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4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国际土壤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2013, 45(1):1-7.

      摘要 (1832) HTML (0) PDF 2.24 M (5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科学在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际土壤科学研究新进展和发展态势,提出了我国土壤科学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以及我国土壤学的优先领域,并探讨了我国土壤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值得深思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提供学术指导。

    • 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研究进展

      2013, 45(1):8-16.

      摘要 (1784) HTML (0) PDF 251.94 K (4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形态组成及提取方法、重金属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质量基准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认为针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向水体释放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应重点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展开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应注重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蚯蚓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3, 45(1):17-25.

      摘要 (2223) HTML (0) PDF 235.11 K (7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蚯蚓作为主要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对土壤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蚯蚓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蚯蚓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蚯蚓对重金属的富集与释放,重金属对蚯蚓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蚯蚓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作用机制,蚯蚓与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及蚯蚓粪作为重金属污染修复剂的潜力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概括提出了蚯蚓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 土壤侵蚀过程中坡面流水力学特性及侵蚀动力研究评述

      2013, 45(1):26-33.

      摘要 (1650) HTML (0) PDF 234.28 K (5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动力过程是水流和土壤两者相互作用的复杂物理过程,而含沙水流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深入理解坡面流水力学特征及侵蚀动力是研究土壤侵蚀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本文从坡面流水力学特性及侵蚀动力,包括:流速、水深、流态、阻力规律以及坡面流的切应力、冲刷动力、运动能量等多方面对国内外关于土壤侵蚀动力过程研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评述,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出:坡面流作为三维、非恒定非均匀沿程变量流,流动形态千变万化,坡面状况较为复杂,其均匀流理论远不能真实反应自然界复杂地表状况下的水流水力学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复杂地表的水流运动过程、水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及坡面侵蚀水动力过程研究是今后土壤侵蚀水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于深入了解土壤侵蚀水动力过程的内在机制、构建物理侵蚀模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氮水平对桤木属幼苗根系形态及氮累积利用影响

      2013, 45(1):34-40.

      摘要 (1532) HTML (0) PDF 458.75 K (2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温室沙培试验,通过不同浓度氮处理,研究红桤木、喜马拉雅灰桤木、欧洲桤木和灰桤木4种国外引种的桤木属幼苗对不同氮水平的响应差异,分析了氮胁迫对桤木属幼苗根系形态和氮累积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水平(N0、N1/2、N1(标准E.G. Bollard营养液)、N2)的增加,各桤木属植物的生物量、氮累积量和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须根数等生长参数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N1/2水平中各参数值最大;细根比例及氮利用效率、氮利用率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参试的4种桤木中欧洲桤木、红桤木的生物量、氮累积量、根系形态参数均较高,且在N1/2时氮利用率较高,分别为44.57%、40.14%,具有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生态防护和短周期工业用材树种推广应用潜力;灰桤木和喜马拉雅灰桤木各生长参数均较低,不宜推广。试验结果也表明尽管桤木属植物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但在低地力河滩沙地、丘陵等地区集约化经营中仍需采取一定施肥措施。

    • 华中地区两种典型菜地土壤中氮素的矿化特征研究

      2013, 45(1):41-45.

      摘要 (1364) HTML (0) PDF 217.00 K (2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华中地区两种典型的菜地土壤——黄棕壤和潮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连续培养试验研究了菜地土壤氮素的矿化规律和矿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棕壤和潮土氮素的矿化以硝态氮量较多,铵态氮较少。两种土壤的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培养13周以后黄棕壤的矿化速率为N 0.13 mg/(kg·d),潮土为N 0.32 mg/(kg·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黄棕壤和潮土的累计氮矿化量缓慢增长。培养结束时黄棕壤矿化量为N 68.65 mg/kg,潮土矿化量为N 109.37 mg/kg,分别占土壤全氮量的24.52% 和21.45%。黄棕壤和潮土氮素的矿化势分别为N 74.63 mg/kg和123.45 mg/kg,分别占土壤全氮量的26.65% 和24.21%。

    • 毕节烟区土壤pH值分布状况及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013, 45(1):46-51.

