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4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连作花生土壤障碍原因及消除技术研究进展

      2010, 42(4):505-512.

      摘要 (1477) HTML (0) PDF 352.44 K (3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综述了花生连作障碍的危害、原因及缓解措施,结合作者近几年来相关试验结果,重点介绍了低丘红壤区连作花生土壤化感物质检测、利用药用植物间作的生态调控技术、利用植物内生菌等生物与生化调控技术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花生连作障碍机理及消除技术进一步研究方向,以期为指导我国花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土壤水力特性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进展

      2010, 42(4):513-518.

      摘要 (1665) HTML (0) PDF 235.70 K (2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土壤水力特性的空间尺度效应,在生态水文模拟和农业水肥精准管理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水力特性空间变异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法、随机模拟法、土壤转换函数法和分形理论法;由于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作用的尺度不同,导致其空间变异方式亦不相同,当前主要采用地统计学、谱分析、多重分形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水力特性的尺度效应。研究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解决,其中尺度转换始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要与GIS等技术相结合。

    • 冻融交替对土壤CO2及N2O释放效应的研究进展

      2010, 42(4):519-525.

      摘要 (1906) HTML (0) PDF 280.99 K (3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秋冬交替和冬春交替时期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常有冻融交替频繁发生。由于冻融交替作用通过改变土壤水热性质而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产生效应。冻结通常导致土壤团聚体破裂、微生物细胞及细根死亡,释放出活性较高的有机物,增强随后融解的土壤的反硝化和呼吸活性,从而影响土壤生物、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生物地化循环。已有对苔原、泰加林等北极和亚北极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土壤冻融交替次数、冻融极端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团聚体结构变化等对CO2和N2O的释放通量影响较为显著,一般在冻融的最初几个循环温室气体排放会增加,随后会降至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目前,冻融循环变化背景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主要是针对北方高纬度地区,而且对冻融交替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机理研究也不够。我国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带在全球增温背景下,轻微增温会导致季节性冻土表层冻融交替次数增加,甚至冻土季节消失,加强全球增温背景下我国高山亚高山季节性冻土生态系统效应和过程研究,特别是土壤暖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变化通量和变化机理的研究,对揭示全球变化的区域效应以及高海拔生态系统的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 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对土壤生物化学质量指标的影响

      2010, 42(4):526-535.

      摘要 (1673) HTML (0) PDF 293.19 K (2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两种母质发育的,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和化肥的稻麦轮作土壤作为供试土壤,探讨了施用畜禽粪便对土壤微生物组成、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土壤酶活性等生物化学质量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施用化肥比较,长期施用畜禽粪便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72% 和 +13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89% 和 +74%)、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和微生物商(+49% 和 +45%),但降低了土壤真菌的数量(-38%)。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也表现为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土壤高于施用化肥土壤。由于受土壤pH值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商(qCO2)和土壤磷酸酶活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施用畜禽粪便改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理化性质是导致土壤生物化学质量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

    • 扎龙湿地苔藓群落土壤动物的分布及多样性

      2010, 42(4):536-540.

      摘要 (1740) HTML (0) PDF 290.42 K (2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4—5月份和2008年4—5月份,对扎龙湿地苔藓群落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扎龙湿地苔藓群落土壤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共捕获土壤动物22类、7 384只,隶属于4门7纲17目25科;包括大型种类2 788只,中小型种类 4 596只。优势类群为线虫纲、线蚓科和蚁科;常见类群有轮虫纲、鞘翅目、鞘翅目幼虫、蜱螨目、双翅目幼虫、疣跳虫科、盲蛛目。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多样性的各项指数2007年均高于2008年,但2008年的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2007年。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反映一致的变化规律;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则表现不明显。

    •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腐殖质分异特征

      2010, 42(4):541-547.

      摘要 (1450) HTML (0) PDF 335.62 K (2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腐殖质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腐殖质组分HA、FA和HM含量均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土层间均表现出:结皮层>0 ~ 2 cm土层>2 ~ 5 cm土层;不同年限生物结皮土壤腐殖质含量总体表现出:16年>8年>32年>12年,表明退耕地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腐殖质含量随时间变化呈非线性变化趋势;HA/FA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34 ~ 0.70,低于1,该区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含量不高,腐殖酸以富啡酸为主;②结皮层土壤腐殖酸E4/E6值随时间变化总体上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而0 ~ 2 cm和2 ~ 5 cm土层土壤腐殖酸E4/E6值呈缓慢增长的趋势;③腐殖质组分与土壤养分因子的全N、NO3--N、NH4+-N和有效Z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④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变化与全N、NO3--N、NH4+-N和有效Zn含量间存在满足二项式的函数回归关系(p<0.01),表明生物结皮对土壤C素与N素和有效Zn的影响密切相关。

    • 解磷细菌 K3 的 GFP 标记及其解磷能力检测

      2010, 42(4):548-553.

