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4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和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2014, 46(2):193-203.

      摘要 (1665) HTML (0) PDF 317.44 K (3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述了植物和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石油污染物及PAHs的重要作用和最新进展。国内外大量实验室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均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微生物菌群要优于单一菌株;土壤中植物根系与微生物形成根际效应对污染物的降解起到了促进作用;生物表面活性剂较合成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好的生态适宜性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能力;土壤中多组分污染物共同修复虽处于起步阶段,其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发展前景值得期待。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植物–微生物菌群降解石油污染物过程中,微生物菌群间协同和竞争机制及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尚需证实;实验室研究与大田环境条件的差异,使得目前的研究成果尚需田间试验的验证和支持;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研究极端(高含盐量;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低温)条件下的石油高效降解菌株/群,制备有效的便于大田应用的固体菌肥意义重大;同时在确定石油污染物对环境致害的限值的基础上,建立石油污染土壤评价体系也势在必行。

    • 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进展

      2014, 46(2):204-211.

      摘要 (1541) HTML (0) PDF 186.88 K (3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风蚀可蚀性是风蚀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土壤风蚀预报的重要参数。本文对土壤风蚀可蚀性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从土壤颗粒及团聚体、土壤水分、土壤结皮、地表不可蚀物质、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尺度等6个方面对风蚀可蚀性控制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然后对土壤风蚀可蚀性的指标按照间接指标和直接指标两个类别进行了归纳,同时也对各个指标的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土壤风蚀可蚀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讨论了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 马铃薯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及施肥肥效的研究

      2014, 46(2):212-217.

      摘要 (1688) HTML (0) PDF 838.88 K (4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整理分析了内蒙古2002—2011年进行的15项次马铃薯施肥田间试验结果,发现:马铃薯氮磷钾吸收积累量呈“S”型生长曲线变化规律,即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吸收积累的高峰期在出苗后60天左右,之后积累量逐渐放缓,到收获时日积累量有小幅下降,特别是磷和钾的积累。吸收的氮磷钾前期主要供给叶片的生长发育,在收获时70% ~ 80% 的氮素,80% ~ 90% 的P2O5和K2O转移到了块茎中。出苗后60天是马铃薯水肥需要关键期,此时期保证水肥供应是获得高产的关键。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增产26.3%、22.8% 和20.1%,每千克 N、P2O5、K2O增产马铃薯40.7、70.4和44.7 kg。施肥增产效果: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氮磷钾肥的N、P2O5和K2O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5.9%、15.6%、50.4%。生产1 t马铃薯块茎吸收N、P2O5、K2O 分别为5.32 kg、1.42 kg、6.01 kg。缺素区全株马铃薯吸收N、P2O5、K2O养分量分别为126.3、38、152.1 kg/hm2。马铃薯可采用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推荐施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而对于磷、钾肥的推荐,除考虑肥效外,还要考虑土壤养分平衡,主要基于产量反应和一定目标产量下作物的移走量给出推荐施肥量。

    • 典型黑土区不同坡位剖面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2014, 46(2):218-224.

      摘要 (1408) HTML (0) PDF 1.73 M (2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典型黑土区典型样带多个剖面0 ~ 60 cm土壤速效钾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样带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97.5 ~ 395.5 mg/kg之间,各样带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一般是从表土层0 ~ 20 cm向20 ~ 40 cm处减小,然后逐渐向50 ~ 60 cm处增大。其变异系数和极差一般从表土层0 ~ 20 cm向50 ~ 60 cm处逐渐降低。土壤速效钾总体沿坡向向下呈下降趋势,同一土带各土层相隔越近速效钾沿坡向变化趋势越接近。各样带土壤剖面0 ~ 60 cm土层速效钾沿坡向变异均是从坡顶变异程度最大(CV = 23% ~ 28%),至坡肩变异程度相对较小(CV = 12% ~ 14%)。剖面土壤速效钾变化趋势整体上从0 ~ 20 cm向深土层先逐渐减少而后增加,通常在20 ~ 40 cm出现最低值。

    • 不同土壤钾素淋溶特性的初步研究

      2014, 46(2):225-231.

