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盐碱地及其改良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2014, 46(4):581-588.

      摘要 (1930) HTML (0) PDF 246.62 K (5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碱地由于土壤质量差、作物产量低,在全球分布广泛,已成为土壤退化中的世界性难题,土壤微生物可作为评价盐碱地土壤质量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盐碱地及其改良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酶活性特征,微生物在盐碱地改良中的作用,盐碱地改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及用分子生态学手段研究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的进展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盐碱地土壤微生物未来应重点研究的几个方向。

    • 石砾参数对土壤水流和溶质运移影响研究进展

      2014, 46(4):589-598.

      摘要 (1698) HTML (0) PDF 281.37 K (2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流和溶质运移一直是土壤学研究的热点,溶质运移理论主要应用于地下水污染、污染物运移、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等方面。溶质主要通过优先流和基质流进行运移,影响溶质运移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土壤结构、质地、水力传导率、体积质量、初始含水量、根系、石砾等。石砾作为土壤质地中的一个分级单位,与溶质运移关系较为复杂。本文综合介绍了石砾基本内涵以及石砾对土壤水流和溶质运移影响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石砾内部参数(石砾覆盖度、含量、粒径、空间异质性等)和外部参数(根石结构、干湿冻融、耕作等),指出目前研究主要量化土壤表面及土壤表层石砾参数对水文效应、土壤侵蚀、入渗以及径流的影响,然而石砾参数对溶质运移影响研究不够系统,石砾参数与溶质运移关系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对土壤深层石砾研究缺乏;归纳了石砾参数研究技术手段及模型;探讨了目前石砾参数对土壤水流和溶质运移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趋势。

    • 土壤/沉积物中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烷磺酸(PFOS)吸附–解吸行为研究进展

      2014, 46(4):599-606.

      摘要 (1735) HTML (0) PDF 214.28 K (4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土壤/沉积物–水中分配、吸附–解吸作用是影响其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迁移、转化及生物可利用性、毒性等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土壤/沉积物中PFOA、PFOS吸附–解吸行为影响因素,吸附–解吸机理,常用的土壤/沉积物中PFOA、PFOS吸附/解吸等温线方程、常数及参数等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吸附–解吸过程Freundlich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74 ~ 0.99,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1 ~ 0.99。PFOS在土壤/沉积物中吸附常数logKoc的平均值为3.0,变异系数为23.3%;解吸常数logKoc的平均值为1.8,变异系数为15.4%。PFOA在土壤/沉积物中吸附常数logKoc的平均值为2.1,变异系数为45.6%;解吸常数logKoc的平均值为5.4,变异系数为52.3%。实验室基础上计算所得吸附常数logKoc比野外条件下实测数据计算值 (PFOA为3.7,PFOS 为4.2 )小,野外条件下土壤/沉积物中PFOA和 PFOS吸附–解吸过程和土壤–植物共生系统对其污染控制效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对象化土地环境天地生要素时空演变分析方法

      2014, 46(4):607-612.

      摘要 (1133) HTML (0) PDF 410.44 K (2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土地环境的空间、时间和属性特征,依据土地环境立体连续三维空间的特性,以“天–地–生”模式为研究框架,通过面向对象信息抽象方法,进行对象化土地环境天地生要素的时空逻辑关系和模型构建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改进的土地环境天地生要素动态度运算和GIS时空叠置分析方法,探索基于“天–地–生”模式的土地环境演变的等级、速度、强度和形态等时空特征,实现了土地环境时空演变过程中天地生要素分析功能,为区域土地环境时空数据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新思路。

    • 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典型村镇土壤养分和水体污染现状调查

      2014, 46(4):613-617.

