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43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生物炭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向

      2011, 43(6):857-861.

      摘要 (3030) HTML (0) PDF 233.14 K (16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巴西亚马逊流域考古发现黑土(black earths,或terra preta de indio(葡萄牙语))及研究的深入,认为将生物质炭化还田不仅能藏碳于土,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而且能提高全球粮食安全保障。生物质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高温裂解炭化而成的产物被称为生物炭(biochar)。本文将从生物炭特性;生物炭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生物炭分解和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以及对污染物降解和生物有效性影响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生物炭研究提供参考。

    •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土壤重要有机组分循环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2011, 43(6):862-869.

      摘要 (1369) HTML (0) PDF 352.26 K (4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质包含多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中性糖、氨基糖)、蛋白质(氨基酸)、木质素等,这些组分在土壤中的保留时间从几天到几百万年,在有机质循环过程中的积累和转化动态各有特征,其作用和贡献也有所不同。由于有机质各组分本身在土壤中稳定存在,只有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才能定量研究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循环动态。本文概述了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有机质中的一些重要组分的来源、可利用性和转化动态及其生物标识作用的进展情况,从而深入了解土壤有机质循环转化动态及调控机制。

    • 淡水湖泊河口区磷的输入迁移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2011, 43(6):870-875.

      摘要 (1532) HTML (0) PDF 252.37 K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淡水湖泊河口区P的输入与积累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湖泊中P等营养物质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对湖泊内源P的释放、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湖泊河口区P的输入、迁移的研究较少。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外源P的研究进展,从湖泊外源P的来源、形态特征、迁移转化和对藻类的影响4个方面综述了当前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对湖泊河口区P输入、形态、迁移特征的研究比较清楚,但对影响河口区P的形态、迁移转化等各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对河口区P各种形态与藻类的生长关系的定量研究,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 耕地地力评价可持续研究发展方向探讨

      2011, 43(6):876-882.

      摘要 (1541) HTML (0) PDF 308.76 K (2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参与耕地地力评价的实际经验和众多研究成果,综合西南山地丘陵农业区的特点,分析了该项研究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及原因,探讨了当前该项研究工作的不足,提出以下可持续研究发展方向:首先,可以在参评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以气候和地势为依据,将研究大区分为几个地力评价亚区,分亚区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水田旱地交错分布区的地力评价工作,尤以西南地区为甚,基于水田旱地实际地块的地力水平及其权重的差异性,建议最好能够分开进行评价。再者,可以注重评价单元赋值的过程中插值方法的选择,可在对采集数据全局认识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的点面赋值方法。此外,在地力评价工作过程中,注意每一细节的完成,因为这些细节的处理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结构化调整。

    • 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变异及其矿化特性的影响

      2011, 43(6):883-890.

      摘要 (1531) HTML (0) PDF 411.84 K (3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始于1990年的湖南桃园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分布,有机碳密度和变异幅度,以及有机碳矿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使红壤稻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秸秆还田对有机质的累积作用明显优于仅施化肥处理。施肥或秸秆还田使0 ~ 25 cm和0 ~ 5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均明显提高,且有机碳变异幅度也明显增大。0 ~ 10 cm表层土壤δ13C值与对照的差异最大,而施化肥或秸秆还田处理之间的差异不大。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在培养初期的矿化速率较大,并在1 ~ 3周内迅速降低且逐渐达到稳定状态。秸秆还田使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提高较明显,各处理的平均矿化速率为CO2 47.75 ~ 31.16 ml/(kg·d),稳定矿化速率为CO2 40 ~ 60 ml/(kg·d),12周培养期内累积矿化量大小为CK+C>NP+C>N+C>NPK+C>NP>NPK>N>NK>CK。长期施化肥和秸秆还田,均使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提高,而秸秆还田作用更明显。因此,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作为土壤有机碳累积的途径,有利于提高红壤水稻土的养分供应能力,并且能够维持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缓冲性和长期稳定性。

    • 不同时期典型塿土剖面肥力特征与耕层肥力指数比较分析

      2011, 43(6):891-896.

