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43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研究初报

      2011, 43(4):505-514.

      摘要 (1994) HTML (0) PDF 402.69 K (3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土壤样品的室内培养,运用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对我国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分解均呈现前期分解快速和后期分解缓慢的特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平衡点大概为2个月,之后的日均分解量变化非常小。我国东部4种地带性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不同种植方式农田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菜园>水田>旱地>果园。6个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2.31 ~ 81.93 g/kg;活性碳含量范围为0.09 ~1.04 g/kg;缓效性碳含量范围为0.90 ~ 33.39 g/kg;惰效性碳含量范围0.92 ~ 47.85 g/kg。

    •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1, 43(4):515-524.

      摘要 (3111) HTML (0) PDF 362.26 K (3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 7 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地形和土壤特征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内天然次生林和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为丰富,其次分别为灌丛和人工林,农田最低;0 ~ 40 cm 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杨桦林>草地>辽东栎林>灌丛>落叶松林>油松林>农田;②除草地外,其他 6 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 0 ~ 10 cm 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且降幅较大;而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 0 ~ 20 cm 范围内随剖面的延伸略有增加,20 cm 以后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各土层之间的变化幅度均较小;③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与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土壤体积质量和土壤 pH 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坡度之间存在很弱的正相关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素随土壤深度不同而不同,其中 0 ~ 1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土壤全氮含量、土壤体积质量和土壤 pH 值,而 10 ~ 20 cm 土层为土壤全氮含量、土壤体积质量和坡度,20 ~ 40 cm 土层则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年降水量;④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草地和农田均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年平均温度,落叶松林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油松林为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 pH 值,杨桦林和辽东栎林均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体积质量,灌丛则为土壤 pH 值。

    • 张家界旱地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2011, 43(4):525-528.

      摘要 (1661) HTML (0) PDF 221.29 K (2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壤养分测试、吸附试验和温网室生物盆栽试验相结合的诊断程序,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张家界市桑植县3种旱地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系统诊断。结果表明:张家界市旱地土壤中有效Ca、Fe、Mn 和B含量普遍丰富,且对P素养分的吸附能力强;生物盆栽试验中3种供试土壤上缺N、缺P、缺S分别使高粱生物量平均减少79%、41%、33%。由此,N、P、S分别是张家界旱地土壤中普遍存在的第一、二、三养分限制因子。

    • 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对水稻土碳氮矿化的影响

      2011, 43(4):529-533.

      摘要 (1604) HTML (0) PDF 233.94 K (3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对水稻土?C、N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增加了土壤?C?矿化量,但降低了可矿化?C?在土壤有机?C?中的比例。长期施用化肥能够增加土壤?N?矿化量,而且增加了可矿化?N?在土壤全?N?中的比例,但配施秸秆不能继续增加?N?矿化量。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但微生物量在土壤中的比例变化不大。

    • 施氮量和时期运筹对超级杂交稻植株氮含量与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

      2011, 43(4):534-541.

      摘要 (1416) HTML (0) PDF 332.09 K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当前长江中下游稻区具有代表性的高产超级稻品种Y两优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施N量与施N时期分配的田间试验,研究施N对超级稻植株N含量与籽粒产量的影响,从而明确超级稻高产的穗肥N施用量和比例。结果表明:随着施N量的增加,超级稻茎叶和籽粒N含量均呈线性升高,而且施N量对生殖生长阶段茎叶N含量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总施N量相比,穗肥N对生殖生长阶段各时期茎叶N含量的影响斜率要高1.88、1.02、1.86和2.28倍,而对成熟期籽粒N含量的影响斜率要高3.59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的茎叶N含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线性相关,而成熟期茎叶和籽粒N均与籽粒产量表现为二次抛物线关系;通过模拟方程和不同施N比例处理的叶片外观特征均推算出超级杂交稻达到最高产量的穗肥N用量为59.0 kg/hm2,占总施肥量32.8%。对4个时期施N比例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处理籽粒产量与由方程计算的最高产量接近,10-50-25-15处理的籽粒产量要高1.7%,说明合理分配部分N作为粒肥更有利于提高超级杂交稻产量。超级杂交稻合理穗肥(和粒肥)N有利于优化成熟期茎叶和籽粒N含量,从而构建超级稻最大库容量,使其达到最高产量水平。

    • 不同施氮量对大棚莴苣根系形态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1, 43(4):542-547.