      摘要 (1693) HTML (0) PDF 590.92 K (2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构建成功的含有假单胞菌属自身启动子及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质粒 pTRGFP 电转至假单胞菌解磷细菌 K3 中,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质粒检测,获得了发光稳定的标记菌株 K3GFP。7 天液体摇瓶试验中,标记菌株 K3GFP的可溶性 P 含量在第 4 天达到最高 774 μg/ml,而出发菌株 K3 在第 3 天时已经达到了最大含量 780 μg/ml,说明 pTRGFP 质粒的转入对 K3 菌株解 P 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标记菌株 K3GFP 施入自然土壤 10 天后数量维持在 5.47×106 CFU/g ~ 2.40×106 CFU/g ,35 天后降到 5.0×103 CFU/g ,说明解磷细菌 K3GFP 可以在自然土壤中定殖。本试验为研究解磷细菌在根际及土壤中的生长动态等行为特征奠定了基础。

    • 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玉米幼苗根际微域中芘的降解

      2010, 42(4):554-559.

      摘要 (1454) HTML (0) PDF 320.60 K (2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多隔层根箱,通过尼龙撩网插片的控制,实现根室土(S0)、离根室0 ~ 2 mm(S1)、2 ~ 4 mm(S2)、4 ~ 6 mm(S3)及>6 mm(S4)各室层土壤的分离采集,分析离根系表面不同距离土壤芘的根际降解,并借助脂肪酸甲酯(fatty acid methyl ester,FAM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处理的各室层内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存在显著的不同,其大小顺序为S4>S3>S0>S2>S1;各室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变化,其中微生物生物量和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含量表现出与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变化相反的变化趋势。未种植玉米处理的各室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差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特征脂肪酸呈显著负相关(p<0.01)。

    • 不同耕种年限红壤性水稻土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2010, 42(4):560-563.

      摘要 (1734) HTML (0) PDF 291.68 K (3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江西省余江县不同种植年限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有机质、 pH、 阳离子交换量(CEC)、游离氧化铁含量和氧化铁活化度随时间变化趋势;选择耕种7、22和80年的土壤剖面,研究了游离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铁在剖面不同层次的分布。结果表明,耕层(0 ~ 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淹水种稻导致土壤pH升高,但主要发生在种稻的前7年,7 ~ 80年间土壤pH变化不大。土壤CEC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17年达到最大,然后随种稻时间的进一步增加而减小。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随种稻时间呈下降趋势,但种稻后土壤氧化铁的活化度高于母土旱地红壤。对7年和80年水稻土,表层土壤游离氧化铁的含量低于底层土壤,说明铁在剖面中存在淋溶迁移。7年和22年水稻土表层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高于底层土壤,但对80年水稻土,土壤无定形氧化铁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 凋落物中次生代谢物对森林土壤可溶性氮的影响

      2010, 42(4):564-568.

      摘要 (1666) HTML (0) PDF 295.31 K (2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外加性质不同的凋落物以及不同浓度的单宁酸,于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的森林土壤中进行培养,研究森林凋落物中次生代谢物对土壤可溶性氮(N)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经加入凋落物处理,其可溶性N含量降低。加入杉木凋落物使红壤可溶性N含量降低12.0% ~ 27.5%,杉木较竹叶凋落物处理降低作用显著(p<0.05);对黄红壤添加不同浓度单宁酸处理显示,与对照比较,高浓度单宁酸可显著(p<0.001)降低土壤可溶性N含量,降低幅度在40.6% ~ 48.1%,而低浓度单宁酸对土壤可溶性N的影响不显著。表明植物凋落物,尤其是杉木对土壤可溶性N的影响很可能与其本身单宁酸含量差异有关,从而影响了土壤可溶性有机N和无机N的转化。

    • 麦秆还田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

      2010, 42(4):569-573.