      摘要 (1963) HTML (0) PDF 99.42 K (3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贵州省毕节市植烟土壤pH的分布状况及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研究表明,毕节市植烟土壤pH平均值为6.39,变异系数为11.87%,pH值处于最适宜范围(5.5 ~ 6.5)的土壤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44.83%;各县(市)pH最适宜的土壤样本数占各地总样本的比例由高到低顺序为:金沙(67.44%)>织金(64.29%)>大方(54.84%)>七星关(47.54%)>黔西(36.59%)>威宁(35.19%)>赫章(24.24%)>纳雍(15.38%)。不同土壤类型pH平均值高低顺序为:石灰土>紫色土>潮土>黄壤>黄棕壤;毕节烟区土壤pH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硼和有效锌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铵态氮、有效锰、有效铁的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毕节市植烟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硫、铜、锰、铁的含量丰富,但全磷、有效硼、水溶性氯的含量偏低或极低。

    • 不同生境对人工结皮发育及表土氮、磷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13, 45(1):52-59.

      摘要 (1686) HTML (0) PDF 428.37 K (2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生物结皮对于改善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的增肥改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库布齐沙漠固定沙丘(迎风坡、坡顶、背风坡和丘间地)披碱草和沙蒿群落下长期发育(8年生)的人工藻结皮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生境下人工结皮对表层土壤氮、磷元素含量以及相关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沙丘顶部结皮叶绿素a和土壤可溶磷含量最高,分别为4.24 mg/g和2.926 mg/kg。丘间地结皮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总磷含量及脲酶活性为最高,迎风坡结皮生物量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背风坡结皮层土壤。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披碱草下结皮生物量、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沙蒿下的结皮土壤。本研究表明生境的差异性导致人工结皮发育程度不同,进而对表土氮、磷含量及其代谢酶产生不同影响,人工生物结皮的发育程度与表土氮磷素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植被群落对生物结皮发育具有不同的作用,披碱草对人工生物结皮影响的正效应高于沙蒿。

    • 有机磷在调节土壤磷素保持与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2013, 45(1):60-66.

      摘要 (1572) HTML (0) PDF 486.58 K (2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巢湖沿岸土壤和沉积物为对象,分析了速效磷、藻类可利用性磷、有机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空间变化格局,并测定了磷吸附参数。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磷含量差异显著,以草地最高,而速效磷和藻类可利用性磷含量无明显差异;酶活性及速效磷含量与有机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对正磷酸根的吸附量与土壤中有机磷含量呈正相关;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磷含量与周边土壤中有机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因此,土壤有机磷及其酶促水解过程是调节沉积物作为磷源或磷汇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 天鹅湖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特征

      2013, 45(1):67-72.

      摘要 (1506) HTML (0) PDF 248.95 K (3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荣成天鹅湖这一天然泻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6个样点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等温吸附方程,并分析了沉积物理化性质与磷吸附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鹅湖不同区域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反应主要在前10 h内完成,且0 ~ 2 h内反应迅速。根据Langmuir模型,6个样点沉积物对磷的理论吸附容量(Qmax)的范围为294.12 ~ 1 111.11 mg/kg,其中湖区北部和中部沉积物的吸附能力高于南部。沉积物对水体中磷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的变幅为0.002 ~ 0.033 mg/L,其与沉积物本底吸附态磷(NAP)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条件下,大部分样点的EPC0小于上覆水中磷的浓度,其中湖区西北部和东南部沉积物中磷具有向上覆水体释放的趋势。沉积物的NAP与总氮、有机质、活性铝和黏粒间均呈显著正相关,Qmax与铁铝结合态磷、有机质、活性铝和粉粒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活性铝、有机质和粒度是影响沉积物磷吸附的主要因素。

    • 制炭温度对玉米和小麦生物质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2013, 45(1):73-78.