      摘要 (1254) HTML (0) PDF 355.09 K (2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历史典型剖面土样及资料,采用原位采样及相同测定方法研究30年来不同时期塿土剖面的肥力特征及演变。结果表明:30年来塿土耕层的综合肥力水平在不断提高,耕层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40.7%,由四级水平提高到三级水平;碱解氮含量增加56.1%,由五级水平提高到四级水平;全磷含量增加44.5%,由三级水平提高到一级水平;速效磷含量增加204.0%,由四级水平提高到二级水平;速效钾含量累积57.6 mg/kg,由三级水平提高到二级水平;有机质含量由12.42 g/kg增加到 18.98 g/kg,但还一直处于四级水平。由此,提出该区土壤培肥的对策是控磷、控钾,增氮、增施有机肥。

    • 马龙县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适宜性评价

      2011, 43(6):897-902.

      摘要 (1314) HTML (0) PDF 350.15 K (2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GPS定位技术,在马龙县进行大规模的植烟土壤取样,对区域内植烟土壤养分状况的总体特征、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植烟土壤养分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龙县植烟土壤pH、有机质、有效S和水溶性Cl含量适宜,全N和碱解N含量偏高,速效P、速效K、有效Ca、有效Mg、有效Cu、有效Fe、有效Mo和有效Mn含量丰富,有效Zn含量中等,全P、全K和有效B含量偏低;区域内植烟土壤养分指标均表现为各向异性分布,其中有效Ca、pH、水溶性Cl、有效B和速效K等5项养分的空间变异主要受随机因子影响,其他养分指标的空间变异同时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影响;马龙县植烟土壤适宜性空间分布图表明,土壤养分适宜性指数为优的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0.19%,为良的区域占19.63%,为一般的区域占59.17%,为中等的区域占21.01%,为差的区域占0%。

    • 不同施氮量对太湖地区新增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2011, 43(6):903-909.

      摘要 (1362) HTML (0) PDF 336.24 K (2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大棚蔬菜不同施N量对土壤NO3--N累积及其土壤电导率、pH和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NO3--N的累积与施N量呈正比,种植两季蔬菜后,农民习惯施N下的土壤NO3--N从35 mg/kg上升到221.35 mg/kg;土壤电导率、pH与NO3--N含量显著相关,其中电导率与NO3--N的关系更为密切,相关系数达到0.832。NO3--N的累积导致蔬菜的产量与品质下降,与莴苣、芹菜施N量分别为312、384 kg/hm2的处理相比,农民习惯施N处理下的莴苣和芹菜产量分别下降了11.8% 和33.9%,Vc含量下降了17% 和36.6%,而硝酸盐含量增加了22.3% 和32%,农民习惯施N处理下的两季蔬菜硝酸盐含量均达到三级污染,可危害人体健康。

    • 施用铵态氮对森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2011, 43(6):910-916.

      摘要 (1363) HTML (0) PDF 335.00 K (2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取自武夷山的红壤、黄壤、黄壤性草甸土分别在对照(CK,N 0 mg/kg)、低氮(LN,N 50 mg/kg)、高氮(HN,N 100 mg/kg)3种氮(N)水平处理下开展培养实验,研究施加NH4+-N对森林土壤N转化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H4+-N可显著(p<0.05)降低土壤NO3--N含量4.5% ~ 25.7%,但LN与HN处理差异不显著,NO3--N降低可能与NO3--N反硝化和异氧还原有关;然而,黄壤性草甸土NO3--N没有降低。与培养前比较,在第56天红壤NO3--N含量显著增加5倍左右;桐木关黄壤增加40% 左右,而黄冈山25 km黄壤仅在CK处理下增加16%,但是黄壤性草甸土显著降低;结果显示LN与HN处理土壤NO3--N含量变化幅度小于CK。与CK相比,LN和HN处理红壤NH4+-N分别显著(p<0.05)升高24.1% ~ 96.5% 和68.7% ~ 114.1%,且随培养进行没有累积,可能与微生物固N有关;桐木关NH4+-N分别升高17.6% ~ 39.6% 和37.6% ~ 95.8%(p<0.05),LN处理黄冈山25 km黄壤NH4+-N只有第7天升高17.8% (p<0.05),HN处理第7、14、28、42天显著升高17.5% ~ 48.6%(p<0.05)。LN处理黄壤性草甸土的NH4+-N在前3周显著降低11.6% ~ 28.5%(p<0.01);HN处理在第7天和14天分别降低10.8%(p<0.01)和7.5%,但是在第28 ~ 56天显著增加17.6% ~ 20.4%(p = 0.002)。随着培养进行,CK处理红壤NH4+-N逐渐降低,桐木关黄壤、黄冈山25 km黄壤和黄壤性草甸土升高;LN和HN处理黄壤和黄壤性草甸土NH4+-N逐渐升高。可见,不同海拔土壤类型对NH4+-N添加响应存在差异。

