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44(3):353-359.
摘要: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研究分解植物残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影响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的3个主要因素:植物残体的性质、土壤和气候环境因素、农艺措施,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微生物本身的活性和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化学组成的变化从而导致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同时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演替现象。以上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未来针对野外田间条件下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仍需深入研究关键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
2012, 44(3):360-365.
摘要:稻田受重金属镉(Cd)污染后,土壤中的 Cd 可能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健康。而水稻品种和土壤类型对 Cd 吸收和积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进行 Cd 的农产品安全阈值制定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时,需考虑土壤 Cd的生物有效性和不同水稻品种对 Cd 吸收的影响。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和土壤类型对 Cd 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常用于预测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模型,以期为环境风险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农产品安全阈值制定提供有效的工具,并为生产安全(无公害)稻米提供参考。
2012, 44(3):366-373.
摘要: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的吸附作用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HOCs在SOM上的吸附行为并不严格地符合传统的线性分配模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的SOM对HOCs的非线性吸附作用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认为SOM的组成和结构均对HOCs的吸附有着重要的影响。SOM吸附在土壤矿物表面后,其结构或各组分的比例发生了改变,从而对其本身的吸附作用产生影响。溶液的化学环境(主要是阳离子)会对SOM的结构和吸附作用产生影响,特别是当溶液中存在一些过渡金属(如,铜或银)的离子时,共吸附的金属离子可能会与多环芳烃类分子形成阳离子-π键的作用,从而促进多环芳烃类物质在SOM上的吸附。
2012, 44(3):374-380.
摘要:植物篱技术作为水土保持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措施,已被广泛地研究应用于世界各国。在介绍植物篱技术概念、分类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篱技术的效益及其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植物篱的生态效益集中体现在保持水土,改善微地貌,提高土地生产力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上。植物篱的效益评价存在评价内容与指标片面,评价结果可比性差等不足之处。最后,就植物篱技术效益及评价研究的相关问题提出展望。
2012, 44(3):381-388.
摘要:土壤肥力质量的时空演变分析有助于了解区域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和变化规律,对制定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升土壤生产力,稳定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典型区禹城市为例,进行了土壤肥力质量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经过近30年的耕作和中低产田改造,禹城市土壤肥力质量显著提高,尤其在土壤肥力质量较差的区域,土壤质量提升更显著;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变异性减弱,土壤肥力水平趋于一致,且空间变异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降低,更多的受到人为管理因素的影响。
2012, 44(3):389-394.
摘要:采集田间通过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采用淹水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加氮肥和饼肥能提高土壤的氮矿化能力;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采用新型施肥措施,氮肥+木质素、一次施用的水稻缓释肥、氮肥+有机碳源均降低土壤的氮矿化作用,其中氮肥+有机碳源处理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土壤全氮增加了16.7%,但淹水培养期间土壤的氮矿化量却减少了18.5%,这一结果说明,采用这些新型施肥措施有利于增加土壤对氮的固持,降低氮素向环境损失的风险。
2012, 44(3):395-401.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氮肥施用量对我国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冬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养分吸收过程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目的是为了挖掘不同耦合条件下的小麦产量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有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的趋势,但只有在施氮量为150和200 kg/hm2时,其差异达显著水平;当不施肥或施氮量为250 kg/hm2时,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秸秆还田的增产率为6.34% ~ 12.17%,这可能主要由于秸秆还田提高了籽粒千粒重所致,也可能与秸秆还田增加了冬小麦拔节-抽穗期地上部生物量氮素吸收量有关。同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还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为作物养分吸收提供了肥力基础。与不施肥相比,单纯施肥导致的籽粒产量增加主要由于增加单位面积小麦穗数所致,但不同施肥量之间籽粒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当地常规施肥习惯有一定节肥潜力。
2012, 44(3):402-407.
