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4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不同氮肥施用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014, 46(6):971-975.

      摘要 (1398) HTML (0) PDF 196.50 K (2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处理比不施氮肥处理双季稻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均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增产77.0% ~ 127.1%,晚稻增加62.9% ~ 108.0%;早稻中等量控释氮肥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水稻单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农学利用率均增加,同时增产5.0%,氮肥利用率提高18.0个百分点;减量控释氮肥处理与普通尿素处理比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有所下降但氮肥利用率提高18.6 ~ 20.2个百分点,晚稻中各控释氮肥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每穗粒数增加、产量增产,增产率为9.7% ~ 27.7%,氮肥利用率提高28 ~ 31.1个百分点,且农学利用率显著提高;不同用量控释氮肥处理间早稻有效穗数、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晚稻中当施氮水平≤162 kg/hm2(按纯氮算)时,水稻单位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随氮肥增加而增加;当施氮水平>162 kg/hm2(按纯氮算)时,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少。

    • 县域耕地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及区域施肥研究--以肥东县为例

      2014, 46(6):976-983.

      摘要 (1217) HTML (0) PDF 12.75 M (1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主要利用ArcGIS9.3对肥东县的土壤养分和pH作空间变异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在研究区域内除pH呈弱变异性外,其他养分都是中等变异,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为弱相关性,其他为中等相关性,并对数据进行插值分析绘制养分分布图;将2012年土壤养分数据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调查数据相比较,从时间上分析其变异性,在时间对比分析可知土壤中主要养分速效钾变化不大,有效磷和有机质都明显增加。最后利用“3414”试验参数并结合当地耕作经验值,算出施肥配方,并绘制不同配方分区图。

    • 物元模型在玉树地区林地土壤养分评价中的应用

      2014, 46(6):984-988.

      摘要 (1333) HTML (0) PDF 210.05 K (2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玉树区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7项测试数据作为土壤养分评价指标,采用偏相关分析法确定权重,应用物元分析建模对玉树地区林地土壤养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玉树地区整体林地土壤养分状况良好,除速效磷含量极贫乏外,其余养分指标含量均达到丰富水平;有机质、氮素和速效磷是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子。建议平衡地区土壤养分状况,优先考虑提高速效磷养分水平。

    •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土团聚体的分布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014, 46(6):989-996.

      摘要 (1327) HTML (0) PDF 657.11 K (2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取中国FACE (Free-air CO2 enrichment) 平台9年试验区的土壤,采用干湿筛法获得水稳定性团聚体,研究高CO2浓度处理对水稻土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的影响。FACE试验设对照和高CO2浓度两个主处理,低氮和常氮两个施氮水平裂区。结果表明,经高CO2浓度连续9年处理后,小区土壤有机碳总量显著增加 (年均1 %)。高CO2浓度改变0 ~ 5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大团聚体 (>250 μm) 含量有减少趋势,而微团聚体 (250 ~ 53 μm ) 含量平均增加27.49% (P = 0.05);常氮仅改变5 ~ 15 cm土层土壤粗大团聚体 (>2 000 μm) 含量,平均减少20.60% (P<0.05)。分析表明,高CO2浓度使得0 ~ 5 cm土层土壤细大团聚体(2 000 ~ 250 μm) 有机碳含量平均降低9.67% (P<0.01),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平均增加31.30% (P<0.05),CO2 和N交互有促进上述变化趋势。高CO2浓度增加5 ~ 15 cm土层土壤粗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26.44%,P = 0.05),降低细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6.83%,P<0.01);常氮减少5 ~ 15 cm土层土壤粗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30.19%,P<0.001);CO2和N交互显著降低5 ~ 15 cm土层两级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CO2浓度降低耕层土壤 (0 ~ 15 cm) 细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6.41%,P<0.01),增加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15.09%,P<0.05);常氮显著降低两级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且CO2和N交互降低细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 (P<0.05)。

    • 灌溉方式对蔬菜栽培设施土壤黑碳的影响

      2014, 46(6):997-1002.