    • 氮水平和硝态氮比例对烤烟新品种YH05氮肥效应的影响

      2011, 43(6):917-923.

      摘要 (1337) HTML (0) PDF 293.93 K (2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促进烤烟新品种YH05的推广应用,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的施N水平(不施肥、N 5 g/株、N 7 g/株、N 9 g/株)和N素形态比例对YH05的N素吸收利用以及产值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水平、NO3--N比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影响烟株各部位N素的含量,而且对吸收的N素在烟株各部位的分配率也有影响。N水平是影响YH05 N肥农学利用率的主要因素,YH05 N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包括N水平、NO3--N比例以及N水平和NO3--N比例的交互作用。N水平、NO3--N比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YH05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有差异。综合考虑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N肥效应等因素,在试验区域内,确定YH05的最适施N水平为N 7 g/株,NO3--N比例为25%。

    • 填充型烤烟栽培中氮磷钾肥与产量的施肥模型

      2011, 43(6):924-929.

      摘要 (1493) HTML (0) PDF 508.13 K (2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填充型烤烟品种“龙江911”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回归田间试验,建立了 N、P、K 肥与烤烟产量的回归效应模型,并对各因子及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土壤丰缺指标及基础肥力贡献率,建立了东北烤烟的优化施肥方案。结果表明:施 N 量增加,产量提高;K 肥增加,产量先上升后下降;P 肥对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N 和 P、N 和 K、P 和 K 表现出协同促进作用,但是过高的肥量则表现出拮抗作用。通过对 N、P、K 肥与产量的施肥模型综合分析得出:在东北填充型烤烟生产区,建议烟田的基础施肥量,纯 N 为 40.08 ~ 52.49 kg/hm2,P2O5 为 36.19 ~ 62.19 kg/hm2,K2O 为 70.73 ~ 114.41 kg/hm2。

    • 淹水时间对水稻土磷素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2011, 43(6):930-934.

      摘要 (1618) HTML (0) PDF 217.84 K (2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土淹水后土壤中 P 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发生了变化,为掌握淹水时间对这种变化影响的规律,选择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黄泥土为试验样本,在室内进行了不同淹水时间的土壤培育试验,并采用新鲜土壤样品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淹水时间对土壤 P 素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淹水时间主要影响 Fe-P、O-P、Ca10-P 和 Ca8-P 的转化。与淹水前相比,淹水使 Fe-P 和 Ca8-P 增加、O-P 和 Ca10-P 减少,其中,Fe-P 和 Ca8-P 分别于淹水 45 和 15 天后增加最为显著并趋于稳定,此时分别增加了 194 和 9.6 mg/kg(分别占淹水前的 93% 和 73%);O-P 和 Ca10-P 于淹水 15 天后减少最为显著并趋于稳定,此时分别减少了 72 和 20 mg/kg(分别占淹水前的 24% 和 27%);②淹水改变了水稻土 P 素有效性及有效 P 的数量,与淹水前相比,淹水 45 天,水稻土 P 素有效性及有效 P 的数量最高,有效 P 增加了32 mg/kg(占淹水前的 57%)。结论:淹水时间影响着水稻土 P 素形态转化、有效性以及有效 P 的数量,淹水 45 天,水稻土 P 素形态转化数量最大、有效性最高和有效 P 的数量最大。

    • 不同钾肥用量对长春花盛花期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011, 43(6):935-940.

