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4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稻田施氮技术研究进展

      2010, 42(3):329-335.

      摘要 (1443) HTML (0) PDF 286.33 K (3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N肥利用率,加强稻田养分管理已经成为水稻生产中研究的热点。针对我国稻田N肥利用率低和N素损失严重的现状,综述了国内外提高稻田N肥利用率技术途径的研究进展,包括改进施肥方法(确定适宜施N量、N肥深施、前N后移、平衡施肥、有机与无机肥配施、水肥综合管理)、新型肥料的研制(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表面分子膜、缓控释肥)、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指导施肥和实时、实地N肥管理等。展望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方面工作。

    •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子及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0, 42(3):336-343.

      摘要 (1681) HTML (0) PDF 325.40 K (5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并已成为国际水环境问题研究的活跃领域。本文在简要介绍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机理和特征的基础上,首先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农田耕作、田间水肥管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子的研究现状,然后从人工湿地技术、前置库技术、缓冲带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农田养分管理技术和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今后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重点。

    • 大气 CO2 浓度升高对水稻氮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0, 42(3):344-351.

      摘要 (1474) HTML (0) PDF 368.89 K (2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浓度不断升高的 CO2 对 C3 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显著。CO2 浓度升高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增强,C 同化产物增多,C、N 代谢的平衡受到影响,植株 N 代谢发生变化。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其 N 素营养状况的变化必然引起人类食物品质的改变,近年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气室条件的研究结果,从水稻 N 吸收和 N 积累量、N 浓度、N 代谢相关酶、不同形态的 N(主要是蛋白氮)、C/N 比、根系含 N 分泌物以及 N 与光合适应的关系等方面,重点收集和整理开放式空气中 CO2 浓度升高(FACE,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条件下水稻对 N 素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烟气脱硫废弃物在盐碱地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0, 42(3):352-357.

      摘要 (1653) HTML (0) PDF 368.65 K (4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烟气脱硫废弃物在盐碱地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包括烟气脱硫废弃物的来源、性能,脱硫废弃物改良碱性土壤的原理、施用技术和方法,讨论了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的作用效果及其对土壤环境和食物安全的影响,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 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微生物降解研究

      2010, 42(3):358-363.

      摘要 (1486) HTML (0) PDF 312.80 K (2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降解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从土壤中消去的主要途径。本文介绍了拟除虫菊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基因的克隆以及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的近期成果,综合介绍了拟除虫菊酯异构体选择降解的特征、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重点分析了农药疏水性、土壤吸附、重金属、土壤养分及长期施肥、共存农药对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微生物降解的影响,最后对土壤微生物修复前景进行了展望。

    •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2010, 42(3):364-371.

      摘要 (1609) HTML (0) PDF 337.64 K (3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江西进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有机C、C库管理指数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土壤相比,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的pH、CEC、有机C、全N、全P、无机N、速效P、速效K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C和C库管理指数也较试前土壤和其他处理土壤明显提高,此外,土壤的转化酶、脱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有机C以及4种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且它们均与土壤有机C、全N、全P、无机N、速效P等土壤养分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红壤旱地通过长期施用有机肥或与无机肥配施,不仅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从而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持续生产力。

    • 土壤食细菌线虫对菲降解的影响

      2010, 42(3):372-377.

      摘要 (1484) HTML (0) PDF 382.90 K (1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菲作为多环芳烃污染物的代表,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在菲降解菌恶臭假单胞菌存在与否的条件下,接种食细菌线虫对未灭菌土壤中菲去除的影响。析因设计包括4个处理:单独接种恶臭假单胞菌(B),单独接种食细菌线虫(N),同时接种食细菌线虫和恶臭假单胞菌(BN)以及未接种线虫和细菌的对照(CK);分别在培养后第0、5、14、28天进行破坏性采样,测定土壤中菲的残留量,食细菌线虫和恶臭假单胞菌的数量,土壤FDA(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果显示,相比CK,在培养前期(0 ~ 14天),处理N提高土壤中菲的去除率;而在培养后期(14 ~ 28 天),BN处理降解菲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培养结束(28天)时,各处理菲的去除率依次为BN(48.2%)>B(45.1%)>N(44.4%)>CK(43.5%)。试验结果还表明,接种食细菌线虫能显著(p<0.05)促进细菌以及土壤酶活性。总之,食细菌线虫和细菌的交互作用可能促进土壤中菲的降解。

    • 三七设施栽培根际微生物菌群变化及其与三七根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2010, 42(3):378-384.