      摘要 (1479) HTML (0) PDF 283.84 K (1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连续13年定位灌溉试验的蔬菜栽培设施 0 ~ 20 cm 和 20 ~ 40 cm 两层土壤样品,测定总有机碳、黑碳和腐殖酸含量,探讨沟灌、滴灌和渗灌处理对土壤黑碳含量的影响及黑碳与其他形态土壤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种有机碳组分含量均以 0 ~ 20 cm 土层最高;3 种灌溉处理间 0 ~ 20 cm 和 20 ~ 40 cm 土层总有机碳、黑碳含量差异明显,总体上呈滴灌最高、渗灌次之、沟灌最少分布趋势;腐殖酸含量则为沟灌>滴灌>渗灌。在 0 ~ 20 cm 土层,总有机碳、黑碳、腐殖酸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21.15 ~ 25.53、5.30 ~ 7.59 和 3.64 ~ 5.75 g/kg;在 20 ~ 40 cm 土层,三者含量范围分别为 11.62 ~ 17.55、3.39 ~ 5.40 和 3.54 ~ 3.83 g/kg。0 ~ 40 cm?土层黑碳、腐殖酸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在?22.81% ~ 30.85%?和?16.60% ~ 33.03%?之间。土壤中黑碳与总有机碳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而与腐殖酸不具有相关性。

    • 杭州湾滨海湿地CH4排放通量的研究

      2014, 46(6):1003-1009.

      摘要 (1287) HTML (0) PDF 505.21 K (2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4—9月,利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杭州湾裸滩湿地、海三棱藨草湿地、芦苇湿地和互花米草湿地CH4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并利用室内厌氧培养法测定了0 ~ 30 cm深度的土壤CH4产生潜力。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裸滩湿地表现为CH4的吸收源,CH4排放通量春季高、夏季低;海三棱藨草湿地、芦苇湿地和互花米草湿地表现为CH4的排放源,CH4排放通量均呈现夏季高、春秋季低的季节变化。平均CH4排放通量表现为:互花米草湿地(1.589 mg/(m2·h))>芦苇湿地(0.722 mg/(m2·h))>海三棱藨草湿地(0.218 mg/(m2·h))>裸滩湿地(–0.068 mg/(m2·h)),互花米草湿地各月CH4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湿地。0 ~ 30 cm深度平均土壤CH4产生潜力表现为:互花米草湿地(0.050 μg/(g·d)>芦苇湿地(0.042 μg/(g·d))>裸滩湿地(0.030 μg/(g·d)>海三棱藨草湿地(0.027 μg/(g·d)),互花米草湿地各土层CH4产生潜力显著高于其他湿地(除0 ~ 5 cm外)。裸滩湿地土壤CH4产生潜力没有明显的空间垂直变化趋势,CH4产生潜力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0 ~ 20 cm和5 ~ 10 cm土层。其他3类湿地0 ~ 5 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大,土壤CH4产生潜力整体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海三棱藨草湿地和芦苇湿地5 ~ 10 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小,互花米草湿地20 ~ 30 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小。土壤p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对CH4排放通量有显著的影响。

    • 麦秆还田方式对旱地土壤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2014, 46(6):1010-1016.

      摘要 (1515) HTML (0) PDF 399.65 K (2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秸秆还田方式对华北平原旱地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CO2、CH4和N2O的排放动态无显著差异,但排放量因温室气体种类而异。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的CO2、N2O排放量分别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秸秆原位焚烧、生物质炭还田处理的29.7%、17.5%、31.7% 和78.1%、76.3%、114.0%;而CH4排放量在各试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从各处理的综合温室效应(GWP)来看,生物质炭还田处理的GWP比秸秆直接还田处理显著降低28.7%,而与无秸秆还田和秸秆原位焚烧处理无显著差异。考虑到作物产量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生物质炭还田处理温室气体强度(GHGI)比无秸秆还田和秸秆原位焚烧处理分别降低4.9% 和14.9%,差异不显著,比秸秆直接还田处理显著降低36.0%。因此,在华北平原秸秆炭化生物质炭还田具有显著的综合减排作用,是一种土壤农田低碳生产的秸秆利用途径。

    • 中红外光声光谱法测定土壤顶空氨气浓度

      2014, 46(6):1017-1023.