      摘要 (1778) HTML (0) PDF 221.01 K (4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缓慢高温裂解方式生产不同温度的小麦和玉米生物质炭,并对其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质炭性质受裂解温度和生物质种类的影响而表现出差异。当裂解温度从300℃升高到500℃时,小麦生物质炭产率从44.3% 降低到38.4%,其生物质炭碳含量从617.9 g/kg 升高到674.0 g/kg;玉米生物质炭产率从42.8%(300℃)降低到29.7%(500℃),其生物质炭碳含量从574.8 g/kg(300℃)升高到651.1 g/kg(500℃)。生物质炭pH、灰分含量、全磷含量等也随制炭温度升高而升高,小麦生物质炭pH从7.59(300℃)上升到10.51(500℃),灰分含量从186.1 g/kg(300℃)升高到268.2 g/kg(500℃),全磷含量从0.70 g/kg(300℃)升高到1.10 g/kg(500℃);玉米生物质炭pH从9.35(300℃)升高到10.12(500℃),全磷含量从2.34 g/kg(300℃)升高到4.37 g/kg(500℃)。说明制炭温度和生物质种类对生物质炭理化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 黑碳添加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原有机碳的影响

      2013, 45(1):79-83.

      摘要 (1570) HTML (0) PDF 269.03 K (2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向土壤(甘蔗土)中分别添加不同用量的黑碳(BC,350℃热解水稻秸秆),添加量分别为0(BC0)、1%(BC1)、2%(BC2)、3%(BC3)、4%(BC4)和5%(BC5),研究黑碳添加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原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培养条件下,土壤易矿化碳(Cm)随黑碳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亦随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BC3处理除外)。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BC1、BC2和BC3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并显著低于对照土壤(BC0);应用δ13C自然丰度方法研究发现,BC1处理抑制了土壤原有机碳分解,而BC2、BC3、BC4和BC5处理促进了土壤原有机碳的分解,但统计上未达显著水平。

    • 广东耕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分析

      2013, 45(1):84-90.

      摘要 (1609) HTML (0) PDF 500.00 K (3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广东省1984—2010年的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对全省20多年来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4—2010年,全省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表现稳定,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较为明显。全省不同区域的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粤东地区偏低,平均含量比粤北低22%。不同土壤类型的耕地有机质变化趋势亦有差别,赤红壤和紫色土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偏低,分别只有13.0 g/kg和11.2 g/kg,占耕地面积比例最大的水稻土近5年来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5 g/kg。对全省耕地有机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表明,优质农田的流失、种植模式的变化是影响全省耕地有机质含量整体水平降低的原因之一。

    • 伊犁新垦区土壤有机质的克里金插值和条件模拟多尺度分析

      2013, 45(1):91-98.

      摘要 (1618) HTML (0) PDF 6.33 M (2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克里金插值和条件模拟作为两种常用的空间变异近似和逼近方法,能否真实刻画要素的多尺度结构关系到相应结论的正确性。本文采用尺度方差分析方法,结合经典的半方差函数和Moran’s I,以伊犁新垦区土壤有机质为例,对普通克里金插值(OK)和序贯高斯模拟(SGS)的结果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垦区土壤有机质具有比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10 km、35 km和60 km左右为土壤有机质的特征尺度。在小尺度上,SGS对真实的空间数据尺度结构刻画都出现一定的偏差。在大尺度上,两者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数据的多尺度结构,可有效刻画35 km和60 km的特征尺度。

    • 近20年山东省典型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及积累速率估计

      2013, 45(1):99-104.

      摘要 (1355) HTML (0) PDF 833.39 K (3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东省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采集60个 0 ~ 20 cm耕层土壤样本,分析了土壤中Cu、Zn、Pb、Cd有效态含量和全量,并与1989年调查资料比较,研究近20年山东省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农田土壤Zn、Cu、Pb全量均有样点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 1995),其中有28.78% 的样点Cu超标,5.26% 的样点Zn超标,8.00% 的样点Pb超标,所有调查样点均未发现Cd超标。近20年,山东省农田土壤中Pb全量变化幅度最大,与1989年相比,褐土区增加了5.81倍;Cd全量在棕壤中变化幅度最小,仅增加了1.33倍。Zn、Cu、Pb、Cd全量在3种土壤中变化幅度为:褐土>潮土>棕壤。与1989年相比,山东省农田土壤有效态Cu含量增加1.22 ~ 1.70倍,Zn增加了11.50 ~ 16.60倍。山东省土壤重金属积累速率,褐土≈潮土>棕壤。Cu、Zn、Pb的积累速率和年变化速率明显高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太湖地区水稻土,Cd的积累速率和年变化率远远低于太湖地区水稻土。

    •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紫云英–根瘤菌联合修复效应

      2013, 45(1):105-110.

