NP肥处理,连续施用K肥或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土壤对外源K素的固定量,土壤固K量随环境溶液中K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固定率下降。随土层变深,各定位点土壤固K量和固K率均随之增加,华北两定位点相对明显。轮作地区各处理0 ~ 20 cm土层土壤对外源K素的固定量(率)均远高于原始土壤,而单作区土壤的固K量(率)稍高或低于原始土。土壤固K能力表现出地带性规律,整体看取自华北两个定位点的土壤对外源K的固定能力强于取自西北两个定位点的土壤。

    • 延边主要苹果梨产区土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2009, 41(3):413-419.

      摘要 (1087) HTML (0)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延边地区苹果梨主产区进行土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以便于进一步分析土壤与果品的相关关系,提高苹果梨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龙井、三合、图们和珲春4个苹果梨主产区的土壤稀土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9.13、227.4、159.59、130.91 mg/kg;4个产区的 (La/Sm) N 的值皆远大于1,(Gd/Yb) N 的值略大于1,δCe的值接近1,δEu的值小于1。除三合产区外,其他3个研究区的土壤稀土元素总量皆低于中国大陆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186.8 mg/kg;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曲线基本保持一致,遵循奥多-哈金斯法则,呈对数分布;稀土元素中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呈现轻稀土相对富集,Eu元素亏损;研究区内不同土壤类型中稀土元素含量不同,不同地质背景的土壤稀土元素分配具有差异,不同地貌单元的土壤稀土元素含量也不同。

    •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化学固定修复研究

      2009, 41(3):420-424.

      摘要 (1167) HTML (0) PDF 0.00 Byte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糠醛渣、磷矿粉、风化煤3 种修复剂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化学固定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糠醛渣、磷矿粉、风化煤3 种修复剂都可一定程度地降低复合污染土壤中的Cu、Zn、Pb、Cd含量,其中以风化煤降低土壤有效态Zn、Cu的效果较好,在风化煤添加量为80 g/kg时土壤有效态Zn的含量降低了37.22%,土壤有效态Cu的含量降低了31.22%;磷矿粉处理修复Pb的效果比糠醛渣、风化煤好,在磷矿粉添加量为80 g/kg时,土壤有效态Pb的含量降低了23.79%;3 种修复剂都能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在磷矿粉添加量为40 g/kg时,土壤有效态Cd的含量降低最显著,较对照降低了83.09%。在本试验条件下,3 种修复剂对4 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Cd 较好,其次是Zn,对Pb的修复效果较差。

    • 无色菌产酸对土壤溶液重金属浓度及海州香薷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2009, 41(3):425-431.

      摘要 (1056)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一株无色菌(Achromatium sp.)对复合污染土壤上Cu、Zn的溶出效果及其对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生长和Cu、Zn吸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在培养试验(pH = 4.65)中的产酸效果较盆栽试验(7.3<pH<8.2)更佳;土壤溶液可溶性Cu与pH显著正相关,而可溶性Zn与pH显著负相关;和对照处理相比,无色菌处理提高海州香薷的生物量和地上部Cu浓度,显著(p<0.05)提高海州香薷对污染土壤中Cu的去除潜力。

    • 植物残体分解液淋洗对土柱 Ca2+ 淋失量的影响

      2009, 41(3):432-436.

      摘要 (979)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紫花苜蓿、羊草、冷蒿3种北方草原代表性的草本植物,通过土柱淋洗试验,研究植物残体分解液淋洗对土壤溶液Ca2+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残体种类和分解期对淋洗后土柱中溶液相Ca2+ 总量的影响不同,其中羊草初期分解液导致的降低量最大,促进土壤碳酸盐的溶解,而紫花苜蓿初期分解液的降低量最小,有利于土壤碳酸盐的稳定。因此,植被自然更替(草场退化)或人为更替(退耕还草)时会影响到土壤溶液中Ca2+ 的浓度,进而影响土壤中碳酸盐的沉淀-溶解平衡,最终导致土壤无机C库的增减。

    • 基于 Hazen 概率曲线的合肥大兴地区土壤 Pb 元素背景含量与污染叠加含量区分

      2009, 41(3):437-441.

      摘要 (1128)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 Hazen 概率曲线,选取合肥大兴地区,探讨了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 Pb 背景含量与污染叠加含量的区分方法。结果表明:合肥大兴地区 Pb 元素的背景含量为 27.2 μg/g,与安徽省 Pb 元素含量的平均值(26 μg/g)比较接近;Pb 元素污染叠加含量与背景含量的界线点为 36.3 μg/g,与据此含量数值计算得出的地积累污染指数的含义相符合。基于 Hazen 概率曲线区分合肥大兴地区土壤 Pb 元素背景含量与污染叠加含量的方法是有效的,有必要将该方法推广到土壤中其他重金属污染元素以及其他地区作进一步研究。

    • 五氯酚在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2009, 41(3):442-447.