      摘要 (1390) HTML (0) PDF 486.82 K (2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红外光声光谱对土壤顶空氨气(NH3)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动镜速率为0.16 cm/s,分辨率为4 cm–1时获得的NH3光谱噪音较少且信号强度高。利用选定的参数采集不同浓度NH3光谱,其中位于900 ~ 1 000 cm–1的特征吸收峰适于定量分析。分别选用该特征吸收的峰高、峰面积和第一主成分与NH3浓度进行回归建模,线性决定系数(R2)均达到0.9以上,表明三者都呈显著线性相关,中红外光声光谱可以用于快速测定土壤顶空中NH3浓度,这为土壤氮素循环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 亚热带中尺度流域氮磷输出的长期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

      2014, 46(6):1024-1031.

      摘要 (1253) HTML (0) PDF 448.75 K (2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赣江上游的潋水河流域(579 km2),基于长期监测和SWAT模型反演研究了流域尺度养分输出的长期变化规律,采用集成推进树(ABT)和部分典范对应分析(PCCA)方法揭示了流域尺度养分输出的影响因素。2003—2009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潋水河流域氮磷输出量年际差异显著,流域年均总氮和总磷输出量分别为1.10 t/(km2·a)和0.12 t/(km2·a)。SWAT模型反演分析显示,长期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显著减少了流域氮磷流失,1983—1990年年均总氮和总磷输出量比治理前分别下降了43.8% 和51.0%,1993—2002年则比前一阶段分别下降了28.3% 和27.2%。总体上,人为因素对流域养分输出量长期变化(1978—2009)的影响高于气候因素,人为因素对31年间流域总氮和总磷年输出量变化总的贡献率分别为48.7%?和38.9%,气候因素总贡献率分别为23.2%?和22.8%。人为因素中人口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氮磷肥施用量、疏林地面积、土地利用程度和植被指数。研究区需要在控制流域人口密度和合理施肥基础上,通过流域治理措施合理调整流域土地利用,以实现对流域氮磷输出的控制。

    • 杭州湾典型潮滩湿地植物带沉积物磷吸附特征

      2014, 46(6):1032-1038.

      摘要 (1362) HTML (0) PDF 348.87 K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磷酸盐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杭州湾潮滩湿地沉积物磷素吸附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及其沉积物理化性质对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物磷的吸附与释放过程均包括快速吸附 (0 ~ 1 h)、慢速吸附 (1 ~ 16 h) 和平衡 (16 ~ 72 h) 3 个阶段,不同植物没有明显影响这一趋势。改进的 Langmuir 模型拟合表明,沉积物最大吸附容量 (Qmax) 在 154.5 ~ 436.2 mg/kg 间, 生长植物的沉积物Qmax 明显高于光滩沉积物。沉积物自带可解吸磷 (NAP) 较少,在 1.853 ~ 4.777 mg/kg 间,NAP 在不同类型沉积物的分布趋势与 Qmax 值相似。4 种植被类型沉积物 EPC0 值低于潮汐水体中磷酸盐浓度,扮演着“汇”的角色,EPC0 在不同沉积物间差异较小。相关性分析显示,杭州湾潮滩沉积物 Qmax 和 NAP 受有机质、颗粒组成和总无机磷含量影响,其中 Qmax 还受电导率影响,而研究区 EPC0 与沉积物理化性质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植物可以通过影响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参数,从而影响磷的吸附过程。

    • 甜玉米钾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

      2014, 46(6):1039-1044.

      摘要 (1107) HTML (0) PDF 316.86 K (2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挖掘甜玉米品种潜力,在同一肥力水平和栽培条件下研究了?22?个甜玉米品种钾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钾素积累量品种间有显著差异,出苗–拔节期、拔节–开花期、开花–鲜食期的积累量分别占总积累量的 10.0%、73.6%和 16.4%,变幅分别为 5.6% ~ 19.8%、48.0% ~ 88.8%、0.9% ~ 42.1%。拔节期钾素主要分配在叶片和叶鞘中,拔节后分配到茎杆中的钾比例开始升高,到开花期钾素分配到茎秆中的比例达到峰值,其分配量占钾素总积累量的?39.9%?左右,后期保持平衡。在鲜食期,茎秆中钾素含量比例为 39.5%,叶片为?22.0%,籽粒为?10.4%。回归分析表明:高产(鲜果穗和鲜籽粒)品种其拔节至开花期具有较高的钾素积累量,且鲜食期苞叶中钾素分配率较低。在供试?22?个品种中,金师王等?7?个品种的鲜果穗和鲜籽粒产量、钾素积累量、鲜食期籽粒中钾素分配比例较高,综合表现较优。

    • 水分及干燥过程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2014, 46(6):1045-1051.

