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4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土壤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2009, 41(5):681-688.

      摘要 (1152) HTML (0) PDF 299.37 K (3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科学在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结合国际土壤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分析了未来土壤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提出了土壤科学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和战略方向以及我国近10 ~ 20年内土壤学的研究方向与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并探讨了我国土壤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思路。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和国家需求提供学科依据。

    • SWAT模型在水资源管理中研究进展与灌区应用展望

      2009, 41(5):689-695.

      摘要 (1119) HTML (0) PDF 327.64 K (3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SWAT模型是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它可以对大、中尺度的流域的水文物理过程进行长时段模拟。本文介绍了SWAT模型的特点,并通过对模型在反映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影响等方面研究的评述,总结了模型在自然流域水资源管理应用的优势以及在人工干扰强烈的农业灌区应用还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SWAT模型在灌区的水分循环、节水改造等方面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管理与节水灌溉评价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手段。

    • 耕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2009, 41(5):696-702.

      摘要 (1176) HTML (0) PDF 302.83 K (3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集约利用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有助于把握当前研究的侧重点和薄弱点和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耕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国情,总结出未来研究展望:①在研究视角上,应着重展开多学科交叉研究,积极开展生态型耕地集约利用研究;②在研究尺度上,应加强多层次、分区域,尤其是大区域的耕地集约利用研究;③在研究内容上,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驱动机制、时空变化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等应加强研究;④在研究方法上,应进一步强化定量研究,引入GIS、RS等现代技术和数学模型来进行深层次的评价。

    •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进展

      2009, 41(5):703-708.

      摘要 (1350) HTML (0) PDF 314.73 K (5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抗生素是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中常用的一类化学品,其使用量大,体内代谢率低,可通过畜禽粪便的农业施用直接进入土壤环境,在土壤中易残留,富集到一定水平就可能影响生态健康和安全。目前,抗生素污染最令人类担忧的风险是抗性基因和抗性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其持留、分布、迁移、转化及最终归趋的关键过程。本文选择四环素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4类常用抗生素,论述了pH值、离子强度和金属离子、有机质以及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对其吸附的影响,并对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集约化种植条件下典型潮土区土壤氮素的演变特征

      2009, 41(5):709-714.

      摘要 (1081) HTML (0) PDF 476.31 K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集约化种植制度下黄淮海平原7个典型潮土区土壤N素的调查,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对20年来潮土N素含量、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N素较20年前有所积累,其中全N含量除个别地区有所下降外,其他地区都呈上升趋势,增幅在0 ~ 56.54% 之间;各地土壤碱解N含量普遍上升,增幅在2.03% ~ 81.52%之间。但总体上典型潮土区N素水平依然较低,其中,92% 以上面积的土壤全N含量低于1 g/kg,90% 以上面积的土壤碱解N含量集中在30 ~ 90 mg/kg之间,都处于偏低及以下水平。

    • 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研究

      2009, 41(5):715-718.

      摘要 (889) HTML (0) PDF 208.82 K (1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太湖流域某一典型区为例,研究了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有机肥用量急剧减少等原因,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4年,由于大量粮食作物转变为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而蔬菜等经济作物有机肥施用量较大,导致典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基本保持稳定甚至略有增加。肥料施用策略的变化以及种植制度的改变是导致太湖流域典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长期施肥潮土在玉米季施肥初期的有机碳矿化过程研究

      2009, 41(5):719-725.

      摘要 (953) HTML (0) PDF 345.97 K (2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淮海平原长期定位试验地2007年玉米播种期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37天的培养实验并选择4个应用比较广泛的方程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进行拟合,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比较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在玉米季施肥初期有机碳矿化过程及主要矿化参数的差异,并评估矿化参数和主要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7天培养期内各施肥处理土壤CO2-C累积释放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微生物活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大小依次为OM>1/2OM+1/2NPK>NPK>NP>PK>CK>NK,有机碳矿化过程均呈曲线形式,与Jones(1984)改进的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最好。拟合所得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和初始潜在矿化速率(C0k)均表现出有机肥处理高于化肥处理,施肥处理高于不施肥处理(NK处理除外),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微生物活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有机碳矿化速率(k)和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在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除k与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与土壤性质均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我们推测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施用均能显著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作用,有利于土壤无机养分的释放,同时使部分有机碳在土壤中积累。

    • 三工河流域绿洲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特征分析

      2009, 41(5):726-732.