      摘要 (1474) HTML (0) PDF 304.31 K (3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三七免耕种植的定位研究,探讨三七根腐病发病过程中的菌群变化及其与三七根腐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设施栽培条件下三七根际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及种群结构均随着季节气温而变化,其消涨变化规律与三七根腐病高发期吻合,是诱发三七根腐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三七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中厌氧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增加及其种群数量比例变化有密切的关联性,这三类菌群的数量及其比例变化是诱导三七根腐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土壤温度与根腐发病率没有直接的关联作用,但是温度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并导致三七根腐病的发生发展;根际土壤中好氧细菌数与厌氧细菌数比例及真菌与细菌总数比值可作为三七根腐发病及病害防治的预期参考指标。

    • 菲、芘在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不同老化阶段的提取率及其生物有效性

      2010, 42(3):385-389.

      摘要 (1797) HTML (0) PDF 302.82 K (2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土壤中多环芳烃菲、芘在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的老化过程,150天内观察到菲、芘的提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下降速率呈现初始较快、而后减慢的趋势;菲、芘的环糊精提取法的提取率随老化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要比索氏提取法明显。老化过程中复合污染土壤中芘的索氏法提取率略低于单一污染土壤中芘的提取率。在老化的后期,复合污染土壤中菲的环糊精法提取率略高于单一污染土壤中菲的提取率。利用蚯蚓作为测试生物,研究两种污染物的老化过程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发现表征其生物有效性的蚯蚓吸收率、生物富集系数(BCF)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此外,老化过程中复合污染条件下菲的生物有效性总是大于菲作为单一污染源时的生物有效性。对污染物的环糊精法提取率和蚯蚓吸收率作相关分析发现,单一污染土壤中菲和芘的环糊精提取法的提取率与蚯蚓吸收率均呈显著正相关。

    • 太湖地区高效除氮浮萍品种的筛选及其除氮机理的初步研究

      2010, 42(3):390-397.

      摘要 (1467) HTML (0) PDF 428.02 K (2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引起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而植物生态工程技术在面源污染的治理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调查和收集了太湖地区13个稻田浮萍种质资源,研究了不同浮萍品种对低浓度稻田排水中氮(N)素的去除效果及其初步除N机理。结果表明,在实验营养条件下,4种浮萍品种中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rrhiza)具有最高的N去除效率,其次是少根紫萍(Spirodela oligorrhiza)或稀脉浮萍(Lemna perpusilla),而除N效果最低的品种是青萍(Lemna minor)。供试材料对水体中总N的去除率范围为57.3% ~ 85.2%,其中紫背浮萍HZ1具有最高的去除效果,15天后总N去除率可达到85%,青萍WX3去除效果最低,15天后去除率仅为57%。两个浮萍品种进行比较发现,HZ1生物量增长速度慢,鲜重和干重平均倍增时间分别为7.96天和7.82天,而WX3的鲜重和干重倍增时间分别为5.20天和4.73天。另一方面,HZ1和WX3的含N量分别为4.9% 和5.7%。由此可以推知,紫背浮萍HZ1高效除N的主要机理不是通过生物体吸收,而更可能是微生物或化学作用共同引起。

    • 绿萍对太湖地区稻田氮磷及水绵生长的影响

      2010, 42(3):398-403.

      摘要 (1516) HTML (0) PDF 321.00 K (2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放养绿萍后对稻田水绵生长及田面水中N和P浓度变化的影响。在相同施肥水平下,绿萍处理的田面水中全N与NH4+-N浓度均低于无绿萍的处理。在分蘖期绿萍可调节土水中P的吸收与释放,减少了P肥损失的风险。此外,研究还发现施肥后的一段时间内,绿萍处理的田面水中叶绿素浓度变化较小,在20 ~ 45 mg/m3 之间,而不施绿萍处理的田面水中叶绿素浓度逐渐增加,3 ~ 5天后浓度就远远大于绿萍处理,达到了85 mg/m3,说明绿萍生长可有效抑制藻类的爆发。

    • 噬氨副球菌HPD-2固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2010, 42(3):404-409.

