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48(4):627-633.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01
摘要:有机种植体系因其安全、绿色、可持续的特点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关注,自其发展以来,关于有机与常规种植体系的比较屡见不鲜,但基于土壤与肥料视角的系统比较在国内还鲜见报道。土壤为植物提供了直接生活环境,从土壤与肥料的角度能全面地理解有机与常规种植体系的本质不同及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前人的研究结果,从土壤与肥料的视角对有机和常规种植体系进行系统比较,初步阐述了两种种植体系下作物产量、品质、土壤肥力效应、环境效应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分析发现在作物种植初期有机体系的产量大多低于常规体系,但增产潜力较大;相比常规种植体系,有机种植体系可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且一般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此外,有机种植体系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污染风险低于常规种植体系。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有机种植体系下,前期土壤氮素及速效养分释放较缓慢,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固碳能力逐渐增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养分利用率提高。
2016, 48(4):634-640.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02
摘要:微扩散法是测定氮转化过程中铵态氮、硝态氮的15N稳定同位素的重要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Conway提出微扩散法的基本原理后,随着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扩散法与质谱仪测定技术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在环境、生态和农业领域中土壤、水体等样品的测定。虽然微扩散法与传统蒸馏法相比优点明显,但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精密性仍受氮回收量、同位素分馏、外源性和内源性的杂质氮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如何优化扩散体系,提高测定的准确度是当前微扩散法应用的关注重点。本文综述了影响微扩散法的多种因素,并总结了优化微扩散体系的方法,以期推动微扩散法在我国氮素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2016, 48(4):641-647.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03
摘要:生物质炭是生物质废弃物在限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多孔、低密度的富碳材料。前体物质和热解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质炭的表面积和阳离子交换量,影响生物质炭将重金属污染物吸附到其表面的能力,从而影响重金属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本文从生物质炭的前体物质种类及热解条件对生物质炭的特性、改良土壤以及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生物质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6, 48(4):648-652.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04
摘要:为探讨控释氮肥与尿素配合一次性基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控释氮肥(CRNF)与尿素(UR)配施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以及氮素表观、农学和生理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10% ~ 80% CRNF较常规施氮(T1)处理,分别提高水稻籽粒干物质量和产量3.7% ~ 13.9% 和1.4% ~ 13.4%;较全量施用CRNF(T6) 处理,提高水稻籽粒干物质和产量6.3% ~ 16.7%、2.8% ~ 16.6%。一次性基施40%CRNF + 60%UR(T4)较一次性基施全量CRNF显著提高水稻籽粒吸氮量24.2%,差异显著(P<0.05),氮素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也处于较高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一次性基施40%CRNF + 60%UR既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又减少了劳动投入,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2016, 48(4):653-660.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05
摘要:本文通过N供应浓度[2(低N),7(中N)和14(高N)mmol/L]和CO2浓度[400 (C1),625 (C2),1 200 (C4) μmol/mol] 处理的水培试验一,以及硝铵比[14/0(N1),13/1(N2),11/3(N3)和 8/6(N4)]和CO2浓度[400 (C1),800 (C3),1 200 (C4) μmol/mol]处理的水培试验二,共同研究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对CO2升高、N供应浓度和形态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苗期时,低、中和高N下,C4处理使得植物干物质都明显增加;而初果期干物质提高程度下降,植株生长速率降低。中等CO2浓度(C3)显著增加植物在各硝铵比处理的干物质量,但最高CO2浓度(C4)有提高N3处理的干物质量的趋势。苗期时,在低N和中N供应时C4处理显著降低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含量;但高N时,C3处理提高总色素含量,C4处理提高叶绿素b含量;初果期时CO2浓度处理对色素含量无显著影响;N2硝铵比处理,中等CO2浓度(C3)下叶片的3种色素含量最高。