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44(1):1-9.
摘要:作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有利于科研成果的综合集成、作物种植管理决策的现代化和辅助国家决策,是农业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一个完整的作物模型一般包括作物生长模块、水分运动模块与氮素迁移转化模块。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文对上述3个模块的发展历程以及应用比较广泛、综合性比较强的几个模型进行综述,对比各自的优缺点,指出了作物模型今后的发展方向。
2012, 44(1):10-16.
摘要:土壤水力学性质的空间变异对于区域土壤水分溶质循环模拟研究至关重要。基于Markov链的条件模拟是一种能融合多源信息技术的地统计学模拟方法,与传统插值法和基于变异函数的条件模拟相比有诸多优势。目前,该方法在土壤水力学性质空间变异性领域的研究并未全面展开。实现区域土壤水力学模型参数的随机模拟,对于实现区域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的随机模拟,分析土壤水力学性质空间变异性对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模拟结果的影响,特别是参数采样点变化对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结果影响的不确定性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综述基于Markov链的地统计学模拟在土壤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区域模拟中面临的参数获取难题提供帮助,为区域农业生产管理,水分高效利用,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12, 44(1):17-22.
摘要:石质土壤中含有大量砾石,大量砾石的存在会影响土壤理化特性和水力特性。土壤中砾石含量的研究会影响土石介质的生产力评估、水文及风化过程的研究水平。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土壤中砾石含量的现有测定方法,对环刀取样法、挖坑法、Viro插钎法,γ射线法、探地雷达及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讨论。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砾石含量测定方法。土壤中砾石含量的测定应该引起国内相关研究的重视,为土壤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并为土壤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2012, 44(1):23-29.
摘要:应用 15N 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 3个氮肥水平(0、150 和 240 kg/hm2 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 40%︰30%︰30%(A)和 30%︰20%︰50%(B)),共 5 个处理,依次记作 N0、N150A、N150B、N240A、N240B。结果表明, 在 0 ~ 240 kg/hm2 范围内,提高氮肥水平,显著增加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以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成熟期高氮处理(240 kg/hm2)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多,分别为 110.25、65.91、32.69 kg/hm2,而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下降,氮素损失率增加。在相同的氮肥水平下,采用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为 30%︰20%︰50% 时,水稻吸收的肥料氮数量显著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提高,氮素损失率降低。适量施氮并增加穗粒肥的施氮比例,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 240 kg/hm2及基肥:蘖肥:穗粒肥为 30%︰20%︰50% 的施氮处理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2012, 44(1):30-35.
摘要:利用布置在沿淮地区的两处田间试验,通过设计单施化肥(F)、单施化肥基础上加施秸秆(SF)、单施化肥基础上加施秸秆和腐秆剂(SFD)、单施化肥基础上减施20% 磷钾肥(按P2O5和K2O计)后加施秸秆和腐秆剂(SF4/5D)和不施肥对照(CK)5个处理,研究秸秆促腐还田对沿淮中低产田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小麦产量规律在水稻土上为SFD>SF>F>SF4/5D>CK,其中SFD较F有显著差异(P<0.05),在砂姜黑土上为SF>F>SFD>SF4/5D>CK,其中SF与F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水稻土上以SFD处理最高,在砂姜黑土上以SF处理最高,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在水稻土上以SFD最高,与F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砂姜黑土上以SF最高,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种土壤上处理SF4/5D与处理F相比,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在腐秆剂品种选择恰当的条件下,秸秆与化肥配施并添加腐秆剂的秸秆促腐还田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当季产量,即使在单施化肥基础上减施20% 磷钾肥(按P2O5和K2O计),也不会影响该处理的培肥和增产效果。
王 军,柯油松,谢玉华,陈伟贤,陈雨峰,郑凤霞,魏 彬,徐胜光
2012, 44(1):36-41.