      摘要 (1515) HTML (0) PDF 318.37 K (2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作为宿主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紫云英根瘤菌(Rhizobium huakuii)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经过100天的修复作用后,单接种根瘤菌、种植紫云英以及紫云英接种根瘤菌处理土壤中多氯联苯的去除率分别为20.5%、23.0%、53.1%,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1)。而且发现接种根瘤菌显著增加了紫云英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从而改善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可见,紫云英–根瘤菌共生体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表现出较好的修复潜力。

    •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含油污泥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

      2013, 45(1):111-115.

      摘要 (1458) HTML (0) PDF 252.15 K (3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按照实验室测定油泥污染土壤等复杂介质样品中的多环芳烃分析要求,从消除背景干扰、提高测定数据质量出发,对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的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建立了该类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含油污泥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该方法对16种多环芳烃的相关系数为0.999 3 ~ 0.999 7,各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11 ~ 2.54 ng/ml;回收率为70.5% ~ 107.0%;相对标准偏差为0.09% ~ 3.15%。本方法能够满足油泥污染土壤等复杂介质样品中的多环芳烃分析要求。

    • 连作对黑龙江烤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2013, 45(1):116-119.

      摘要 (1693) HTML (0) PDF 254.92 K (3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BiologTM微平板检测技术研究了烤烟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连作7年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显著低于轮作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连作处理均低于轮作处理,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连作7年处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明显低于连作2年处理。在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上,烤烟连作2年和7年处理土壤微生物对聚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羧酸类、氨基酸类和其他化合物的利用显著低于正茬轮作处理,表明烤烟连作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而且连作年限增加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2013, 45(1):120-128.

      摘要 (2100) HTML (0) PDF 572.46 K (5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计N0(对照)、N1(N 60 kg/(hm2·a))、N2(N 120 kg/(hm2·a))和N3(N 240 kg/(hm2·a))等4个氮沉降水平。通过连续7年的处理后,研究了外加氮源对土壤酶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相同氮沉降处理下,参与土壤碳循环的6种主要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β-葡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氮沉降对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具有促进作用,而对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中-低氮沉降(N1、N2)对蔗糖酶无影响,而对β-葡糖苷酶具有促进作用,高氮沉降(N3)促进了蔗糖酶活性,但抑制了β-葡糖苷酶活性。各土层中,低氮处理(N1)促进了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增加,而中-高氮处理(N2、N3)则呈抑制作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为碳水化合物和羧酸,不同氮沉降处理碳源利用类型存在差异。因此,氮沉降促进了表层土壤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淀粉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氮沉降增加改变了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

    •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油气微生物勘探样品保存研究

      2013, 45(1):129-134.

      摘要 (1518) HTML (0) PDF 1.24 M (3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一个油气藏和两个非油气藏上方的土壤剖面,围绕典型油气指示微生物甲烷氧化细菌,采用分子生态学技术比较了新鲜、自然风干和冷冻干燥3种处理下土壤中甲烷氧化细菌标靶基因pmoA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自然风干土壤能否用于油气资源微生物勘探。与新鲜土壤相比,自然风干和冷冻干燥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壤剖面微生物总DNA含量,甲烷氧化细菌pmoA基因数量最多分别下降了90.7% 和77.5%;然而,与非油气藏上方土壤剖面相比,自然风干和冷冻干燥处理后,油气藏上方不同土壤剖面依然检测到了大量的甲烷氧化细菌pmoA基因。本研究中,自然风干或冷冻干燥处理后的土壤适合于油气微生物勘探。

    • 我国华南地区不同利用条件下土壤演变对障碍因子的影响

      2013, 45(1):135-142.

      摘要 (1428) HTML (0) PDF 215.64 K (2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地区不同土壤利用条件下土壤性质演变和障碍因子的识别,对该地区土壤发生过程和管理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检索原则,在收集华南9省土种志典型剖面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并基于此,研究了不同利用条件下,土壤性质的演变,分析了土壤障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总的来看,发育在林地条件下的土壤,粉粒、pH、阳离子交换量(CEC)、盐基饱和度(BS)、速效磷、速效钾都明显低于旱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则相反。林地土壤随着风化作用增强,从雏形土、淋溶土、富铁土到铁铝土,土壤黏粒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pH、CEC、有效CEC(ECEC)、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逐渐降低。对旱耕地而言,各种土壤性质基本具有与林地土壤性质一致的变化趋势,但是增加或减少的程度有所不同。结合主成分中土壤性质的组合特征来分析土壤障碍,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土壤在不同土壤利用和类型下都存在养分贫瘠化、酸化、黏化、磷和钾供应能力低下的主要障碍因子,但各障碍因子发生的次序不同,随着风化作用加强,土壤黏化成为最主要的障碍因子。因此,在土壤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应因土制宜,根据土壤类型来确定适当的改良措施。

    •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景观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2013, 45(1):143-151.

