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4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论与综述
    • 耕地地力对化肥养分利用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2017, 49(2):209-216.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01 CSTR:

      摘要 (2140) HTML (0) PDF 216.66 K (3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地力影响了化肥养分的利用效率,是调控养分利用率的基础途径。本文概述了耕地土壤障碍对养分利用的制约机制、耕地地力培育对养分利用的促进机制、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耕地培肥模式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主要的耕地土壤-作物系统,提高化肥养分利用率需要解决4个地力调控方面的关键问题:地力与养分利用率关系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土壤障碍制约养分高效蓄积转化机制与消减原理、地力培肥促进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提高养分耦合利用机制及调控途径、肥沃耕层构建与生物功能提升对养分蓄纳供应的协同驱动增效机制与调控理论。本文提出基于多时空尺度综合研究,建立稳定提升土壤功能-加速养分循环利用的“双核驱动”地力综合管理理论,在不同区域构建并应用化肥减施增效的耕地地力综合管理模式,实现耕地大面积均衡减施化肥的目标。

    • 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田土壤碳循环和团聚体 固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17, 49(2):217-224.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02 CSTR:

      摘要 (4356) HTML (0) PDF 173.35 K (5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贮藏与全球碳平衡。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物质基础和土壤肥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场所。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土壤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手段,能够揭示新输入碳在土壤及团聚体中赋存状态、周转过程以及微生物的调节机制。本文主要归纳与阐述了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田土壤有机碳循环及土壤团聚体固碳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未来土壤碳循环和固碳机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 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研究进展

      2017, 49(2):225-231.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03 CSTR:

      摘要 (1622) HTML (0) PDF 182.93 K (3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输出的主要途径,凋落物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明确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有助于准确评估植物-土壤-大气三个碳库之间的碳收支过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凋落物对土壤呼吸贡献的研究成果,阐明了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机理,讨论了凋落物对土壤呼吸贡献率及其存在的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地上植食性昆虫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7, 49(2):232-239.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04 CSTR:

      摘要 (1344) HTML (0) PDF 210.44 K (3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上地下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地上地下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受到植食性动物取食作用的调节。地上植食性昆虫不仅可以改变地上植物或动物群落,还可以间接地影响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相关的土壤过程,进而对地上生态系统形成反馈。本文综述了地上植食性昆虫对土壤食物网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群落,以及相关土壤过程的影响;在已有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分析并归纳了地上植食性昆虫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途径和调控因素等,旨在较为全面地总结地上植食性昆虫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机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初步展望。

    • >研究报告
    •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氮转化特点研究

      2017, 49(2):240-247.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05 CSTR:

      摘要 (1487) HTML (0) PDF 385.46 K (2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法并结合MCMC数值模型,研究了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毛竹林(BF)及其邻近黄山松–杉木林(NF)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以评估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状态,并分析其保氮机制。结果表明:BF土壤NH4+-N的总产生速率(以N量计,13.16 μg/(g.d))是NF土壤的2倍(6.25 μg/(g.d)),其中黏土矿物对NH4+-N的解吸作用是BF产生NH4+-N的主要过程(55%),而NF主要以有机氮的矿化作用为主(56%)。BF土壤氮素初级矿化速率为5.56 μg/(g.d),显著高于NF的3.40 μg/(g.d)。土壤氮素初级矿化速率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 P<0.05),而与C/N比表现显著负相关(P<0.05)。BF与NF土壤NH4+-N总产生量的90% 均被土壤微生物的同化作用以及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所消耗。两种土壤的硝化作用微弱,BF土壤总硝化速率(以N量计,0.23 μg/(g.d))与NF土壤(0.26 μg/(g.d))相差不大。两种林地土壤硝化作用均以有机氮的异养硝化为主,自养硝化过程可忽略不计。BF与NF土壤中NO3--N消耗速率均超过了产生速率,表明BF与NF土壤均能有效降低NO3--N的潜在淋失风险,其中BF土壤中NO3--N的消耗以微生物的同化作用为主(58%),而NF土壤以DNRA过程为主(68%)。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种亚热带森林土壤的氮转化过程均以NH4+-N转化为主,产生的绝大多数NH4+-N会迅速通过微生物对NH4+-N的同化作用以及黏土矿物对NH4+-N的吸附作用固持到有机氮库中;自养硝化过程微弱,使得无机氮主要以NH4+-N的形式保存于土壤中,同时酸性土壤环境有效削弱了NH4+-N的挥发损失。此外,相对较高的NO3--N微生物同化速率以及异化还原为NH4+-N速率,进一步有效降低了NO3--N的淋溶损失以及反硝化作用的气态损失风险,使该地区森林土壤能够在多雨的条件下有效保持氮素,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 模拟硝田土壤铁和硫的形态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7, 49(2):248-255.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06 CSTR:

      摘要 (1565) HTML (0) PDF 561.78 K (2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在确定模拟硝田土壤硫酸钠含量的基础上,观测并探讨落干/淹水状况、有机物质种类与数量对模拟硝田土壤铁和硫形态转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铁(Fet)和游离铁(Fed)受落干/淹水状态和有机物质种类与数量的影响均不显著,而活性铁(Feo)、络合铁(Fep)、亚铁离子(Fe(II))及有效铁(Fea)受淹水及有机物质数量的显著影响,Fe(II)、Fea还受有机物质种类的显著影响;硫形态转化同时受淹水及有机物质种类与数量的影响;土壤铁、硫形态转化一方面通过有机物质与铁、硫的直接作用实现,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及还原性物质总量(TARM)等氧化还原状况实现;铁与硫的形态转化也表现出一定的耦合关系。

    • 细胞壁组分在红酵母RS1高耐铝中的作用研究

      2017, 49(2):256-260.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07 CSTR:

      摘要 (1063) HTML (0) PDF 281.53 K (2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酵母RS1是从酸性油茶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高耐铝微生物,能够忍耐高达200 mmol/L以上的铝,前期研究表明RS1高耐铝能力与细胞壁有关,但是其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细胞壁组分在RS1高耐铝中的作用,以期为RS1高耐铝的具体机制提供新信息。结果表明,高于70 mmol/L的铝对RS1生长产生抑制作用,0 ~ 70 mmol/L铝处理后细胞壁主要组分甘露糖和葡聚糖含量都没有显著改变,而细胞壁磷含量在70 mmol/L铝处理后显著升高。在高铝处理时,糖蛋白抑制剂抗生素衣霉素(tunicamycin)极大加重RS1的铝毒害。由此说明,细胞壁多糖组分含量并不对RS1高耐铝起到主要作用,细胞壁结构修饰如细胞壁磷含量响应和细胞壁N连接的糖蛋白修饰在RS1高耐铝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 不同微量元素叶面肥对草莓育苗生长的影响

      2017, 49(2):261-267.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08 CSTR:

      摘要 (1349) HTML (0) PDF 412.62 K (2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硼、钼和铁等微量元素复配成单一或复合叶面微肥,应用于草莓育苗,通过分析草莓生长情况,以确定硼、钼和铁肥的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单施硼、钼、铁肥及配施叶面肥均能不同程度促进草莓繁苗数、母株的株高、净光合速率以及母株和子苗的叶面积、SPAD值和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其中硼、钼对繁苗数、叶面积的促进效果较为明显,铁对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总体来看,随着铁浓度的增加,其对母株叶面积、SPAD值、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以及子苗的叶面积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但高浓度的硼、钼促进作用则减弱,甚至对繁苗数产生抑制作用;不同微量元素的配施处理中,以硼和钼配施微肥效果最好,显著提高了草莓母株和子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由此,本试验中0.2%硼肥、0.2% 钼肥及各浓度的铁肥以及硼、钼配施为草莓育苗微肥的最佳施用方式。

    • 烤烟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与物理特性的关系探讨

      2017, 49(2):268-272.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09 CSTR:

      摘要 (1320) HTML (0) PDF 144.61 K (2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2010—2014年C3F等级的初烤烟叶中6种中微量营养元素(Mn,Fe,Cu,Zn,Ca和Mg)含量与烟叶厚度、叶面密度、平衡含水率、拉力、填充值和含梗率6项物理特性指标以及物理特性总分间相关性,得到如下主要结论:①烟叶厚度和叶面密度与Mn和Z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Ca和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②Zn和Mg对烟叶的物理特性指标影响最大,其中Zn主要影响烟叶厚度、叶面密度、拉力等指标;Mg主要影响烟叶厚度、叶面密度等指标。③Ca含量越高,烟叶越厚,但填充性能越差,过高的Ca含量会降低烟叶的吸湿性能。