因此当苗期N素供应浓度较低时,CO2浓度升高会显著降低叶片3种色素的含量,这主要可能与苗期植物生长速率显著提高产生的稀释作用有关。当N浓度为14 mmol/L时,CO2浓度适当提高显著促进色素合成,其合成速率大于植物生长速率,导致色素含量提高,提高光合能力;初果期时,CO2浓度升高的促进作用降低缓和了色素浓度的下降。适当提高NH4+-N供应比例也能达到提高色素含量的效果,但CO2浓度不宜过高。故而植物光合色素含量可能受到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植物干物质增加速率和光合色素合成速率改变的双重调节。中N和高N供应时,叶绿素a/b 在苗期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初果期仅在高N时有显著降低。而在硝铵比试验中,植株种植稀疏时,C4处理提高叶绿素a/b。因此,CO2浓度升高下的植物捕光能力的提高,可通过适当降低叶片光照强度和提高N供应浓度来实现。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使用中等浓度CO2施肥,提高N肥供应浓度和NH4+-N比例,结合植株的适当密植更有利于光合色素含量提高,优化其组成,从而有利于黄瓜生物量的提高。
刁春武 , 曹亮亮 , 黄忠阳 , 王东升 , 周晓平 , 王 蓓 , 李 荣 , 沈其荣
2016, 48(4):661-667.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06
摘要:为提升生物有机肥料中功能微生物的数量,腐熟堆肥中添加外源氨基酸固态发酵功能菌是研制生物有机肥的主要手段。目前主要外源添加氨基酸菜粕的高成本严重阻碍了生物有机肥产业的发展。本试验通过研究酸解羽毛粉作为外源添加蛋白对固态发酵功能菌的影响及其所研制生物有机肥的促生效果,以开发生物有机肥新的原料配方。研究结果表明,腐熟堆肥中,随着酸解羽毛粉添加量的增加,所研制生物有机肥中功能菌的数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为促进功能菌的增殖,酸解羽毛粉最优添加量为50 g/kg;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酸解羽毛粉作为外源蛋白添加制成的生物有机肥能够显著增加茄子和番茄株高、茎粗和SPAD值,移栽20天时,相比于对照,茄子分别增加19.02%、29.02% 和4.80%;移栽50天时,番茄分别增加14.74%、18.70% 和4.74%。研究结果表明,酸解羽毛粉作为外源蛋白添加剂能够有效增殖固体发酵过程中的功能菌,研制的低成本生物有机肥具有优异的促生效果,研究结果能够为生物有机肥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任艳芳 , 何俊瑜 , 张艳超 , 刘 冬 , 王艳玲 , 陈 会
2016, 48(4):668-674.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07
摘要:为明确贵州省开阳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为优质茶叶生产提供参考,对贵州省开阳县茶园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 158 个土壤样品的养分含量及养分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通过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 (IFI) 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开阳茶园土壤 pH 偏酸,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为丰富;但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缺乏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仅有 16.46%、14.56%、20.89% 和 12.66% 的土壤样品达到优质高产茶园标准。开阳茶园土壤IFI 值平均为 0.59,属于中等以上土壤肥力茶园所占的比例为 61.40%,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总体水平属于良好,但土壤偏酸,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相对偏低,应重点改酸和增施磷钾肥。
宋 莉 , 廖万有 , 王烨军 , 苏有健 , 张永利 , 罗 毅 , 孙 力
2016, 48(4):675-679.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08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绿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 )、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和两者混播的 3 种套种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环境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套种绿肥有降低土壤体积质量、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气相和液相比例的趋势,套种绿肥可明显降低地表、5 cm、10 cm 和 15 cm 土层温度,减小土壤温度变幅。最高温时,各土层降温效果均为:黑麦草>白三叶>混播。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 6.67% ~ 12.6%、0.8% ~ 15.2%、24.1% ~ 26.7% 和 6.8% ~ 88.9%。绿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对照的 1.75 ~ 2.58 倍、1.22 ~ 1.88 倍和 1.15 ~ 1.46 倍。因此,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黑麦草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改善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6, 48(4):680-685.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09