      摘要 (1631) HTML (0) PDF 309.01 K (2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不同 N 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及土壤 N 素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使水稻增产 5.3%,且 N 肥运筹模式由传统模式 A(基蘖肥:穗肥 = 5:5,基肥:分蘖肥 = 6:4)优化为 B(基蘖肥:穗肥 = 6.5:3.5,基肥:分蘖肥 = 8:2)时,增产幅度更大,达 9.3%。秸秆全量还田主要通过提高水稻结实率和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实现水稻增产。秸秆还田影响了水稻生长进程,表现为抑制水稻前期(孕穗期)生长和 N 素累积,而促进后期生物量增加和 N 素累积。同一时期,N 肥模式 B 水稻生物量、N 素累积量均高于模式 A。秸秆全量还田后,土壤矿质 N发生变化,水稻生育前期较不还田处理(CK)低,而后期较 CK 高,且 N 肥运筹模式 B 较 A 高。秸秆还田提高了 N 肥利用率,RNA、RNB 分别比 CK 增加 4.1 和 8.6 个百分点,且土壤 N 素表观盈余量表现为:RNB<RNA<CK。因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并采用 N 肥运筹模式 B,是实现水稻高产,维持土壤 N 素平衡的有效措施。

    • 硫包衣尿素对辣椒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2010, 42(4):574-578.

      摘要 (1517) HTML (0) PDF 243.04 K (3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两种硫包衣尿素(SCU1,SCU2)在等N量或减N 30% 的情况下对辣椒产量、品质、N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其后效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与普通尿素相比,等N量和减N 30% 的两种硫包衣尿素增加了辣椒产量(增产幅度为2.8% ~ 16.6%)和 Vc含量(增加幅度为3.5% ~ 10.2%),且SCU1增加Vc含量效果明显而SCU2增产效果明显,这可能与二者的包膜厚度有关(SCU1包膜较薄,SCU2包膜较厚);②普通尿素和等N量的两种硫包衣尿素之间N肥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等N量的SCU2的农学效率要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和等N量的SCU1,而减N 30% 的SCU1和SCU2的N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和等N量的SCU1和SCU2;③普通尿素、等N量和减N 30% 的SCU1 和SCU2的后茬作物浙江长莆瓠子的产量差异不大,但是这些施肥处理的后茬作物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表明前茬作物施用的肥料可以被后茬作物加以利用。上述这些结果表明硫包衣尿素能够提高辣椒产量和Vc含量而没有提高N肥利用率,且SCU2增产效果优于SCU1,SCU1增加Vc含量优于SCU2。

    • 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对药用菊花的产量及光合效率的影响

      2010, 42(4):579-583.

      摘要 (1443) HTML (0) PDF 315.72 K (2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 4 因素 5 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 N、P、K 肥 4 种栽培因子对药用亳菊的产量、单株开花数以及群体光合速率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结果表明:N、K、P 肥和种植密度对产量、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N 肥对单株开花数和单朵花重量达极显著正效应,K 肥也有一定效应,其他因素效应微弱。影响亳菊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N 肥,其次是密度。4 种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密度>K>P;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顺序为:N>K>密度>P。获得亳菊高产的适宜密度为:5.5 ~ 6.0 万株/hm2,施肥剂量范围为:N 339.5 ~ 384.7 kg/hm2,P2O5 161.2 ~ 195.7 kg/hm2,K2O 291.5 ~ 344.0 kg/hm2,三者的合理配比为:N∶P2O5∶ K2O = 1∶0.51∶0.89。

    • 基于线性回归的农业氮磷流失比定量模型研究

      2010, 42(4):584-588.

      摘要 (1664) HTML (0) PDF 270.36 K (2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收集整理了32篇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N、P流失数据63组,对我国农业N、P流失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N、P流失比存在显著下降趋势(p<0.05,n = 63)。我国农业N素流失和P素流失在化学计量上的变化趋势可能与我国目前频发的水体富营养化存在密切联系。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农业N、P流失比与其影响因子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 = -12.507 + 0.063X1 + 0.143X2 - 1.257X3 + 4.796X4 - 11.060X5(X1:降水量;X2:总N输入量;X3:总P输入量;X4:坡度;X5:TN/TP;Y:N/P),但该定量模型仍存在一定缺陷。农业N、P流失比定量模型的研究,对加强水体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彭州市新黄村地震灾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0, 42(4):589-594.