    • 生物质炭醋糟复配物代替草炭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2017, 49(2):273-282.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10 CSTR:

      摘要 (1417) HTML (0) PDF 289.16 K (2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质炭的农业利用日益受到关注。针对草炭资源日益耗竭的问题,以药渣炭、木屑炭和猪粪炭为试验对象,配比一定量的醋糟,分析了不同配比生物质炭复合基质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了生物质炭复合基质代替草炭基质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在与醋糟按4∶2、3∶3、2∶4等不同配比混合后,基质的pH大多数在6 .0 ~ 7.5,基质的通气孔隙有所提高。综合整个幼苗生育期,含20% 生物质炭的各复合基质处理的辣椒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优于对照草炭基质;含20%、40% 药渣炭的基质处理的幼苗根表面积、根体积表现较好,在前期与草炭基质无显著差异,后期显著高于草炭基质。药渣炭和木屑炭与醋糟混配基质的壮苗指数优于草炭处理,其中B1A2(药渣炭︰醋糟︰蛭石︰珍珠岩=4︰2︰3︰1)、B1A4(药渣炭︰醋糟︰蛭石︰珍珠岩=2︰4︰3︰1)、B2A4(木屑炭︰醋糟︰蛭石︰珍珠岩=2︰4︰3︰1)处理的壮苗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评价各生长指标,B1A2和B1A4处理基质的表现最好,可代替草炭基质在辣椒育苗上应用。

    • 不同配方栽培基质对番茄苗期生长的影响

      2017, 49(2):283-288.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11 CSTR:

      摘要 (1379) HTML (0) PDF 468.59 K (2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腐熟中药渣、腐熟菇渣、泥炭、蛭石、珍珠岩以及45% 的缓释肥(15-15-15)为原料,按照不同比例复配成6种栽培基质,选取进口泥炭作为对照,研究不同配比的栽培基质对番茄苗期生长的影响,以筛选出理想的番茄育苗基质配方。结果表明:腐熟中药渣︰泥炭︰腐熟菇渣︰蛭石︰珍珠岩以5︰1︰1.5︰2︰1(体积比)并添加2 kg/m3 45% 缓释肥的基质培育的番茄在株高、茎粗、根系形态及根系活力等方面均优于其他配比的育苗基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表明该配方的基质可推荐作为番茄育苗的专用型有机营养基质。

    • 不同条件育秧提高水稻秧苗抗逆性的研究

      2017, 49(2):289-294.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12 CSTR:

      摘要 (1193) HTML (0) PDF 180.53 K (2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稻麦轮作系统中,麦秸还田腐解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可对下茬水稻幼苗产生不利影响,有效减缓或避免其负面影响对于水稻生产尤为重要,而筛选能够提高水稻秧苗抗性的育秧技术不失为重要途径。通过采用5种不同育秧条件对水稻秧苗进行抗性锻炼,以期提高水稻秧苗对麦秸还田条件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并在移栽后采取相同的栽培措施(氮素和水肥管理)对其进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及低营养条件下育秧均降低了水稻株高、生物量以及叶绿素含量,且增加了水稻植株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使水稻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施用秸秆、浇施秸秆腐解液以及酚酸混合液进行育秧的处理均增加了水稻株高、地上部鲜重、叶绿素含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分枝数和平均根直径,且均降低了水稻植株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提高了水稻秧苗对麦秸腐解产生负面影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通过在水稻育秧期添加适量麦秸、麦秸腐解液或酚酸混合液均可有效提高水稻秧苗对麦秸还田条件的适应性。

    • 持续棉杆还田对新疆棉田土壤可矿化碳库的影响

      2017, 49(2):295-301.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13 CSTR:

      摘要 (1560) HTML (0) PDF 450.56 K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的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处理下,棉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释放随棉花秸秆还田年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0 ~ 60 cm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可矿化碳(MC)的含量和矿化速率(MR),并且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加长呈上升趋势,但随土层的加深而下降。持续秸秆还田后棉田随着秸秆还田时间增加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排放量(CO2-C排放量)增加,但矿化强度呈降低趋势,而棉花连作但秸秆不还田的棉田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说明棉花秸秆还田措施增加了新疆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中有机碳虽然不断得到补充,但尚未达到饱和状态,随着秸秆还田时间延长棉田固碳能力下降。