      摘要 (1466) HTML (0) PDF 313.17 K (2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了解和评价当前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典型村镇土壤养分和水体污染现状,本文以宜兴市周铁镇和万石镇农村地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土壤样品 60 个,水体样品 79 个,分析其土壤中氮磷的含量以及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氮磷的含量。结果表明:宜兴市农村地区菜地和果园土壤中氮和磷含量过高,养分流失风险最大;其次为麦地土壤;而林地土壤样品中氮和磷含量较低,养分流失风险最小。当地农户在设施蔬菜大棚、果园和麦地中施用大量化肥是导致菜地、果园和麦地土壤氮、磷累积的主要原因。采集的水体样品中,地表河流水、养殖废水和田间沟渠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较大。其中地表河流水的化学需氧量、铵态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57、1.7、3.8、0.27 mg/L。55 个地表河流水样品中有 10 个处于 V 类水的标准,其余 45 个样品均为劣 V 类。

    • 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

      2014, 46(4):618-622.

      摘要 (1629) HTML (0) PDF 214.86 K (12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增产率为28.5% ~ 40.0%;不同施肥处理间却无显著差异。施肥处理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有效穗和每穗粒数的增加,增幅分别为5.5% ~ 26.1%,25.2% ~ 57.0%。养分吸收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氮素吸收量,且主要分配于稻谷,所占比例为71.3% ~ 79.0%。与习惯施肥处理(T1)相比,优化施肥(T2)、控释尿素(T3)、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T4)处理在减少氮肥用量21.6% 的条件下,稻谷产量没有降低,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及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都有所增加,分别提高3.2 ~ 6.9 kg/kg、11.7 ~ 15.4 kg/kg、7.0 ~ 30.6 kg/kg、0.04 ~ 0.08,且均表现为控释尿素处理(T3)处理最高。可见,采用合理的肥料及科学的施用方法均可显著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

    • 施氮量和田面水含氮量对紫色土丘陵区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2014, 46(4):623-629.

      摘要 (1525) HTML (0) PDF 382.38 K (2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密闭室连续抽气法研究了四川省丘陵区紫色土上不同施氮量条件下(0、112.5、150、187.5、225 kg/hm2)稻田氨(NH3)挥发特征及田面水含氮量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后的1 ~ 3天内出现NH3挥发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稻田NH3挥发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r= 0.916 6***)。通过稻田NH3挥发损失的氮素占施氮量的比例为29.4% ~ 38.0%。施氮肥后稻田田面水NH4+-N、可溶性氮和总氮浓度均迅速升高,稻田NH3挥发速率与田面水中的NH4+-N、可溶性氮和总氮浓度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观测期内的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 9、0.841 2和0.881 3。因此,控制施氮量可有效降低田面水NH4+-N、可溶性氮和总氮浓度,以此来减少紫色土丘陵区稻田NH3挥发损失。

    • 华西雨屏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氮磷钾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014, 46(4):630-637.

      摘要 (1380) HTML (0) PDF 388.92 K (2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西雨屏区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结合过渡地带,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区。通过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对该区 30 年的桤木林、水杉林、柳杉林、慈竹林、次生林与荒草地等 6 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剖面全量氮磷、速效氮磷钾和有机碳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氮磷钾含量有差异,表土层差异明显。表层 0 ~ 20 cm土壤全量氮磷含量为桤木林>慈竹林>柳杉林>水杉林>次生林≈荒草地,速效氮磷钾合计总含量为桤木林>次生林≈水杉林>柳杉林>慈竹林>荒草地,森林植被下土壤氮磷钾含量高于荒草地,其中,桤木林土壤全量氮磷与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80 g/kg、7.94 g/kg、73.15 mg/kg、64.97 mg/kg 和 183.45 mg/kg,高于其他林地表土。②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储量在表土层与剖面中变化趋势一致,为桤木林>慈竹林>柳杉林>水杉林>荒草地>次生林;全磷储量变化稍有不同,但桤木林与慈竹林仍为最高,而次生林最低。③所有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密度均有明显的表聚性,但垂直剖面变化趋势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密度在表土层与全剖面的变化趋势一致为桤木林>柳杉林>慈竹林>荒草地>水杉林>次生林。④紫色土区植被类型与土壤母质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经过 30 年的植被恢复,桤木林在土壤肥力发展与固碳能力方面均有明显优势,针叶树中柳杉好于水杉。

    • 江淮丘陵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以定远县为例

      2014, 46(4):638-643.