      摘要 (1926) HTML (0) PDF 217.18 K (3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研究降雨情况下不同土壤钾素的淋溶特性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施钾的自然土壤,在降雨量较小时(87 mm),决定钾素淋溶状况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质地,质地越轻,K+ 淋溶量越大;降雨量较大时(435 mm),决定钾素淋溶状况的主要因子则为速效钾,田间速效钾含量愈大,淋溶风险愈大。外源钾施入土壤后,在降雨量较小时(87 mm),钾素淋溶状况主要受土壤粉粒和缓效钾的影响,粉粒含量和缓效钾越大,淋溶量越小;降雨量较大时(435 mm),钾素淋溶状况主要受全钾和缓效钾的影响,其值越大淋溶量越小。在降雨量充足、田间排水不畅的情况下,短时间内(2 h)土壤钾肥表观淋出率仅与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的质地是影响钾淋溶主要因子;长时间(24 h)淋溶后钾肥表观淋出率则与土壤pH、粉粒、全钾、缓效钾和长石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全钾和粉粒的影响作用最大。

    • 沿江平原稻麦轮作系统维持钾素平衡和作物高产的钾肥运筹研究

      2014, 46(2):232-238.

      摘要 (1421) HTML (0) PDF 292.42 K (1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安徽沿江平原的稻麦轮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明显增加稻麦产量,但过多施用钾肥,产量呈现下降;除最高施钾处理外,水稻的钾肥效率也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小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稻麦施钾收益差异与钾肥效率变化趋势一致;水稻和小麦地上部钾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也呈上升趋势。水稻和小麦各处理籽粒氮、磷吸收量均高于秸秆,而秸秆钾吸收量明显高于籽粒;随着钾肥投入的增加,水稻和小麦钾吸收量也明显呈上升趋势,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钾素均出现亏缺,但随着施钾量的提高,钾素亏缺程度减轻;小麦施钾(K2O)117 kg/hm2以上时,农田钾素出现相应盈余。水稻或稻麦合计,钾肥利用率均随着施钾量增多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保证稻麦高产高效,维持土壤钾素肥力考虑,水稻施钾(K2O)156 kg/hm2、小麦施钾117 kg/hm2可作为类似生产条件农区的钾肥推荐用量。

    • 湖北省莲藕钾肥合理用量与运筹方式研究

      2014, 46(2):239-244.

      摘要 (1606) HTML (0) PDF 339.12 K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莲藕钾肥合理用量与运筹方式,结果表明: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莲藕K2O临界用量为232 ~ 422 kg/hm2;根据湖北莲藕生产和施肥现状,以及藕田土壤钾素含量状况,提出湖北莲藕钾肥(K2O)合理用量为225 ~ 300 kg/hm2;钾肥运筹可采用“70% 基肥 + 30% 坐藕肥”和“50% 基肥 + 20% 立叶肥 + 30% 坐藕肥”2种分配方式,前者适用于土壤质地比较黏重的藕田,后者适用于土壤质地比较轻的藕田。

    • 不同钾肥用量对生姜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2014, 46(2):245-249.

      摘要 (1580) HTML (0) PDF 296.11 K (2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量对生姜生长、钾素吸收、营养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钾肥能明显促进生姜生长发育,提高块茎产量、植株含钾量和钾素吸收量,改善营养品质,提高施肥经济效益。2年2地试验结果表明,施钾生姜块茎产量增长13.0% ~ 27.2% 和22.3% ~ 37.7%,平均增产22.5% 和28.7%,中等钾肥用量的K450处理获得了最高产量;块茎产量与施钾量间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施用不同数量钾肥后,生姜茎叶、姜块和全株含钾量分别提高33.4% ~ 210.7%、2.9% ~ 70.8%和18.4% ~ 139.9%,钾素吸收量增加64.5% ~ 342.2%、31.3% ~ 118.7% 和48.5% ~ 209.0%。施用适量钾肥后,生姜块茎粗蛋白质、Vc和可溶性糖含量相应提高,K450处理最高。施钾增收13 626 ~ 23 286元/hm2,施用钾肥的产投比高达(2.27 ~ 12.60)︰1。

    • UV-B增强下施钾对大麦抽穗期生理特性日变化的影响

      2014, 46(2):250-255.