摘要: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is)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为了阐明其对入侵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浙江省慈溪市杭州湾湿地围垦区内自然分布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和3种土著植物群落:束尾草(Phacelurus Griseb)群落、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群落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地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土壤氮、磷和钾含量以及有效性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显著降低了土壤的pH(P<0.05),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和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1),但显著提高了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P<0.01),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 0 ~ 1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分别是束尾草、白茅和芦苇的1.72倍、2.35倍和2.00倍。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土壤总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1),但是却改变了活性有机碳组分,与束尾草、白茅和芦苇相比,加拿大一枝黄花群落 0 ~ 10 cm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96.72%、180.21% 和41.47%;可溶性碳0 ~ 1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27.27%、40.78% 和4.00%,10 ~ 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41.36%、39.49% 和29.63%;易氧化碳含量在两个土层中均显著降低(P<0.01)。上述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氮素的有效性,改变了活性有机碳组分。
2016, 48(4):686-691.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10
摘要:本研究基于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揭示对照(不施肥,CK)、有机肥(C)、化学氮磷钾肥(NPK)、化学氮磷钾肥+有机肥(NPKC)等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于晚稻收获后采集各小区耕层土壤,测定红壤水稻土中转化酶、脲酶活性(测定时并设加0.5 ml甲苯与不加甲苯处理)及转化酶动力学特征,同时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分析酶活性与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间的关系,明确土壤中累积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下土壤转化酶活性显著提高了31.3% ~ 131.7%,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提高了84.9% ~ 125.1%;在没有甲苯抑制微生物活性下,施肥处理的转化酶底物蔗糖转化速率增加量提高了89.5% ~ 153.7%,脲酶底物尿素转化增加量提高了59.2% ~ 98.9%,表明微生物显著影响两种累积酶表观酶活性;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对照处理相比,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30.1% ~ 36.3%)、全磷(28.6% ~ 102.9 %)、速效磷(62.2% ~ 445.0%)、碱解氮(35.9% ~ 56.4%)含量;统计分析显示,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均与碱解氮、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土壤的转化酶米氏常数(Km)差异并不显著,而转化酶表观活性(Vmax)及转化系数(Vmax/Km)均显著增加。长期施肥处理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提高了土壤中累积酶的活性。
包先明 , 程新锋 , 纪 磊 , 郑 真 , 孔令柱 , 张平究
2016, 48(4):692-697.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11
摘要: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7、9、11、21 a)湿地为研究对象,以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参照,分析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特征,探讨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仍耕作油菜地,退耕后湿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层与亚表层均表现为退耕3 ~ 7 a降低,退耕9 ~ 21 a升高趋势;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呈现退耕3 a升高?退耕7 a降低?退耕9 ~ 11 a升高?退耕21 a降低的趋势,而亚表层土壤退耕3年急剧升高,而后呈降低的趋势;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则呈现退耕3 ~ 11 a逐渐升高,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亚表层土壤则表现为退耕3 ~ 7 a降低?退耕9 ~ 11 a升高?退耕21 a降低的趋势;退耕后湿地表层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退耕3 a降低,退耕7 ~ 9 a升高,退耕11 ~ 21 a降低趋势,亚表层则呈现退耕3 a升高,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退耕21 a湿地土壤4种酶活性均与原始湿地仍存在显著性差异。退耕后水文条件的改变和植被的恢复致使土壤酶来源、酶促反应底物与产物和土壤环境因子变化,进而影响退耕后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
阳显斌 , 李廷轩 , 张锡洲 , 陈代荣 , 梁永江 , 张长华
2016, 48(4):698-704.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12