摘要:沿淮砂姜黑土区,设置5种施肥措施(常规施肥、推荐施肥、推荐施肥 + 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推荐施肥 + 控失肥,推荐施肥 + 粉煤灰),探讨其对麦-玉轮作周年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轮作周年产量以推荐施肥 + 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处理最高(12 921 kg/hm2),推荐施肥 + 粉煤灰处理次之(12 365 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产12.5%、7.7%。冬小麦季:籽粒产量、氮素累积量(NAA)、氮肥利用率(NUE)、氮素吸收效率(NUPE)均以推荐施肥 + 粉煤灰处理较高,分别为6 134 kg/hm2、180.0 kg/hm2、42.1%、0.80 kg/kg;夏玉米季:籽粒产量、NAA、 NUE、 NUPE则以推荐施肥 + 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处理较高,分别为6 971 kg/hm2、176.5 kg/hm2、38.3%、0.65 kg/kg。本试验条件下,推荐施肥 + 粉煤灰处理对提高沿淮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周年产量、麦-玉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吸收效率较好,而长期而言,推荐施肥 + 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处理更适。
2012, 44(3):408-412.
摘要:以江苏省海安县沿海潮土、常年蔬菜地为例,采用“3414”田间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大白菜氮磷钾肥料效应,施肥对大白菜产量、效益、商品性、抗病性的影响,提出了合理施肥策略及目标产量施肥量。结果表明:氮磷钾合理配施大白菜产量、效益最高,商品率提高多达24.5%。增施钙肥,大白菜干烧心发病率降低13.2百分点,商品率提高7.6%。目标产量12 ~ 15万kg/hm2,总施肥量分别为纯N 225 ~ 255 kg/hm2、P2O5 90 ~ 105 kg/hm2;K2O 180 ~ 225 kg/hm2,比例以1 : 0.3 ~ 0.5 : 0.7 ~ 1为宜。
2012, 44(3):413-420.
摘要:轻组分有机碳(LFOC)易受短期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被用作土壤有机碳短期环境效应的特征指标。通过西南亚高山均质化土壤在不同覆盖情形(裸土除雪BNS、裸土覆雪BS、凋落物除雪LNS、凋落物覆雪Control)下低温季节原位培养,对0 ~ 10 cm和10 ~ 20 cm深度LFOC影响的动态分析,结果发现:西南亚高山土壤LFOC平均占该土层总有机碳比例为15.5%;经过一个低温季节,不同处理下的LFOC比例变幅介于13.6% ~ 21.1%;土壤0 ~ 10 cm和10 ~ 20 cm的LFOC在低温季节波动剧烈且含量高,甚至高于生长季节初期和末期,显示亚高山森林土壤碳动态在低温季节仍然极活跃;0 ~ 10 cm土壤中在低温季节凋落物覆雪处理土壤LFOC最低,而其余3个处理裸土除雪、裸土覆雪、凋落物除雪处理下LFOC含量和波动幅度均高于凋落物覆雪处理,表明土壤表面的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及其组合显著影响0 ~ 10 cm土壤LFOC动态和含量;10 ~ 20 cm土层LFOC时间动态也存在处理效应,显示地表覆盖同样影响下层土壤的LFOC过程;效应分析显示凋落物、积雪、采样时间、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LFOC含量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特别是凋落物和积雪同时存在时抑制土壤LFOC形成而有助于维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而凋落物和/或积雪的消失均导致低温季节土壤LFOC升高。因此,在西南亚高山低温季节地表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及其组合变化,将会影响亚高山森林土壤碳的库容量和稳定性。
2012, 44(3):421-428.
摘要:通过对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乔木林、灌木林及草丛下所覆盖的土面、石面、石沟、石洞、石缝、石槽和石坑7类小生境土壤样品碳氮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小生境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分别介于10.6 ~ 103.7 g/kg和1.16 ~ 6.39 g/kg之间,变幅较大;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平均含量较草丛增加100% 以上,灌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性最小,小生境土壤碱解氮在各植被类型下服从正态分布,有机碳及全氮则服从右偏态分布;小生境相对开放的土面、石面、石坑及石沟普遍较石槽、石缝及石洞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高,而碱解氮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同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碳氮比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2012, 44(3):429-435.
摘要:为了反映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辽东山区坡耕地基础地力状况,分析在不同坡度级下各地力等级坡耕地利用特点,选择了辽东典型山区县桓仁县作为研究区域,在Arcgis10和Excel软件的支持下,运用DELPHI法、AHP法和FE法,选取耕层养分性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和立地条件等4大类13个评价指标,对桓仁县坡耕地基础地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显示:桓仁县坡耕地基础地力共分5个等级,主要分布在三等(21.49%)、四等(50.73%)和五等地(20.39%),一等(0.81%)和二等地(6.58%)分布较少;且坡耕地主要分布在坡度5°以上,其中一等级主要分布在2° ~ 8°(0.81%),二等和三等地主要分布在5° ~ 8°(13.17%),四等和五等地主要分布在15°以上(58.78%)。该研究不仅扩展了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应用,同时为坡耕地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2012, 44(3):436-443.