      摘要 (1601) HTML (0) PDF 259.64 K (2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大棚栽培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莴苣根系形态特征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对莴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氮相比,减氮40% 处理对莴苣根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根表面积和体积以及总根长显著增加;但氮肥对莴苣根增粗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减氮40% 处理下的莴苣产量和Vc含量最高。莴苣茎硝酸盐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农民习惯施氮处理下,莴苣茎硝酸盐含量最高,达到1 291.9 mg/kg,已超过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根茎类蔬菜的安全标准。

    • 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根系吸收能力的影响

      2011, 43(4):548-553.

      摘要 (1408) HTML (0) PDF 276.54 K (2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高氮(135 kg/hm2)和中氮(105 kg/hm2)水平下,研究了穗肥比例对寒地水稻根系吸收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氮水平下,穗肥比例为15% 的处理各个时期伤流量和根系含糖量均最低,中氮水平下穗肥比例为35% 的处理伤流量和根系含糖量均最高。相同氮量条件下,随着穗肥比例增加根系伤流量增加,幼穗分化期增加均达到了5% 的显著水平;中氮条件下,前氮后移使幼穗分化期和抽穗后20天的根系含糖量显著提高了14.0% 和35.1%(p<0.05)。穗肥比例由15% 增加到35%,水稻吸氮量增加了11.1% ~ 15.6%,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了20% ~ 43%,农学利用率提高了37.5% ~ 38.5%,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2.6% ~ 20.8%,水稻产量提高了12.3% ~ 12.7%,且均达到了5% 的显著水平。以上结果表明,前氮后移促进了水稻碳氮代谢的协调,增加了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水稻根系吸氮能力,增加了氮素积累量,因此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产量。

    • 酸性条件下氮素形态对西红柿根系释放羟基的影响

      2011, 43(4):554-557.

      摘要 (1228) HTML (0) PDF 284.63 K (2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发酸化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本文用水培实验和电位滴定方法研究了酸性条件下氮素形态对西红柿根系释放羟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4.0、NO3-/NH4+ 比为15:1、5:1、1:1和1:5的营养液中,由于西红柿对NO3--N的偏好吸收导致根系释放羟基,培养液pH升高。培养1周后4个NO3-/NH4+ 比培养液pH分别升高了1.60、1.15、0.57和0.29,与西红柿对NO3--N的吸收量和羟基释放量的大小一致。当西红柿生长在初始pH为5.0营养液中时,仅NO3-/NH4+ 比为15:1和5:1体系中西红柿根系释放羟基,导致培养液pH升高;在NO3-/NH4+ 比为1:1和1:5体系中西红柿根系释放质子,导致培养液pH降低。初始pH5.0条件下西红柿吸收的NO3--N低于初始pH4.0条件下的,其根系释放的羟基量也低于pH4.0体系中的。这些结果说明低pH条件有利于西红柿对NO3--N的吸收,西红柿根系也会释放更多的羟基。因此可以根据西红柿在强酸性条件下对NO3--N的偏好吸收和根系释放羟基的特点对酸化土壤进行生物修复。

    • 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的氮磷利用差异分析

      2011, 43(4):558-564.

      摘要 (1366) HTML (0) PDF 253.58 K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9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氮、磷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冬小麦品种的籽粒和地上部吸氮量、吸磷量、氮磷收获指数、氮磷效率均存在明显差异。随养分投入水平的提高,不同产量水平品种的籽粒和地上部吸氮量、吸磷量均提高,高产品种随养分投入增加而提高的敏感程度高于中产和低产品种。氮磷收获指数随养分投入水平的提高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低养分投入水平下,高产品种的氮肥回收率和偏生产力分别较低产品种高222%和49%;磷肥回收率和偏生产力分别较低产品种高766% 和49%,高投入降低了各产量水平品种的偏生产力。

    • 用于防控菜地排水中氮磷污染的缓冲带技术初探

      2011, 43(4):565-569.