      摘要 (1516) HTML (0) PDF 2.56 M (3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GIS技术,利用移动窗口法,首先分析了1987年、2000年、2010年石羊河流域整体景观格局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然后根据2000年流域本身自然地理梯度特点,分别沿河流流向梯度(Tr1)和垂直于河流流向梯度(Tr2)设置了两条样带,采样间隔为1 km,获得了景观沿两个样带方向的梯度格局特征;最后,以高程、降水、气温、人口和GDP为环境因子,以景观格局指数为目标物种,利用RDA方法研究了景观梯度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石羊河流域内景观基质为未利用地;②流域景观格局指数值分布呈现明显的自南向北的梯度差异,③景观格局指数在Tr1和Tr2样带上均有明显变化。Tr1样带2010年的景观格局指数值明显低于1987年,Tr2样带景观格局指数值时间变化不明显;④RDA分析表明:景观梯度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Tr1样带景观梯度格局与高程、降水、温度相关性较好,Tr2样带景观梯度格局与温度、人口、GDP相关性相对较强。

    • 杨凌区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2013, 45(1):152-158.

      摘要 (1625) HTML (0) PDF 2.06 M (2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杨凌区黏壤土区域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特征,通过在该研究区内进行的44组大田土壤入渗试验为基础,采用标定理论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Philip入渗公式进行了标定,并分析了标定因子和土壤累计入渗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基于土壤稳渗率A计算的标定因子aA标定效果最优;aA的变异系数为0.257 5,属于中等变异强度,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aA的空间变化呈现二阶趋势,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为0.228 0,表明其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普通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所有测点的aA和90 min累计入渗量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高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将aA和30 min、60 min、90 min累计入渗量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其两者的误差绝对值均值分别为12.25%、28.15%、25.56% 和24.57%,结合实际情况,可认为该方法的预测结果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 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2013, 45(1):159-165.

      摘要 (1494) HTML (0) PDF 1.27 M (3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苏北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理化性质为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土壤质量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取了区域土壤质量状况分布图,并对不同指标体系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较差,有机质是重要的土壤质量评价因子,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评价方案获得的土壤质量状况具有空间相似性,西部棉花种植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优于东部的水稻种植区;体积质量对土壤质量评价差异影响较小,速效养分对土壤质量评价影响较大,基于速效养分的土壤质量评价精度高于全量养分;在其他因素获取困难的情况下,采用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和盐分或仅采用土壤有机质和盐分作为评价指标亦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状况。该研究可为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快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低产地的科学改良和管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高铵胁迫对拟南芥根系向重性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2013, 45(1):166-171.

      摘要 (1514) HTML (0) PDF 1.16 M (2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向重性是决定植物根系构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根系锚定及水分养分吸收具有重要影响。铵显著影响拟南芥根构型,尽管高铵抑制主根伸长和侧根数,然而铵对主根生长方向的研究却少有报道。本文以拟南芥为材料,利用室内培养基模拟试验,研究了高铵胁迫对根系向重性生长的影响,发现高铵胁迫不仅抑制植物生长,还影响主根的生长方向。0 ~ 30 h动态观测结果表明:10 mmol/L (NH4)2SO4对根系的向重性反应仅表现为延缓效应,而30 mmol/L (NH4)2SO4则显著减弱主根的向重性弯曲。降低基本培养基养分浓度后,铵对主根向重性反应的抑制效应可发生在较低的NH4+ 浓度。外源添加Ca2+ 可部分恢复铵对主根伸长的抑制效应,却不能缓解铵对主根向重性反应的影响。不同部位分开供铵,结果显示铵对拟南芥主根向重性的影响主要是根部铵效应。上述结果表明,铵对主根向重性的影响机制部分独立于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也不是由于Ca2+ 缺乏引起的,而有可能与根部高铵诱导的根尖其他生理活动过程改变有关。

    • 安徽凤阳石英岩发育土壤的磁学性质及环境磁学意义

      2013, 45(1):172-176.