摘要:采用聚2,6-二苯基对苯醚(poly(2,6-diphenyl-p-phenylene oxide),Tenax-TA)提取和蚯蚓(Eisenia Fetida)富集实验 研究曲拉通-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吐温-80(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油酸酯,Tween-80)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CD)表面活性剂对老化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可提取组分以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表面活性剂可以显著增加PAHs的可提取性和在蚯蚓体内的蓄积浓度;和对照相比,增加可提取性42.3% ~ 269%,蚯蚓体内的蓄积量增加10% ~ 340%。研究表明在使用表面活性剂进行土壤修复时老化PAHs类污染物可能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并带来环境风险。
2012, 44(3):444-449.
摘要:以受多环芳烃长期污染农田土壤中苯并[a]芘(B[a]P)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pH、水分和温度对土壤中B[a]P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污染土壤中B[a]P能被土著微生物快速去除,其消减过程受到pH、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初始pH为4.6、5.9和7.3的泥浆中B[a]P在7天内的去除率分别为43.8%、37.8% 和14.0%。在土壤水分为22%、43%、65% 和87% 田间持水量,温度为28℃ 条件下培养80天后土壤中B[a]P的去除率分别为42.5%、96.6%、96.3% 和34.3%。在土壤pH为4.5,土壤水分为60% ± 5% 田间持水量,温度为25℃ 和40℃ 条件下土壤中B[a]P的半衰期分别为33天和16天。可见,pH、水分和温度等环境条件对土壤中B[a]P的消减过程具有明显的影响,可通过人为调控强化B[a]P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012, 44(3):450-455.
摘要:利用中国臭氧FACE(free-air O3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臭氧浓度增高)试验平台,通过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脱氢酶、蔗糖转化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2009年和2010年两年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响应。结果发现,1.5倍环境臭氧浓度下(≈ 70 nmol/mol),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上升趋势,土壤脱氢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碳源利用能力增强和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加快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以致在大气臭氧浓度升高的一定阶段内可能会增大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
李 鑫,张秀丽,孙冰玉,岳冰冰,张会慧,许 楠,朱文旭,孙广玉
2012, 44(3):456-460.
摘要:以烤烟品种“龙江911”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了连作 1 年和 5 年的烤烟耕层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变化。结果表明:烤烟连作 1 年的耕层土壤酸性磷酸酶与脲酶活性高于正茬(大豆-小麦-烤烟),而烤烟连作 5 年的土壤酸性磷酸酶与脲酶活性低于连作 1 年。在 0 ~ 10 cm 土层内,烤烟连作 1 年和连作 5 年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正茬低,且连作 5 年土壤比连作 1 年土壤降低了 35.47%。10 ~ 20 cm 土层内,烤烟连作 1 年和 5 年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比正茬降低了30.27% 和52.14%。烤烟连作减少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了真菌数量,细菌主要以土壤氨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降低为主。因此,烤烟连作破坏了微生物种群的平衡及降低土壤酶活性可能是引起烤烟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 44(3):461-466.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拮抗菌发酵的生物有机肥(BIO-36和BIO-23)对茄子植株的生长以及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苗期茄子植株生长30天时,施用BIO-36和BIO-23的处理鲜重显著增加,尤其BIO-36处理的茄子根系的总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提高8.58倍、2.74倍和16.57倍;②茄子苗移栽35天时,施用BIO-36和BIO-23的处理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都有显著提高,青枯病的发病率低,分别为4.1% 和8.3%;③施用BIO-36和BIO-23的处理的茄子根际的真菌数量比对照CK增加了4.1~ 4.6倍和3.89 ~ 4.64倍,放线菌数量增加了3.38 ~ 3.78倍和3.08 ~ 3.47倍,根际茄科劳尔氏菌的数量分别为1.5×105 cfu/g、2.1×105 cfu/g,都控制在106cfu/g数量级以下,而对照处理数量级达到了1.23×106 cfu/g。施用拮抗菌发酵的生物有机肥能显著促进茄子植株的生长,有效地降低茄子青枯病的发病率。
2012, 44(3):467-473.