      摘要 (1709) HTML (0) PDF 294.26 K (2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温室土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 K 肥用量对长春花盛花期的生物量、抗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及文多灵、长春质碱、长春碱和长春新碱等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源 KCl 浓度为 100 ~ 400 mg/kg 时可以有效促进长春花的生长,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 KCl 浓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叶绿素含量也逐渐升高,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则显著下降。当外源 KCl 浓度达 800 mg/kg 时,过量的 K 营养供应抑制了长春花的正常生长。400 mg/kg 的施 K 量可最大限度地促进盛花期长春花的正常生长,并显著促进其生物碱的代谢,使得长春花盛花期文多灵、长春质碱、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处理,含量分别达 42.81、37.82、1.88 和 3.1 mg/g。

    •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红壤性水稻土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的影响

      2011, 43(6):941-947.

      摘要 (1249) HTML (0) PDF 302.90 K (2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连续 27 年(1981—2007)施用化肥和稻草对红壤性水稻土非交换性钾释放特征及其动力学的影响。本试验选择了其中 5 个处理: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RS(施氮、磷肥和稻草)和 NPK+RS(施氮、磷、钾肥和稻草)。结果表明,长期施用钾肥和稻草的条件下,各处理土壤中非交换性钾的释放均存在 2 个不同的阶段:即第一阶段(1 ~ 14 h)表现为直线上升阶段,第二阶段(14 ~ 796 h)为缓慢增长阶段。5 个处理中,长期不施钾处理(CK 和 NP)的土壤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较低,分别为 62.22 和 56.12 mg/kg,长期施钾处理(NPK、NP+RS 和 NPK+RS)的土壤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较高,分别为 67.52、64.41 和 75.33 mg/kg。施稻草处理(NPK+RS 和 NP+RS)的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量明显高于相应不施稻草处理(NPK 和NP)的土壤,这可能与长期施用稻草促使土壤矿物钾中的一部分向非交换性钾转化有关。用抛物线扩散、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 Elovich 方程模拟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Elovich 方程能比较好地模拟 5 个处理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动力学。分段直线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的机制。

    • 珠江三角洲典型地区表层农田土壤中多氯联苯残留状况

      2011, 43(6):948-953.

      摘要 (1826) HTML (0) PDF 646.13 K (3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了珠江三角洲典型区域384 个表层农田土壤样品,分析了其中常见6种土壤多氯联苯(PCB28、PCB52、PCB101、PCB138、PCB153与PCB180)的残留状况。研究结果表明:6种多氯联苯总量(Σ6PCBs)的检出率为78.13%,其平均值为0.42 μg/kg。PCB138 的检出率与含量高于其他5种PCBs;土壤中6种多氯联苯的残留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PCB101的检出率最低,仅为10.16%,但其平均值(0.11 μg/kg)较高,主要源于某点位PCB101高达32.44 μg/kg,土壤受到了严重污染。线性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黏粒含量则与PCB52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低氯代的PCBs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高氯代的PCBs呈现典型的点位污染且在点位土壤中其含量显著高于低氯代同系物。

    • 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降解研究

      2011, 43(6):954-960.

      摘要 (1293) HTML (0) PDF 271.50 K (2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环境友好材料竹炭为主要载体,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辅助载体,固定从污泥中分离出的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研究不同固定材料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以及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竹炭对阿特拉津降解菌具有较强的吸附固定能力,且竹炭粒径越小,固定化效果越好。利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交联并加固阿特拉津降解菌,增大了固定化空间,显著增加了降解菌的生物量,并提高了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1% 壳聚糖 + 5% 海藻酸钠 + 竹炭 + 降解菌颗粒对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固定化效果最佳,施用该微生物固定化颗粒28 天后,砂姜黑土及红壤中阿特拉津残留率分别为48.07% 和47.23%。

    • 转基因抗虫棉对茎部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011, 43(6):961-967.

      摘要 (1704) HTML (0) PDF 455.47 K (2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转Bt基因抗虫棉与其母本茎部内生细菌多样性,为评估转基因棉花生物安全性提供基础数据。采用平板培养方法对转基因棉花(中棉30,TC)与其母本(中棉16,CC)茎部内生细菌进行分离与计数,用细菌的通用引物扩增细菌的16S rDNA片段,进行RFLP分析。采用培养方法分离与计数所得的棉花茎部内生菌数量为105 cfu/g;随机挑取100个菌落,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ha I和Ras I 酶切,转基因棉花中棉30(TC)茎部内生细菌酶切后产生10种OTUs,常规棉中棉16(CC)茎部内生细菌经酶切后产生9种OTUs;测序结果表明,中棉30(TC)优势菌属于Microbacterium和Curtobacterium属,中棉16(CC)优势菌为Curtobacterium和Enterobacter属。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30(TC)对茎部内生细菌数量和种类没有造成有害影响。

    • 不同秸秆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及其中碳分布的影响

      2011, 43(6):968-974.