      摘要 (967) HTML (0) PDF 354.08 K (2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是反映特定地区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冲积平原型绿洲为研究区,选择盐土、潮土和灰漠土3种土壤类型,分析其B、Mn、Zn、Fe、Cu等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特征。结果表明:⑴ 以“全国农业系统的土壤速效微量元素丰缺指标”为标准,土壤有效Mn含量属于极低水平,有效Zn和Fe含量属于中等水平,有效Cu属于丰富水平,有效B属于极富水平;⑵ 三工河流域绿洲土壤中有效Mn、Zn、Fe、Cu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对有效Fe、Cu含量影响很大;有机质和Mn的关系不明显,这和湿润地区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⑶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于土壤有效B、Zn和Fe的含量影响显著;潮土中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与盐土、灰漠土中含量相比有显著差异。

    • 江苏省句容地区137Cs背景值研究

      2009, 41(5):733-737.

      摘要 (903) HTML (0) PDF 343.90 K (1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主要环境问题之一,137Cs示踪作为一种应用于土壤侵蚀研究比较成熟的方法,其背景值的确定是前提。本研究通过两个疑似背景值点样品的采集,探讨了耕地土壤剖面137Cs活度的分布特征、增加样品的采集数量,并且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进行对比,确定江苏省句容地区137Cs的背景值为1820.36 Bq/m2。此活度与江苏省其他地区的背景值接近,可以用该背景值进行土壤侵蚀速率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 上海市主要道路绿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2009, 41(5):738-743.

      摘要 (1001) HTML (0) PDF 320.10 K (2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上海市延安高架、中环和外环3条主要道路的交通繁忙地带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其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条道路绿地土壤中∑16PAHs的含量在538 ~ 2.19×104 μg/kg之间,与国外Maliszewska-Kordybach建立的标准相比,3条道路绿地土壤均受到PAHs的污染,尤其是4 ~ 6环PAHs,其含量占∑16PAHs的90%,分析认为有机质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3条道路污染程度有所不同,大小顺序为:外环>延安高架>中环,这主要与道路建成年限和允许的通车车辆类型有关,通车年限越长,大型卡车越多,土壤所受PAHs污染的程度越严重。

    •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微生物生物量及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2009, 41(5):744-748.

      摘要 (1289) HTML (0) PDF 278.65 K (2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农林利用方式下红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等土壤质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各指标造成了显著的影响;稻田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林地和草地微生物生物量次之,旱地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低(分别是稻田利用方式的4.3% 和 13.7%);稻田的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最高,旱地、林地和草地的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较低,旱地的真菌代谢功能多样性最低;微生物生物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可以作为反映土壤质量变化的早期敏感的指标,用来衡量管理措施的改变对土壤质量造成的影响。

    •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2009, 41(5):749-756.

      摘要 (959) HTML (0) PDF 351.95 K (2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不同坡位(丘间地、过渡带、迎风坡中部、坡顶、背风坡上部和下部)和不同土层深度(0 ~ 20、20 ~ 40和40 ~ 60 cm)的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土壤线虫具有显著的坡位效应,而垂直分布特征不显著。丘间地和背风坡下部具有较高数量和较多种类的土壤线虫,而过渡带和迎风坡中部土壤线虫数量较低、种类也较少。不同坡位土壤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植物寄生线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除食细菌线虫外,不同土层土壤线虫总数及其各营养类群均无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土壤线虫群落分布格局的变化反映了流动沙丘土壤微环境的变化,对土壤质量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 一株聚磷菌GP44 的筛选、鉴定及其聚磷特性研究

      2009, 41(5):757-763.

      摘要 (942) HTML (0) PDF 356.84 K (2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纯培养结合蓝白斑筛选法从巢湖和南淝河底泥中分离筛选出能聚磷(P)的 11 株解 P 细菌,好氧培养时菌体吸 P 能力测定结果表明,GP44 的菌体含 P 量达到 11.92%,具有较高的聚 P 能力,对其初步鉴定为鉴定菌株 GP44 属肠杆菌科中的克雷伯氏菌属土生克雷伯氏菌(K.terrigena)。GP44 在废水合成培养基上最佳聚 P 温度 30℃、初始 pH 为 7.5、最佳装液量为 120 ml/250 ml 和最适 C 源是葡萄糖,Mg2+、K+ 和 Fe3+ 有利于菌株 GP44 的生物除 P。

    • 三种植物物料对两种茶园土壤酸度的改良效果

      2009, 41(5):764-771.

