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42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施肥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2010, 42(2):153-163.

      摘要 (1725) HTML (0) PDF 388.65 K (3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综述了N肥和有机肥的种类、施用量、施用方式和施用时间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提出了减少稻田CH4排放的施肥策略,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加强对稻田CH4 排放机理的研究;针对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全面深入研究施肥对稻田CH4 排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交互作用。

    • 植物钾效率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0, 42(2):164-170.

      摘要 (1525) HTML (0) PDF 379.17 K (2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对K素的吸收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在植物K素高效机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有关K素效率及其评价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简要综述了植物K素效率的概念、K素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讨论了土壤K库、根系特征、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K素在植株和细胞水平的分配和再分配、其他离子对K离子的替代作用、收获指数、研究当中常用的K素效率的评价方法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介绍了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

    • 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中的作用

      2010, 42(2):171-177.

      摘要 (1855) HTML (0) PDF 277.74 K (2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丛枝菌根真菌能增强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增强抗病性、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减轻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As 污染已成为全球非常突出且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对 As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也因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丛枝菌根真菌改变土壤 pH 和酶活性、增强植物对 As 的耐性和影响植物对 As 的吸收方面综述了丛枝菌根在 As 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揭示出菌根应用在 As 污染土壤中的作用潜力和研究方向。

    • 尿素施用对稻田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及排放的影响

      2010, 42(2):178-183.

      摘要 (1510) HTML (0) PDF 242.93 K (2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和培养试验研究了不施尿素(N 0 kg/hm2)和施用尿素(N 300 kg/hm2)对水稻生长期稻田土壤CH4产生潜力、氧化潜力和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全生育期内,施用尿素降低土壤CH4产生潜力,并推迟其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尿素作为基肥和穗肥施用抑制土壤CH4氧化,而作为分蘖肥施用短暂地促进然后抑制土壤CH4氧化;施用尿素降低稻田CH4排放量。施用尿素通过同时影响CH4产生潜力和氧化潜力来影响稻田CH4排放。

    • 金塔绿洲近20年来农业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与对策研究

      2010, 42(2):184-189.

      摘要 (1331) HTML (0) PDF 317.52 K (2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世界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提出的环境指标P-S-R(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从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3方面构建了一个4层次的绿洲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层次多目标决策和模糊优选理论,建立金塔绿洲农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优选模型。最后,对其1988—2007年农业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年来,金塔绿洲农业生态安全决策优属度小,生态安全总体水平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正变得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提出保护绿洲生态环境,促进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三江平原东北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规律

      2010, 42(2):190-199.

      摘要 (1664) HTML (0) PDF 489.52 K (2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在全国采集的1 400个典型农田剖面数据(其中在此研究区域有53个剖面),系统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三江平原东北部土壤有机C和全N的分布规律。三江平原东北部典型农田0 ~ 20 cm土壤有机C和全N的平均含量是22.7 g/kg和1.84 g/kg, 20 ~ 100 cm平均含量为13.0 g/kg和1.08 g/kg,不同土壤类型和种植作物下土壤有机C和全N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三江平原东北部典型剖面土壤有机C和全N数据进行比较发现,0 ~ 20 cm有机C和全N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20 ~ 100 cm呈现增加趋势。

    • 湖北省棉花磷肥效应及推荐用量研

      2010, 42(2):200-206.

      摘要 (1446) HTML (0) PDF 336.29 K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14个大田试验,研究了湖北省棉花 P 肥效应及适宜用量。结果表明,适量施用 P 肥对棉花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14个试验施P处理比对照处理增产子棉100 ~ 896 kg/hm2,平均增产347 kg/hm2;施P 处理增产率2.1% ~ 25.2%,平均增产率为10.4%;施P处理纯利润平均为1 764元/hm2,产投比平均为6.61;P 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P2O5 51.27 kg/kg 和P2O5 4.15 kg/kg。根据肥料效应方程,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棉花生产的P肥经济用量平均为P2O5 112.7 kg/hm2,推荐幅度为 P2O5 42.9 ~ 183.2 kg/hm2。土壤有效P含量与棉花P肥经济推荐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 ﹦﹣0.7628**,n ﹦13),根据土壤有效P含量(x,单位为 mg/kg)水平,湖北省目前棉花生产适宜用P量(y,单位为 kg/hm2)可通过公式 y ﹦273.42﹣78.488 ln(x) 求得。

    • 氧化还原条件下红壤磷吸附与解吸特性及需磷量探讨

      2010, 42(2):207-212.