      摘要 (1587) HTML (0) PDF 249.90 K (2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在施用有机物条件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团聚体的水稳性以及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干筛结果表明,不同秸秆施用方式下,蚯蚓接种能显著促进各个处理中>2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且在秸秆混施的处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团聚体含量增加了2.95倍;湿筛结果表明,蚯蚓在不施和混施秸秆的处理中能显著降低土壤黏砂粒含量,即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但是在表施秸秆的处理中显著降低了0.25 ~ 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量,使之分散为黏砂粒。蚯蚓和秸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和水稳性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蚯蚓对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影响极显著,而秸秆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水稳性大团聚体上。在秸秆表施和秸秆混施条件下,接种蚯蚓均显著促进了微团聚体碳含量的增加,分别为相应对照的2.1和1.2倍。蚯蚓作用能显著降低黏砂粒有机碳在全碳中含量,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主要是由于蚯蚓的作用能促进黏砂粒黏结为团聚体。

    • 干旱区三种荒漠植被“肥岛”土壤颗粒变异特征研究

      2011, 43(6):975-980.

      摘要 (1263) HTML (0) PDF 271.23 K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典型调查和统计学方法,对新疆3种典型荒漠植被胡杨、梭梭和柽柳的“肥岛”土壤颗粒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杨“肥岛”土壤颗粒以砂粒和粉粒为主;梭梭“肥岛”颗粒组成以砂粒为主;塔河研究区柽柳“肥岛”的砂粒含量与粉粒含量相当,但远大于黏粒含量;阜康研究区柽柳“肥岛”以粉粒为主。3种植被对砂粒表现出不同的富集作用,并且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颗粒的富集率大都差异不显著。

    • 巢湖低丘山区典型植被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特征研究

      2011, 43(6):981-986.

      摘要 (1451) HTML (0) PDF 278.21 K (2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系统调查了巢湖低丘山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即弃耕地、灌木林、人工马尾松林、草地以及次生马尾松林植被群落学特征、土壤养分状况,并分析了巢湖低丘山区典型植被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弃耕地显示了最高的植物物种数,其次为人工马尾松林和灌木林,草地物种数最低,平均仅为4种。总盖度以草地最高,达到95%,其次为次生马尾松林和灌木林,人工马尾松林总盖度最低。此外,弃耕地显示了最高的生物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其次为灌木林,而草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弃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次生马尾松林表层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与有效氮高于灌木林与草地,显示了较明显的土壤养分随植被演替过程的积累效应。相关分析表明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养分状况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这一地区植被恢复处于演替发展阶段。

    • 水耕年限对黄棕壤发育的水稻土的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2011, 43(6):987-992.

      摘要 (1501) HTML (0) PDF 298.82 K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采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园的旱地黄棕壤(对照)和由黄棕壤发育水耕20年和60年的水稻土,研究了土壤黏粒和粉粒的矿物组成,胶体和土体的化学性质随水耕年限的变化。粉粒的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3种供试土壤发育母质相似,胶体的矿物组成随水耕年限的变化不大。动电电位和表面负电荷的测定结果也表明,胶体表面化学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随水耕年限增加,土壤黏粒含量降低,导致土体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土壤CEC和结构电荷量随水耕年限增加显著减少。

    • 草萘胺在五种土壤及其胶体上的吸附行为

      2011, 43(6):993-997.