摘要:从云南会泽铅-锌矿区自然生长植物密序野古草(Arundinella bengalensis (Spreng.) Druce)的健康根内分离得到一株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DSE)。据其形态学特征和ITS1-5.8S-rDNA-ITS2序列分析,鉴定为一株嗜鱼外瓶霉(Exophiala pisciphila)。纯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其对Pb2+、Zn2+、Cd2+ 的耐性和超积累作用。结果表明,此菌株在液体合成培养基上可以分别耐受2、3 和0.5 g/L的Pb2+、Zn2+ 和Cd2+;在含Pb2+、Cd2+ 培养基中生长其菌丝可以富集超过其干重25% 以上的Pb2+ 和5% 以上的Cd2+;显示此菌株属于极端耐性并具有超积累作用的真菌。此真菌在植物根系的定殖或许可以通过菌丝体对金属离子的固持作用缓解植物根围土壤微环境中超量金属离子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王程栋,王树声,刘新民,侯小东,杜咏梅,顾毓敏,程 森,解 燕
2012, 44(3):474-481.
摘要:本文分析测定了低纬度高海拔的云南省曲靖市烟田土壤与烟叶的相关化学性状,通过分类树模型统计分析了烤烟中部叶片中硫、氯离子含量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曲靖地区烟叶中硫的平均含量为0.26 mg/kg,含量范围在0.07 ~ 0.97 mg/kg,处于较适宜水平,但变异较大。有效硫、有效钙、海拔、速效磷、pH、有机质和速效钾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烟叶中硫素含量,其中最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效硫含量。土壤有效硫含量≤35.53 mg/kg时,烟叶硫含量主要受土壤速效磷影响;土壤有效硫含量介于35.53 ~ 71.83 mg/kg时,土壤有效镁则成为影响烟叶硫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硫含量 ≥ 71.830 mg/kg时,烟叶硫含量受土壤pH影响较大。(2)曲靖地区烟叶中氯离子平均含量为2.49g/kg,含量范围在0.20 ~ 34.7g/kg,处于较适宜水平,变异较大。土壤水溶性氯是影响烟叶氯离子含量的最主要因素,其含量分割点为4.97、28.48和51.93 mg/kg。除土壤水溶性氯外,土壤有效镁、速效磷和速效钙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烟叶氯含量。
2012, 44(3):482-491.
摘要:近年来水稻轻型化栽培技术发展迅速,但很少有与传统人工移植的比较研究报道,对轻型化栽培技术能否获得高产尚存在争论。本文通过赣东北余江县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直播、抛秧和插秧3种种植方式以及机械深翻耕与浅旋耕秸秆还田对两年早稻和晚稻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插秧处理相比,直播处理缩短了水稻生育期;直播和抛秧处理降低了单株分蘖数、单株均重、成穗率和穗粒数;但提高了拔节后叶面积指数(LAI)和每平方米穗数。除2009年抛秧处理晚稻产量显著高于直播和插秧处理外,3种种植方式下的其他3季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与传统深耕处理相比,浅旋耕处理增加了水稻生长前期的分蘖数和单株干重,但降低了水稻生长后期LAI,并降低了成穗率,从而导致水稻产量下降。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机械还田处理能够提高抽穗后的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成穗率,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且显著性随时间而增加。综合而言,早稻以深翻耕、直播和秸秆还田组合产量最高,而晚稻以深翻耕、抛秧和秸秆还田组合产量最高。从经济效益来看,与深翻耕插秧组合相比,浅旋耕抛秧和浅旋耕直播组合下早稻成本分别降低了16.4% 和22.3%,晚稻成本分别降低了14.5% 和18.3%。
2012, 44(3):492-497.
摘要:本文以县域为基本评价单元,建立了甘肃省县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和19个指标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了甘肃省87个县域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得分;并在GIS软件的支持下,生成了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水平分级图。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县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和南部好,西部和北部差。其中兰州、合作市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安定区发展水平最低,河西走廊区域较差,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一般。研究结果与甘肃省实际情况大致相符,模型可信度较高。最后,在结论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2012, 44(3):498-504.