      摘要 (1065) HTML (0) PDF 311.63 K (2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稻草、花生秸秆和紫云英在 5、10 和 20 g/kg 的加入量水平下对茶园黄棕壤和茶园红壤酸度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除了黄棕壤加入紫云英处理会降低土壤的 pH 外,其余所有加入植物物料的处理均使土壤 pH 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Al的数量减小,使土壤交换性盐基阳离子和盐基饱和度增加。有机物料对土壤酸度的改良效果与有机物料灰化碱和N含量有关,灰化碱和有机N的矿化使土壤 pH 升高,NH4+-N的硝化使土壤 pH 降低。3种植物物料中花生秸秆对土壤酸度的改良效果优于紫云英和稻草。加入植物物料使红壤中有毒形态Al的浓度显著减小,说明植物物料能够缓解红壤中Al对植物的毒害。

    • 不同改土物料对白浆土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2009, 41(5):772-776.

      摘要 (1026) HTML (0) PDF 271.84 K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向白浆土各层次土壤施入不同改土物料,比较不同处理土壤对 P 的吸附解吸情况。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对 P的吸附量均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土层间土壤吸附 P 量大小顺序为淀积层>混拌层>白浆层>黑土层;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大,P 吸附的增加率递减;施 Ca 加大了土壤对 P 的吸附,其中黑土层增加220.16%,白浆层增加54.50%,淀积层增加 52.36%;而施有机肥减弱了土壤对 P 的吸附,其中黑土层降低70.16%,白浆层降低45.50%,淀积层降低55.27%。Ca 有降低土壤 P 解吸率的趋势,有机肥能大幅度地提高其解吸率。

    • 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筛选——以南京市为例

      2009, 41(5):777-783.

      摘要 (1019) HTML (0) PDF 452.83 K (2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质量指标的筛选是科学地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的前提。本文以城市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肥力指标的筛选方法。采集南京市不同功能区森林土壤样品(0 ~ 20 cm),分析了24个土壤质量指标。根据指标间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体积质量(容重)、黏粒含量、分散系数、可蚀性因子K值、水稳性指数、pH值、有机质、速效钾和纤维素酶活性,共9个指标作为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因子。

    • 集约经营下雷竹种植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2009, 41(5):784-789.

      摘要 (925) HTML (0) PDF 341.90 K (2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雷竹主产区浙江临安太湖源镇采集雷竹不同种植年限的土样,分析集约经营下雷竹种植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雷竹林土壤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pH值迅速下降,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在种植5年后显著增加,全P与阳离子交换量缓慢增加,全K量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土壤的速效养分却迅速增加。

    • 葡萄品质的评价及其与土壤质地的关系研究

      2009, 41(5):790-795.

      摘要 (1064) HTML (0) PDF 325.29 K (3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北省葡萄主产区涿鹿县的葡萄样品与土壤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K–均值聚类法对影响葡萄品质的主要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单粒重、固酸比、pH和Vc进行评价,同时测定了相应葡萄采样点土壤的机械组成,并且对葡萄品质指标与土壤机械组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一般一级葡萄品质的单粒重>6.0 g,二级>5.0 g,四级<5.0 g;一级葡萄可溶性固形物>175 g/kg,二级>160 g/kg,四级<130 g/kg;优良品质葡萄固酸比大都在20 ~ 30之间。②研究区葡萄单粒重与0 ~ 60 cm土层内细砂粒含量都呈显著正相关,与物理性黏粒(<0.01mm)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细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物理性黏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固酸比与粗砂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③优质葡萄采样区土壤质地在0 ~ 60 cm土层内均为轻壤土,品质差的葡萄采样区土壤质地在0 ~ 60 cm土层内均为重壤土或中壤土。因此,在涿鹿县土壤质地、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可作为评价葡萄品质的重要指标。

    • 土壤水分对柑橘叶片生长及多胺代谢的影响

      2009, 41(5):796-800.

      摘要 (1068) HTML (0) PDF 286.58 K (2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2年生宫川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cv. Miyagawa Wase)盆栽幼树为材料,研究了土壤相对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C)对橘叶生长和叶片多胺(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SWC由30%增加到90%,橘叶面积、叶周长、叶宽值均在75%时达最大值12.25 cm2、13.84 cm、3.19 cm,且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均与SWC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橘叶Put在SWC=75%时最低(228.95 nmol/g,FW),Spd和Spm均随土壤水分递增呈抛物线变化,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45%和60%。(Spd+Spm)/Put的比值与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长/宽间呈显著或比较显著负相关,且当SWC≤75%时,此比值(t)与SWC(x)间呈显著正相关(t=0.0112x + 0.173, p<0.05)。因此,(Spd+Spm)/Put比值可视为柑橘对土壤水分环境敏感度的指标之一。

    • 苏北沿海滩涂盐土上油葵盐肥效应研究

      2009, 41(5):801-805.