      摘要 (1412) HTML (0) PDF 271.89 K (3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胶体是土壤中颗粒最细小的部分,由于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吸附容量,是环境中污染物的重要吸附剂,直接影响到污染物的归趋和生物有效性。本文采用批次吸附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农药草萘胺在黄棕壤等5种土壤及土壤胶体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草萘胺在供试土壤及胶体上的吸附均能很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与本体土壤相比,土壤胶体对草萘胺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常数Kf值在946 ~ 2 679之间,是其对应土壤Kf值的135 ~ 414倍,5种胶体对草萘胺吸附容量大小顺序为:草甸黑土胶体>黄泥土胶体>潮土胶体>黄棕壤胶体>红壤胶体;对吸附常数Kf与胶体的理化性质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和显著性分析表明,草萘胺的吸附容量与胶体中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 不同尺度下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的指示克里格评价

      2011, 43(6):998-1003.

      摘要 (1425) HTML (0) PDF 371.79 K (2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黄淮海平原盐渍土改良区存在的土壤盐渍障碍问题,以该区域典型县域禹城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 GIS和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的指示克立格法,对县级和镇级两个采样尺度下 0 ~ 20 cm 耕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土壤盐分满足一定条件的概率分布图。结果表明,两个采样尺度下土壤盐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且都存在特异值,但采用指示克里格方法可以获得较为稳健的变异函数;受结构性因素与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盐分的指示半方差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块金值/基台值减小,变程增加,说明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自相关性增强,结构性因素影响增强,随机因素影响减弱;随着研究尺度的减小,盐渍化风险增大。

    • 滨海盐土暗管排水降渍脱盐效果研究

      2011, 43(6):1004-1008.

      摘要 (1352) HTML (0) PDF 275.41 K (2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江苏省滨海盐土按不同埋深和间距埋设地下暗管,其降渍、脱盐作用主要表现在丰水期(7—9月)内,在试验区范围内,10 m间距暗管的降渍效果最显著,10 m和15 m间距暗管的脱盐效果相差不明显;在较小间距(10 m)时,1.4 m埋深暗管的降渍效果优于1.2 m埋深,埋设间距≥15 m后,埋深对暗管降渍效果无明显影响,而在所有埋设间距处理中,1.4 m埋深暗管的脱盐效果都优于1.2 m埋深。综合比较分析各相关试验结果,并考虑暗管埋设的初期投资和后期维护成本,推荐间距15 m、埋深1.4 m为江苏滨海盐土降渍脱盐的地下暗管工程最佳布设参数。

    • 一种土壤盐分传感器的敏感场分析及其校正研究

      2011, 43(6):1009-1014.

      摘要 (1326) HTML (0) PDF 468.07 K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基本理论出发,计算了一种新型探针式四电极外部电势的理论分布,通过对敏感场分析得出了该四电极的敏感响应范围为径向直径约 1.5 倍电流电极间距的椭球体。通过研究土壤表观电导率(ECa)、土壤盐分(EC1:5)和土壤质量含水率(θ)之间的关系,利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获得了精度较高的 ECa-EC1:5- 校正模型,为土壤盐渍化调查和监测提供了便捷有效且费用低廉的方法。

    • 甘蔗渣微波辅助定向裂解制备糠醛联产土壤改良剂研究

      2011, 43(6):1015-1020.

      摘要 (1258) HTML (0) PDF 736.57 K (2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蔗渣的综合利用效率,采用催化剂定向的蔗渣微波辅助裂解技术,系统探讨了影响糠醛得率的工艺参数,以及裂解残余生物焦经过中和后作为土壤改良剂的使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微波裂解功率为900 W,添加蔗渣干重的10% 的磷酸,1% 的硫酸,100% 的红壤黏粒时,糠醛的得率最高,为蔗渣干重的4.5%,该处理生物焦具有多孔性,经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存在有机磷酸酯键和Si-C共价键,表明裂解过程中形成有机无机复合物。生物焦经中和后,对于红壤的改土增产效果显著:盆栽大豆出苗率、株高、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瘤数量、单株结荚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3.3%、24.3%、115%、60%、326% 和267%。盆栽白菜抗旱存苗率、株高、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重分别比对照提高2.3、0.36、12.3、6.8和5.5倍。

    • 基于功能区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2011, 43(6):1021-1027.

      摘要 (1363) HTML (0) PDF 330.70 K (2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西宁市市区2008年建设用地数据为依据,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以样本片区作为功能区的代表,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出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总体处于适度利用水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面积为542.13 hm2,适度利用面积为5 546.56 hm2,低度利用面积为2 094.99 hm2;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主要集中在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上。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