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5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论与综述
    • 我国地下水漏斗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成效及对策建议

      2018, 50(1):1-6.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01

      摘要 (1730) HTML (0) PDF 177.34 K (2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下水严重超采已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地下水漏斗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对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地调研考察和专题研讨的基础上,全面系统总结了河北省地下水漏斗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进展和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开展我国地下水漏斗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提供借鉴。

    • 中国台湾地区土壤污染调查和管理情况综述

      2018, 50(1):7-15.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02

      摘要 (2027) HTML (0) PDF 186.25 K (3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台湾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和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从调查、立法和资金三方面着手,相互促进,成效显著。台湾“环保署”开展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和整治,明确了土壤、地下水和底泥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为中心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了分级、分区管理,“双标准”,技师签字制度和土地登记制度等特色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建立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模式,采用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垫付追偿、以奖代惩、采购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强调企业主体责任,带动环保产业发展。本文对中国台湾地区土壤污染调查和管理情况进行了汇总,以期为“土十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 微生物降解石油源多环芳香烃的研究进展

      2018, 50(1):16-27.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03

      摘要 (1471) HTML (0) PDF 737.32 K (3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油源多环芳香烃是存在于石油中的一类致畸、致癌污染物,具有以低环 (2 ~ 3环) 为主且取代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来源PAHs的组分特征。石油泄露引发的PAHs污染,其降解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活动。本文对能够降解PAHs的微生物种类、降解机理、代谢途径及编码基因进行了概述。从PAHs作为碳源的角度将微生物降解机理划分为能以PAHs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的降解机理和共代谢机理。对与PAHs有关的好氧和厌氧微生物降解途径及对应的编码基因簇进行了总结。自然界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及藻类都能够降解PAHs,由加氧酶催化的苯环羟基化和还原酶介导的苯环脱芳烃化是好氧和厌氧降解途径的关键步骤,与降解有关的pca, cat, paa, nah, nah-likebcr基因簇则分别调控好氧和厌氧降解过程。这些进展有助于系统了解石油源PAHs的降解过程、微生物作用机理和分子遗传机制,为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促进环境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土壤固化剂及其水土保持应用研究进展

      2018, 50(1):28-34.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04

      摘要 (1717) HTML (0) PDF 172.90 K (3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不断探索一些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而土壤固化剂作为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化学措施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阐述了土壤固化剂的类型特点、固化机理和固化性能,总结了土壤固化剂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其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研究方向,为土壤固化新材料的研发提供指导。

    • >研究报告
    • 太湖地区高产高效措施下水稻氮淋溶和径流损失的研究

      2018, 50(1):35-42.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05

      摘要 (1409) HTML (0) PDF 566.25 K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太湖地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高产高效措施对水稻季氮素淋溶和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发现,水稻季总氮(T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淋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深度下氮淋溶形态不同。60 cm处DON浓度要高于硝氮(NO3--N)和铵氮(NH4+-N),占TN的40.5% ~ 58.9%;80 cm处NO3--N的浓度要高于DON和NH4+-N,占TN的52.3% ~ 60.7%。相比当地常规处理,高产高效处理的NO3--N淋溶减少了51.7% ~ 54.7%,仅占施肥的0.5% ~ 0.9%。在氮的径流损失中,NH4+-N占TN的48.1% ~ 56.4%,而NO3--N占TN的36% ~ 53%。试验中氮素通过径流途径的损失量很低,仅占施肥的0.34% ~ 0.59%。高产高效处理的氮淋溶和径流损失之和分别为10.59 kg/hm2和10.18 kg/hm2,低于常规处理(13.41 kg/hm2)。除此之外,高产高效措施的作物产量(11.14 ~ 12.22 t/hm2)和农学利用率(11.8 ~ 12.5 kg/kg)均显著高于当地常规处理。水稻收获后,高产高效处理的土壤TN相比常规处理提高了6.8% ~ 8.1%,有机质含量提高了8.6% ~ 9.2%。综上,高产高效措施不仅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提高,还削弱了氮在土-水界面的迁移,是作物增产且环境友好型的有效措施。

    •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平衡的影响

      2018, 50(1):43-50.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06

      摘要 (1371) HTML (0) PDF 285.30 K (1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江西省双季稻区连续2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CK)、分次优化施肥(OPT)、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 缓/控释肥(80CRF)4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矿质氮累积以及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OPT处理相比,100CRF、80CRF处理2年4季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100CRF处理水稻吸氮量显著提高(P<0.05),在2013年早晚稻分别提升32.58%(P<0.05)和15.41%(P<0.05),80CRF处理与OPT处理无显著差异。施用缓/控释肥与分次优化施肥比较,能提高早晚稻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表观残留率,降低土壤氮素损失率。在双季稻连作体系,土壤中矿质氮含量在同生育期均表现为早稻高于晚稻,100CRF、80CRF处理与OPT处理在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土壤NO3- -N在晚稻成熟期100CRF处理显著高于OPT处理(P<0.05)。2年平均100CRF和80CRF处理氮损失量比OPT处理分别减少65.34 kg/hm2 (33.08%)和90.64 kg/hm2 (45.89%)。氮盈余量分别减少51.63 kg/hm2 (29.41%)和85.13 kg/hm2 (48.49%)。因此缓/控释肥施用可促进双季稻获得高产,增加植株氮素吸收,维持了较高的土壤氮素水平并减少氮素损失,当前生产条件下,缓/控释肥减量20%,双季水稻在维持高产的同时氮肥利用率最高,氮素损失最低,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施肥方式。