      摘要 (1690) HTML (0) PDF 499.61 K (2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分变化可显著改变土壤性质进而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本试验通过测定土壤溶液和采用薄层凝胶梯度法(DGT)表征的Zn、Cd、Cu、Ni浓度,研究土壤含水量变化对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随土壤水分降低DGT表征的Zn、Cd、Cu和Ni浓度和土壤溶液中Cu和Ni浓度呈下降趋势,且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降低;与长期风干土壤相比,经干湿交替后风干土壤重金属有效性降低或显著降低;与土壤溶液法相比,DGT法能反映水分变化对土壤固相金属缓冲补给能力的影响,能更好地表征土壤金属有效性的变化。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适当水分管理措施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从而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 基于光谱分析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估算研究——以三江源区玉树县和玛多县为例

      2014, 46(6):1052-1060.

      摘要 (1240) HTML (0) PDF 5.25 M (2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江源区玉树县和玛多县为研究区,利用实验室测定的As、Cu、Pb、Zn、Cr、Cd、Hg元素含量和室内采集的土壤原始光谱及其4种转换形式,建立了光谱指标与重金属含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利用决定系数(R2)、相对分析误差(RPD)及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模型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土壤As、Cu、Pb、Zn、Cr、Cd含量与SOM、Fe、Mn、Al、Mg等元素具有显著相关关系,Hg元素则未达到显著性水平。As、Cu、Pb、Zn、Cr和Cd元素估算模型回归方程R2达到了0.5以上,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Pb、Zn和Cr元素验证样本RPD均达到了1.4以上,模型具备粗略估算能力;As、Cu和Cd元素验证样本RPD均低于1.4,模型不具备粗略估算能力。Hg元素估算模型回归方程的R2为0.28,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无法用于对Hg含量的估算。

    • 不同品种对水稻铅汞耐性和富集能力的影响

      2014, 46(6):1061-1068.

      摘要 (1514) HTML (0) PDF 427.72 K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2种类型水稻土(黄泥土和红泥土)和9个水稻品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Pb(250 mg/kg)、Hg(0.6 mg/kg)污染条件下,水稻品种对水稻Pb、Hg耐性和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b污染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产量,在红泥土和黄泥土中,水稻产量的降低幅度分别为3.6% ~ 29.8%?和2.3% ~ 16.9%;Hg污染处理下,水稻产量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水稻对Pb、Hg污染的耐性和富集能力差异显著。在Pb污染处理下,宁粳1号产量降幅较小,耐性较高;天协6号产量降幅较大,耐性较低;在Hg污染处理下,宁粳1号耐性较高,浙1500耐性较低。在2种类型水稻土中,特三矮2号稻米Pb的富集系数较高,对Pb污染较敏感;浙1500稻米Hg的富集系数较高,对Hg污染较敏感;宁粳1号稻米Pb、Hg的富集系数均较低,对Pb、Hg污染均不敏感。水稻品种、土壤类型和污染类型对水稻Pb、Hg耐性的影响不同,3个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6.5%、18.3%?和27.1%。

    • 改良剂与生物有机肥配施方式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

      2014, 46(6):1069-1075.

      摘要 (1099) HTML (0) PDF 357.08 K (2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 3 种碱性改良剂(秸秆炭、生石灰粉和钙镁磷肥)与“爸爱我”生物有机肥的不同配施方式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外源硒素添加的前提下,通过这种内源调控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秸秆炭、生石灰粉和钙镁磷肥与“爸爱我”生物有机肥的 3 个错时配施处理对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效果最佳,分别使土壤有效硒含量提高 105.98、114.09 和 146.71 μg/kg,茶叶中硒含量相应提高 0.96、1.14 和 1.24 μg/g,增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 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芦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2014, 46(6):1076-1082.

      摘要 (1509) HTML (0) PDF 409.22 K (2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上海某设施园艺场长期设施芦笋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梯度稀释混菌平板法和Biolog-Eco微平板反应系统,研究了芦笋设施种植1、3、5、8及11年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设施栽培芦笋后,土壤细菌种群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细菌与真菌数量比(B/F值)降低;除11年棚表现特殊外,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逐渐下降,5年和8年棚AWCD值均仅为对照1年棚的15% 左右;土壤微生物代谢类群多样性减少,5年和8年棚的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S)均仅为对照1年棚的72% 左右,Shannon指数均为对照1年棚的82%?左右,McIntosh指数则均为对照1年棚的90%;不同种植年限芦笋设施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分异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6种碳水化合物和5种氨基酸碳源的代谢利用上;设施芦笋土壤微生物参数指标对土壤pH和EC值变化响应敏感,另外,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是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和区系分异的2个主要因素。

    • 不同生物炭对湿地松各组分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2014, 46(6):1083-1090.