摘要:2009 年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广东南雄烟区探讨了高基肥比例条件下(无机肥料 N 基追比为 7:3)施 N 量对覆膜种植烤烟 N 素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饼肥和猪粪(N = 64.50 kg/hm2,其中饼肥 N 42.00%,不施用无机肥料 N)有较强的持续供 N 能力,在烤烟移栽后 30 ~ 75 天使烟株根际土壤 NO3--N 浓度仍能维持在 550.00 mg/kg 以上;②在基施饼肥和猪粪(N = 64.50 kg/hm2)的基础上,增施 48 ~ 168 kg/hm2 的无机 N 肥可显著提高烤烟移栽后 75 天前烟株根际土壤NO3--N 含量,但在移栽 75 天后烟株根际土壤 NO3--N 积累效应不显著;③试验无机肥料供 N 范围内(48 ~ 168 kg/hm2),施 N量对烤烟产量、产值、等级结构和内在化学品质无显著影响,但 48 kg/hm2 的施 N 量处理其 N 肥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极显著高于108 kg/hm2 和 168 kg/hm2 处理;④在广东南雄烟区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基施 64.50 kg/hm2 有机 N、配施 48 kg/hm2 无机 N(基追比为7:3)可有效满足烤烟 N 素营养需求,提高 N 肥利用率和烟农的经济效应。
2012, 44(1):42-49.
摘要: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衡量黑土肥力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基于土壤学专业知识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连接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研究了黑龙江省海伦市1981、2000和2008年3个时期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1—2008年,海伦市有超过60% 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有机质的下降主要发生前20年(1981—2000),且降幅较大,超过15 g/kg,而近10年(2000—2008)耕地土壤有机质的下降幅度和下降区的面积均有所减小;但近10年(2000—2008)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下降问题依然严重,中部和西南部累计有超过70%的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全氮降幅超过0.50 g/kg区域约占耕地面积的38%。
2012, 44(1):50-54.
摘要:2007—2009 年度在海门市进行了油菜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海门市油菜产量与氮、磷、钾肥用量之间呈三元二次回归效应关系,2007—2008年度和2008—2009年度试验点综合肥料效应方程分别为:y2007-2008 = 98.220 + 4.876N - 0.231N2 + 13.399P - 1.748P2 + 6.346K - 0.621K2 + 0.377NP + 0.126NK + 0.090PK和y2008-2009 = 110.352 + 7.636N - 0.311N2 + 7.178P - 0.929P2 + 3.923K - 0.550K2 + 0.152NP + 0.175NK + 0.173PK。平均每千克养分增产油菜籽分别为:N 5.36 kg,P2O5 7.78 kg,K2O 4.14 kg;N + P2O5 3.74 kg,N + K2O 2.83 kg,P2O5 + K2O 2.18 kg,N + P2O5 + K2O 3.85 kg。
2012, 44(1):55-61.
摘要:采用盐酸和煅烧 2 种方法对苏州高岭土进行了改性,分析其对模拟含磷废水中磷的吸附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继而进行了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酸、热改性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高岭土对模拟废水中磷的吸附净化能力,尤以 9% 酸改性和 500℃ 煅烧效果最为明显。在处理 25 ml 浓度为 20 mg/L 的模拟含磷废水中,高岭土投加量为 2%(重量比)时,经 9% 酸改性高岭土对磷去除率达 81.8%,较天然高岭土提高了 44.6%。在处理 50 ml 浓度为 20 mg/L的模拟含磷废水时,经 500℃ 煅烧改性高岭土对磷的去除率高达 99.5%,残留溶液中磷浓度仅为 0.10 mg/L,达到我国相应排放标准。酸改性可通过改变高岭土的吸附活性点位来提高其对磷的吸附净化性能,而煅烧通过活化高岭石中的铝而提高其对磷的吸附净化性能。天然、9% 酸改性及 500℃ 煅烧高岭土磷吸附等温线均符合 Freundilch 和 Langmuir 方程,皆达极显著水平(P<0.01)。天然、9% 酸改性及 500℃ 煅烧高岭土对磷的动力学吸附特征一致,皆与准二级方程拟合最佳,达极显著水平(P<0.01)。500℃ 煅烧高岭土对磷的饱和吸附量最大,在净化含磷废水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2, 44(1):62-66.
摘要:本研究通过室内恒温恒湿控制试验,研究添加黑炭、秸秆在分解过程中对土壤抗破碎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等土壤生物、物理特征的影响。黑炭是在400℃ 缺氧状态下水稻秸秆焚烧而制成的。实验包括不添加任何物料的对照(CK)、添加黑炭(BC)、黑炭+氮磷钾肥(BC+NPK)、秸秆(Straw)、秸秆+氮磷钾肥(Straw+NPK)等5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55天恒温(25℃)恒湿(田间持水量的40%)培养,黑炭分解速度很慢,通过换算,其周转周期约为1 400年,而秸秆周转周期仅为7年,配施氮磷钾能加速黑炭和秸秆的分解。添加黑炭没有提高土壤抗破碎能力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P>0.05),而秸秆则相反(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黑炭不能像其他有机物料一样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结构稳定性。
潘福霞,李小坤,鲁剑巍,鲁君明,刘 威,魏云霞,耿明建,曹卫东
2012, 44(1):67-72.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自2009年9月25日—11月6日共7个播种时期,研究不同播期对紫云英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的密度、株高、单株复叶数、表观叶面积和单株重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鲜草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降低,9月25日播种的鲜草产量最高,达31 833 kg/hm2,种子产量则以10月2日播种的最高,为227 kg/hm2。地上部N、P、K、Cu含量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10月30日之后播种处理的Fe、Mn含量则显著增加,而不同播期对Ca、Mg、Zn含量无影响。各养分积累量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研究表明,播期显著影响紫云英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本试验条件下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期间播种。
2012, 44(1):73-77.