      摘要 (1302) HTML (0) PDF 551.95 K (2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在UV-B增强条件下,不同施钾量对大麦抽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率等生理指标日变化的影响。UV-B辐射设2水平,即对照(CK,自然光,辐射强度1.5 KJ/(m2·h))和增强120%(1.8 KJ/(m2·h));施钾量设2水平,即低钾(K1,K2O 73 kg/hm2)和高钾(K2,K2O 150 kg/hm2)。结果表明,UV-B增强降低大麦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增施钾肥可提高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效率,但对大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明显。增施钾肥可减缓UV-B增强对大麦净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但不能减缓UV-B增强对大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抑制作用。

    • 基于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的梨树叶片钾含量的快速测定研究

      2014, 46(2):256-261.

      摘要 (1376) HTML (0) PDF 778.77 K (2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定量分析技术对梨树鲜叶钾素含量进行快速测定研究。对150个梨树叶片样本进行光谱扫描,其中120个做建模集,30个做验证集。通过对样品的可见/近红外光谱进行多种预处理,并建立钾素预测模型,探讨了可见/近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对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原始光谱与S-G(3)平滑相结合的预处理方法,用17个主成分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法模型最好,其交叉验证集和预测集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22 7和0.679 1,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1.171,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81%,能高效、快速地预测梨树叶片钾素含量,为梨树钾素快速测定提供了新的手段。

    •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变化

      2014, 46(2):262-268.

      摘要 (1653) HTML (0) PDF 751.03 K (3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集了57个土壤剖面的5个不同深度(0 ~ 10、10 ~ 20、20 ~ 40、40 ~ 60、>60 cm)的土壤样品,对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结合森林类型数据和DEM高程数据,对不同森林类型及高程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全磷含量最小,各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②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呈现海拔梯度特征,黄棕壤的分布海拔最高,依次为黄壤、黄红壤,红壤的分布海拔最低;③全磷、有机碳及C/N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呈增加趋势。全钾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④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存在差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各土壤养分含量均较高;山顶矮林和温性针叶林除全氮和全钾含量外,其他土壤养分值显著高于其他林型;竹林及灌木林的土壤养分条件相对较差;⑤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其分布的海拔高度范围有关。

    • 施用生物质炭对黄淮海地区玉米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2014, 46(2):269-274.

      摘要 (1575) HTML (0) PDF 314.87 K (3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玉米的生长性状、产量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生物质炭是小麦秸秆在350℃ ~ 450℃ 下限氧热裂解制成。田间设置了20 t/hm2和40 t/hm2两个生物质炭施用水平。结果表明:①施用生物质炭在玉米拔节期抑制了植株生长,其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生育后期施用生物质炭20 t/hm2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40 t/hm2处理则没有显著性差异。②施用生物质炭显著影响土壤特性,在施用量为20 t/hm2和40 t/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34.79%?和44.93%,土壤全氮含量在40 t/hm2水平下显著增加12.2%,同时还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土壤体积质量;③施用生物质炭玉米产量的提高范围为2.2% ~ 4.8%,但不同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生物质炭改良和培肥土壤、提高作物生产效率、促进土壤可持续利用及作物增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施肥对河西绿洲制种玉米各器官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2014, 46(2):275-280.

      摘要 (1109) HTML (0) PDF 257.09 K (2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配合施用对制种玉米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制种玉米干生物量的累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施氮、磷肥有利于提高制种玉米干物质的累积,当氮肥过量时,干生物量反而有所下降。合理配施氮肥、磷肥和钾肥,促进了养分比例的协调供给,明显增加了制种玉米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养分吸收量及养分收获指数。合理配施氮、磷肥能使制种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最高产量氮素、磷素、钾素的吸收量分别为N:2.25 kg,P2O5:0.60 kg 和 K2O:2.40 kg,植株吸收养分适宜比例(N︰P2O5︰K2O)3.73︰1︰3.97。在制种玉米生产中推荐施肥量为N 36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90 kg/hm2。

    • 河西绿洲茄子铁、锰、锌肥配施量化管理指标研究

      2014, 46(2):281-284.