      摘要 (1390) HTML (0) PDF 270.23 K (2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湖地区菜地复种指数高、施肥量大,其排水中N、P浓度较高,容易造成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针对这一问题,在野外构建了不同宽度的缓冲带,分别研究了缓冲带适宜种植的植物以及缓冲带不同宽度条件下对菜地排水中各形态N、P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与水稻、空心菜相比,狗牙根更适合作为缓冲带植物;随着缓冲带宽度的增加,缓冲带对菜地排水中各形态N、P的拦截效率在逐渐增加,但其拦截效率的增幅却在逐渐降低,综合考虑N、P拦截所应达到的效果指标和节约用地的原则,缓冲带的最佳宽度应设置为1.5 m,此时缓冲带对溶解态N、P的处理效率分别为30.3% 和54.9%,对颗粒态N和P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91.2% 和94.4%,对总N(颗粒态 + 溶解态)和总P(颗粒态 + 溶解态)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56.1% 和 85.9%,缓冲带宽度为1.5 m时菜地和缓冲带面积之比为100:11。

    • 张掖市加工型马铃薯氮磷钾最佳施用量的研究

      2011, 43(4):570-575.

      摘要 (1276) HTML (0) PDF 226.13 K (2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回归统计分析,张掖市加工型马铃薯N素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为0.100 t/hm2,N素最佳施用量时的理论产量为42.89 t/hm2。P素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为0.076 t/hm2,P素最佳施用量时的理论产量为40.98 t/hm2。K素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为0.198 t/hm2,K素最佳施用量时的理论产量为43.58 t/hm2。经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加工型马铃薯产量随N、P、K素用量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量、边际产值、边际利润、肥料贡献率则随N、P、K用量增加而递减,此趋势符合报酬递减律。

    • 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2011, 43(4):576-583.

      摘要 (1735) HTML (0) PDF 332.68 K (3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农业部衡阳红壤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基地长期冬种绿肥稻田为平台,研究了双季稻种植区长期冬种绿肥下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与土壤质量的关系,阐明了长期冬种绿肥翻压下土壤健康的微生物指标功能。研究分析了 26 年冬种不同绿肥的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学参数之间的差异及其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长期冬种绿肥翻压处理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土壤呼吸、脲酶、转化酶和脱氢酶活性都有所提高,代谢熵(qCO2)降低,以长期冬种紫云英翻压处理效果最明显。微生物种群数量、SMBC、脲酶、脱氢酶与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速效氮(AN)、缓效钾(SLK)和速效钾(AK)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TOC,TN,AN,SLK,AK,微生物种群数量,脲酶、转化酶、脱氢酶活性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长期冬种绿肥翻压能明显地改善红壤性水稻土的微生物特性与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 乙炔抑制方式对潮土硝化和矿化作用的影响

      2011, 43(4):584-589.

      摘要 (1576) HTML (0) PDF 234.53 K (2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 和温度28?C的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乙炔的不同抑制方式(短时前期暴露/连续灌注法)对潮土硝化、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14天灌注10 ml/L 或100 ml/L 浓度乙炔完全抑制了供试潮土的硝化作用,而将土样短时前期暴露于乙炔12 h后驱散乙炔,仅能保持48 h的抑制效果,驱散乙炔后第3天土样的硝化作用开始恢复,培养结束时土样的硝化率仍可达到99%。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培养结束时,加入乙炔的4个施N处理其净矿化量为负值,乙炔连续抑制方式下土样净矿化量低于乙炔短时前期暴露方式下土壤的净矿化量。因此,采用乙炔抑制技术进行研究时应当考察所采集的供试土壤在乙炔抑制方式下的硝化活性恢复速率和矿化过程,以保证相关试验方法设计的合理性。对培养期较长的试验,采用连续灌注乙炔,并将通风时间控制在硝化活性恢复点以前的方式是区分硝化类型较为适用的实验室方法。

    • 发酵牛粪对苏丹草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及磷吸收效率的影响

      2011, 43(4):590-594.

      摘要 (1249) HTML (0) PDF 252.12 K (2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接种苏格兰球囊霉(Glomus caledonium)条件下添加不同比例发酵牛粪(0.33%、0.50% 和1.00%)对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率、土壤孢子密度、植株生物量与根冠比及根系磷(P)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处理植株地上部生物量趋于下降、根冠比显著提高(p<0.05),在此基础上添加0.33% 或0.50% 发酵牛粪处理土壤孢子密度、植株根系生物量和AM真菌侵染率均趋于升高,根冠比没有明显变化,根系P吸收效率显著提高(p<0.05);添加1.00% 发酵牛粪显著提高土壤孢子密度、植株生物量和根系AM真菌侵染率(p<0.05),根冠比与仅接种AM真菌处理相同,根系P吸收效率则达到仅接种AM真菌处理的1.83倍。结果表明,添加1.00% 发酵牛粪对苏格兰球囊霉扩繁及其宿主植物P吸收均具有突出促进作用。

    • 多氯联苯在紫花苜蓿体内的积累、分布及形态

      2011, 43(4):595-599.