      摘要 (1278) HTML (0) PDF 930.06 K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安徽省江淮丘陵区农业大县滁州市定远县为代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农田表层(0 ~ 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2011年SOC含量为(10.96±3.63) g/kg,变异系数为33.12%,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半方差模型为指数模型,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SOC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东至西先递减后递增,大致呈带状分布。土壤颗粒组成和秸秆还田是影响SOC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 苏南村镇河道疏浚底泥农用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14, 46(4):644-650.

      摘要 (1215) HTML (0) PDF 474.80 K (2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们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视以及农村河道底泥疏浚工程的不断增加,疏浚底泥的处置也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本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河道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底泥农用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种植的水稻株高、穗数、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低于普通土壤,水稻生物量、产量与底泥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0.585*、0.556*),与底泥可溶性盐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0.914**、–0.897**),与底泥Eh呈极显著正相关(0.887**、0.857**)。通径分析表明,底泥可溶性盐和Eh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稻米重金属平均富集因子顺序为Zn(0.23)>Cu(0.09)=Cd(0.09)>Cr(0.005)>Ni(0.0025)>Pb(0.0017),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稻米重金属的积累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pH和有机质有关。稻米单一重金属目标风险系数值均小于1,其顺序为:Cu>Zn>Cd>Pb>Ni>Cr,而稻米重金属复合目标风险系数值大于1,表明食用该类底泥栽种的稻米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并且成人食用稻米的重金属复合目标风险系数值高于儿童。

    • 西瓜产量与养分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和通径分析

      2014, 46(4):651-655.

      摘要 (1436) HTML (0) PDF 197.48 K (2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通径分析法,对设施西瓜养分含量与产量进行了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西瓜各器官养分含量对产量贡献率大小依次为:茎K > 叶P > 瓜N > 叶K > 瓜K > 叶N > 茎N > 茎P > 瓜P。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西瓜产量的各养分含量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茎K > 瓜K > 叶N > 瓜N > 茎P > 茎N > 叶K > 瓜P > 叶P。试验中通径分析得到的贡献率大小及次序与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的关联度有所不同,但两种方法均显示茎K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关联性最强;同时,瓜P对产量的直接负向效应最大,对产量的关联度较小。表明生产中可将提高西瓜茎中钾积累量和控制瓜中磷积累量作为西瓜增产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 基于聚类和分类与回归树的地力等级评价研究

      2014, 46(4):656-661.

      摘要 (1446) HTML (0) PDF 3.07 M (2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河南封丘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基于 GIS 的土壤空间和属性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和分类与回归树(CART)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耕地地力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聚类分析和 CART 的地力评价模型准确度为 93.56%,较单独使用决策树模型的准确度有明显提高;根据耕地地力分级规则,一等地至五等地分别占全县 61 733.3 hm2 耕地的 28.167%、49.518%、9.389%、5.77% 和 7.156%;地力等级较高的耕地主要分布于封丘西北部,地力较低的区域主要在东南部,由西北向东南地力呈带状递减趋势。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当地中低产田及其障碍因子的解析和农田精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不同开垦年限农田黑土磷素形态及数量变化

      2014, 46(4):662-668.

      摘要 (1531) HTML (0) PDF 499.17 K (2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研究了黑龙江省不同经纬度不同开垦年限的4个地区农田黑土磷素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随开垦年限增加的农田黑土,全磷逐渐升高;有机磷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速效磷、Al-P、Fe-P、Ca-P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O-P变化不显著;无机磷各组分的绝对变化量排序为Fe-P>Ca-P>Al-P>O-P;变化强度为Fe-P>Ca-P>O-P>Al-P。对于开垦年限均为100 ~ 150年的侵蚀程度不同的双城和宾县农田黑土,宾县侵蚀区黑土全磷、Al-P、Fe-P、O-P、有机磷含量高于双城非侵蚀区黑土;速效磷、Ca-P非侵蚀区高于侵蚀区;黑土由非侵蚀到侵蚀无机磷各组分的绝对变化量排序为Fe-P>Ca-P>Al-P>O-P;变化强度为Fe-P>Ca-P>Al-P>O-P。黑土的速效磷、有机磷与全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无机磷中的Ca-P、Al-P、O-P是有效的磷源。

    • 枸溶性钾肥对作物生物量及作物–土壤系统钾素平衡的影响

      2014, 46(4):669-673.