      摘要 (1097) HTML (0) PDF 188.54 K (1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3因素2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铁、锰、锌肥配施对茄子生长的影响,得到茄子产量对3因素的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3因素影响茄子产量的顺序为施锰量>施铁量>施锌量。各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铁与锰、铁与锌、锰和锌在低于0.525和1.268、0.525和0.416、1.268和0.416施肥水平时对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分别高于以上水平时又会呈负相关关系。经过计算机模拟,得到茄子最高产量达34.62 t/hm2时,相对应的铁、锰、锌肥用量分别为47.85、35.85、6.15 kg/hm2。对试验结果进行的验证表明,构建的模型准确可靠。

    • 未干扰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

      2014, 46(2):285-289.

      摘要 (1298) HTML (0) PDF 354.29 K (2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稀释平板法和 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干扰黑土表层土壤(0 ~ 10 cm)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且总菌数、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4.76 ~ 16.44)×106、(4.68 ~ 16.19)×106、(4.29 ~ 10.07)×104和 (3.97 ~ 14.96)×104 cfu/g干土。②在培养168 h时,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为0.81 ~ 1.21,并表现为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③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夏季显著高于秋季和春季(P<0.05),而春、秋两季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夏季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分别为27、3.18、0.95和8.19。④初步确定氨基酸类、多聚物类和羧酸类碳源是未经开垦干扰黑土土壤微生物利用率较高的碳源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价典型黑土区土壤生境质量退化与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特征的变化提供了本底值参考。

    • 不同气候条件下潮土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2014, 46(2):290-296.

      摘要 (1661) HTML (0) PDF 372.82 K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气候变化的背景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调控农田土壤养分循环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设置在3个气候带(冷温带海伦、暖温带封丘和中亚热带鹰潭)的潮土移置试验,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移置第6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种气候条件下潮土移置6年后土壤部分理化性质显著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冷温带最高而中亚热带最低;在种植玉米的不同施肥处理中,土壤中微生物总PLFAs、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菌和放线菌PLFAs含量均表现为海伦>封丘>鹰潭,真菌/细菌比值在冷温带最低;PLFA图谱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气候条件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海伦和封丘位于PC1正轴,而鹰潭位于负轴,受气候影响较大的特征PLFA包括18:1ω7c、16:1ω5c、16:0、18:0和18:2ω6,9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温度、降雨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总体上,气候条件的变化在短期内(6年)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可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城市不同利用区域绿地土壤酶活性特征--以上海市为例

      2014, 46(2):297-301.

      摘要 (1216) HTML (0) PDF 253.40 K (2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上海市钢铁厂、造船厂、试剂厂、交通区和居民区5种城市绿地,分析了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脱氢酶4种土壤酶活性并讨论了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受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影响;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土壤体积质量、pH、CEC和Cr的影响最大;碱性磷酸酶受有机质、水解性氮、Pb和Zn的影响最大;脱氢酶受CEC、pH、体积质量和水解性氮的影响较大;脲酶受水解性氮、CEC、pH和体积质量影响最大。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酶活性也不同:调查区域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普遍较低,试剂厂和交通区土壤脲酶活性较高,交通区和试剂厂土壤脱氢酶活性最高。

    • 一株高活性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酶学特性

      2014, 46(2):302-307.

      摘要 (1277) HTML (0) PDF 463.37 K (3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样品,通过富集培养和刚果红平板染色法筛选分离出纤维素降解细菌 XWS-12;对分离的菌株进行 16S rRNA 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定名为Burkholderia sp. XWS-12。以玉米秸秆和麸皮为碳源,研究了氮源、发酵时间、初始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 pH 等条件对该伯克氏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菌株产纤维素酶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培养时间为 60 h,培养温度为 37℃,培养基初始 pH 为 4,该菌株的 CMC 酶活力最高,可达 25 U/ml。其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 50℃,最适反应 pH 为 5,在 pH 4 ~ 8 的范围内酶活力较稳定。粗酶液的热稳定较差,当温度超过 50℃时,该酶活力显著下降;当温度为 50℃时,保温 1 h,该酶活力损失53%。

    • 亚热带城郊草坪土壤呼吸对春季天气变化的响应

      2014, 46(2):308-312.