      摘要 (987)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五氯酚 (PCP) 在长期不施肥 (CK),施无机肥尿素 (N),施有机肥 (OM)和无机有机肥配施 (N+OM) 4 种处理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无论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PCP 在土壤中的消解均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好氧条件下,PCP 在 CK、N、OM 和 N+OM 4 种处理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 26.9、27.7、21.5、20.6 天,在厌氧条件下,PCP 的半衰期分别为 30.8、32.2、27.1、25.9 天。表明无论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无机有机肥配施显著加速 PCP 在土壤中的消解,原因可能是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无机有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加速 PCP 在土壤中的消解。好氧条件下 PCP 的消解速率显著高于厌氧条件。

    • 一株副球菌对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研究

      2009, 41(3):448-453.

      摘要 (1075)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受多环芳烃(PAHs)长期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降解PAHs的噬氨副球菌(Paracoccus aminovorans)HPD-2。使用HPD-2的菌液对PAHs污染的土壤进行了2周的生物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加入HPD-2能够明显提高土壤中PAHs的降解率。加菌土壤中PAHs的总去除率为22.9%,PAHs各组分的降解率在19.5% ~ 36.2% 之间。其中三环PAHs的降解率最高(36.1%),五环次之(26.0%),四环的最低(20.9%)。对土壤微生物的计数结果发现,HPD-2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而对放线菌和真菌的影响不明显。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降解过程中HPD-2可能成为土壤中的优势菌。以上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降解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功夫菊酯降解菌 GF-1 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2009, 41(3):454-458.

      摘要 (1117)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农药厂废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功夫菊酯高效降解菌 GF-1,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 16S rDNA 序列同源性分析,将 GF-1 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GF-1 能以功夫菊酯为唯一 C 源进行生长,72 h 对100 mg/L的功夫菊酯的降解率达 85%。GF-1 降解功夫菊酯的最适温度为 30℃,最适 pH 为 7.0,该菌降解功夫菊酯的速率与初始接种量呈正相关。GF-1 投加土壤,可以提高土壤中功夫菊酯的降解速率。通过吖啶橙与升温法对质粒消除,结果表明 GF-1 的降解功能与质粒相关。

    • 自体诱导物合成酶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分析

      2009, 41(3):459-463.

      摘要 (1125) HTML (0) PDF 0.00 Byte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在高细胞密度下通过产生一类化学信号分子(autoinducer,自体诱导物)感知细胞群体密度变化,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这一现象被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以中慢生型华癸根瘤菌 Mesorhizobium huakuii AS9 为出发菌株,利用转座子随机突变的方法获得了自体诱导物缺失突变株 YQ1,并克隆得到了其自体诱导物合成酶基因,命名为 mrhI;构建PmrhI-lacZ 转录融合表达质粒 pYQ1,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得到在华癸根瘤菌中 mrhI-lacZ 融合表达而且 mrhI 基因突变菌株YQ3。突变株 YQ3 的培养液上清不含有自体诱导物分子,通过 lacZ 报告基因的表达发现 mrhI 的表达受自体诱导物的调控,说明 mrhI 基因是 M. huakuii AS9 的群体感应体系中的自体诱导物合成酶基因。

    •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黄泥土原土和团聚体颗粒组的菲含量变化

      2009, 41(3):464-470.

      摘要 (1038)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太湖地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黄泥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组成、有机C含量,以及菲的分布和溶出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团聚体颗粒组均以0.25 ~ 0.02 mm所占比例最高,其质量分数范围为38.3% ~ 43.6%,而黏粒组所占比例最低仅为7.9% ~ 11.7%。另外,施用猪粪和秸秆可大幅度提高2.00 ~ 0.25 mm颗粒组所占的比例。而不同施肥处理下2.00 ~ 0.25 mm颗粒组的有机C含量最高,介于20.57 ~ 28.32 g/kg,并且施用猪粪和秸秆可提高原土和团聚体颗粒组的有机C含量。施肥处理对团聚体颗粒组的菲含量也有较大影响,以化肥区菲含量最高,其次为无肥区,常规区和秸秆区最低。而不同施肥处理下,菲在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分布具有相似的特征,主要分布在<0.002 mm和2.00 ~ 0.25 mm两个颗粒组。长期施肥处理对原土和团聚体颗粒组菲的溶出无显著影响,在电解质作用下菲均无溶出。因此,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在影响团聚体颗粒组的组成、有机C含量的同时,也可对黄泥土团聚体颗粒组中的菲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 高羊茅和优良菌群联合作用降解陕北黄绵土中的石油烃

      2009, 41(3):471-476.