摘要:以资阳市长期定位试验(10年)小区土壤为材料,研究了种植香根草植物篱、紫穗槐植物篱处理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土壤氨化强度、亚硝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强度、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香根草和紫穗槐植物篱处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土壤增加了63.43% 和36.63%,47.87% 和71.89%,74.60% 和43.65%;SMBC和SMBN分别增加了90.02% 和83.32%,24.97% 和45.04%;土壤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45.20% 和61.86%,26.68% 和38.95%;土壤氨化作用强度分别增加了73.28% 和75.65%,而土壤硝化和亚硝化强度则分别降低了26.97% 和52.96%,6.46% 和22.19%。植物篱处理能够较好地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SMBC和SMBN,提高土壤氮素和磷素的利用效率。
2012, 44(1):78-83.
摘要:通过营养调控防治连作病害是近年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微生物培养方法和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下草莓抗病能力、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模式I和II可以促进草莓生长,并有效地控制草莓枯萎病;优化施肥模式I提高了草莓连作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真菌比例;Biolog结果显示在短期内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的影响有限;PCA分析表明,优化施肥模式I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与当地习惯施肥模式明显不同。综合考虑控病效果及施肥量,优化施肥模式I是更为经济有效的施肥模式。
2012, 44(1):84-89.
摘要:试验选择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上的主要农田土壤:寒温带黑龙江海伦的黏化湿润均腐土(黑土)、暖温带河南封丘的淡色潮润雏形土(潮土)和中亚热带江西鹰潭的黏化湿润富铁土(红壤),在海伦、封丘和鹰潭3个生态试验站建立土壤置换试验,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水热条件和土壤类型对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暖温带气候条件下土壤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高于中温带和中亚热带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变化顺序为黑土>潮土>红壤;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顺序均为抽雄期>收获后>种植前;施用化肥提高了土壤中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水量和pH值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重要环境因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是决定土壤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主要因子,水热条件对其直接作用并不明显,但水热、施肥、土壤类型对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2012, 44(1):90-94.
摘要: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新疆库尔勒市包头湖农场土地开发后土壤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开发后种植区的土壤有机质和盐分降低,有效磷含量增加,碱解氮含量变化不大;尤其是土地开发后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明显。土壤盐分与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钾的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土地开发后需增施有机肥,补充钾肥,并尽可能不撂荒。
2012, 44(1):95-100.
摘要:于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在江苏洋口港围垦区裸露台田上分层采集土样,对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地0 ~ 50 cm土壤pH在 8.0以上。土壤盐分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增加,0 ~ 50 cm各土层的年平均盐分分别为2.30、2.84、4.76、6.19、8.60 g/kg。此外,土壤盐分随着取样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土壤盐分的月动态变化表明,试验地在1—6月属于积盐期,而7—9月属于脱盐期。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体积质量和机械组成是影响土壤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2, 44(1):101-106.
摘要:利用尼龙网袋法分析了假木豆、尖叶木兰、铺地木兰、圆叶绒毛山蚂蝗、马占相思、圆叶舞草、合萌和密子豆8种热带绿肥施入砖红壤后,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及pH值变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种类的豆科绿肥均能有效提高土壤的pH值,灰碱含量高的绿肥植物增加pH值效果更好,NH4+-N的变化与土壤pH值的变化趋势一致。
2012, 44(1):107-110.