      摘要 (1561) HTML (0) PDF 332.72 K (2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典型地震灾区彭州市新黄村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统计学和 GIS 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土壤有机 C 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域内表层土壤有机 C 含量为 24.83 g/kg ,其空间分布呈带状,自西部高值区(>31 g/kg)向东部低值区(<13 g/kg)递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典型土壤剖面有机 C 含量总体趋势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水田、旱地土壤 0 ~ 20 cm 有机 C 含量最高,荒地土壤 20 ~ 40 cm 有机 C 含量最高。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有机 C 含量极显著高于荒地,旱地显著高于荒地,水田和旱地差异不显著;地震及震后人类活动能改变土壤有机 C 含量。

    • 湖州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2010, 42(4):595-599.

      摘要 (1782) HTML (0) PDF 246.59 K (3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湖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后,按照有关标准和方法对该市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单因子污染指数最小的是Pb,最大的是Cd。土壤中Pb含量均达标,其余各重金属元素有部分土壤超标。68.9% 的土壤处于安全等级,21.6% 的土壤处于警戒限,轻污染土壤占8.1%,重污染土壤占1.4%。68.9% 的土壤处于低风险等级,27.0%的土壤处于中等风险等级,强风险等级土壤占2.7%,很强风险等级土壤占1.4%。林地的重金属含量变化幅度普遍大于耕地。耕地土壤污染程度轻于林地。土壤中各重金属对污染的贡献大小为:Cd>Ni>Cr>Hg>Zn>Cu>As>Pb。

    • 重庆地区酸性紫色土锌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0, 42(4):600-605.

      摘要 (1455) HTML (0) PDF 254.43 K (2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重庆地区紫色土为对象,研究了重庆地区酸性紫色土Zn有效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紫色土全Zn含量为40.2 ~ 89.6 mg/kg,有效Zn含量在0.2 ~ 4.2 mg/kg之间;用直线、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回归方程对影响有效Zn的主要土壤因素进行回归拟合,土壤有效Zn与土壤全Zn、有机质、全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依次为0.524 3**、 0.530 8**、0.509 7**;而与全P含量相关性显著(r = 0.463 7*);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 = -0.569 8**);通径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有效Zn的直接作用系数大小次序为全Zn>全N>pH,土壤全Zn对Zn有效性的直接作用最为明显。

    • 重金属铜在甘蔗体内的吸收及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0, 42(4):606-610.

      摘要 (1374) HTML (0) PDF 320.83 K (3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重金属Cu在甘蔗体内吸收、积累规律及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根、茎、枯叶、梢头对Cu的积累能力总体表现为根>茎>枯叶>梢头,甘蔗各部分器官Cu含量随外源投放的Cu浓度而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少量的Cu会使甘蔗明显增产,但胁迫或过量对甘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Cu过量对甘蔗品质的影响表现在出汁率、还原糖的增加和纤维分的降低,适当地施Cu会增加甘蔗的产糖量,但过多会减低甘蔗的产糖量。

    • 磷灰石等改良剂对重金属铜镉污染土壤的田间修复研究

      2010, 42(4):611-617.

      摘要 (1579) HTML (0) PDF 365.83 K (3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磷灰石、石灰、木炭、猪粪、铁粉5种改良剂对Cu、Cd复合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石灰、磷灰石、木炭、猪粪降低了土壤溶液中重金属Cu、Cd的含量,提高了土壤溶液的pH,但改良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磷灰石、石灰、木炭的加入显著降低了有效态Cu含量,但对有效态Cd含量影响较小。与猪粪相比,磷灰石、石灰、木炭显著增加了黑麦草生物量,提高了对重金属Cu、Cd的吸收能力,对该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 施硒对药用菊花主要有效成分和花中硒含量的影响

      2010, 42(4):618-623.

      摘要 (1543) HTML (0) PDF 330.49 K (3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砂培盆栽试验探讨施Se对药用菊花花中总黄酮、绿原酸和S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Se量不超过2.0 mg/kg时能促进药菊的生长,提高药菊花中总黄酮、绿原酸的含量,药菊花、茎叶和根的干重和花中的总黄酮、绿原酸含量均随施Se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施Se量为2.0 mg/kg处理的效果最佳,该施Se量处理药菊花干重、根干重、花中绿原酸含量与施Se量分别为0、0.25、0.5、1.0 mg/kg各处理以上各相应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该施Se量处理药菊花中总黄酮含量高于其他所有5处理,并与施Se量为0 mg/kg和0.25 mg/kg两处理药菊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过量施Se(4.0 mg/kg)对药菊的生长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其药菊各部位生物量和花中总黄酮、绿原酸含量均低于施Se量2.0 mg/kg的处理。药菊花、茎叶和根中的Se含量均随施Se量的增加而增加,菊花茎叶和根中的Se含量与施Se量呈线性相关关系,而菊花花中的Se含量(y)与施Se量(x)符合一元二次回归方程:y = -0.817 5x2 + 6.004 5x + 0.136 3。施用适量的Se既能显著提高药菊花中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又能大幅提高花中的Se含量,这为富Se菊花及其系列产品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不同浸提剂对海南稻田土壤有效硒浸提效果比较

      2010, 42(4):624-629.