      摘要 (1401) HTML (0) PDF 254.94 K (2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5个酸性红壤由氧化条件转为还原条件的P吸附和解吸特性,以及确定供试红壤作为水田或旱地相应的施P量。结果表明:5个土样P吸附量随P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对P的吸附曲线均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氧化条件下P最大吸附量变化范围为794.22 ~ 956.75 mg/kg,还原条件下P最大吸附量变化范围为867.31 ~ 1 195.62 mg/kg。P解吸量随P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P解吸率的结果表明,淹水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 P解吸量。以Langmuir方程计算土壤溶液中P浓度在0.2 mg/kg时的土壤需P量作为施P量的依据,淹水后土壤标准需P量增加。

    • 不同水分条件下化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

      2010, 42(2):213-218.

      摘要 (1233) HTML (0) PDF 313.73 K (2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 16 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 8 种施肥制度与 4 种降雨年景条件下肥料的增产、稳产性能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施肥与水分条件对玉米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平水年份玉米产量最高,肥料增产效果也达到最佳,其次为丰水年,旱、涝年份最低;N、P 和 K 配施玉米产量最高,无 N 肥处理作物产量偏低,但在旱、涝条件下 P、K 肥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对玉米产量贡献 N>P>K,单施 K 肥其在平、丰水年对产量贡献率为负值,说明这一地区 K 尚未成为玉米生产中的限制因子,其只有与 N 肥配施才可发挥增产作用。综上,合理的养分配施可以提高肥料对玉米产量的贡献,促进肥料交互作用对产量的提升,同时,适宜的水分条件可使肥料增产作用更好发挥。

    • 25年来两类植蔗土壤肥力演变及原因分析——以云南陇川农场为例

      2010, 42(2):219-223.

      摘要 (1451) HTML (0) PDF 280.73 K (2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2007年农场土壤养分调查和1983年土壤普查资料的比较,研究了25年连续种植甘蔗后两类植蔗土壤肥力的演变及原因。结果表明:25年来旱地和水田土壤的有机质分别减少了12.65% 和25%;全N旱地的变化不大,水田比1983年减少了1.42%;碱解N旱地增加了1.53%,水田减少了22.65%;速效P旱地和水田都比1983年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旱地大于水田,其中旱地和水田分别增加了95.02% 和6.02%;速效K旱地比1983年增加了26.36%,但水田减少了47.28%。结合糖厂历史单产、产糖率和农场蔗叶还田的情况,研究得出蔗叶还田能够持续培肥蔗区土壤养分,是蔗区甘蔗持续高产的主要原因。

    • 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乔木和灌木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多样性的比较

      2010, 42(2):224-229.

      摘要 (1594) HTML (0) PDF 414.50 K (3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喀斯特区域面积分布较广,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退化已成为当前西南地区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本研究选取贵州中部两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乔木林和灌木林,以乔木林中的白栎、园果化香和灌木林中的火棘、竹叶椒等主要优势树种为对象,研究不同的植物树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乔木林系统中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性高于灌木林,植物的根际效应在乔木林中表现更为显著;同时乔木林中的优势树种通过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而灌木林中优势树种的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及多样性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因此,植被的演替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特性影响植物-微生物-土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一步影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功能。

    •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2010, 42(2):230-235.

      摘要 (1552) HTML (0) PDF 353.95 K (2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分析表明:植被恢复往往导致较高的平均颜色变化率、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乔木群落阶段的平均诱导底物利用率最高,明显地与其他 3 个恢复阶段不同。总之,植被恢复使得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碳源平均利用率增强。因此,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

    • 华北潮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动物丰富度与多样性

      2010, 42(2):236-242.