    • 一株高效溶解钾长石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7, 49(2):302-307.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14 CSTR:

      摘要 (1551) HTML (0) PDF 457.35 K (2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风化的钾质粗面岩表面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风化钾长石的芽孢杆菌E31菌株,通过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并结合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E31菌株被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同时对E31菌株溶解钾长石的效应与机制以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31菌株能风化钾长石并释放出其中的元素,28℃ 振荡培养不同时间,接菌处理发酵液中可溶性K、Fe、Ca、Al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6% ~ 25.6%、1 ~ 12.5倍、10.4% ~ 47.2% 和1.2 ~ 4.5倍。在钾长石存在条件下接菌处理发酵液pH为3.62 ~ 3.80,发酵液中葡萄糖酸含量达61 ~ 1 794 mg/L,发酵液细胞数量达 (8.7 ~ 16.1)×106 cfu/ml,表明菌株可以通过代谢产生的有机酸来加速对钾长石的分解作用。另外,E31菌株能够合成生长素和铁载体,E31菌株对温度、pH和盐浓度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 土壤微生态环境对樱桃树“黑疙瘩”病发生的影响

      2017, 49(2):308-313.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15 CSTR:

      摘要 (1246) HTML (0) PDF 523.95 K (2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陕西“黑疙瘩”病樱桃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分析其对樱桃树“黑疙瘩”病发病的影响,可为后期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采用传统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白鹿原发病樱桃树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优势细菌种类与健康樱桃树根际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健康樱桃树根际土壤全磷、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平均含量高于病株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病株根际,而土壤全氮、全钾含量及pH根际间差异不显著;健康樱桃树根际土壤蛋白酶、脲酶、转化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病株根际,而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病株根际。土壤根际微生物分析表明,健康樱桃树根际土壤的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病株根际,尤其是优势细菌种类及数量;而霉菌平均数量则相反,但差异不显著。因此,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的减少及优势细菌分布不均,以及速效养分的减少、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影响樱桃树“黑疙瘩”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 可溶性有机碳在典型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及机理

      2017, 49(2):314-320.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16 CSTR:

      摘要 (1773) HTML (0) PDF 268.74 K (3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量分析可溶性有机碳(DOC)在不同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可为DOC在不同地区土壤中的去向及污染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河南潮土(包括砂质、壤质和黏质3种质地)、江苏黄泥土、江西红黏土和海南砖红壤等典型土壤为吸附介质,采用一次平衡法比较了DOC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容量及平衡液中DOC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DOC的吸附可用修正的Langmuir模型拟合。最大吸附量(Qmax)从高到低依次为红黏土(2 892.67 mg/kg)、砖红壤(1 969.77 mg/kg)、黏质潮土(1 803.03 mg/kg)、黄泥土(1 003.84 mg/kg)、壤质潮土(989.31 mg/kg)和砂质潮土(441.18 mg/kg)。黄泥土的亲和系数(k)最大(2.53×10-3),其次为砖红壤、红黏土和3种潮土。吸附后,除砂质潮土和壤质潮土外,其它土壤平衡液的芳香性均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无定形氧化铝显著影响了Qmax,而氧化铁的形态(无定形、络合态和低结晶态)决定了k值大小。红黏土、砖红壤和黄泥土更容易吸附DOC中的芳香族成分,主要吸附机制可能为配位体交换;砂质潮土和壤质潮土主要为阳离子架桥,而黏质潮土同时存在这两种吸附机制。

    • 长期施用畜禽养殖废弃物下潮土重金属的累积特征

      2017, 49(2):321-327.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17 CSTR:

      摘要 (1377) HTML (0) PDF 246.97 K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畜禽养殖废弃物长期施用(2001—2013年)对重金属(Cr、Cu、Zn、Pb、Cd、As)在潮土中累积、形态转化及迁移行为的影响。试验设置畜禽养殖废弃物(猪粪,OM)和化肥氮磷钾(NPK)两个处理,每处理设置3个重复。结果显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长期施用造成Cu、Zn在OM处理土壤中的含量明显高于NPK处理,并主要累积于耕层土壤(0 ~ 20 cm),但总体含量(Cu:38.71 mg/kg;Zn:83.26 mg/kg)较低,对农田生态安全的影响较小。形态分析结果显示,OM处理土壤中DTPA络合态、弱酸结合态和铁锰结合态Cu、Zn、As的含量均显著高于NPK处理,但不同形态Cr、Pb、Cd在两种处理土壤中的差异相对较小。其中,Cr主要以非提取态的形式存在(Cr>95%)。外源性Cu易累积于非提取态(52%),而Zn则以弱酸溶解态(40%)和铁锰结合态(60%)为主。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农田施用不仅是土壤重金属的重要来源,也是土壤重金属活性提高的重要原因,并造成部分重金属在剖面土壤中发生明显迁移行为,累积于更深层土壤中。