      摘要 (1365) HTML (0) PDF 360.72 K (2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将不同生物质原料(木屑和鸡粪)放置在低温(400°C)无氧条件下进行裂解,形成不同生物炭,研究了不同生物炭对湿地松不同组分(树叶、树皮、树枝和树干)生物量、碳密度、碳储量以及碳素年净固定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木屑和鸡粪为原料制备而成的两种生物炭pH和养分含量等性质差异显著;生物质裂解后,木屑pH由8.25降到木屑炭的7.46,而鸡粪炭pH为10.48,高于鸡粪的9.35;同时,C、N、P和K元素在两种生物炭中均出现富集,鸡粪生物炭N、P和K含量显著高于木屑生物炭,但两种生物炭速效P和速效K占总P、总K的比例与原料相比均出现显著降低。经过一年试验,鸡粪生物炭还田处理显著提高湿地松各个组分生物量,其中湿地松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是对照的4.92倍,而木屑炭处理对湿地松各个组分生物量影响不显著;木屑炭和鸡粪炭处理改变湿地松生物量增量在树叶和树皮中的分配比例,但对湿地松各个组分的碳密度影响不显著;鸡粪炭处理能显著提高湿地松各个组分碳素年净固定量,该处理湿地松地上部分碳素年净固定量(99.64 g/棵)分别是木屑炭处理(19.85 g/棵)和对照处理(25.77 g/棵)的5.02倍和3.87倍。由此可见,鸡粪炭可以作为提高林木土壤肥力的改良剂。

    • 连作对荞麦产量、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2014, 46(6):1091-1096.

      摘要 (1537) HTML (0) PDF 395.64 K (2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连续4年不施肥的定位试验基础上,采样分析了不同荞麦连作年限(2年、3年和4年)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荞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荞麦产量下降,且显著低于与豆科作物轮作下的荞麦产量;土壤氮、磷、钾含量均降低,磷和钾含量降低更明显,土壤pH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脲酶活性先降后升,蔗糖酶活性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因此,为维持地力,提高荞麦产量,一要实行荞麦与芸豆等豆科作物轮作倒茬,二要施用一定的肥料。

    • 两种浮萍根系分泌物对荧光假单胞菌脱氮影响的差异及其剂量效应研究

      2014, 46(6):1097-1102.

      摘要 (1318) HTML (0) PDF 358.52 K (2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对太湖地区高效除氮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rrhiza(HZ1)和低效除氮青萍Lemna minor(WX3)的根系分泌物进行了连续收集和分离,并考察了根系分泌物剂量与成分对反硝化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脱氮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浮萍根系分泌物总组分均能显著促进P. fluorescens的脱氮效率,但对P. fluorescens的生长无影响。HZ1根系分泌物总组分(HO)促进作用显著高于WX3根系分泌物总组分(WO),这与HZ1对水体的除氮效率高于WX3的结果一致。两种浮萍根系分泌物各组分也有不同的效果,其中仅WX3根系分泌物酸性组分(WA)显著抑制了P. fluorescens的脱氮效率,HZ1根系分泌物不同组分是促进或无作用。总体上,P. fluorescens的脱氮效率随浮萍根系分泌物及其各组分添加剂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WA组分先下降后基本不变,各组分在剂量为1.0%(v/v)时起最大效果。总之,根系分泌物与浮萍–微生物耦合系统的除氮效率密切相关,酸性组分是两种浮萍根系分泌物促进P. fluorescens脱氮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 农作物秸秆浸提液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番茄幼苗的影响研究

      2014, 46(6):1103-1108.