摘要:通过对昆明西山山原红壤和红色石灰土的pH值和磁化率测试研究发现,山原红壤的 pH值在4.0 ~ 5.8之间,呈酸性,质量磁化率在56 × 10-8 ~ 174 × 10-8 m3/kg之间,pH值与磁化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红色石灰土pH值在6.0 ~ 8.4之间,磁化率为752 × 10-8 ~ 5 056 × 10-8 m3/kg,pH值和磁化率呈负相关关系。该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南地区,土壤pH值和磁化率既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结合前人在其他地区的研究资料,进一步发现,土壤的酸碱环境可能是决定这些关系的重要因素。
2012, 44(1):111-117.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和琼北地区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上发育的时间序列土壤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①同一剖面中表层土壤中石英的风化程度相对较大。②从新成土到铁铝土阶段(0.01 ~ 1.33 Ma),石英颗粒表面风化程度逐渐加深,机械作用形成的特征完全消失。成土时间较长的铁铝土(6.12 Ma)中石英颗粒出现裂解现象。③本研究一方面证实 Darmody 评估方法在研究我国热带地区土壤石英颗粒表面风化程度的可行性,同时也说明在相同母质和环境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中,石英颗粒表面的风化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土壤的相对发育程度。
2012, 44(1):118-125.
摘要:通过振荡吸附平衡试验,研究了蒙脱石、凹凸棒石、竹炭、木炭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行为,讨论了pH 值、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并考察了吸附剂表面的 Zeta 电位变化。结果表明,几种吸附剂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均符合 Freundlich 方程;竹炭、木炭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蒙脱石和凹凸棒石。吸附剂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随着悬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悬液 pH 一定(pH = 6),离子强度为 10-3 mol/L NaNO3 时,蒙脱石、凹凸棒石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分别为 538.30、609.68 mg/kg,当离子强度增加为 10-2 mol/L 时,吸附量分别增至 611.26、731.63 mg/kg;当离子强度由 10-3 增至 10-1 mol/L NaNO3 时,竹炭、木炭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有较多增加。当悬液 pH 在 3 ~ 8 范围时,几种吸附剂表面均带负电荷,其 Zeta 电位值随着 pH 的增加而增加,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悬液离子强度一定时,随着 pH 的增加,吸附阿特拉津后吸附剂表面 Zeta 电位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机理上解析吸附剂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
2012, 44(1):126-132.
摘要:采用水稻抛秧塑盘(434孔)旱育秧方法,研究3株PGPR (Bacillus sp. RBB1、Bacillus sp. WP8和Pseudomonas sp. RBP1)对水稻旱育秧苗素质的作用,比较PGPR不同接种方式及施用壮秧剂对促生效果的差异,以及PGPR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RBP1和WP8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秧苗生长,主要表现在促使秧苗矮壮、增加干物质积累;②PGPR拌土普遍优于浸种方式;③PGPR的有效性受是否与壮秧剂混用的影响,其次是接种方式;④地上部干物重对PGPR不同处理方式较为敏感,是评价促生效果的理想指标;⑤PGPR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十分明显。通过研究,明确WP8和RBP1具有开发成水稻育秧专用微生物肥料的潜力。
2012, 44(1):133-139.
摘要:通过油菜和水稻的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红壤有效磷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测得的土壤有效磷值差异较大,其中以Olsen法测定的有效磷值最小,各方法测得的土壤有效磷值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的相关水平;各方法测得的有效磷值与作物吸磷量和生物量的相关性在旱地土壤上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水田土壤上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以Bray I法测定的值与作物吸磷量及生长相关性最好,建议将Bray I法作为南方酸性土壤的有效磷测定方法。
2012, 44(1):140-143.
摘要:本文比较研究了振荡、超声、沸水浴和烘箱4种浸提酸性土壤水溶性氟的方法,然后采用离子色谱法对浸提液进行测定,并通过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与方差分析来确定最佳浸提方式。结果显示,水土比5:1,浸提时间20 min、温度60℃ 是振荡法与超声法浸提酸性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振荡法与超声法浸提的土壤水溶性氟含量无显著差异,标准偏差均小于0.3%。超声法浸提的酸性土壤水溶性氟含量显著高于各自最佳处理条件下的沸水浴法与烘箱法浸提的水溶性氟含量。在离子色谱测定水溶性氟过程中,质量控制样品均在1倍标准偏差范围内。因此,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超声法或振荡法浸提的酸性土壤水溶性氟是一种可行的、准确的试验方法,特别对于批量土壤样品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2012, 44(1):144-148.