      摘要 (1381) HTML (0) PDF 353.64 K (2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钾肥的施用对连续3季作物(油菜、油菜、水稻)生物量、钾素(K2O)吸收量、作物-土壤系统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态钾肥施用后,枸溶性钾硅肥(K枸)与水溶性钾肥(K水)效果一致,与不施钾相比,3季作物生物量都显著增加,钾素总吸收量增加155%,钾素平衡系数为0.79,钾素的供应缓解了土壤钾素亏缺,利于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而粉碎性钾矿粉(K矿)钾素不能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增产效果不显著。第一季油菜收获后K枸、K水 处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显著高于K0、K矿,但随着作物的收获各处理间差异逐渐变小,最终趋于一致。枸溶性钾硅肥和水溶性钾肥均能补充土壤的有效钾素,缓解土壤钾素的消耗,维持土壤钾素肥力水平的稳定,有利于作物增产。

    • 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吸附氟的影响研究

      2014, 46(4):674-677.

      摘要 (1299) HTML (0) PDF 266.31 K (2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平衡振荡法,通过加入不同比例的铝、氟来研究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吸附氟的影响。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加入硫酸铝以后,能够缩短对氟的吸附平衡时间,并且随着铝用量的增加和吸附时间的延长,氟的吸附量呈增加,而解吸率呈降低的趋势;其中1︰1铝氟摩尔比处理的吸附量高达640.45 mg/kg,为不施铝处理的6.5倍,但是其解吸率最低,为24.7%,为对照处理的0.3倍。这与Al3+ 和F– 络合形成不同比的铝氟配合物,Al3+ 水解后降低土壤溶液pH,并形成羟基铝,进而与盐碱土中的蒙脱石形成聚合羟基铝–蒙脱石复合体有关。因此,铝的存在可以增加苏打盐碱土对氟的吸附,降低解吸率,进而减小氟在该土中的迁移,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 基于光谱分析的土壤游离铁预测研究

      2014, 46(4):678-683.

      摘要 (1229) HTML (0) PDF 483.93 K (3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游离铁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土壤系统分类中判断土壤类型的诊断指标,同时也对土壤风化程度具有指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成土环境。本研究调查了安徽宣城的91个土壤剖面,共398个土壤样品,采集了样品在350 ~ 2500 nm波段的漫反射光谱数据,并对游离铁含量进行化学分析。光谱数据包括反射率(R)、反射率一阶导数(FDR)和吸收度(Log(1/R))?3种形式。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PLSR)和反向神经网络(BPNN)建模预测游离铁含量,并分析不同形式光谱数据的建模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当存在游离铁<20 g/kg的样本时,传统建模方法不能准确预测游离铁含量(R2<0.6,RPD<1.5),相对R和Log(1/R)?两种光谱数据,以FDR作为自变量建模预测游离铁含量的效果最差。

    • 滇池外海沉积物中滴滴涕类农药的残留特征

      2014, 46(4):684-688.

      摘要 (1260) HTML (0) PDF 1.43 M (1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滴滴涕类农药(DDTs)既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也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了解滇池沉积物中DDTs的残留水平,本文采集滇池外海的1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其DDTs农药的残留量,结果表明:①滇池沉积物中∑DDTs农药的含量为0.2 ~ 4.9 ng/g(干重),p,p¢-DDE和p,p¢-DDD是目前滇池外海表层沉积物中DDTs农药最主要的赋存组分,含量检测平均值为1.14 ng/g(干重)和0.78 ng/g(干重);②沉积物中的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未发现新的污染源输入;③多数点位的WDDD/WDDE<1,表明DDTs的降解环境以好氧条件为主;④滇池外海沉积物中DDTs的残留水平低于已有报道的国内其他水体,空间分布呈现北部湖区高于中部和南部湖区的特征。

    • 十溴联苯醚对两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4, 46(4):689-696.