摘要:采取田间试验方式,以单作烤烟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年度和烤烟生育时期烟蒜轮作、烟蒜套作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解钾菌和解磷菌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时期推进,烟蒜轮作和烟蒜套作处理根际土壤细菌含量高于单作烤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14年,上部叶成熟期烟蒜轮作、烟蒜套作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是单作烤烟的1.41倍和1.24倍。中部叶成熟期和上部叶成熟期,烟蒜轮作处理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最少,但2014年烟蒜轮作和烟蒜套作处理下非根际土壤真菌数量高于单作烤烟处理。烟蒜轮作、烟蒜套作处理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高于单作烤烟,上部叶成熟期分别是单作烤烟2.01倍和2.93倍(2013年)、1.12倍和1.28倍(2014年)。烟蒜轮作、烟蒜套作处理根际土壤解钾菌和解磷菌含量在烤烟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显著高于单作烤烟,且非根际土壤的解磷菌含量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不同年度,烟蒜轮作与烟蒜套作处理烟叶产量和上中等烟率均显著高于单作烤烟处理。烟蒜轮作和烟蒜套作种植模式能改良土壤根际环境微生物结构,维持良好的土壤质量状态。
2016, 48(4):705-713.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13
摘要:通过对陕西吴起县黄土沟壑区退耕还林地不同林分(沙棘、刺槐、油松、小叶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比较4种典型林分及退耕草地“根际效应”及根际对养分的截留效应,评价根际效应对土壤特性产生不同改良效果,为黄土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林科学选择造林树种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①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显著差异,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明显的根际聚集现象。②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总体高于非根际,仅油松样地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小叶杨样地中脲酶活性根际低于非根际。③根际土壤中脲酶活性与细菌和真菌数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真菌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有机质含量与细菌、放线菌数量和脲酶活性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与细菌、真菌数量和脲酶活性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在非根际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明显降低。④从土壤肥力综合水平看,根际土壤肥力水平综合得分总体上大于非根际土壤,其中根际土壤中沙棘>小叶杨>油松>刺槐>草地。沙棘能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土壤改良效果。
佀国涵 , 徐大兵 , 王 毅 , 赵书军 , 谭 军 , 彭五星
2016, 48(4):714-719.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14
摘要:利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酸性黄棕壤酸性、交换性能以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施用有机肥以及配施石灰和白云石粉均能显著降低土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Al3+ 的含量,提高土壤pH,且不同施肥结构对修复黄棕壤酸性的效果为有机肥配施石灰>有机肥配施白云石粉>有机肥;连年施用有机肥以及配施石灰主要提高了土壤中交换性Ca2+含量,而配施白云石粉则主要提高了土壤中交换性Mg2+含量;有机肥配施石灰和白云石粉均降低了土壤中真菌的数量,但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真菌比、放线菌/真菌比以及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了烟叶的产量和产值。
朱克亚 , 孙 星 , 程 森 , 张伟峰 , 蔡宪杰 , 唐 宇 , 孙 平 , 曹志洪 , 刘 勤 , 赵耕毛
2016, 48(4):720-725.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15
摘要:通过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农林废弃物制成的5种改良剂对烟稻轮作土壤性状和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和烟叶品质的影响。不同改良剂施入土壤后,土壤体积质量较不施改良剂的对照处理显著下降,而田间持水量明显提高,表明烟田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改良剂能明显促进不同生育期烟株的生长:烟株团棵期,改良剂X1处理叶片宽显著高于对照;旺长期,X1、X2、X5处理叶长显著大于对照,且X5处理叶面积显著大于对照;成熟期,X1、X2、X5处理上部叶和下部叶长显著高于对照。改良剂能增加烟叶产量,尤其是改良剂X3、X5,明显增加了上等烟和中等烟的产量。改良剂X1、X2、X3处理上等烟总分显著高于对照,即改良剂处理烤出的上等烟综合品质更优。
罗由林 , 李启权 , 王昌全 , 辛志远 , 王永豪 , 宋安军 , 万傲然 , 唐 科
2016, 48(4):726-733.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16