      摘要 (1167) HTML (0) PDF 595.74 K (2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静态箱-碱液吸收法,对亚热带(长沙市)城郊2种暖季型草坪(狗牙根和台湾草)2012年初春典型天气过程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连续28天的逐日观测,研究草坪土壤呼吸对春季天气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春季的连续阴雨期、寒潮降温期和快速升温期,土壤呼吸波动较大,分别介于C 0.22 ~ 0.53、0.51 ~ 0.89和0.51 ~ 1.22 g/(m2·d),基本与土温变化一致。在观测期内,草坪土壤呼吸的表观Q10值较高(2.52),但在寒潮降温期和快速升温期Q10值降低(1.70和1.96),反映出草坪土壤微生物和根系活动对初春快速温度变化响应的敏感度降低,这可能是土壤呼吸长期适应的结果。春季降雨充沛,草坪土壤呼吸随着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较高的日降雨量明显抑制了土壤呼吸。两种草坪间土壤呼吸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草种对初春土壤呼吸的影响可能很小。试验结果表明春季水热变化快,土壤呼吸日值波动大,在估算土壤呼吸年通量时,应充分考虑短期天气变化尺度上土壤呼吸的剧烈波动。

    • 盆栽条件下溶磷菌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2014, 46(2):313-318.

      摘要 (1356) HTML (0) PDF 484.50 K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本实验室在红壤茶园土中筛选出的高效溶磷菌B1,以红壤为基质进行花生盆栽试验,研究溶磷菌B1对花生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接种溶磷菌(B1,苏云金芽孢杆菌)、直接添加草酸(OA)、磷酸二氢钾(KP)以及空白对照(CK)处理。结果表明溶磷菌在红壤中定殖能力强、存活性较好;与对照相比,接种溶磷菌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花生根瘤的形成以及地下部生长发育,增加根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花生果实的双荚果比例提高5%,百仁重高出3.8 g,果实中粗蛋白的含量增加2.5%。各项指标都显示,接种溶磷菌的效果要显著好于直接添加草酸的效果,而与直接添加可溶性磷源的效果相当。因此开发有效的溶磷菌剂应用于大田生产是可行的。

    • 两种硝化抑制剂在不同土壤中的效果比较

      2014, 46(2):319-324.

      摘要 (1512) HTML (0) PDF 429.92 K (3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比较了两种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双氰胺(DCD)在4种典型农田土壤(水稻土、潮土、黑土、红壤)中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培养期内土壤pH和NH4+-N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O3--N和表观硝化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单施尿素处理(U)相比,添加硝化抑制剂显著增加了土壤NH4+-N含量,降低了NO3--N含量,表观硝化率表现为U> U+DMPP> U+DCD。在水稻土和潮土中,单施尿素处理的硝化过程到第14天时基本完成,添加硝化抑制剂使硝化过程延长了至少28天。在黑土和红壤中,尤其是在红壤中,硝化过程相对缓慢,施用抑制剂虽然降低了土壤的表观硝化率,但降低的程度低于水稻土和潮土。总之,在推荐用量下10%DCD的硝化抑制效果优于1%DMPP,且这两种抑制剂在不同土壤中的抑制效果不同。

    • 木醋及松针对越橘栽培土壤改良的影响

      2014, 46(2):325-329.

      摘要 (1632) HTML (0) PDF 361.58 K (3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 L.)栽培中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需有机质含量高的强酸性土壤。为解决土壤的限制,在“美登”和“北陆”两个品种的栽培土壤中添加木醋及松针,测定株高、土壤pH、土壤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来研究木醋和松针对越橘栽培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各处理株高与对照均产生了显著性差异。处理C(田园土︰松针=3︰1+木醋20 ml/盆)植株最高,美登和北陆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9.0 cm和14.6 cm。处理D(田园土︰松针=3︰1+木醋30 ml/盆) pH降低最大,美登和北陆分别为4.87和4.73。随着木醋使用量的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出现先升后降的现象,美登和北陆速效氮含量比对照增加最大量分别为29.6 mg/g和69.6 mg/g。木醋使用量越大,速效磷含量越高。美登和北陆速效磷最大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88.8 mg/g和78.0 mg/g。速效钾含量的增加,松针作用显著,木醋作用不显著。“美登”处理C和“北陆”处理D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分别为47.0 g/kg和55.0 g/kg。木醋的不同添加量对土壤微生物可以起到不同的调控作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变化较大,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变化较小。木醋及松针满足了越橘对土壤低pH及高含量有机质的特殊需求,对越橘栽培土壤起到了一定的改良作用。