    • 硫化氢促进缺磷条件下水稻根系细胞壁磷的再利用

      2018, 50(1):51-58.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07

      摘要 (1526) HTML (0) PDF 406.92 K (1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缺磷条件下,外源添加10 nmol/L H2S供体NaHS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体内的有效磷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H2S主要通过提高水稻根系细胞壁中的果胶含量和果胶甲酯酶的活性来增加水稻细胞壁磷的释放,从而确保水稻在缺磷条件下的存活。添加H2S的清除剂亚牛磺酸后进一步验证了H2S对水稻根系细胞壁磷再利用的调控作用。同时,测定3个负责水稻体内磷转运的磷转运子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H2S主要通过上调磷转运子OsPT6OsPT8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水稻体内磷从根部往地上部的转运。

    • 猪粪与牛粪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和 土壤肥力的影响

      2018, 50(1):59-65.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08

      摘要 (1787) HTML (0) PDF 294.38 K (2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连续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等量单独施用猪粪或牛粪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施对水稻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累积及利用效率、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与产量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有机肥施用(7.5 t/hm2 +常量化肥、15 t/hm2 +1/2常量化肥和30 t/hm2 +无化肥)时水稻产量、干物质累积、氮磷累积及生理利用效率与常量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 牛粪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和单独施用时,尽管氮、磷和钾生理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磷和钾累积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以单独施用时尤为明显,等量猪粪有机肥对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pH的提升程度大于牛粪有机肥,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差异;与猪粪有机肥相比,牛粪有机肥施用时土壤养分各指标与水稻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氮磷钾累积量以及利用效率间的相关性更为明显,其中与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磷钾累积量极显著负相关,与氮磷钾生理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因此,等量猪粪有机肥和牛粪有机肥的肥效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源有机肥特性进行调节施用。

    • 安徽省主要水稻土基本理化性质及肥力综合评价

      2018, 50(1):66-72.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09

      摘要 (1862) HTML (0) PDF 913.57 K (2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安徽省不同地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1个剖面共43个土壤样品,测定其基本理化性质并建模评价其肥力质量。结果表明: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法,安徽水稻土主要是铁聚水耕人为土。土壤大体呈酸性,pH 5.0 ~ 6.5,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等相对较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平均含量为23.65 g/kg、1.44 g/kg、127.29 mg/kg,土壤质地主要是粉砂壤土。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安徽稻田表层土壤肥力质量指数FI普遍介于0.7 ~ 0.8,肥力质量大体处于良好水平,且土壤肥力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 管花肉苁蓉寄主柽柳林地土壤养分调查研究

      2018, 50(1):73-78.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10

      摘要 (1284) HTML (0) PDF 310.07 K (1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和评价和田地区管花肉苁蓉寄主柽柳林地土壤肥力状况,指导土壤培肥,以该地区管花肉苁蓉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的于田县和民丰县为研究区域,采集该地区不同种植年限和灌溉方式下的土壤样本,对其主要物化性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管花肉苁蓉的柽柳林地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值分别为0.31 g/kg和2.42 g/kg,处于缺乏和很缺乏水平;土壤速效钾和全磷含量均值分别为155 mg/kg和0.55 g/kg,处于适宜及以上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在0.4 ~ 8.0 mg/kg,处于适宜和缺乏水平的分别占调查面积的41.2% 和 58.8%。土壤pH为中性或微碱性,种植年限达10 a以上的土壤呈微酸性且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相同种植年限下,传统的漫灌转为滴灌可使土壤EC值、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60.6%、48.8%和34.7%。

    • 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农区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与水分利用

      2018, 50(1):79-85.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11

      摘要 (1239) HTML (0) PDF 223.52 K (1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年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苕子和马铃薯/莜麦2种间作模式具有较强且程度相当的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9 ~ 2.24和1.56 ~ 2.22。间作并不会显著增加或降低作物的耗水量,马铃薯、苕子和莜麦于不同种植年的耗水量有差异,最大降幅分别可达25.1%、23.7% 和25.5%。间作可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水分利用优势(水分当量比分别为1.59 ~ 2.01和1.55 ~ 2.24),且主要体现在苕子和莜麦作物上。此外,间作体系的水分利用效果还与当年的降雨量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马铃薯间作有利于整个间作系统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且对苕子和莜麦的提升效果更佳。