      摘要 (1576) HTML (0) PDF 373.74 K (2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试验设置了 5 个处理,分别为玉米小麦每年均翻耕(CTWT)、玉米免耕+小麦每年翻耕(CNTWT)、玉米免耕+小麦每 2 年翻耕(CNTW2T)、玉米免耕+小麦每 4 年翻耕(CNTW4T)、玉米小麦每年均免耕(CNTWNT),所有处理的农作物地上秸秆全部移出。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型土壤动物在数量上占总数的比例为 83% ~ 91%,土壤动物主要分布在表层,占有其总量的 71.9% ~ 73.2%。土壤动物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动态,其丰富度在玉米季高于小麦季。土壤动物 Shannon 多样性指数在整体上表现为翻耕高于免耕处理,玉米季翻耕处理下有更高的均匀度指数,但小麦季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多元典范冗余分析表明,耕作方式主要是对土壤动物的时间动态和垂直分布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组成。

    • FACE 条件下休闲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麦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0, 42(2):243-248.

      摘要 (1403) HTML (0) PDF 328.02 K (2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唯一的江都 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 CO2 浓度升高)平台,研究了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下休闲(fallow,不种作物,但翻耕和施肥与其他处理相同)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转化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FD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气 CO2 浓度升高对于休闲土壤酶活性没有影响。在没有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大气 CO2 浓度升高刺激了土壤中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转化酶、芳基硫酸酯酶的活性和 FDA 水解,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14.88%、19.41%、11.69%、17.12% 和 4.47%。除转化酶外,秸秆还田使土壤酶活性增加。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FACE效应先增加后消失。

    •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0, 42(2):249-255.

      摘要 (1685) HTML (0) PDF 262.53 K (5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通过对花生各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养分含量以控释掺混肥处理最高,在整个生育期内都能满足花生对养分的需求,普通复合肥在土壤中养分释放迅速,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土壤脲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以控释掺混肥处理最高,纯控释肥处理其次,均明显高于普通复肥和对照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受肥料类型的影响较小,变化范围在2.68 ~ 6.26 ml/g之间;3种土壤酶活性与速效P含量的相关性最好,其中脲酶活性与土壤速效P含量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P含量为极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碱解N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碱解N同样存在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K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呈密切的相关性,可将其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Fenton试剂化学修复效应

      2010, 42(2):256-261.

      摘要 (1623) HTML (0) PDF 347.90 K (3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0.5 mol/L FeSO4溶液与1.0 mol/L H2O2 溶液组成的Fenton试剂对污染土壤中PCBs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0 ml FeSO4 + 40 ml H2O2的Fenton试剂对PCBs污染土壤处理336 h后,PCBs总量的去除率达71.9%,继续增加Fenton试剂剂量或延长Fenton反应时间对PCBs去除效果影响较小。Fenton试剂对三氯、四氯、五氯、六氯等PCBs同系物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92.5%、75.8%、51.4%、39.5%。加入Fenton试剂后,供试土壤的pH值出现明显降低,而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可见,该剂量的Fenton试剂对PCBs污染土壤的修复有明显的效果,是一种可利用的环境修复材料。

    • 黄土高原南部人工植被作用下的土壤水分研究

      2010, 42(2):262-267.

      摘要 (1721) HTML (0) PDF 327.24 K (2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丰水年前后不同人工植被下0 ~ 6 m土壤水分含量。研究表明,年均降雨量600 mm左右的正常年份,该区内杨树林、法国梧桐林和中国梧桐林下1.5 ~ 4 m土层平均含水量约为90 g/kg左右,发育了弱的土壤干化层,4 ~ 6 m土层平均含水量约为120 g/kg,水分状况优于上部土层。麦地和草地下0 ~ 6 m水分状况良好,未出现土壤干化现象。丰水年充足的降水后所有林木下土壤干层消失,水分得到很好的恢复,说明该区并未形成永久性土壤干层,这为该区人工植被的良好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目前加速发展的生态建设及经济林业仍会给该区土壤水分良性循环带来威胁,因此应加强人工植被下土壤水分的长期观测,合理引种、适当栽培,在收益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利用MATLAB拟合van Genuchten 方程参数的研究

      2010, 42(2):268-274.