      摘要 (1302) HTML (0) PDF 429.62 K (2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安徽凤阳石英岩发育土壤典型剖面的磁学参数测量,结果表明,A层和B层中的磁性矿物含量明显高于C层,且A层和B层中磁性矿物的粒度明显比C层细。C层的磁学性质由磁铁矿主导,A层和B层的磁学性质由磁赤铁矿主导。磁赤铁矿是石英岩在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矿物。土壤中磁赤铁矿的出现及含量的变化指示成土作用的强弱。石英岩的磁性对土壤的磁性影响甚小,而成土作用和生物作用对土壤磁性增强起到了主要作用。

    • 控释掺混尿素对大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2013, 45(1):177-180.

      摘要 (1459) HTML (0) PDF 185.76 K (2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控释尿素与速效尿素在大白菜上应用的适宜掺混比例,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3 种掺混比例尿素对大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速效尿素处理相比,100% 控释尿素、80% 控释尿素 + 20% 速效尿素、60% 控释尿素 + 40% 速效尿素处理的大白菜产量分别提高2.70%、8.15%、14.70%;100% 控释尿素、80% 控释尿素 + 20% 速效尿素、40% 控释尿素 + 60% 速效尿素处理的大白菜Vc含量分别升高10.39%、21.02%、18.40%;80% 控释尿素 + 20% 速效尿素处理大白菜还原糖含量升高9.62%;控释掺混肥处理的大白菜硝酸盐含量降低8.45% ~ 16.72%;土壤0 ~ 60 cm土层内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降低,降幅为0.08% ~ 39.13%。本试验条件下,控释肥比例60% ~ 100% 时,可增加白菜产量、提高白菜品质、降低白菜硝酸盐含量、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

    • 氮磷钾及有机肥配施对胡萝卜产量的影响

      2013, 45(1):181-185.

      摘要 (1284) HTML (0) PDF 1.83 M (2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探讨了氮、磷、钾及有机肥配施对胡萝卜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和有机肥合理配施(1∶0.5∶2.4∶789)可显著提高胡萝卜产量;且在本试验条件下,胡萝卜高产施肥方案为:N(8.06 ~ 8.72 kg/667m2)、P2O5 (3.89 ~ 4.26 kg/667m2)、K2O(19.10 ~ 20.45 kg/667m2)、有机肥(6 346 ~ 6 907 kg/667m2)。

    • 生物质炭包裹缓释肥料的制备及养分释放特性

      2013, 45(1):186-189.

      摘要 (1440) HTML (0) PDF 269.71 K (3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生物质炭作为膜材料制备包裹缓释肥料的可行性,以生物质炭((碳化稻壳))为包裹材料制备3种不同包裹厚度的包裹型缓释肥料,采用恒温土柱淋洗试验方法对肥料氮素释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裹层越厚缓释效果越明显,包裹材料用量占被包裹肥料重量20% 的肥料((SRF20))明显好于占15% 和10% 的肥料(SRF15、SRF10));Logistic曲线能很好地描述生物质炭包裹缓释肥料的氮素释放过程,其方程参数可以描述氮素释放特性,R值越大,肥料氮素释放越快,R值大小为SRF10>SRF15>SRF20;a值越大,说明包裹层越密实,肥料缓释效果越好,a值大小为SRF20>SRF15>SRF10;生物质炭((碳化稻壳))可以用来制备包裹型缓释肥料。

    • 安徽省皖南烟区灌溉水体和肥料重金属含量研究

      2013, 45(1):190-192.

      摘要 (1446) HTML (0) PDF 160.84 K (2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了安徽省皖南烟区(宣城市和池州市)用于烟田的20个灌溉水和7类肥料样品,分析了其重金属As、Hg、Cd、Cr、Pb的全量,并与国家相应标准中的限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皖南烟区烟田的灌溉水体和肥料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应标准中的限量,但池州市个别肥料中Pb和Cr含量偏高,需注意严把肥料生产的原料关。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