      摘要 (1360) HTML (0) PDF 308.93 K (1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十溴联苯醚(BDE-209)作为外加污染源,测定不同浓度的污染物(1、10、50、200、500 mg/kg)在1 ~ 115 天处理期对水稻土和菜田土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BDE-209处理对水稻土和菜田土中3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在水稻土中,第1 天时BDE-209处理即对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产生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酸性磷酸酶活性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在菜田土中,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在处理后的第14 天;在1 ~ 50 mg/kg浓度围内,BDE-209处理对水稻土和菜田土酶活性的促进/抑制作用基本随着BDE-209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而在200、500 mg/kg浓度处理下,作用不明显;在水稻土中各处理脲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相关性显著,在菜田土中各处理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动态变化相关性显著。因此,BDE-209对不同土壤酶的作用因土壤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应根据不同土壤选择恰当的土壤酶作为土壤BDE-209污染程度的指标。

    • 烷基糖苷对石油增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4, 46(4):697-702.

      摘要 (1157) HTML (0) PDF 291.21 K (2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在室温下对石油进行增溶,分别考察了溶液pH和无机盐浓度变化对石油溶解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验证确定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烷基糖苷溶液在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表现出明显的增溶特性,其质量增溶比约为0.013;溶液浓度、pH和无机盐浓度变化均能显著影响增溶作用。实验条件下得到烷基糖苷增溶石油的最佳条件为:烷基糖苷浓度39.00 g/L,pH为5,无机盐浓度0.5 mol/L,得到最大溶油量3.99 g/L。

    • 不同配比改良材料对典型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014, 46(4):703-709.

      摘要 (1259) HTML (0) PDF 261.30 K (2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土壤物理性质退化的典型绿地——上海辰山植物园,进行不同配比改良材料的现场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不同配比改良材料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并以配比3(土︰绿化植物废弃物︰有机肥 = 8︰3︰0.8和0.5 kg/m3 脱硫石膏)改良效果最好,其土壤体积质量最低,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有效水含量最高,土壤饱和导水率也达到良好水平。在30、90和180 天的试验时间内,同一配比土壤物理性质较稳定;各配比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均较好拟合Gardner模型(R2>0.9)。砂虽能增加土壤导水率,但对绿地土壤物理性质改良综合效果不及绿化植物废弃物或草炭等有机材料;而脱硫石膏对土壤各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随试验时间延长,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所有改良材料中,以有机材料和脱硫石膏混合使用效果最佳。

    • 残膜埋深对滴灌条件下粉砂壤土水分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2014, 46(4):710-715.

      摘要 (1326) HTML (0) PDF 749.93 K (2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室内模拟试验,设置高低两个滴灌流量(0.5、2 L/h),根据残膜在土壤中的上、中、下3个位置研究不同残膜埋深对滴灌入渗湿润体形状、入渗速率以及土体内含水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残膜埋深越深滴灌结束时湿润范围越小,残膜区湿润体曲线呈不规则现象;残膜区水分入渗速率明显低于对应其他处理该层的入渗速率(P<0.01);残膜区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无残膜区,并且随着残膜埋深增加,土体内最高含水率呈增加趋势,且不同滴头流量处理不同残膜埋深对滴灌入渗的影响相似。故残膜在土壤中埋深位置的不同对滴灌入渗有较大的影响,掌握残膜在土壤中不同位置对入渗的影响对于制定残膜存在下合理的灌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 秸秆和地膜覆盖模式下土壤水热动态分析

      2014, 46(4):716-724.