      摘要 (1439) HTML (0) PDF 318.47 K (2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有机肥A、有机肥B和紫花苜蓿粉3种有机物料作为菌剂载体,探讨了固体发酵过程中物料量、接种量、固水比和发酵时间对噬氨副球菌HPD-2生长的影响,以及固体发酵菌剂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3种发酵载体中,以有机肥A的效果最好。噬氨副球菌HPD-2以有机肥A为载体的固体发酵最佳条件为物料量20 g、接种量5%、固水比1:1、发酵时间 144 h。菌剂施入土壤28天后,土壤中PAHs总含量由初始的9.96 mg/kg 下降到7.64 mg/kg,其去除率达22.8%。不同环数PAHs的去除率高低顺序为3环>5环>6环和4环,分别下降了35.1%、27.0%、20.7%、20.4%。该菌剂对PAHs污染土壤有一定的修复效果。

    • 一株产高温蛋白酶耐热菌BY25的产酶条件与酶学性质研究

      2010, 42(3):410-414.

      摘要 (1307) HTML (0) PDF 305.82 K (2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菌株BY25的生长条件、产酶条件及其产生的蛋白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BY25的最高生长温度为55℃,最适生长温度为50℃,最佳产酶温度为30℃,最佳培养起始pH为8.0,最佳C源为葡萄糖,高通气量明显提高菌株产酶能力。在以上条件下培养52 h,上清液蛋白酶活力达4 170 U/ml。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蛋白酶为高温中性金属蛋白酶,最适反应pH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55℃,具有良好的pH耐受性和较好的热稳定性;EDTA能强烈抑制酶活力,而Fe2+、Cu2+对酶活力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长期施肥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010, 42(3):415-420.

      摘要 (1609) HTML (0) PDF 298.24 K (3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期定位试验玉米季成熟期6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9种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组成的土壤生物肥力性质为评价指标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质量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经18年连续不同施肥处理后,各土壤性质在处理间均产生显著差异,但各土壤性质在处理间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上述15个土壤性质指标最终可以用两个主成分来综合表征土壤质量,其中有机C、全N、碱解N、pH值、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脲酶、转化酶、FDA酶和脱氢酶活性等10个土壤性质在第一主成分(PC1)上有较高因子负荷;全P、全K、速效N和速效P在第二主成分(PC2)上有较高的因子负荷。同时各施肥土壤质量水平在主成分1上的分异程度大于主成分2。根据两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长期不同施肥土壤质量水平高低依次表现为OM>1/2OM>NPK>NP>PK>NK>CK。

    • 采样点数量对长三角典型地区土壤肥力指标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

      2010, 42(3):421-428.

      摘要 (1691) HTML (0) PDF 566.39 K (2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如皋市888个采样点的不重复随机抽样,探讨了采样点数量对土壤肥力指标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从半方差函数估计的可靠性角度考虑,在长江冲积物形成的土壤上,针对县级农业管理和生态环境规划的土壤肥力指标调查采样,采集250个样点较为合适。另外,仅使用交互验证和独立验证评价半方差函数估计的可靠性及确定采样点数量是不完善的,而平均克里格方差理论上随采样点数量的增加而单调递减,可以作为不同采样点数量条件下,综合评价半方差函数估计可靠性及确定采样点数量的补充指标。

    • 区域土壤质地层次三维空间分布的地统计模拟方法比较

      2010, 42(3):429-437.

      摘要 (2001) HTML (0) PDF 666.48 K (2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定量化描述冲积平原区土壤剖面质地层次的复杂变异性,本研究根据华北冲积平原一块面积约15 km2区域内的139个土壤剖面(0 ~ 2 m)观测数据,分别应用顺序指示模拟和多点地统计学模拟方法分析了区域内土壤质地层次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前者的结果显示土壤质地层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很强的随机特性,而后者的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层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将转移概率函数得到的各向同性分布比例和各向异性平均长度(厚度)用来生成三维训练图像,然后将生成的训练图像用于多点地统计学模拟,并与传统的顺序指示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多点地统计学模拟在估计精度以及垂直方向上土壤质地层次连贯性的再现性上优于传统顺序指示模拟,所得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土壤质地层次的空间分布特征。

    • 预测天然文岩渠流域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土壤转换函数方法比较研究

      2010, 42(3):438-445.

      摘要 (1422) HTML (0) PDF 416.79 K (2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天然文岩渠流域大量实测土壤剖面数据的基础上,评价了12种根据基本土壤性质预测不同层次土壤饱和水力传导率的土壤转换函数方法的效果,同时还探讨了多元回归和BP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构建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土壤转换函数预测精度均显著优于根据多元回归建立的土壤转换函数,其中基于BP-ANN的Wosten1999函数对于表层和底层土壤预测精度最高,而Li2007方法对第二层土壤预测效果最好;不考虑分层因素时,基于BP-ANN的Wosten1999函数预测效果最好。此外还利用GIS空间插值,对天然文岩渠流域不同深度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可视化表达,为模拟该地区的土壤水分运动提供参数支持。

    • 不同生境下锌镉在伴矿景天不同叶龄叶中的富集与分布特征

      2010, 42(3):446-452.