      摘要 (1287) HTML (0) PDF 295.17 K (2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了多氯联苯(PCBs)在植物根、根瘤、地上部中的积累、分布及存在形态。结果表明,PCBs在紫花苜蓿根、根瘤和茎叶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其含量为根瘤>根>茎叶,而积累量则表现为根>茎叶>根瘤,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根系表现为主要富集部位。化学连续提取法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中PCBs可分为根表弱吸着态、根表强吸着态和根内吸收态等3种形态,根系中富集的PCBs约78% 为根表强吸着态,被植物组织紧密吸附;仅2% 左右可以进入根系内部被根吸收(即根内吸收态),且全部为2氯代的PCB8,低氯代PCBs组分更易被植物吸收转运。

    • 三峡库区脐橙生长元素农业地球化学研究

      2011, 43(4):600-604.

      摘要 (1316) HTML (0) PDF 243.59 K (2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福罗斯特脐橙(Citrus.sinensis)体内营养元素(N、P 、K、Ca、Mg、Zn、Mn、Cu、Fe)的分布特征及其农业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大量元素中,树干(枝)Ca含量最高,花器官中K含量最高,根系与叶片中大量元素含量分布基本相同,大量元素在脐橙中的含量分配与土壤中的分配基本一致,均为脐橙强烈摄取元素;微量元素Zn、Mn、Cu为中等摄取元素,Fe为极微弱摄取元素,土壤背景为营养元素的主要控制因素。叶、花、根为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较为富集的器官,而树干、果实对各营养元素的富集程度较弱。该地区土壤具有缺N、少P、富K的特点,因此需合理调整有机、无机肥的比例,提高土壤N、P的供应量。

    • 纳米氧化铜对小麦根系生理生化行为的影响

      2011, 43(4):605-610.

      摘要 (1739) HTML (0) PDF 443.20 K (3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纳米金属材料暴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模拟土壤的琼脂培养方法研究了纳米氧化铜 (CuO NPs)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伸长及相关生理生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根伸长与CuO NPs暴露浓度之间存在指数相关关系,在低浓度 CuO NPs(10 mg/L)暴露下得到一定程度促进,而在高浓度(100 mg/L)下受到强烈抑制。小麦根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CuO NPs暴露浓度的变化趋势与小麦根伸长具有一致性。另外,在1 ~ 100 mg/L 范围内,随着CuO NPs暴露浓度的升高,小麦根内丙二醛(MDA)含量不断增加,但植物蛋白含量急剧降低。以上结果说明CuO NPs对根伸长抑制主要是由于纳米材料暴露造成植物细胞膜氧化损伤,小麦能通过提高根系活力对CuO NPs暴露作出适应性应激响应以减少纳米材料毒性的伤害。

    • 外源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碳酸钙预处理的酸性土壤中活性铝钙镁影响的研究

      2011, 43(4):611-616.

      摘要 (1865) HTML (0) PDF 280.75 K (2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所研究的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中混入CaCO3,研究在pH缓冲体系中外加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Al、Ca和Mg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加CaCO3与否,在pH 4.5的条件下外源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的加入均使土壤可溶性Al显著提高,交换性Al显著下降和交换性Ca显著升高;加入CaCO3的情况下,3种有机酸处理的交换性Mg均显著提高。3种有机酸促进Al溶解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柠檬酸>草酸>苹果酸,这一结果与有机酸和Al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大小一致。另一方面,3种有机酸处理下,CaCO3预处理均引起可溶性Al的显著升高和交换性Al的下降。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有机酸通过络合作用或沉淀作用对可溶性和交换性Al、Ca和Mg均具有绝对的影响优势,CaCO3仅对可溶性和交换性Al、交换性Ca有显著影响,由于实验中pH缓冲体系的控制,这种影响主要通过Al与Ca、Mg的竞争交换作用实现。总体来说,外源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加入使土壤活性Al显著升高,活性Ca、Mg略有升高,有机酸在酸性土壤中的作用需从有机酸溶解阳离子的角度进一步评价。

    • 绰墩遗址古今水稻土黏土矿物特征比较研究

      2011, 43(4):617-622.