摘要:在壤土和粉质黏土条件下采用碘-淀粉染色示踪方法分别开展了6个和4个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和入渗水量的示踪试验,通过分析入渗深度和染色面积分布模式来研究入渗条件(土壤初始含水率、入渗水量和土壤质地)对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土壤初始含水率升高时,土壤水入渗深度增大,但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染色面积分布模式无明显影响;②土壤水入渗深度随入渗水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入渗水量的增大对土壤水入渗深度增大的影响有限;③当入渗水量较小时,土壤水流运动以优先流为主;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大,土壤水流运动逐渐转变成以基质流为主的流动形态;④土壤水在细质地土壤(粉质黏土)中运动具有更高的非均匀程度,非均匀流通道总宽度较窄。
2012, 44(1):149-157.
摘要:基于MODIS产品资料,结合土壤墒情实测数据,就能量指数法在黑龙江省农业干旱遥感监测中的适用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能量指数法的监测效果明显优于热惯量法和植被供水指数法,同时该方法还解决了其他方法不能连续监测土壤含水量的问题,适用于各种植被覆盖条件下以及各种土层深度的干旱监测。同时,运用多年资料分时、分层建立了基于能量指数法的土壤水分反演模型,模型的拟合效果在50 cm深度时最好,20 cm深度次之,10 cm深度稍差。此外,模型在2009年黑龙江省干旱监测应用中的效果表明,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能较好地反映黑龙江省旱情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过程。
2012, 44(1):158-162.
摘要:选择太湖流域宜兴市和常熟市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在区域采样调查耕层土壤磷库的基础上,开展田间不同施磷制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宜兴、常熟两地水稻土速效磷含量达11.6 ~ 37.3 mg/kg和8.03 ~ 19.8 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不同类型水稻土速效磷的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增幅达75% ~ 597% 和15% ~ 95%。全磷含量分别为0.39 ~ 0.72 g/kg和0.55 ~ 0.76 g/kg,也有明显的升高,增幅在23% ~ 128% 和4% ~ 19% 之间。在不同施磷制度下,7种水稻土类型的产量响应结果显示,稻季无论施磷与否对水稻产量并无影响。表明目前稻麦轮作制下,至少一季水稻可以不施磷肥仍能维持目前的产量水平。这一措施兼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业高效的三重意义,可作为科学施磷制度建立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2, 44(1):163-166.
摘要:以裸地(不种植作物)和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试验为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及玉米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施肥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裸地平均值分别为 175.98 mg/kg 和 26.04 mg/kg,种植玉米小区的平均值分别为161.65 mg/kg 和 22.70 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低于裸地;而施肥时,裸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182.27 ~ 206.27 mg/kg 和 27.41 ~ 31.22 mg/kg,种植玉米小区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194.70 ~ 235.58 mg/kg和 35.76 ~ 44.66 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高于裸地,可见土壤碳氮的平衡对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极为重要。裸地和玉米种植小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施氮水平拐点分别为70 kg/hm2和150 kg/hm2,表明施肥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具有显著影响。另外,玉米各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在拔节期处于最低,变动范围分别为 154.46 ~ 229.09 mg/kg和 18.84 ~ 31.44 mg/kg;抽雄期处于最高,变动范围分别为 171.71 ~ 242.48 mg/kg和 30.01 ~50.54 mg/kg。
2012, 44(1):167-171.
摘要:采用三室根箱法研究了转Bt玉米对播种后40、50、60天不同根区(S1、S2、S3)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亲本玉米相比,种植Bt玉米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土壤脲酶活性在播种后50 天时S1根区显著增高6.91%,碱性磷酸酶活性在60 天时S1根区显著降低8.12%;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铵态氮、速效磷含量不同种植天数各根区表现不同,无明显变化规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转Bt玉米与非转基因亲本根区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相似性高,仅3个采样时期之间存在微小差异。
2012, 44(1):172-175.
摘要:离子吸附法是测定土壤表面电荷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吸附离子选择的限制,长期以来用这一方法得到的结果偏低。Cs+ 的水合离子半径在元素周期表第一主族中最小,用其作为吸附离子测定土壤表面电荷有诸多优点。研究结果表明,Mehlich法得到的CEC8.2小于NH4OAC法得到的CEC,由该方法获得的土壤永久负电荷数据也小于Cs+ 吸附法测定的结果,Cs+ 吸附法获得的土壤永久负电荷数据更符合实际。Cs+ 吸附法得到的几种土壤永久负电荷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海南澄迈砖红壤(50 ~ 80 cm)<广西柳州红壤(60 ~ 160 cm)<江西进贤红壤(80 ~ 150 cm)<安徽宣城红壤(0 ~ 20 cm)<江苏南京黄棕壤(20 ~ 40 cm),表明随着纬度的增加,土壤永久负电荷量逐渐增加,CEC表现为相似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