      摘要 (1622) HTML (0) PDF 409.45 K (7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MATLAB的lsqcurvefit、nlinfit、lsqnonlin、fminsearch、fminunc、fgoalattain、curvefit、nlintool等8个函数,分别拟合了van Genuchten方程参数,结果表明lsqcurvefit、nlinfit、curvefit和nlintool等4个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具有源代码短、收敛性好等特点,特别是在实测数据较少的情况下,MATLAB的拟合结果甚至优于RETC和REDT。

    •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玄武岩发育土壤的表面电化学性质及其演变

      2010, 42(2):275-279.

      摘要 (1344) HTML (0) PDF 303.95 K (2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采自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发育的6种土壤,研究了土壤的游离氧化铁、铁的游离度、CEC和土壤胶体动电电位与成土母岩年龄的关系,探讨土壤表面化学性质与成土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游离铁和铁的游离度与母岩年龄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性,铁的游离度与母岩年龄间的相关性更高,土壤全铁与母岩年龄间没有相关性。土壤CEC随母岩年龄增加而降低,土壤IEP呈相反变化趋势。进一步对2个地区土壤CEC和IEP与岩石年龄进行分析表明,空间因素对这2个地区土壤性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对IEP。

    • 线性和非线性方法估计单宁酸共存下形成的无定形铝氧化物上菲的吸附等温线参数比较

      2010, 42(2):280-287.

      摘要 (1390) HTML (0) PDF 453.06 K (4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批实验研究了菲在单宁酸干扰下形成的不同晶形铝氧化物上的吸附现象,并用不同的吸附等温线方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拟合,重点比较了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方法估计吸附等温线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菲在各种晶形的铝氧化物上都有明显的吸附,但并不是完全随着单宁酸含量和结晶度的变化而规律性变化。吸附平衡数据以Langmuir、Redlich-Peterson和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等温方程,用不同的回归方法估计的等温线参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线性回归得到的参数有不确定性,表明用线性回归来判断吸附等温线能否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最优拟合是不可靠的。相反,非线性回归能较好地确定菲在不同晶形铝氧化物上的最佳吸附等温线及相应参数。采用R2和χ2共同检验发现,菲在4种不同结晶度(单宁酸与铝的摩尔比(MR)= 0,10-3 ,10-2,10-1)铝氧化物上的最佳吸附等温线方程并不尽相同,分别为Freundlich,Freundlich,Dubinin-Radushkevich和Freundlich,反映了各种晶形的铝氧化物的表面异质性。修正的Freundlich方程比较不同晶形铝氧化物对菲的相对吸附容量顺序为:MR=10-3<MR=10-2<MR=0<MR=10-1。由此,认为菲在无定形铝氧化物上的吸附是熵驱动的结果。

    • 施用尿素、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包膜有机肥对几种水稻田土表水层pH的影响

      2010, 42(2):288-291.

      摘要 (1453) HTML (0) PDF 262.83 K (2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不同类型的3种水稻田土壤进行模拟培养,研究施用尿素、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包膜有机肥对土表水层pH 变化的影响。实验表明:淹水培养5天以后土表水层pH变化趋势明显。水稻田土壤类型不同,培养期间土表水层pH变化差异显著。在培养后5 ~ 15天期间,不施肥对照、施用包膜有机肥处理和施用复混肥处理,红壤、灰潮土和盐碱土土表水层pH都明显上升;施用尿素处理在灰潮土和盐碱土上土表水层pH值略微下降,而在红壤上仍呈上升趋势。

    • 滨海盐渍区海水养殖废水利用与减蒸抑盐措施研究

      2010, 42(2):292-296.

      摘要 (1451) HTML (0) PDF 286.95 K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半干旱的莱州地区,利用微区试验研究了海水养殖废水灌溉和秸秆覆盖双重作用下滨海盐土水盐行为及其耐盐能源作物(菊芋)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明显抑制土面蒸发,具有很好的保墒效果;秸秆覆盖能明显减弱土壤盐分的表聚作用,有效缓解了盐分对作物的直接接触危害。因海水养殖废水灌溉带入土体的大量盐分通过低频次的补充灌溉措施,以及夏季雨水的自然淋洗,土壤表层盐分在可控范围之内。秸秆覆盖能改善作物株形,显著增加作物产量,为我国滨海盐碱地区高矿化度的咸水资源有效利用以及耐盐能源作物生产提供了基本依据。

    • 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分布的分形特征

      2010, 42(2):297-301.