    • 南京典型设施菜地有机肥和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污染特征调查

      2014, 46(2):330-338.

      摘要 (1458) HTML (0) PDF 312.98 K (3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南京市范围内采集谷里村、锁石村和东庐村3个地区的典型设施菜地有机肥及土壤样品,并利用超声波提取,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其中的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等4环素类抗生素。结果表明,采集的有机肥和土壤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均被检测出,其浓度以土霉素为最高,四环素和强力霉素其次,金霉素浓度较低。在调查的3个地区中,谷里村的有机肥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浓度最高,锁石村其次,东庐村则相对较低,各地区抗生素总量范围分别在126 ~ 8 071、266 ~ 3 326和339 ~ 373 μg/kg,平均浓度分别为2 152、1 188和356 μg/kg;不同种类的有机肥中抗生素的浓度差异很大,其中人畜粪便的抗生素总量为371 ~ 7 820 μg/kg;而对3个地区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浓度的分析结果表明,谷里村仍为最高,总量范围为18.4 ~ 483 μg/kg。由此可见,施用含有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有机肥已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有机肥农用的潜在问题应当引起关注。

    • 生物通风法修复柴油污染土壤模拟实验研究

      2014, 46(2):339-346.

      摘要 (1270) HTML (0) PDF 1.11 M (2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生物通风技术修复不同柴油浓度污染土壤的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各土柱中土壤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去除规律,并对影响柴油去除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经过3个月的生物通风后,初始柴油浓度为5(柱Ⅰ)、10(柱Ⅱ)、20(柱Ⅲ)、40(柱Ⅳ) g/kg的土柱柴油去除率为Ⅱ>Ⅰ>Ⅳ>Ⅲ,柱Ⅱ的修复效果最佳,半衰期为60.05 天,TPH最终去除率达65.3%;②挥发和生物降解作用影响土柱中柴油的去除,由于重力引起的向下迁移作用只对柴油在土柱中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三者共同作用决定各土柱不同取样口柴油的去除规律;③在实验过程中,各土柱土壤pH变化不大,初始柴油浓度越高土柱水分损失率越小;有效磷和速效氮含量均有所降低,柱Ⅲ降低率最大,分别为58.27% 和31.87%,柱Ⅰ最小;土柱上层土壤中的酶活性要低于下层,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实验结果为研究各土柱中柴油的生物降解规律提供了依据。

    • 典型热带土壤时间序列的电荷零点变化特征及其土壤发生意义

      2014, 46(2):347-354.

      摘要 (1405) HTML (0) PDF 560.40 K (2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选取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不同发育时间的土壤进行研究,通过电位滴定法测定土壤的电荷零点,并结合XRD衍射测定土壤中的黏土矿物,探讨热带地区电荷零点随土壤发育程度的变化及其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热带地区土壤电荷零点随土壤发育时间延长而升高,土壤中黏土矿物含量的变化和金属氧化物的增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黏土矿物的种类和结晶程度也会影响到电荷零点的大小。电位滴定曲线的数据表明,随着土壤发育程度的加深,土壤永久负电荷减少,土壤的缓冲性能和保肥能力下降。对比其他指示土壤发育程度的指标,电荷零点大小能更好地表征热带地区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评估土壤发育程度强弱。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冻融期间水热运移特征分析

      2014, 46(2):355-360.