      摘要 (1495) HTML (0) PDF 336.08 K (2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田间试验、温室盆栽和生长室水培试验研究了Zn和Cd超富集植物伴矿景天不同叶龄叶片的Zn、Cd富集和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田间条件下伴矿景天新叶中Cd浓度高于成熟叶、但新叶中Zn浓度低于成熟叶。温室盆栽试验发现,连续种植伴矿景天,第4季时低污染土壤(S1)上新叶中Zn浓度低于成熟叶,但高污染土壤(S4)上新叶中Zn浓度高于成熟叶;而到了第6季,S1、S4上新叶中Zn浓度均低于成熟叶,且在S1上两者达到显著水平;第4和第6季,伴矿景天新叶中Cd浓度始终高于成熟叶(除S1成熟叶中Cd浓度略高于新叶外)。水培试验结果发现,无论在高Zn(600 mmol/L)、高Cd(100 mmol/L),还是低Zn(10 mmol/L)、低Cd(1 mmol/L)处理,新叶中Zn、Cd浓度均高于成熟叶;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新叶和成熟叶中Zn、Cd浓度均明显上升。水培条件下,新叶和成熟叶中Zn最高分别为43 107、33 774 mg/kg(以干重计)(600 mmol/L,处理56 天);新叶和成熟叶中Cd的最高浓度分别为15 057、9 060 mg/kg(以干重计)(100 mmol/L Cd,处理56 天)。这些结果表明,Zn、Cd在伴矿景天新叶和成熟叶中富集和分布与其生长介质中Zn、Cd的浓度尤其是有效态浓度、处理时间及植物所处的生长阶段等有关,同时也表明Zn、Cd优先分布于新叶可能与伴矿景天超富集Zn、Cd的机制有关。

    • 南洞庭湖洲垸土壤中四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评价

      2010, 42(3):453-458.

      摘要 (1717) HTML (0) PDF 363.30 K (3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南洞庭湖10个洲垸地点的土壤进行了4种重金属Cd、Pb、Cu、Sb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并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对每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d的污染普遍较为严重;重金属Pb未达到明显的污染水平;重金属Cu的污染程度虽较轻,但需控制其发展;重金属Sb在某些地点污染较严重,其分布规律呈现较强的不均衡性。

    • 脐橙品质与自然土壤中稀土元素相关性分析

      2010, 42(3):459-466.

      摘要 (1682) HTML (0) PDF 365.22 K (2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赣南稀土高背景区和稀土低背景区不同地质环境脐橙果园分别取岩石、土壤、脐橙植物样24组,用ICP-MS法测定其中15种稀土元素的含量;检测脐橙果实有机营养物质总糖、总酸、粗纤维、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氨基酸等含量,并对稀土元素在土壤和脐橙植物体内的含量与脐橙有机营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稀土高背景区脐橙稀土含量非常低,而各项有机营养物质指标均略高于稀土低背景区脐橙,表明稀土元素有益于脐橙有机营养物质的形成和提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稀土中与脐橙有机营养物质相关程度最高的是轻稀土元素Pr、La、Nd、Ce。

    • 江西进贤水田长期施肥模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010, 42(3):467-472.

      摘要 (1436) HTML (0) PDF 326.69 K (2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江西进贤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不同器官养分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C和有效养分含量。水稻各器官对N、P、K的吸收存在明显差异,籽实中N、P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分别为56% ~ 73%和65% ~ 85%,K的吸收则主要集中在秸秆(49% ~ 60%)。籽实产量与N、P施肥量显著相关,施肥对根茬生物量的影响比对籽实、秸秆的影响更明显;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水稻籽实、秸秆与根茬的生物量。N、P、K化肥的均衡施用及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了水稻籽实产量,其中NPK+OM处理籽实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73.4%,2NPK与NPK处理分别增产59.5% 和35.2%;配合施肥可以提高肥料表观利用率。水稻籽实、秸秆与根茬产量受土壤性质的影响显著,全P、速效P及碱解N与水稻总生物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8和0.95)。

    • 湖北省两个生态区水稻施钾效果及农田钾素平衡研究

      2010, 42(3):473-478.