      摘要 (1763) HTML (0) PDF 535.91 K (2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江苏绰墩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在剖面不同深度埋藏的距今约6 000年的史前水稻土层、距今约3 000年的商周史前的古水稻土层和现代水稻土层。本研究为了比较古今水稻土黏土矿物特征的差异,以土壤剖面P01(包含史前古水稻土、商周史古水稻土和现代水稻土)与P03(仅含商周时期古水稻土和现代水稻土)为对象,测定其各种形态铁锰氧化物含量和黏粒矿物组成。对绰墩遗址两古水稻土剖面黏土矿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今水稻土全铁含量的差异较小。与6 000年前古非水稻土相比,6 000年前古水稻土剖面出现铁锰和蒙皂石类矿物随水流失的现象。古今水稻土黏土矿物组成都是以水云母和蒙皂石为主,但是古水稻土1.41 nm的过渡性黏粒矿物强度低于现代水稻土。现代土壤和古土壤中黏土矿物的演变规律相似,为水云母→蛭石、绿泥石→蒙皂石。

    • 我国砂姜黑土土种的系统分类归属研究

      2011, 43(4):623-629.

      摘要 (2009) HTML (0) PDF 395.04 K (4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中变性土诊断标准,对我国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区(安徽、河南、江苏和山东)的砂姜黑土所有土种进行了系统分类归属判别。结果表明:总共的54个土种中(安徽、河南、江苏和山东各13、20、6和15个),34个可以划归为变性土(安徽、河南、江苏和山东各7、16、5和6个),合计面积228 万hm2(安徽、河南、江苏和山东各131万、59万、24万和14万hm2);26个砂姜黑土土种可划归为砂姜钙积潮湿变性亚类,8个为钙积潮湿变性土,其余属于雏形土或盐成土。对砂姜黑土的系统分类应该主要依据其黑土层的特性,而砂姜的存在与否只是决定亚类的特征。

    • 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和界线确定研究——以句容大顶山研究区为例

      2011, 43(4):630-636.

      摘要 (1531) HTML (0) PDF 441.86 K (3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借鉴传统的发生分类的土壤调查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与界线确定。土壤类型是通过常规布点法进行主要剖面点位置的设定,并从地形分级和制图精度方面分析确定其数量,对挖掘的土壤剖面利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定名得出。土壤界线则是利用内插法在调查路线上确定土壤类型分界点后,结合遥感图像将不同调查路线相同土壤类型分界点用平滑曲线连接最终确定。研究表明,土壤类型和土壤界线与母质、地形、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景观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在土壤调查中要充分考虑景观因素的影响。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GIS的统筹市域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甘肃天水市为例

      2011, 43(4):637-643.

      摘要 (1517) HTML (0) PDF 632.20 K (4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乡镇为研究单元,从土地利用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土地利用现状和效益等5个方面,建立区域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天水市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空间聚类分析,将天水市分为3大土地利用区。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DEM、坡度、土壤、气温、降雨等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天水市划分为5个管制分区,并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响应——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

      2011, 43(4):644-649.

      摘要 (1523) HTML (0) PDF 299.58 K (2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陇南市2003—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结构定量方法分析,计算出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和生态服务价值,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8年陇南市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增加而优势度降低。林地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大,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结构线性相关。

    • 宁夏红寺堡扬黄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壤改良成效研究

      2011, 43(4):650-656.

      摘要 (1575) HTML (0) PDF 283.85 K (2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分析了利用脱硫废弃物和次生盐渍化土壤专用改良剂对宁夏红寺堡扬黄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施用脱硫废弃物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但改良效果不理想,同时施用脱硫废弃物和专用改良剂后土壤砂粒含量减少,粉粒、黏粒含量普遍增加;土壤体积质量平均增加 5.34%、孔隙度降低 5.61%,土壤pH和全盐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施用脱硫废弃物和专用改良剂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枸杞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施用改良剂Ⅱ的增幅最大,但考虑改良剂原料成本后施用改良剂 II当年最终经济效益最大。相同改良剂秋施改良效果明显优于春施;施用量越大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效果越好,枸杞干果产量和直接经济效益也越高,但最终经济效益以施用量为 11.25 t/hm2 的处理最佳。

    • 丘红壤坡耕地苎麻与花生水土保持效果对比研究

      2011, 43(4):657-661.