      摘要 (1551) HTML (0) PDF 986.06 K (4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唐古拉监测点气象及活动层土壤水热资料为基础,对青藏高原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冻融期活动层土壤的水热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土壤温度的变化滞后于气温的变化,而且滞后时间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表层土壤温度变化波动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土温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气温的降低引起了土壤温度的降低,从而引起水分的迁移;在冻结期,水分向上下两个冻结锋面迁移,而活动层中部则被疏干,在融化期,活动层底部水分含量高,水分向相变界面附近迁移。拟合了冻结期未冻水含量与土壤温度的关系,相关系数 R2 平均值为 0.89,结果基本能反映实际情况。该研究结果为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冻融土壤水热耦合模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 基于L波段的裸土区土壤水分微波遥感反演研究

      2014, 46(2):361-365.

      摘要 (1637) HTML (0) PDF 1.27 M (3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北京市大兴区为研究区,探讨利用ALOS/PALSAR数据反演裸土土壤水分的方法。由于PALSAR的后向散射系数主要与土壤水分及地表粗糙度有关,本研究使用AIEM理论模型计算地表的同极化后向散射系数,Oh半经验模型计算交叉极化的后向散射系数;由分析可知,同极化与交叉极化的差异不随土壤水分的变化而变化,仅随地表粗糙度的增加而减少,为此可建立后向散射系数与粗糙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反演研究区的裸土土壤水分含量,并利用实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估测裸土土壤水分含量误差为0.035 m3/m3,相对误差为13.9%。因此,可以利用L波段主动微波遥感反演裸土土壤水分含量,且具有较高的精度。本研究成果可为农业灌溉、灾害监测、环境评估等提供信息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 南京不同功能区大气降尘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4, 46(2):366-372.

      摘要 (1123) HTML (0) PDF 845.07 K (2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南京6个功能区2005—2008年间大气降尘特征及城市人为因素和气象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受人为影响较小的背景区域的大气背景降尘量较低且多年较稳定,但春季受西北地区沙尘传播影响而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大气降尘量在各功能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基本趋势是:背景区最低,工业区显著高于交通干道和居民区;居民区和城郊区大气降尘受城市人为活动影响较小,其年季变化与背景区类似,随相对湿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工业/居民混合区和工业区的人为近源影响较大,降尘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复杂,受降雨洗尘影响较大;交通干道的降尘与气象因素相关关系最弱,工业区降尘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

    • 基于地物驱动要素的住宅地价空间模拟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2014, 46(2):373-378.

      摘要 (1073) HTML (0) PDF 3.57 M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空间建模思维对地价空间进行定量模拟分析成为了地价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以南京市住宅地价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影响住宅地价空间分布的地物驱动要素,然后基于空间抽样和多元回归模型,建立空间因子与住宅地价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利用栅格GIS模拟了城市住宅地价的空间分布。研究显示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效果,能真实反映各类地物要素对住宅地价空间的影响大小,尤其是轨道交通对住宅地价的影响明显。因此,通过住宅地价空间模拟研究,能够为提高城市土地价值,实现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提供借鉴价值。

    • 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及整治方向分析--以北京大兴区为例

      2014, 46(2):379-385.

      摘要 (1152) HTML (0) PDF 2.70 M (2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分析方法,以SPOT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分析了北京大兴区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及土地整治方向。结果表明:①该区后备耕地资源贫乏,土地破碎严重,不同地类镶嵌且分散分布,同类土地集聚度较低;②村庄用地总面积大,人均用地极高,斑块数量多,分布均匀,整理潜力和难度大;③设施农用地、园地和设施耕地等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农用地比例很大,但规模化程度较低;④畜禽养殖用地离村庄用地和道路太近,且用于消纳畜禽废弃物的农用地不足,防疫和污染风险较高;上述问题表明该区亟需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

    •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2014, 46(2):386-388.

      摘要 (1321) HTML (0) PDF 163.19 K (3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具有代表的茶园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测定了21个样点的养分含量,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州茶园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是4.65、27.07 g/kg、114.16 mg/kg、14.90 mg/kg和112.09 mg/kg,养分变异较大。对照优质、高效、高产茶园的土壤营养诊断指标,西双版纳茶园养分特征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丰富,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的酸碱度适中,有效磷含量较缺乏。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