      摘要 (876) HTML (0)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庆油田石油开采区的烃污染土壤作为供试土壤,以高羊茅为供试植物。从陕北石油污染土壤和污染泥浆中分别获得菌群 TJQ 和菌群 JQ1;用原油污染城市花园土,经过 90 天驯化获得菌群 JQ2,3 菌群中主要以细菌和真菌为主,放线菌较少。降解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种菌群 JQ1、JQ2 、TJQ 及其混合体使土壤中石油降解速率加快,30 天内石油烃去除率提高了13.8% ~ 25.4%,微生物 FDA 活性增长 2 ~ 3倍,其中 JQ1+JQ2 组合对石油降解幅度最大,30 天降解率可高达 35.36%。尽管供试土壤中 N、P 和有机质含量少,pH 偏碱性,土壤贫瘠,不利于植物生长,但高羊茅与各菌群及其混合体联合作用,在其出苗、生长的同时,能明显提高土壤中石油降解效率。与未种植高羊茅相比,30 天内,石油降解率最大可提高 14.4%,其中 JQ1+JQ2+高羊茅组合对土壤中石油烃降解幅度最大,30 天降解率最高达 49.81%。且根际微生物的数量也相应高出 1 ~ 2 个数量级, 微生物 FDA 活性高出 0.53 ~ 1.26 倍。

    • 干旱区土壤盐渍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

      2009, 41(3):477-482.

      摘要 (1239) HTML (0) PDF 0.00 Byte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遥感技术,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1989年TM和2001年ETM遥感影像和实际收集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在对影像准确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盐渍化发生发展规律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盐渍化向加重方向发展,中、重度盐渍地分别由1989年所占11.22% 和4.37% 上升至2001年17.68% 和5.17%,12年来人类活动对于土壤盐渍化过程干扰作用显著。

    •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抗蚀与细沟侵蚀演变

      2009, 41(3):483-489.

      摘要 (1203)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纸坊沟和县南沟、延安燕沟 3 个流域不同恢复年限的植物群落的土壤抗蚀性和侵蚀程度进行了研究。对12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抗蚀性(主成分综合指数)强弱为灌木群落阶段>多年生草本和蒿类群落阶段>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与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相比,灌木群落阶段与多年生草本和蒿类群落阶段的土壤抗蚀性分别增加了362.29% ~ 673.33% 和 574.71% ~ 930.00%;野外调查结果分析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演替,土壤侵蚀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灌木群落阶段的土壤侵蚀量仅为演替初期的1.42% ~ 5.59%;通过回归分析,土壤侵蚀量和水稳性团聚类因子,以及有机质含量之间分别存在极显著与显著相关关系,鉴于土壤分析的易获性,可选择>0.5 mm水稳性团聚体与有机质含量作为反映土壤侵蚀程度的指标。

    • 基于 GIS 的广德县耕地地力定量评价

      2009, 41(3):490-494.

      摘要 (1006) HTML (0) PDF 0.00 Byte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 GIS 技术和广德县耕地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测土配方施肥”采样调查分析结果,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广德县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分级。结果为:广德县一级地 548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 7.3%;二级地 33900 hm2,占 45.2%;三级地 28230 hm2,占 37.6%;四级地 5830 hm2,占 7.8%;五级地 1560 hm2,占 2.1%。

    • 山地酿酒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009, 41(3):495-499.

      摘要 (975)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陕西省渭北高原山地3个不同海拔高度酿酒葡萄园0 ~ 6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葡萄园土壤pH均在8.0左右,属碱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和N、P、K等大量元素含量偏低,各种微量元素除了B含量很低以外,其他元素均含量丰富;各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很大,从整体上看海拔最低点的最好。土壤养分中速效N、P、K含量与黏粒(<0.002 mm)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粉粒(0.002 ~ 0.02 mm)含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 常用碳钢在酸性土壤中腐蚀行为的初步研究

      2009, 41(3):500-503.

      摘要 (1015) HTML (0)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材料在酸性土壤中腐蚀规律的特异性,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确认了有关金属材料在酸性土壤中的腐蚀行为存在特异性,其腐蚀规律与中碱性土壤中明显不同:酸性土壤,电阻率高,盐基离子含量低,腐蚀性离子Cl-、SO42- 等含量低,而腐蚀率却很高。试验表明碳钢在质地不均匀的土壤中的腐蚀率要高于质地均匀的土壤;土壤酸度与腐蚀率呈负相关,并且数据能较好地拟合。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