      摘要 (1628) HTML (0) PDF 617.71 K (2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减氮追肥、垄覆沟播、秸秆还田等措施种植冬小麦,研究其对冬小麦产量、土壤储水量、土壤水热动态变化过程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土壤水分差异显著,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既随降雨量波动,又受不同覆盖栽培条件的影响。“推荐施肥+垄覆沟播”模式0 ~ 100 cm土壤储水量最高。不同处理之间日间土壤温度差异较小,但温度日内变化差异较大。不同处理的增温效果为推荐施肥+垄覆沟播>推荐施肥>推荐施肥+夏闲秸秆。同对照相比,旱地“推荐施肥+垄覆沟播”模式使小麦增产5.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2.06%,是适合旱地作物生产的栽培措施。HYDRUS-1D模型模拟值同实测值拟合度较好,可用于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水热过程分析。

    • 不同巨桉人工林土壤分形特征及抗蚀性分析

      2014, 46(4):725-731.

      摘要 (1653) HTML (0) PDF 332.11 K (2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耕地退耕成人工巨桉林后对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抗蚀性能产生的影响,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选择4.5年生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农耕地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巨桉人工林下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及土壤抗蚀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模式土壤分形维数介于2.142 ~ 2.296;在0 ~ 15 cm土层分形维数表现为耕地>林果>林粮>纯林,纯林和农耕地之间差异显著,其他3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在15 ~ 30 cm土层分形维数表现为耕地>纯林>林粮>林果,4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指数有负相关趋势;与土壤体积质量、微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分形维数越小,土壤有机质、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指数越大,土壤体积质量、微团聚体含量越低,土壤结构越稳定,抗蚀力越强。因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能反映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对土壤分形维数特征的研究可以定量揭示不同巨桉模式下土壤抗侵蚀的能力。

    • 1984年以来广东水稻土pH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2014, 46(4):732-736.

      摘要 (1463) HTML (0) PDF 425.74 K (2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广东省1984年以来的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对全省20多年来的水稻土pH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全省水稻土整体呈现明显的酸化趋势,期间水稻土pH下降了0.33单位,强酸和酸性土壤的分布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3.2% 和21.9%;珠三角地区的水稻土pH下降了0.54单位,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单施化肥使土壤pH降低,而长期坚持化肥结合有机肥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抵抗酸化的能力,提高水稻土pH。重化肥而轻有机肥是导致广东省水田土壤pH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日益严重的酸雨也是加速土壤pH下降的重要因素。今后应重视施用有机肥,减缓水稻土的酸化进程。

    • 南京设施蔬菜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经济和社会管理层面

      2014, 46(4):737-741.

      摘要 (1440) HTML (0) PDF 236.16 K (2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设施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系统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南京市典型设施蔬菜生产系统为例,围绕设施蔬菜生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管理方式,在设施蔬菜生产者和管理层问卷调研的基础上,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设施蔬菜生产的经济和社会管理现状。结果表明,设施蔬菜生产的经济收益尚可,但多数蔬菜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收益较难满足生产者较重的经济负担,缺乏相关政府补贴政策;生产基地的社会管理手段有限且缺乏力度,如农用物资未实现统一化管理,蔬菜质量控制手段有限,缺乏有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最后,针对设施蔬菜系统的经济与社会管理现状,提出了一些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疏勒河中下游近35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

      2014, 46(4):742-748.

      摘要 (1441) HTML (0) PDF 1.70 M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区域,利用1975年Landsat MSS、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 3期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并结合景观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1975—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近35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高,达2.11%,耕地次之。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戈壁石砾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戈壁石砾地转为建设用地和草地。整个景观的斑块密度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的多样性增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

    • 河西绿洲城市干旱脆弱性评价

      2014, 46(4):749-755.