摘要:基于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2年实地采样数据,分析了紫色丘陵区1981—2012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年来土壤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109.98%、27.27%,磷含量基本稳定。1981年土壤C︰N︰P比为7.28︰1︰1,2012年C︰N︰P比为16.41︰1.37︰1。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尤以林草地、园地提升最为明显;水田、旱地、园地土壤磷含量基本稳定而林草地下降明显;土壤C/N、C/P、N/P均有提升。30年来表层土壤碳储量明显增加,氮储量基本稳定而磷储量有所下降。
2016, 48(4):734-741.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17
摘要:采集浙江省北部水稻种植区成熟期水稻和对应的土壤样品,分析土壤中硒(Se)总量和7种形态Se的含量以及水稻根、茎、叶、谷各部位的Se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平均含量0.344 mg/kg,达到中Se土壤水平,并且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7种Se形态中,强有机结合态和腐植酸结合态是主要的两种形态,占Se全量的75.92%;离子交换态、水溶态的含量在1.7% 左右;碳酸盐结合态为3.2%。水稻根部富集了大部分的Se(73%),其各部位中Se含量随根、叶、茎、谷的顺序依次减少。将土壤按有机质和pH的大小进行分区分析后发现,当有机质含量小于25 g/kg时,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e与水稻根部Se呈显著正相关;当有机质含量大于35 g/kg时,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e与谷Se呈显著正相关;当pH>7时,碳酸盐态Se与谷Se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态Se和离子交换态Se与水稻各部位Se含量之间并未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水稻各器官Se含量受土壤pH、有机质含量、各形态Se含量等土壤性质的交互作用影响。
2016, 48(4):742-747.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18
摘要:考察了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硅酸钠、自制草木灰和自制生物质炭5种钝化剂对Cu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了X射线衍射 (XRD) 分析;同时,对欧共体标准物质局提出的三步提取法(简称BCR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并运用改进的BCR法对Cu在土壤中的形态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钝化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5种钝化剂的投加量分别为50、100、20、20 和20 g/kg 时,对土壤钝化修复效果最佳,投加钝化剂后,土壤中可交换态Cu含量快速减少、残渣态Cu含量快速增加。其中,自制草木灰由于提高土壤pH更易与Cu生成沉淀,对Cu的钝化效果最佳,该钝化剂使有效态Cu含量减少53%,可交换态Cu含量减少49.2%,残渣态Cu含量增加4.7倍,有效地降低了Cu的生物毒性。
2016, 48(4):748-753.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19
摘要:在广西环江开展了土壤改良剂对大豆富集重金属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改良剂(煤灰、菌渣、蚕沙)均能在大豆苗期、结荚期和成熟期有效降低大豆中重金属含量。菌渣对大豆苗期重金属抑制效果最好,蚕沙对成熟期重金属吸收的抑制效果最佳,而煤灰在结荚期抑制重金属效果优于其他的改良剂,并且对减少大豆籽粒中重金属含量作用效果最好。
2016, 48(4):754-761.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20
摘要:以受酸性矿石废水(ARD)污染1年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根据“ARD–土壤–水稻”体系中Cu、Cd、Pb和Zn等重金属含量,评价污染风险,分析ARD 初期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并分析土壤酸化潜力、理化性质和土壤脱氢酶含量,研究其与土壤重金属间的关系,探讨土壤污染特征,为酸性矿石废水(ARD)短期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ARD的pH在2 ~ 3,其Cu和Cd分别超过国家V类水标准8.53倍和13倍。受ARD污染1年后,土壤中已有不同程度的Cu的富集,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污1土壤中Cu(64.0 mg/kg)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50.0 mg/kg),但污染土壤上水稻中的重金属大部分富集在根中,稻米中的重金属均远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ARD污染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酸化和功能衰减,污1样地酸化和功能衰减最严重,其土壤pH和净产酸量(ANG)分别为3.5和H2SO4 12.4 kg/t,土壤脱氢酶活性已降为TBF 0.002 mg/(kg干土.24h)。此外,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酸化及土壤其他理化性质有一定关系,如土壤中总Cu和有效态Cu均和土壤中pH、NAGPH、Fe和SO42–极显著相关(P<0.01),而土壤中Cu和Cd均和有效硅和电导率极显著相关(P<0.01)。
2016, 48(4):762-768.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21
摘要:以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的定远县为例,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获取的1 401个农田表层样点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土壤有机质 (SOM)、全氮 (TN)、速效磷 (AP) 和速效钾 (AK) 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定远县SOM含量为17.74 g/kg,TN含量为1.04 g/kg,AP含量为13.45 mg/kg,AK含量为115.00 mg/kg,属中等水平。变异系数介于28.85% ~ 73.38%,属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分析表明,定远县土壤养分的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SOM和TN的空间自相关性稍强。土壤养分在空间上呈块状分布,SOM、TN和AK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东南高、西北低;AP总体上西高东低。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主要受地形和土壤类型影响。