      摘要 (1162) HTML (0) PDF 295.08 K (2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番薯5种农作物秸秆,制成水浸提液与AM真菌结合施用,研究秸秆浸提液对AM真菌作用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5种秸秆浸提液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水稻、小麦、玉米和番薯秸秆浸提液显著提高了AM真菌对番茄根系的侵染,其中水稻秸秆浸提液处理的番茄生物量及地上部磷含量都有显著增加。经过GC-MS测定得到的各秸秆浸提液化学组分主要为酚酸类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AM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

    • 紫云英根瘤菌种内不同菌株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差异性和交互性分析

      2014, 46(6):1109-1114.

      摘要 (1169) HTML (0) PDF 1.45 M (2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瘤菌可以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在很多根瘤菌中群体感应系统参与了结瘤固氮等相关生理过程的调节。本研究从野外不同生境紫云英宿主根部瘤体中分离了26株根瘤菌,体外定量检测了各菌株产生自体诱导物(AI)信号分子的能力,以及不同菌株AI激活中慢生华癸根瘤菌Mh菌株AHLs合成酶基因mrhI表达的情况,发现紫云英根瘤菌种内不同菌株间存在群体感应交互性。通过导入外源AttM水解酶观察菌株AI活性的变化,应用薄层层析法定性分析不同菌株的AI结构,初步揭示了不同紫云英根瘤菌产生AI特性的差异和多样性。

    • 模拟降雨条件下黑麦草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2014, 46(6):1115-1120.

      摘要 (1121) HTML (0) PDF 422.94 K (2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室内模拟降雨实验的方法,设计了不同降雨强度(30 mm/h和60 mm/h)、不同坡度(10°和20°)和不同草地盖度(0、20%、40%、60%、80% 和100%)研究黑麦草影响下土壤水分入渗的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坡度、降雨强度和黑麦草盖度对土壤水分的入渗均有影响,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随黑麦草盖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二者显著正相关;黑麦草覆盖下的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能够用考斯加科夫模型模拟,黑麦草盖度对模型参数有显著影响。各试验条件下,入渗模型参数K值随黑麦草盖度的增加而增加,a 值随黑麦草盖度的增加而减小,二者的变化趋势在降雨强度30 mm/h时表现明显,但在降雨60 mm/h时不明显。

    • 基于转移概率的区域土壤三维随机模拟及其不确定性评价

      2014, 46(6):1121-1128.

      摘要 (1175) HTML (0) PDF 5.32 M (2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质地空间变异对于区域土壤水分和溶质循环模拟研究至关重要。基于转移概率(Markov链)的随机条件模拟是一种能融合多源信息技术的地统计学模拟方法,与传统插值法和基于变异函数的条件模拟相比有诸多优势。本研究在封丘县域范围内采集了102个土壤剖面共计1 020 个土壤样品,运用转移概率的地质统计学方法构建了土壤质地种类的三维空间分布模型,在500次随机模拟的基础上,分别得到了土壤质地种类空间分布图及其概率分布图。结果表明,一维垂向转移概率可以很好地描述研究区垂直方向上各类型土壤空间分布的不对称性与各向异性。采用转移概率的方式来描述土壤质地种类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地统计学基于交叉变异函数或空间插值建模的缺点。

    • 施用石膏对苏北滩涂盐渍土浸提液电导率换算关系的影响

      2014, 46(6):1129-1134.

      摘要 (1173) HTML (0) PDF 324.95 K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壤饱和浸提液、土水比?1︰1?浸提液和土水比?1︰5?浸提液?3?种方法,测定了苏北滩涂地区施用石膏改良土壤样品的电导率和 pH。结果表明:未用石膏改良的土壤饱和浸提液电导率与土水比?1︰1?及?1︰5?浸提液电导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和?0.979;在施用石膏情况下,土壤饱和浸提液和土水比?1︰5?浸提液电导率均随石膏添加有一定程度升高,且二者之间仍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其换算关系为:ECe = 1.42 + 6.86 × EC1︰5(r = 0.980**);且施用石膏能显著改善土壤碱化程度,降低土壤 pH。本实验研究条件下,建议研究区石膏施用量为?3 g/kg(即?0.6 kg/m2)。

    • 河北滨海平原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与淋排均质化作用研究

      2014, 46(6):1135-1141.