      摘要 (1372) HTML (0) PDF 423.74 K (2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熵值法和贡献度模型,对河西绿洲城市的干旱脆弱性及主要贡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张掖市、酒泉市和金昌市城市干旱脆弱性均处于中等水平,嘉峪关市干旱脆弱性水平较低,武威市干旱脆弱性水平很高;河西绿洲城市干旱脆弱性的空间分异与城市化水平基本一致,敏感性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密切,应对能力受经济水平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自然条件发挥防御干旱的应对作用更大;各市干旱脆弱性指标层的主要贡献因子不尽相同,但总体呈趋同态势,主要集中表现在社会干旱敏感性及应对干旱的技术、自然条件等因子上。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

    • 民勤绿洲盐生草生境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

      2014, 46(4):756-760.

      摘要 (1341) HTML (0) PDF 382.95 K (2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民勤绿洲盐生草生境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旨为其在民勤绿洲乃至全国盐碱地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距盐生草水平方向 0 ~ 60 cm 范围内,阴离子主要是 SO42-?和 Cl-,阳离子主要是 Na+ 和 Ca2+,土壤盐分主要是硫酸钠、硫酸钙、氯化钠和氯化钙。其中 0 ~ 40 cm 土层土壤属于氯化物–硫酸盐型,40 ~ 60 cm 土层土壤属于硫酸盐–氯化物型。土壤 pH 在垂直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水平方向上,40 cm 处低于 20 cm 和 60 cm 处,其中在土壤垂直剖面 0 ~ 20 cm 范围内,20 cm 处高于 60 cm 处;而土壤垂直剖面 20 ~ 60 cm 范围内正好相反。土壤盐渍化程度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层的加深而加重,其中在距盐生草水平方向 0 ~ 40 cm 范围内,垂直剖面 0 ~ 20 cm 土层土壤非盐渍化,20 ~ 40 cm 土层土壤轻度盐渍化,40 ~ 60 cm土层土壤中度盐渍化;在距盐生草水平方向 40 ~ 60 cm 范围内,垂直剖面 0 ~ 40 cm 土层土壤非盐渍化,40 ~ 60 cm 土层土壤轻度盐渍化。在水平方向上,盐生草具有一定的聚盐效果。

    • 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

      2014, 46(4):761-765.

      摘要 (1514) HTML (0) PDF 182.18 K (3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按照中国发生分类对新采集的68个北京市山区的土壤剖面进行了分类命名,并与剖面点所在土壤普查图上的分类名称进行比较,结果是只有18个剖面的分类名称一致。造成分类名称不一致的原因:①发生分类以区域典型土壤剖面分类命名,而区域内很多土壤不同于典型土壤剖面;②发生分类往往以现代生物气候带为主要分类标准命名区域土壤,而不是根据土壤性质;③分类不一致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制图精度不够。研究认为,土壤分类必须依据土壤性质本身,而不是土壤形成因素;采取野外单土壤性质调查制图,室内叠加单土壤性质图形成多属性图斑,根据分类系统对它们进行综合分类,以提高分类制图精度。

    • 一种简易的土壤透气速率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2014, 46(4):766-768.

      摘要 (1224) HTML (0) PDF 470.20 K (2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原状土壤为试验对象,基于传统常压测定法设计出一种简单而准确的土壤透气速率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常压测定法变压测定过程导致精度降低的问题,同时又具备简单易行的优点。运用该方法对长期定位试验土壤进行研究,发现长期配施有机无机肥可提高红壤稻田耕作层土壤透气速率,改良土壤通透性。

    • 施用不同屠宰场废弃物对碱化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2014, 46(4):769-772.

      摘要 (1248) HTML (0) PDF 187.96 K (2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堆肥是有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施用不同种类屠宰场废弃物后碱化土壤肥力质量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废弃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牛、羊废弃物对其提升效果优于猪废弃物,废弃物堆肥时间越长对土壤肥力提升效果越明显。施用屠宰场废弃物可以降低土壤pH和全盐含量。施用新鲜猪废弃物的土壤细菌数量最多;羊废弃物堆肥可以明显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新鲜废弃物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效果优于堆肥。整体来讲,施用屠宰场废弃物可以提高土壤质量,施用废弃物堆肥的处理土壤综合质量高于施用新鲜废弃物的处理,施用羊废弃物堆肥后土壤综合质量最高。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