      摘要 (1435) HTML (0) PDF 248.03 K (2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丘陵两个典型的生态区布置田间试验,研究K肥施用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及K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生态区水稻产量有随施K量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与不施K肥处理相比,施K(K2O)187.5 kg/hm2 时增产量最高为3 007 kg/hm2,纯增经济效益4 136 元/hm2;鄂东南丘陵生态区施K效果显著,但各施K水平的差异不大,施K 150 kg/hm2 时水稻的增产量及纯增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1 495 kg/hm2和1 852 元/hm2。江汉平原生态区各施K处理的K肥平均表观利用率为74.6%,低于鄂东南丘陵生态区的98.7%。研究结果还显示,两个生态区的农田K素在种植水稻后均呈负平衡,K肥施用可以缓解土壤K素的亏缺。

    • pH、离子强度和介电常数对低分子量有机酸在红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

      2010, 42(3):479-484.

      摘要 (1435) HTML (0) PDF 300.19 K (2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一次平衡法考察了pH、离子强度和溶剂介电常数对红壤吸附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有机酸的吸附量降低,其中草酸和酒石酸的吸附量在pH 3.5 ~ 5.0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而急剧下降,之后缓慢下降(pH 5.0 ~ 7.0)。柠檬酸、酒石酸和苹果酸的吸附量在1 ~ 2 mmol/L初始浓度范围内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但在2 ~ 20 mmol/L初始浓度范围内却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红壤对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和苹果酸的吸附量均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减小而增加。当溶剂中含6% 的乙醇时,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和苹果酸的吸附量分别是对照(不含乙醇)的1.05、1.05、1.11和1.31倍。

    • 厌氧池-潜流人工湿地处理低浓度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2010, 42(3):485-491.

      摘要 (1483) HTML (0) PDF 286.22 K (4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厌氧池-潜流人工湿地系统(anaerobic tank-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rm,AT-SFCW)对江苏省常熟市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探讨了该系统对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将厌氧池部分与湿地部分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硝氮(NO3--N)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44.3%、42.7%、73.9%、45.6%、37.5%,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16.9、5.2、0.1、3.3、1.4 mg/L,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类标准(GB18918-2002)。系统中厌氧池部分对CODcr、TN、NO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7.4%、6.7%、57.7%。TP经厌氧池后有较明显的上升,升高率达到15.3%。系统中湿地部分对TP、NH3-N、TN、CODcr的去除起主要作用,去除率分别达到89.2%、44.5%、36.0%、26.9%。该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建设运行成本低廉,维护管理方便,适合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运用与推广。

    • 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研究

      2010, 42(3):492-496.

      摘要 (1547) HTML (0) PDF 949.68 K (2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补充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农用地分等成果基础上,采用GIS支持的空间图形分析和两维图论聚类等方法,对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进行了研究,揭示该省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潜力区域分异明显,其中农地整理类潜力苏北>苏中>苏南,而其他三类(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则苏南>苏中>苏北;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根据地域潜力相似性等建立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组合序列,为该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优先开发区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土壤中总铬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2010, 42(3):497-501.

      摘要 (1577) HTML (0) PDF 253.55 K (4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国标GB/T 17137-1997和GB/T 17141-1997中规定的两种方法即H2SO4-HNO3-HF、HNO3-HF-HClO4法对土壤样品进行消解处理,筛选了HNO3-HF-HClO4消化体系并进行改进,再运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铬(Cr)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总Cr测定中的3种预处理方法的测定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改进后的HNO3-HF-HClO4法优于原国标方法,该方法消解速度快(3 ~ 4 h)且完全,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该方法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限0.04 mg/L)、准确度高(相对误差在1.3% ~ 5.0%)、加标回收率高(94.6% ~ 108.7%),精密度好(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7%),是值得推广的土壤Cr消解方法,可应用于农业环境土壤质量样品的检测。

    • 不同品种和栽培措施下红壤旱地秋播粟米产量研究

      2010, 42(3):502-504.

      摘要 (1193) HTML (0) PDF 253.89 K (2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粟米为试验材料,采用旱地秋播的方式,研究了红壤地区不同品种以及不同栽培措施下粟米产量的特点。结果表明,江西红壤地区种植粟米可获得一定产量,小香米的品种优势较好,产量最高。不同栽培措施中以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灌溉3次处理的产量最高,而添加化学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地表处理的产量较低。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