      摘要 (1674) HTML (0) PDF 325.73 K (2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海南定安县采集硒(Se)含量水平不同的3个代表性稻田土壤,结合水稻幼苗盆栽试验与黑麦草幼苗培养试验,用H2O(pH 4.5)、0.5 mol/L NaHCO3(pH 8.5)和0.1 mol/L KH2PO4三种浸提剂进行海南稻田土壤有效Se浸提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浸提剂提取的有效Se与植株累积的Se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但H2O的提取能力弱。在水稻幼苗试验中,0.1 mol/L KH2PO 4与0.5 mol/L NaHCO3 相比,浸提时间短,测定的土壤有效Se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小,且与水稻植株累积Se的相关系数较大,因此海南稻田土壤有效Se测定宜选0.1 mol/L KH2PO4。

    • 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不同滴灌种植年限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2010, 42(4):630-638.

      摘要 (1705) HTML (0) PDF 550.87 K (2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时空替代的研究方法,研究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不同滴灌种植年限(0、1、2、3年)对土壤盐分及不同盐分离子分布的影响,旨在为采用覆膜滴灌技术进行盐碱地改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滴灌种植枸杞第1年,土壤盐分变化主要为自上而下被淋洗,种植2年和3年土壤年内盐分含量和分布变化相似,盐分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且在枸杞生育期结束时,剖面土壤含盐量都低于年初水平;土壤溶液电导率(EC1:5)与主要离子之间都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Cl- 和Na+ 与EC1:5关系最为紧密;HCO3- 与EC1:5负相关,相关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小;Cl-、Mg2+、Ca2+、Na+ 在盐分组成中的荷载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大;回归分析表明Cl- 和EC1:5之间具有线性关系,SO42- 与EC1:5之间具有对数关系,EC1:5可以通过Cl- 和SO42- 表达;利用咸水覆膜滴灌并没有根本改变土壤类型,但在距滴头水平距离0 ~ 30 cm范围内土壤含盐量从13.1 g/kg降低到4 ~ 6 g/kg,由盐土脱盐演化为重度盐化土。因此,采用覆膜滴灌技术明显降低了作物根区盐分含量,改善了作物根系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

    • 苏打碱化土壤碱化参数的干湿季节动态变化

      2010, 42(4):639-643.

      摘要 (1532) HTML (0) PDF 266.35 K (2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吉林省西部典型苏打碱化土壤,分别于干季6月、湿季8月和干季10月进行取样分析,测定计算土壤剖面各碱化参数(pH、SAR、SSP、SDR、总碱度、RSC和ESP),分析在气候干湿季节变化过程中各碱化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干季-湿季-干季”的变化过程中,苏打碱化土壤各碱化参数也呈现较规律变化,其总体特征是各碱化参数在由干季向湿季(6月—8月)表现为升高趋势;而在湿季向干季(8月—10月)则表现为降低趋势。从变化幅度看,以表层土壤(0 ~ 20 cm)变化更为显著。干季强烈蒸发作用导致地表积盐、湿季地下水位埋藏浅以及苏打碱化土壤通透性能差是造成湿季各碱化参数增大的主要原因。

    • 浙江省嘉兴市郊水稻土酸度比较研究

      2010, 42(4):644-647.

      摘要 (1704) HTML (0) PDF 267.13 K (2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对嘉兴市郊339个水稻土土壤酸度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土耕层酸度由1982年的中性为主降至目前的微酸性为主,各土种之间差异不大。其变酸原因是由于双季稻改种单季稻后,排水落干时间增长,耕层中大量亚铁氧化所引起,而不是施化肥之故。此原因也由灌水种稻后pH值有所升高、水田改种旱作后pH值显著降低所证实。

    • 安徽省宣城市特色烟种植潜力定量评价

      2010, 42(4):648-651.