      摘要 (1456) HTML (0) PDF 286.66 K (2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径流小区试验,进行了苎麻与花生水土保持效果的对比试验,重点分析降雨量、作物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等农艺性状及冠层截留量与地表径流量的关系。试验从 4 月份作物种植后开始测定,7 月底作物收获结束。结果表明,无论是地表拦蓄径流量,还是泥沙侵蚀量,苎麻处理都优于花生处理;与花生处理相比,苎麻处理的冠层截留量提高了 22.9% ~ 908.3%(p<0.01),土壤入渗率增加了 16.2% ~ 157.7%;红壤坡耕地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呈显著对数或指数负相关。

    • 与Fe(III) 共存的Fe(II) 分光光度法测定

      2011, 43(4):662-668.

      摘要 (1365) HTML (0) PDF 365.65 K (4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Fe(II) 的含量及变化与土壤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关系密切。当与Fe(III) 共存时,Fe(II) 的测定往往受到干扰。本文研究了常用显色剂2,2’-联吡啶和菲洛嗪(Ferrozine)测定土壤Fe(II) 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结果表明,Fe(III) 可与显色剂作用形成络合物,该络合物对Fe(II) 测定所用波段的光线具有吸收作用,从而使Fe(II) 浓度被过高估计。Fe(III) 对Fe(II) 测定的干扰程度与其浓度及所选显色剂有关。当以2,2’-联吡啶为显色剂时,单位浓度Fe(III)(1.0 mg/L)将导致Fe(II) 的测定值比实际值高0.012 mg/L;而当菲洛嗪为显色剂时,单位浓度Fe(III) 引起的Fe(II) 高估值在0.010 ~ 0.032 mg/L之间。F- 能够抑制Fe(III)-显色剂络合物的形成。当F- 的加入量超过Fe(III) 的4倍时,F- 能有效地消除Fe(III) 的干扰。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改进的Fe(II) 分光光度法能够满足土壤及沉积物中Fe(II) 的准确测定。

    • 三种林木凋落叶淋滤液性质及对赤红壤硼锌的影响

      2011, 43(4):669-673.

      摘要 (1310) HTML (0) PDF 239.94 K (1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淋洗方法研究了尾叶桉、藜蒴和湿地松3种林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淋滤液性质及其对赤红壤B、Zn吸附-解吸的影响。每2个月淋洗一次凋落叶,共6次。结果表明,尾叶桉、藜蒴和湿地松凋落叶失重率分别为29.37%、13.37% 和4.68%;3种凋落叶淋滤液均呈酸性,pH值介于5.08 ~ 6.37,其中藜蒴最高,尾叶桉最低;淋滤液电导率,B、Zn浓度均以藜蒴最大,湿地松最小,树种间差异显著(p<0.05);各指标在分解过程中呈先降后回升的趋势。用淋滤液浸提赤红壤时,前3次淋滤液中的B被土壤吸附,平均吸附量尾叶桉(0.821 mg/kg)>藜蒴(0.428 mg/kg)>湿地松(0.394 mg/kg);后3次淋滤液使土壤B解吸,平均解吸量尾叶桉(0.419 mg/kg)>湿地松(0.392 mg/kg)>藜蒴(0.238 mg/kg)。与B不同,土壤从3种凋落叶的各次淋滤液中均吸附Zn,平均吸附量藜蒴(0.522 mg/kg)>尾叶桉(0.391 mg/kg)>湿地松(0.100 mg/kg)。表明3个树种的凋落叶淋滤液性质相似,对B、Zn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但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3种凋落叶分解均能增加赤红壤Zn含量,但无助于提高土壤原有Zn的有效性;对B的影响则因分解期而异。

    • 安徽省池州市植烟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污染风险评价

      2011, 43(4):674-676.

      摘要 (1375) HTML (0) PDF 236.26 K (2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了安徽省池州市现有烟区和潜在烟区的45个典型水田的耕作层土样,分析了其重金属Cd、Hg、As、Pb、Cr、Cu、Zn、Ni、Mn和Se的全量,对照相应标准,计算和分析各类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分级和污染风险分级,结果表明:池州市现有烟区和潜在烟区的土壤尚处于“无污染”和“无污染风险”状态,但有个别点位的Cu已接近轻微污染;As已接近健康低风险;As、Pb、Cr、Zn已接近生态低风险,需要注意防范。

    • 硼砂叶面喷施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

      2011, 43(4):677-680.

      摘要 (1846) HTML (0) PDF 277.65 K (2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克新13”马铃薯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的硼砂叶面喷施,通过测定马铃薯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等指标,研究硼砂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适量的硼砂叶面喷施能有效地提高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促进马铃薯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从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