    • 贵州铅锌冶炼区农田土壤镉铅有效性评价与预测模型研究

      2017, 49(2):328-336.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18 CSTR:

      摘要 (1551) HTML (0) PDF 972.96 K (2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田土壤重金属的不同活性库分布和土壤-溶液分配模型能够提供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浸出能力等信息,因而在风险评价和修复实践中非常重要。本研究采集毕节铅锌冶炼区30个历史污染农田土壤,同时在贵州省范围内采集5种类型背景土壤制成不同浓度Pb/Cd单一污染土壤;经3个月老化,分别测定由0.43 mol/L HNO3、0.1 mol/L HCl 和 0.005 mol/L DTPA提取态表征的重金属反应活性库以及由0.01 mol/L CaCl2提取态表征的直接有效库;分析铅锌冶炼区农田土壤Cd、Pb不同有效库的分布特征,建立土壤-溶液分配模型,并讨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历史污染土壤中Cd和Pb的直接有效库占全量比例分别比人工污染土壤低4倍和223倍,然而历史污染土壤Cd和Pb的反应活性库(0.43 mol/L HNO3提取态)占全量比例要高于相应人工污染土壤中的比例。拓展Freundlich 形式吸附方程能够准确描述各提取态表征的Cd和Pb活性库与土壤全量Cd和Pb的关系,尤其0.43 mol/L HNO3提取方法能够克服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Cd和Pb提取的影响而与总量建立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H 依附性Freundlich 吸附方程准确描述了Cd和Pb的总反应活性库分别与土壤溶液Cd和Pb的关系,对于Pb而言,还要考虑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的影响。本研究可为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修复以及农田有效态标准的推导提供参考。

    • 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2017, 49(2):337-344.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19 CSTR:

      摘要 (1557) HTML (0) PDF 437.72 K (2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太湖地区长期受重金属污染的稻麦轮作条件下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水稻收获期和小麦收获期不同重金属污染水平的土壤和临近非污染土壤(对照土壤),利用低能量超声分散分离技术将原状土进行团聚体分级,并结合土壤碳库分析,研究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团聚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增加,小麦收获期土壤2 ~ 0.2 mm与0.2 ~0.02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0.02 ~0.002 mm与<0.00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但这种趋势在水稻收获期表现不显著;重金属污染降低了水稻季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从而降低了土壤的团聚程度,但这在小麦季并未表现出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小麦季重金属污染对原土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水稻季重金属污染则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这些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在不同的作物收获期表现不同,这可能与土壤团聚体周转过程受农田水分管理等措施影响有关,尚需深入研究。

    • 矿物质调理剂中铝的稳定性及其对酸性土壤的改良作用

      2017, 49(2):345-349.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20 CSTR:

      摘要 (1452) HTML (0) PDF 225.54 K (2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和模拟酸雨浸泡试验,研究了3种含铝量不同的矿物质调理剂中铝的稳定性及其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该类调理剂是利用钾长石、白云石和石灰石等合理配伍后经高温焙烧而制得,呈弱碱性,富含有效钙、镁、钾、硅等营养元素。试验结果表明,施入0.5 ~ 2 g/kg调理剂培养60 d后,土壤pH 由4.98升高到5.04 ~ 5.42,交换性铝含量下降37.40% ~ 68.90%,吸附态羟基铝含量稍有增加,但毒害性铝和活性铝总量分别降低了5.37% ~ 9.50% 和4.33% ~ 12.08%,提高土壤中交换性钙、镁、钾和有效硅的含量。同时模拟酸雨浸泡试验中铝溶出量明显降低。该类矿物质调理剂能中和土壤酸度、缓解铝毒和增加土壤养分;调理剂中铝稳定性较高,不会对土壤铝毒产生叠加效应,可安全应用于农业生产。

    • 典型工业城市土壤黑碳含量、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以黄石市为例

      2017, 49(2):350-357.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21 CSTR:

      摘要 (1189) HTML (0) PDF 2.37 M (2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石市3种不同类型土壤(红壤土、潮土、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热光反射法测定土壤中黑碳、焦炭和烟炱含量,研究有机碳、黑碳、焦炭和烟炱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黑碳、焦炭、烟炱与有机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黑碳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黄石市表层土壤中黑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1 ~ 5.79 g/kg,平均值为1.06 g/kg。其中水稻土黑碳含量最高,潮土次之,红壤最低。黑碳在有机碳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范围为0.53% ~ 89.54%,平均值为25.29%,说明黑碳对土壤有机碳库有较大的贡献。不同土壤类型黑碳/总有机碳(BC/TOC)比值存在较大的差异, 红壤BC/TOC平均值最大(36.70%),其次为水稻土(25.25%),潮土最低(18.25%),这可能与土壤质地有关。黑碳、焦炭与烟炱含量和BC/TOC比值的空间变异性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及工业布局有关。黑碳、焦炭与烟炱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它们可能有共同的来源。焦炭/烟炱比值(char/soot)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黑碳受人为源的影响很大,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燃煤及机动车尾气排放)。

    • 成都东部“城–郊–乡”梯度绿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2017, 49(2):358-363.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22 CSTR:

      摘要 (1108) HTML (0) PDF 1.54 M (2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成都东部5个不同交通环线区域(一环内、一环至二环、二环至三环、三环至绕城、绕城外)的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 ~ 20 cm和20 ~ 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总有机碳(C)、全氮(N)、全磷(P)的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成都东部绿地土壤C、P含量在沿“城–郊–乡”梯度上总体有降低趋势。各环线区域绿地土壤C、N、P含量基本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中以C、P降低最为明显。绿地土壤C︰P和N︰P在成都东部“城–郊–乡”梯度下有升高趋势,但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绿地土壤C︰N在“城–郊–乡”梯度变化不明显。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C、N、P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异。

    • 干湿度梯度及植物生活型对土壤氮磷空间特征的影响

      2017, 49(2):364-370.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23 CSTR:

      摘要 (1739) HTML (0) PDF 1.00 M (2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我国土壤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值的分布特征研究,探讨了湿度梯度与植物生活型对土壤氮磷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系统自然土壤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分别在0.02 ~ 8.78 g/kg,0.05 ~ 1.73 g/kg和0.06 ~ 9.85范围内变化,地形和气候因素对其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均较为显著。干湿度梯度分带对土壤氮含量和氮磷比值的影响较磷含量更为明显,氮含量与氮磷比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表现出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的规律,而磷含量变化不显著。在不同生活型植被土壤中,森林土壤氮磷的变化规律较灌木和草本土壤更为复杂;其植物磷平均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说明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受磷元素的限制作用与其较低的土壤磷含量供给有关。土壤氮磷含量和氮磷比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度的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异性主要是受降水的影响。

    • 青海湖流域土壤大孔隙特征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2017, 49(2):371-378.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24 CSTR:

      摘要 (1692) HTML (0) PDF 618.26 K (2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大孔隙是土壤水分、空气和化学物质运移优先流的主要途径。本文以青海湖流域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取原状土柱,利用CT扫描与Fiji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土壤大孔隙结构的三维可视化,以及断层横截面土壤大孔隙度、大孔隙数量和大孔隙等效直径等的量化;并探讨了样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土壤大孔隙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 ~ 100 mm,100 mm以下大孔隙较少;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与土壤大孔隙数量、大孔隙等效直径有显著相关性;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分别与土壤大孔隙平均等效直径有显著相关性;土壤体积质量与大孔隙度、大孔隙平均等效直径等有显著相关性;土壤中0.002≤Ф<0.02 mm的颗粒含量与大孔隙的分布特征相关性较大。

    • 典型黑土垄作区耕地沟蚀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

      2017, 49(2):379-385.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25 CSTR:

      摘要 (1509) HTML (0) PDF 3.31 M (2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东北黑土区沟蚀吞食耕地现象加剧,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凸显。以宾县的糖坊镇和三宝乡为研究区,综合“3S”技术和统计学的模型方法,对研究区沟蚀对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及不同垄向耕作下沟蚀对各养分的影响及差异展开研究。其中横垄种植指作物垄的方向和地块坡向方向成垂直的种植方式,顺垄种植是作物垄的方向和地块坡向方向平行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沟蚀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较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无侵蚀区分别减少33.43% 和46.67%,速效钾与全磷含量则变化不明显,在沟蚀区进行秸秆覆盖能够有效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沟蚀在造成养分含量下降的同时,也影响了土壤的理化结构,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横垄沟蚀、顺垄沟蚀及无沟蚀对照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大小均表现为无沟蚀区>顺垄沟蚀>橫垄沟蚀。无侵蚀区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沟蚀区顺垄耕作较横垄耕作更具保肥意义。

    • 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剖面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7, 49(2):386-392.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26 CSTR:

      摘要 (1776) HTML (0) PDF 1.35 M (3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12—2013年调查的我国西北祁连山中段97个代表性土壤剖面为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剖面垂直分布模式,计算了1 m土体内各层次SOC相对含量及其与环境因素 (年均降水、年均温度、海拔、坡度、坡向、NDVI) 和土壤因素 (颗粒组成、体积质量)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SOC含量剖面垂直分布模式可分为均一分布型、表层聚集型、普通递减型、不规则分布型4个类型,SOC含量剖面垂直分布模式与选取的环境因素和土壤颗粒组成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②SOC含量的变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从中度变异过渡到强度变异;③NDVI和年均降水是影响表层土体SOC含量的主要因子,而黏粒和砂粒是影响下层土体SOC含量的主要因子。

    • 渭河两岸缓冲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2017, 49(2):393-399.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27 CSTR:

      摘要 (1325) HTML (0) PDF 1.18 M (3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陕西省内渭河沿岸南北3 000 m缓冲区为研究区,利用野外调研、室内实验处理并应用GIS、ENVI、SPSS等软件,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为渭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渭河沿岸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范围6.3 ~ 22.5 g/kg,有机质含量较低。渭河沿岸缓冲带区内南北两岸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 000 m范围内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1 000 m范围外随距离增加而减少或基本不变;渭河沿岸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上游最高,下游次之,中游最低。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因子有地形因子(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壤质地。其中土壤有机质与高程、植被覆盖度(NDVI)和土壤颗粒中粉砂百分含量呈正相关,特别是高程因子与土壤有机质表现为显著相关;而土壤有机质与坡度、土壤颗粒中砂粒百分含量呈负相关。

    • 辽宁省白浆化土壤中白土层的特征及其形成

      2017, 49(2):400-407.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28 CSTR:

      摘要 (1284) HTML (0) PDF 339.54 K (2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辽宁省浑河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阶地上的黄土状物质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剖面形态学特征、基本理化性质和母质均一性判定等研究,探讨了浑河三级阶地白浆化土壤的白土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①土壤粉粒中的稳定元素钛与锆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级阶地上的21-003、21-009、07和21-076剖面和二级阶地上的21-001、21-200、03和04剖面的母质均一;②由于土体发育程度不同,一级阶地土体中无淀积层;二级阶地土体中有淀积层且无白土层,尚未出现白浆化现象;三级阶地土体中淀积层和白浆化现象明显,出现了白土层,其形成以黏粒的机械淋溶和潴育淋溶为主;三级阶地上土壤比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发育时间长,但尚未达到漂白层的标准。

    • 农业景观分类探讨及其应用——以北京市峪口镇为例

      2017, 49(2):408-413.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29 CSTR:

      摘要 (1190) HTML (0) PDF 2.62 M (3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构和实施现代农业景观规划。农业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进行农业景观分类。本文在界定农业景观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业景观特征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基于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土地利用类型、微地貌形态以及土壤条件等分类指标,构建了一种农业景观分类方法体系。以北京市峪口镇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划分出4个农业景观类(农业生产、农业服务设施、农村聚落和农业生态景观)、15个农业景观亚类和46个农业景观单元。结果表明,该方法兼顾了农业景观的主导功能和空间形态特征,能够满足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景观规划的需要。

    • >研究简报
    • 一种测定荒漠草原根系生物量的内生长土芯法

      2017, 49(2):414-416.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30 CSTR:

      摘要 (1225) HTML (0) PDF 3.39 M (3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一种测定荒漠草原植物根系生物量的装置与用法,并将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实践证明,本方法可有效测定荒漠草原植物根系生物量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比较适用于植被覆盖度较低的荒漠草原地区。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