      摘要 (1425) HTML (0) PDF 289.90 K (3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宣城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利用3S技术和定量方法综合评价了安徽省宣城市种植“焦甜香”型特色烟叶的潜力。结果表明:宣城市总体上适宜种植特色烟且潜力较大,适宜面积3.84万hm2,占土地面积的3.11%,其中,一等、二等、三等适宜面积分别为0.74、1.27和1.83万hm2,但各地区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 江苏省土地资源禀赋度空间变化研究

      2010, 42(4):652-657.

      摘要 (1438) HTML (0) PDF 483.92 K (2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土地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构建了土地资源禀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边形综合指标法对江苏全省各市县土地资源禀赋现状及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土地资源禀赋度差异显著,呈现由南向北先递减后递增的规律,总体上苏南好于苏北好于苏中;②1996—2006十年间各市县土地资源禀赋度总体有所下降;③今后应根据区域特点,采取针对措施,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禀赋度。

    • 甘肃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

      2010, 42(4):658-663.

      摘要 (1403) HTML (0) PDF 423.36 K (2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肃省87个区县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为依据,建立了包括17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甘肃省各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县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差异明显,集约利用、生态和粮食安全因子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土地集约利用分异程度最大。研究结果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甘肃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 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混合营养下番茄生长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2010, 42(4):664-668.

      摘要 (1653) HTML (0) PDF 277.34 K (2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水培条件下,设计了7种试验处理其N源分别为NO3--N、NO3--N +谷氨酸态氮、NO3--N + 苯丙氨酸态氮、NO3--N + 谷氨酸态氮 + 苯丙氨酸态氮、谷氨酸态氮、苯丙氨酸态氮、谷氨酸态氮 + 苯丙氨酸态氮,这些处理中除了N素形态不同外,其N、P、K的含量均相同。研究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了氨基酸态氮和NO3--N混合营养下番茄生长及其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植株光合速率与其地上部C/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番茄地上部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其地上部N/P、C/N、C/P和P/K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和N源为NO3--N的处理相比,氨基酸态氮和NO3--N混合营养促进番茄(地上部和根系)生长,两种氨基酸态氮和NO3--N混合的营养效应好于单一氨基酸态氮和NO3--N混合的营养效应。

    • 新鲜和冻干样品对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影响

      2010, 42(4):669-673.

      摘要 (1527) HTML (0) PDF 333.90 K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新鲜土样和冻干土两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提取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河滨缓冲带 3 种水生植物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用冻干土测定的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与用新鲜土样测定结果密切相关(r = 0.972, p<0.000 1),但 3 种水生植物下,用冻干土测得的 PLFAs 总量、种类及回收率都比新鲜土样大,且从变异系数来看,冻干土测得的 PLFAs 总量的变异系数小于新鲜土样,其数据精确度较高。因此,利用 PLFAs 法分析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时采用冻干土测定更为适合。

    • 噬氨副球菌HPD-2对苯并[a]芘的降解特性及代谢途径初探

      2010, 42(4):674-677.

      摘要 (1194) HTML (0) PDF 604.86 K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溶液培养的方法初步探讨了噬氨副球菌HPD-2对苯并[a]芘(B[a]P)的降解特性及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噬氨副球菌HPD-2对B[a]P的降解率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HPD-2在B[a]P初始浓度分别为5.0、50.0 mg/L的培养液中生长5 天后,B[a]P的降解率分别为66.1% 和 31%。经衍生化后GC-MS鉴定结果发现,8-羧酸-7-羟基芘和双羟基菲为噬氨副球菌HPD-2降解B[a]P的两种主要代谢中间产物。

    • 蓝藻沼肥对土壤的影响

      2010, 42(4):678-680.

      摘要 (1627) HTML (0) PDF 211.99 K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不结球小白菜四季青盆栽实验,设置新鲜蓝藻(T1)、当年蓝藻发酵沼渣沼液(T2)、 前一年蓝藻发酵沼渣沼液(T3)、化学肥料(T4)、空白对照(CK)5个施肥处理,研究了施用蓝藻发酵沼渣沼液对土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2和T3处理土壤全N含量相对处理前土壤(CK0)增加了49.1% 和12.3%;土壤有效P含量相对CK0 增加了52.3% 和11.7%;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CK0增加了33.3% 和14.1%;土壤pH分别减少了0.16和0.23个单位,均有显著差异,同时植株产量和株高相对空白对照(CK)有显著提高。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