      摘要 (889) HTML (0) PDF 274.84 K (2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在江苏沿海海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分含量土壤上油葵盐肥耦合效应。结果表明:①土壤盐分含量在2.9 ~ 3.6 g/kg时对油葵籽粒产量影响不大,但随着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在5.9 ~ 6.8 g/kg时,油葵籽粒产量显著下降。随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茎叶生物产量、根生物产量、株高与籽粒产量变化趋势相似。随着N肥和P肥使用量的增加,油葵籽粒产量显著增加,油葵茎叶和根生物产量与株高随着N肥和P肥使用量增加的变化趋势与籽粒产量变化相似。②随着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N和P效应越明显,油葵茎粗、盘直径、盘重、茎叶重和根重在不同土壤盐分含量下,随着施N、P量的增加,其变化趋势与油葵主茎高度的变化趋势相似。③各处理措施均能影响油葵籽粒产量,经方差分析,土壤盐分含量、N肥施用量、P肥施用量、盐肥交互作用、NP肥交互作用均呈极显著关系,从处理间区别看,影响油葵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盐分含量,N肥和P肥次之。

    • 增铵营养对番茄植株伤流液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2009, 41(5):806-811.

      摘要 (890) HTML (0) PDF 365.94 K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总氮(N)浓度相等的条件下,研究全硝营养(100% NO3-)和25% 增铵营养(NH4+∶NO3- = 25%∶75%)对开花期和幼果期番茄植株伤流液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铵营养显著增加幼果期伤流液中 K的含量,对Ca、Mg、P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增铵营养下伤流液中 NO3- 的含量下降、NH4+ 含量增加,氨基酸、苹果酸等的含量均显著增加,氨基酸/硝态氮含量之比显著提高,表明喜硝作物适当增铵不仅能够提高根系活力,显著促进K的吸收以供果实发育之需,而且提高了植株整体同化N素的能力。

    • 浙江水稻氮肥优化的决策支持系统ONIR

      2009, 41(5):812-820.

      摘要 (933) HTML (0) PDF 419.44 K (1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量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水稻氮肥优化决策支持系统ONIR(optimazation of nitrogen to irrigated rice)。该系统是利用NuDSS(nutri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与独创的NSAM(N splitting application model)有机结合而成的。氮肥分次施用模型(NSAM)是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和养分平衡供应原理建立的,目的是确定各生育期的氮肥施用量,也就是氮肥的分次施用量。系统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均落在直观图1∶1线附近,线性回归t 检验平均>0.05,斜率α在0.847 ~ 1.034 之间,确定系数R2在0.85 ~ 0.99之间,均方差误差为1 ~ 110 kg/hm2,规范均方根为 9% ~ 24%。在浙江水稻区,当目标产量为7.3 t/hm2(晚稻)和8.3 t/hm2(中稻)时,利用ONIR推荐的最佳氮肥用量分别为120 kg/hm2和150 kg/hm2;基肥、分蘖前期、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期施肥的分配比例:晚稻为0.4∶0.2∶0.4∶0 或0.4∶0.2∶0.2∶0.2,中稻为0.4∶0.2∶0.4∶0 或者0.4∶0.2∶0.2∶0.2。

    • 基于GIS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农用地分等研究

      2009, 41(5):821-825.

      摘要 (833) HTML (0) PDF 313.06 K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用地等别是衡量农用地质量的基本指标,是确定土地使用税、土地征用补偿及租赁费等的重要依据。MAP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处理能力,将MAPGIS技术运用于农用地分等,不但可以减少大量烦琐的计算工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分等的速度和准确度。本文应用MAPGIS软件针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农用地分等工作进行研究,概述MAPGIS支持下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与方法,探讨数据库建立、分等单元划分与属性提取和指数计算等几项关键步骤,探讨了MAPGIS技术在县域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县域农用地分等应注意的问题。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

      2009, 41(5):826-832.

      摘要 (1183) HTML (0) PDF 349.90 K (2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土壤中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壤、潮土等5种土壤样品经氨水/甲醇 (5/95,v/v)超声提取3次,浓缩处理后上机检测。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的标准曲线在0.1 ~ 15.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绝对系数(R2)分别为1.0000和0.9998;在0.5 ~ 5 mg/kg添加范围内,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2% ~ 101.1% 和 75.3% ~ 101.6%,变异系数分别为3.3% ~ 8.1%、1.6% ~ 9.9%,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5 mg/kg、0.07 mg/kg。与国际上气相/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法相比,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易于普及。

    • 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农用粉煤灰中的硼

      2009, 41(5):833-835.