      摘要 (1372) HTML (0) PDF 777.46 K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中石英颗粒的粒度分布对揭示母质来源和模拟土壤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石英的光学性质,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土壤薄片中的石英颗粒信息,并应用分形维数来表征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的分布特征。采集免耕和翻耕处理下土壤样品并制作成土壤薄片,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应用Sigma ScanPro5 软件统计了石英颗粒的数量、大小和形状等信息,研究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的数量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其同石英颗粒数量、面积和平均半径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石英颗粒的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在1.60 ~ 2.18之间,分形维数同薄片中石英颗粒的总面积和平均半径呈负相关。免耕处理下表层土壤石英颗粒的数量分形维数高于底层,而翻耕处理下则呈相反的趋势。免耕和翻耕措施下土壤薄片中石英颗粒的数量分形维数在0 ~ 5和10 ~ 15 cm层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20 ~ 25 cm层次,翻耕处理分形维数高于免耕处理,说明耕作措施会加速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和破碎并改变石英颗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

      2010, 42(2):302-308.

      摘要 (1645) HTML (0) PDF 437.31 K (2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激光衍射技术和分形分析结合,多重分形分析应用多重分形参数 Rényi 维数谱,研究土壤粒径分布(PSD)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土壤 PSD 分形维数 D 在 2.28 ~ 2.47 之间,D 与土壤黏粒含量线性相关。计算黏粒、粉粒和砂粒分形维数 D黏粒、D粉粒 和 D砂粒,三者之间存在 D黏粒<D粉粒<D砂粒 的关系,分别用 D黏粒、D粉粒 和D砂粒 计算分裂概率,发现小团粒具有较小的分裂概率。因此,分裂概率具有尺度依赖性,并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而降低。多重分形分析表明,由 PSD 获取的 Rényi 维数谱为反 S 型递减函数,与理论的多重分形 Rényi 维数谱相似,说明土壤 PSD 具有多重分形特征。

    • 利用马尔柯夫过程预测蒙阴县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

      2010, 42(2):309-313.

      摘要 (1299) HTML (0) PDF 288.07 K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蒙阴县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规律及其未来变化,由蒙阴县 1997 年和 2007 年 2 个时期的遥感图像获得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确定土地利用/覆被的初始状态矩阵和转移概率矩阵,据此用马尔柯夫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蒙阴县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正处在一种变化状态,耕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呈减少趋势,到 2017 年耕地面积比例较 2007 年减少 3.22%,林地、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仍呈增加趋势,其中以林地增长幅度较大,到 2017 年其占比将达到 43.45%。根据模拟结果可调整各类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系统动力学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2010, 42(2):314-318.

      摘要 (1517) HTML (0) PDF 332.12 K (3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江宁区为例,在VENSIM软件平台上,构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及预测,以为揭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防可能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变化仍处于“土地洛沦兹曲线”的前段,耕地仍将持续减少,在加大农村建设投入情况下,直至2015后耕地面积才开始回升;②2013年后,耕地减少的主要动力将从城市经济发展驱动转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驱动方面,因此农村建设投入及调控、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应列入今后政府及土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

    • 长期试验的水稻土上藻类培养生长状况的研究

      2010, 42(2):319-322.

      摘要 (1186) HTML (0) PDF 300.05 K (2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5年定位试验获得的具有不同肥力的水稻土,进行藻类生长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的条件下,在不同肥力的水稻土上,藻类生长的生物量,以叶绿素a含量表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长期施用NPK+OM处理的水稻土上,藻类的生长状况最好,其藻类平均叶绿素含量为1.08 μg/g,而在长期不施肥的对照水稻土上,藻类的生长状况最差,其藻类平均叶绿素含量仅为0.12 μg/g。试验显示,藻类的生物量与所试土壤的碱解N、速效P与全P等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为稻田生态系统中藻类生长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等提供了试验依据。

    • 竺可桢与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

      2010, 42(2):323-327.

      摘要 (1693) HTML (0) PDF 428.41 K (2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从竺可桢的科学成就,对发展我国土壤科学的作用以及其优良学风三方面介绍他的贡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