摘要:土壤导气率是重要、易测量的土壤参数,其价值在于可以预测田间饱和导水率,反映土壤孔隙和土壤结构特征。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土壤导气率测算模型。本文通过对比瞬态法和稳态法两种土壤导气率测算模型,分析两模型在测量效率、经济性等方面优缺点,以及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变化幅度。瞬态法相对稳态法,无须测量通过土样的气体数量,测量时间短,且只需少量体积的气体通过土样,对土样结构破坏小;而稳态法测量技术较成熟,计算方便。室内对 60 组土样测算结果表明,瞬态法与稳态法测量结果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可用线性函数关系式 y = 0.979 1 x 表示;以稳态法为标准,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相对误差变化幅度在 0.5% ~ 45% 之间,80% 以上测量结果相对误差变化幅度<15%,仅有少数变化幅度>20%;同时,试验结果也验证了稳态试验中气体传导速率 Q 与测量仪内封闭气体压强值 △P 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及Kirkham提出的在瞬态模型中被测土样密封端压力动态变化与时间 t 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2012, 44(3):505-509.
摘要: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法,在甘南高原地区研究了唐古特大黄不同留薹高度对其产量、品质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唐古特大黄7月下旬开花前进行去薹,留薹10 cm的耗水率最小,主根长、根径、单株根干重等经济性状和产量最高,且比对照增产14.07%(P<0.01),品质也最优。留薹15 cm的水分利用效率9月份最高为1.43 kg/(mm·hm2);留薹高度在10 ~ 15 cm较为理想,既可以节水又能达到增产和改善药材品质的效果。
2012, 44(3):510-514.
摘要: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在苏南常熟市和宜兴市开展了稻麦农田的氮肥施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常熟2006年稻季平均施氮量为N 329 kg/hm2,2011年则降低为N 264 kg/hm2;麦季变化不大,相应分别为N 216 kg/hm2和N 230 kg/hm2。2011年宜兴市稻麦季平均施氮量分别为N 326 kg/hm2和N 300 kg/hm2,高于常熟。通过农户种田面积调查分析,近5年来规模化种植大户的出现和不断扩大是驱动常熟市施氮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宜兴市较高的施氮水平与该市仍以散户分散经营种植有关。氮肥品种结构调查表明,该区氮肥施用呈现“以尿素为主导、高浓度复混肥施用比例增加、碳酸氢铵逐步减少、有机肥基本弃用”的格局。基于目前氮肥施用量和结构的变化,从科学和政策两个层面提出了逐步改变当前太湖流域稻麦农田传统粗放种植模式和施氮习惯的对策。
2012, 44(3):515-519.
摘要:采用根箱盆栽法,研究了甲磺隆对我国南方小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 μg/g甲磺隆浓度胁迫下,普通细菌受到显著抑制(P<0.01),耐受细菌在前30天受影响显著,但随着甲磺隆的降解和根际效应的加强而逐渐减弱;真菌是甲磺隆污染土壤中的活跃菌群,处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耐受真菌与对照相比30天后即达到P<0.01的显著水平;放线菌是甲磺隆胁迫下的劣势菌。微生物三大类群对甲磺隆胁迫的响应依次为放线菌>细菌>真菌,真菌的此类特性为寻求甲磺隆高效降解菌及其快速降解机制提供了可能。
2012, 44(3):520-524.
摘要:应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混价铁氢氧化物对磷的吸附/沉淀及主要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混价铁氢氧化物通过吸附/沉淀可将水溶性磷维持在较低水平,该吸附较好地符合 Langmuir 方程(R2 = 0.9742),混价铁氢氧化物对磷的最大吸附容量为 56.8 mg/g;亚铁比例越高,单位铁的磷吸附/沉淀容量越高;混价铁氢氧化物氧化导致磷吸附容量降低;pH 为中性时,混价铁氢氧化物的磷吸附容量最大,弱酸、弱碱性则不利于磷的吸附;钙离子可增加混价铁氢氧化物的磷吸附容量;硫离子则相反,原因是硫离子促进了三价铁还原及硫化亚铁的形成;尽管铵离子对混价铁氢氧化物的磷吸附容量有影响,但增幅不大。
2012, 44(3):525-528.
摘要:选定一案例区,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所要求的方法获取表层土壤样品,并分别测定单点样品和组合样品的土壤pH值。通过统计分析和GIS制图,对比了这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研究区土壤酸碱性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但土壤样品组合后测定的pH值与单点样品测定结果相比总体上有所下降。土壤呈碱性时,组合分析法更易导致pH偏低。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土壤酸碱性数据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并分析特定地区的土壤酸碱性变化趋势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夸大土壤酸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