2016, 48(4):769-776.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22
摘要: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重庆市酉阳植烟区土壤表层pH、有效Fe、有效Mn和交换性Ca的空间异质性及相关性特征,以为岩溶区植烟土壤改良和平衡施肥以及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酉阳植烟区土壤总体呈酸性,有效Fe、有效Mn和交换性Ca含量丰富;pH、有效Fe、有效Mn和交换性Ca变异系数为12.10% ~ 47.86%,属于中等变异性,在土壤中比较稳定,块金效应在5.690% ~7.338%,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pH和交换性Ca的空间分布为西高东低,有效Fe空间分布为东高西低,中部往西南方向含量最丰富,有效Mn的空间分布大致为中间低、四周高的趋势;pH与有效Fe、有效Mn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H与交换性C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总之,研究区营养元素空间变异性中等,空间相关性强。
张 彬 , 杨联安 , 王卫东 , 袁晓育 , 张林森 , 谢贤健 , 黄 安 , 杨煜岑
2016, 48(4):777-784.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23
摘要:客观、定量化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作物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陕西省礼泉县苹果产区为研究区,基于“S”形的样点布设法采集果园0 ~ 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研究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4种养分的预测精度,并通过交叉验证和相对预测误差确定最优预测模型,绘制果园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综合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结果表明:①在最佳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下,普通克里格法对果区土壤碱解氮的预测精度高,协同克里格对其他3种养分的预测精度高。②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骏马-阡东和建陵-昭陵一带向中部递减;赵镇至史德镇的东部为碱解氮的高值区,分别向东、北和西南递减;速效钾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北部大多数地区钾含量偏低;有效磷的高值区分布在烽火和骏马镇、石潭-昭陵镇一线。③有机质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碱解氮受NDVI、土壤类型和地形因子的影响,速效钾与当地坡度、坡向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有效磷与三大类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
2016, 48(4):785-792.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24
摘要: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银川平原草甸湿地盐土及其盐分的分布特征,根据土壤表层全盐含量将研究区土壤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Ⅰ、Ⅱ、Ⅲ、Ⅳ、Ⅴ,不同土壤等级的植被类型不同,在土壤Ⅰ中主要分布盐生草本草甸和盐生小灌木草甸,在土壤Ⅱ中主要分布盐生草甸和丛生禾草草甸,在 Ⅲ、Ⅳ 中主要分布根茎禾草草甸,在Ⅴ中主要分布杂类草草甸和一些低湿草甸;研究区草甸土壤全盐含量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在0 ~ 30 cm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全盐含量急剧下降,在30 ~ 70 cm土壤全盐含量的下降则较为平缓;各盐分离子除了HCO3–以外,其余各离子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但在不同的土壤等级中,只有Na+、K+、Cl– 和土壤全盐的表现一致,均为Ⅰ>Ⅱ>Ⅲ>Ⅳ>Ⅴ。草甸湿地植物体中也有一定的盐分累积,在植物体中,主要盐分为NaCl、NaHCO3;在土壤中主要盐分为NaCl、NaHCO3、Na2CO3。
2016, 48(4):793-802.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25
摘要:以甘州区为案例探讨了转移流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空间集聚特征,以为甘州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湿地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甘州区自然保留地占绝对优势,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水域比例较低,说明后备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具有一定发展潜力;②耕地与建设用地、牧草地之间的地类变化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转移地类,耕地、牧草地和自然保留地是各地类中主要的转移流;③建设用地的活跃度不断增大,2006—2011年达到3.16%,主要原因是城市用地面积扩张,来满足中心城区扩张的增长需求;④地类转移波动度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和水域之间的相互转换,波动度均达到最大值2.000 0;⑤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构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不断增长的建设用地为内圈,以牧草地转为耕地这种转移地类为外圈的环形结构;⑥空间集聚表现出热点区域逐年增加,有向南扩张,沿水系展布的特征。