      摘要 (853) HTML (0) PDF 348.51 K (1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农用粉煤灰中硼时样品的微波消解方法,建立了合理的分析步骤。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完全消解粉煤灰仅需25 min,相对标准偏差5.8% ~ 7.3%,其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4% ~ 109%。结果表明,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是测定粉煤灰中硼的一种快速、准确且低环境污染的方法。

    • 施污泥土壤中铜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2009, 41(5):836-839.

      摘要 (920) HTML (0) PDF 223.46 K (1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蔬菜盆栽试验研究了黄棕壤(pH 6.2)和红壤(pH 4.3)中施用污泥对土壤中Cu转化和蔬菜吸收的影响。施用污泥初期提高了土壤溶液的pH,但种植蔬菜后,降低了土壤溶液的pH,其中黄棕壤溶液pH的下降更大;施用污泥和种植蔬菜提高了土壤溶液的NO3--N含量,黄棕壤溶液中NO3--N含量的增幅高于红壤。施用污泥增加了土壤溶液中Cu的含量,特别是在酸性更强的红壤中影响更大;施用污泥的红壤中主要增加了冰醋酸溶解态Cu的比例,而黄棕壤中主要增加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u的比例;施用污泥促进了蔬菜的生长,但对蔬菜植株中Cu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pH是影响污泥重金属在土壤中转化和植物吸收的主要因素,在酸性更强的红壤中施用污泥导致污泥中Cu更多地转化为植物有效性Cu,具有更高的环境风险。

    • 草甘膦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铜、锌淋溶的研究

      2009, 41(5):840-843.

      摘要 (1032) HTML (0) PDF 274.11 K (2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甘膦分子结构中含有膦酸基、羧基和胺基等,具有强的络合重金属离子的能力,从而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本文采用土柱淋溶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草甘膦溶液( 0、5 、20 和 50 mg/L)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溶出的影响。草甘膦的存在降低了淋滤液的pH,增加了淋滤液中Cu和Zn的含量。逐层采样并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含量,发现草甘膦的存在增加了土柱下层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浓度。大量使用草甘膦会导致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溶出,进而污染地下水。

    • 氮磷钾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马铃薯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2009, 41(5):844-848.

      摘要 (1064) HTML (0) PDF 329.82 K (2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 3 个正交区组的 4 因素 2 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乌兰察布地区施用 N、P、K 和有机肥对马铃薯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P、K 和有机肥的合理配合施用能使马铃薯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明显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到较高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的最佳配方施肥方案是:N 208.12 kg/hm2,P2O5 87.97 kg/hm2,K2O 128.9 kg/hm2,有机肥 22898 kg/hm2。

    • 长期施用有机固体废弃物对河西走廊风砂土的培肥效应和环境影响研究

      2009, 41(5):849-852.

      摘要 (893) HTML (0) PDF 234.57 K (2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研究了几种有机固体废弃物对风砂土的改土培肥效应,结果表明:有机固体废弃物糠醛渣、羊粪、玉米秸秆、菜籽饼按 0.50:0.25:0.20:0.05 容积比,经高温发酵处理,施用量为 45.00 t/hm2 时的改土培肥效应最佳,与不施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对照(CK)比较,风砂土的总孔隙度和>0.25 mm 的团粒结构分别增加 10.57%、5.23%;土壤有机质、碱解 N、速效 P、速效 K、CEC 和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 2.93 g/kg、10.71 mg/kg、3.73 mg/kg、34.12 mg/kg、5.86 cmol/kg 和 59.40 m3/hm2; 西葫芦的产量、产值和利润分别增加 16.28 t/hm2、19600 元/hm2 和 18500 元/hm2;而风砂土体积质量降低 0.28 g/cm3。风砂土上长期施用生活垃圾,重金属离子有富集的趋势;而长期施用锯末、蘑菇渣和糠醛渣则无此效应。

    • 一种土壤生物反应剂改良土壤和石英砂的效果

      2009, 41(5):853-855.

      摘要 (853) HTML (0) PDF 367.15 K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着重介绍了研发的一种土壤生物反应剂的研发工艺及其改良土壤和石英砂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下,土壤生物反应剂能够改变土壤和石英砂的晶体结构,增加其中水溶性Si离子的浓度,改变其电化学性质,从而能够改善土壤和石英砂的性质,具有改良土壤和环境方面的应用价值。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