      摘要 (1569) HTML (0) PDF 463.11 K (2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了滨海盐土土壤盐分的空间异质性和采用降雨淋盐与暗管排盐措施后土壤盐分变化及淋排均质化作用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①雨淋管排可促进土壤盐分均质化。淋排后,变异系数CV由48.13% 降至28.14%,空间相关程度(C0/(C0+C))由72.86% 变化至59.42%;②雨淋管排后土壤盐分存在“高盐异质性–低盐均质性”转化趋势。<7 g/kg的土壤含盐量经雨季淋排可降至1.5 ~ 2 g/kg,且在<7 g/kg土壤含盐量范围内,脱盐率与初始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③对“高盐异质性–低盐均质性”转化过程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淋排后,实验区土壤类型由中重度盐渍化土降为轻度盐渍化土,雨季土壤脱盐量为67.78 t,其中重度盐渍化土对脱盐量的贡献最大,可达91%,轻度盐渍化土反而因淋排作用有所增加,其脱盐量的贡献为负值(–35%)。

    • 侵蚀红壤恢复区植被垂直结构对土壤恢复特征的影响

      2014, 46(6):1142-1148.

      摘要 (1265) HTML (0) PDF 358.38 K (2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获取典型的侵蚀红壤恢复区植被垂直结构参数及林下土壤属性值,构建归一化土壤恢复指数,研究了植被垂直结构对林下侵蚀土壤恢复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植被垂直结构与土壤属性特征较侵蚀期均有所恢复,植被垂直结构对侵蚀土壤的恢复影响显著,土壤重组有机碳、全氮和黏粒含量的恢复水平均呈现出纯林<林草<林灌草的趋势,体积质量顺序相应为林灌草<林草<纯林。植被投影叶面积指数与归一化土壤恢复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 = 0.332*,P < 0.05)。在投影叶面积指数大于 0.2 的情形下,土壤恢复特征随植被垂直层次的增多呈正向演变,不同植被结构投影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利于侵蚀区退化土壤质量的恢复,灌草层是侵蚀红壤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

    • 基于适宜粒度的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2014, 46(6):1149-1156.

      摘要 (1301) HTML (0) PDF 2.71 M (1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适宜粒度是保证准确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关键。本文以曹妃甸新区为研究区,应用RS、GIS等手段并结合景观指数法,探讨景观类型比例、景观类型指数以及综合面积损失随分析粒度变化效应,确定适宜分析粒度,从景观组成形态以及景观构型两个方面分析曹妃甸新区景观格局。结果表明:部分景观指数与粒度可拟合为数学函数关系(R2>0.905 4),并确定适宜分析粒度域(30, 50)和适宜粒度50 m;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较为丰富,但无明显优势类型,要素分布较为密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各景观类型分布极不均匀,不利于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

    • 不同植烟区土壤对中上部烟叶抗氧化系统及部分质量指标的影响

      2014, 46(6):1157-1163.

      摘要 (1090) HTML (0) PDF 445.76 K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于2010年和2011年在贵州省开阳县龙岗镇烤烟良种繁育基地进行,设置3个不同植烟区土壤处理?(天柱砂壤土、威宁粉壤土和龙岗壤黏土),研究相同气候条件下贵州不同区域植烟土壤对烤烟中上部叶抗氧化系统及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生长发育中期,天柱砂壤土和威宁粉壤土处理烟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较高,后期龙岗壤黏土处理较高;烤烟生长发育中后期,天柱砂壤土和威宁粉壤土处理烟叶丙二醛含量均高于龙岗壤黏土处理,因此,天柱砂壤土和威宁粉壤土处理烟叶进入成熟衰老的时间较龙岗壤黏土早。天柱砂壤土处理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均较好,其次是龙岗壤黏土,威宁粉壤土较差。天柱土利于优质烟叶的形成。

    • 亳州烟区农田耕作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研究

      2014, 46(6):1164-1169.

      摘要 (1449) HTML (0) PDF 3.14 M (2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亳州市谯城区是皖北主产烟区,本文利用谯城区2007—2010年期间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1 134个农田耕作层土壤样点数据和2013年补采的90个典型烟田数据,测定分析了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的有效态含量,旨在为烟区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铁、锰、铜、锌的含量分别介于0.43 ~ 12.00、0.04 ~ 4.00、0.50 ~ 56.00和1.30 ~ 67.00 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1.82、0.77、12.83和15.84 mg/kg,含量总体上较高,仅12.3% 的土壤缺锌,主要分布在十河镇、双沟镇、古城镇、龙阳镇、赵桥乡、关堂镇,这部分烟区可以酌情考虑增施锌肥。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