丁延龙 , 高 永 , 蒙仲举 , 娜仁格日勒 , 黄 昕 , 孙晓瑞 , 吴 昊 , 党晓宏 , 王 猛
2016, 48(4):803-812.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26
摘要:以荒漠草原常见的耕作区、围封区、放牧区及旅游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分析了0 ~ 2 cm表层土壤粒度组成,计算并分析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及分形维数等粒度参数,探讨风蚀颗粒范围。结果表明:①希拉穆仁荒漠草原耕作区、围封区、放牧区及旅游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度组成均表现为以砂粒和粉粒为主,黏粒含量较低,样地平均粒径数值依次变小,分选性逐渐变好,峰态平缓,分形维数数值逐渐减小,土壤颗粒组成依次粗化;偏度分别为负偏、近于对称、正偏和偏正偏,彼此差异明显,偏度可作为有效的粒度参数指标。②通过分析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和土壤粒度累积频率间平均距离,显示研究区粒径为134 μm和454 μm附近颗粒为近自然状态下的易风蚀颗粒。各粒度参数及分维值均显示放牧和旅游加剧希拉穆仁草原表层土壤风蚀,土壤粒度分布范围变宽,整体向粗粒化方向发展。
2016, 48(4):813-818.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27
摘要: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过度的放牧、修建公路等因素,尕海泥炭湿地退化严重,泥炭地质量和生态作用持续下降。本研究采用空间分布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该区域4种不同退化程度下泥炭湿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评价与揭示退化过程中泥炭地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在前35 min,泥炭地土壤入渗速率曲线在各土壤分层中的变化情况不一;0 ~ 10 cm和20 ~ 40 cm土层土壤入渗速率曲线变化稳定且都表现为未退化的优于退化土壤;而10 ~ 20 cm土层土壤入渗速率曲线变化复杂多变,无明显规律。0 ~ 40 cm泥炭土中,植被退化对各层土壤渗透特征的影响不一,在0 ~ 10 cm土层,植被未退化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系数和渗透总量与其他退化土壤渗透特征差异性显著;10 ~ 20 cm土层,未退化的土壤稳渗率、渗透速率、渗透系数与渗透量随着植被的退化程度呈“∽”形态波动变化;0 ~ 40 cm土层,土壤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系数和渗透总量均随着植被的退化,呈现出逐级递减的规律。土壤平均渗透速率与土壤孔隙度呈一定的正显著相关,而与土壤初始含水量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保护高寒泥炭地生态系统,对于尕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2016, 48(4):819-823.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28
摘要:为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对坡面水沙输出过程调控效应,本文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对3种典型的乔木灌木草本植被即构树、荆条和黑麦草,在坡度10°、降雨强度30 mm/h和坡度20°、降雨强度30 mm/h条件下的水沙输出的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被整个产流过程的径流量均呈现先上升后逐渐稳定的趋势,产沙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逐渐保持稳定的趋势;构树、荆条和黑麦草均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有良好的调控能力,能够减少径流量和产沙量,其中黑麦草对产流和产沙均表现出较强的调控力,其次是构树,荆条最差。在对坡面径流流速的调控方面,流速整体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三者对径流流速的调控能力:黑麦草>荆条>构树。
任志胜 , 解 倩 , 王彤彤 , 王晓琳 , 郭艳亮 , 郑纪勇 , 张兴昌
2016, 48(4):824-830.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29
摘要:为研究不同新构土体改良模式下的土壤蒸发特征,采用微型蒸发器田间自然条件下测定土壤水分蒸发过程,分析了不同土体重构模式的日蒸发量、累积蒸发量上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沙黄土,沙黄土、砒砂岩掺混 (7︰3,w/w)的新构土体土壤蒸发降低了14.81%(P<0.05),风化煤对沙黄土蒸发特征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沙黄土、砒砂岩掺混的新构土体蒸发10.3%(P<0.05),而砒砂岩防渗层和工业防水布等不同防渗措施土体之间蒸发差异不显著,但防渗层可以有效截留水分在蒸发过程中较长时间供给土体。试验表明砒砂岩、防渗层等措施下的新构土体土壤蒸发较小,并较长时间内保证土壤水分供给,在旱区矿区排土场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意义。
李小龙 , 孙占伟 , 过伟民 , 郭建华 , 刘 阳 , 翁章友 , 王爱国 , 邓家礼 , 曾 强 , 王建伟 , 梁太波 , 张仕祥
2016, 48(4):831-834. DOI: 10.13758/j.cnki.tr.2016.04.030
摘要:为了明确纳米碳增效肥料对烟草农艺性状和经济指标的影响,评估其在我国东南烤烟种植区生产中的应用前景,2014年选用烤烟品种K326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常规肥料经验用量(CK)、等量纳米碳增效肥料用量(T1)和减量纳米碳增效肥料用量(T2)3个处理,调查了烟草团棵期、旺长期和圆顶期的田间农艺性状,分析了烤后烟叶的经济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可优化烟草田间农艺性状,合理增加烟叶单叶重和产量,提高中上等和上等烟比例,提高烟叶均价,增加产值约3 300 元/hm2,纳米碳增效肥料在我国东南烟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