    • 秸秆、猪粪混施对麦田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2018, 50(1):86-92.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12

      摘要 (1618) HTML (0) PDF 408.08 K (2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于2012—2014年在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开展田间试验,分析秸秆、猪粪施用对小麦各生育期内根际及非根际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影响,为种养废弃物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共设置不施肥对照、纯化肥、秸秆全量还田+纯化肥、秸秆全量还田+低量猪粪替代化肥、秸秆全量还田+高量猪粪替代化肥等5个处理。结果表明,同一处理下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强于非根际土壤(P<0.05);猪粪还田处理能提高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秸秆和猪粪还田处理能提高土壤蔗糖酶的活性;从小麦的整个生育期来看,其根际及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减弱趋势;而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小麦生育期内存在较大波动,非根际蔗糖酶活性呈“单峰”变化。

    • 棉隆熏蒸与微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控研究

      2018, 50(1):93-100.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13

      摘要 (1732) HTML (0) PDF 314.64 K (1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土壤熏蒸和微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对西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处理:对照(CK)、棉隆熏蒸结合普通有机肥处理(OF)、棉隆熏蒸结合微生物有机肥处理(BOF)。结果发现:与CK相比,BOF处理和OF处理均显著降低西瓜枯萎病发生率,病害防治效果分别为65.8% 和54.1%;BOF处理还显著增加连作西瓜产量(增幅达33.4%),提高西瓜中心糖含量(增幅达15.9%)和糖酸比(增幅达13.4%)。棉隆熏蒸处理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显著低于CK,尖孢镰刀菌数量下降3个数量级;土壤脲酶、蔗糖酶、荧光素二乙酸酯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指数、均一性指数较CK均显著降低。棉隆熏蒸后施用有机肥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逐步恢复,其中BOF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恢复速度和强度更大、病原菌数量及病原菌与真菌数量比最低、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指数最高。结果表明,利用棉隆对连作西瓜土壤熏蒸20 d能显著减少病原菌数量,配合施用微生物有机肥,能快速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和恢复土壤酶活性,降低枯萎病的发生,并有效促进西瓜生长,提高西瓜产量及品质。

    • 异噻唑啉酮对土壤微生物杀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2018, 50(1):101-108.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14

      摘要 (1385) HTML (0) PDF 347.90 K (2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异噻唑啉酮杀菌剂是一类新型的高效杀菌剂,广泛应用于个人洗护用品、制药、水处理等领域,但是目前其对土壤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将异噻唑啉酮杀菌剂卡松(Kathon)CG用于土壤灭菌,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测定了供试土壤加入卡松CG前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以评估卡松CG对土壤微生物杀灭效果,并考察了卡松CG浓度、pH、温度、时间等对杀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卡松CG对两种土壤中放线菌杀灭率均为100%,对细菌、真菌的杀灭率随卡松CG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卡松CG浓度由0.5 ml/L 升至3.0 ml/L时,对风干土壤中细菌、真菌的杀灭率分别由84.1%、78.0% 升至98.7%、99.6%,卡松CG浓度升至5.0 ml/L 时,对细菌和真菌杀灭率接近100%;当卡松CG浓度较低(<3.0 ml/L)时对新鲜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杀灭率与风干土壤相比有所下降,此时过高的pH也会降低细菌和真菌的杀灭率,但当卡松CG浓度>3.0 ml/L时,对风干土壤和新鲜土壤中细菌、真菌杀灭率均>99.0%,pH对杀灭率影响较小;土壤温度(25 ~ 50℃)对土壤细菌杀灭效果没有影响,且卡松CG对土壤细菌杀灭作用持续时效>72 h。本研究表明,卡松CG可以在较低浓度下有效杀灭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杀灭效果在25 ~ 50℃内保持稳定,受土壤pH影响较小。采用卡松CG可以作为土壤研究中控制生物因素的备选方法之一。

    • 褪黑素浸种对豌豆幼苗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

      2018, 50(1):109-114.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15

      摘要 (1420) HTML (0) PDF 177.61 K (2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褪黑素浸种对豌豆幼苗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用50、100、150、200 μmol/L的褪黑素浸种处理后,豌豆幼苗的生物量、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且豌豆幼苗植株的镉含量明显降低。当褪黑素浓度为200 μmol/L时,豌豆幼苗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均达到最大值;而根系及地上部分的镉含量最低,分别为6.72 mg/kg和0.104 mg/kg,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0.28% 和46.39%。因此,褪黑素浸种能够促进豌豆幼苗生长,降低其对镉的吸收,其中200 μmol/L褪黑素效果最好。

    • 长期施肥对水稻根系有机酸分泌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018, 50(1):115-121.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16

      摘要 (1599) HTML (0) PDF 388.26 K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田(始于1981年)为对象,分析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有机无机配施(NPKM)3种施肥措施对水稻根系有机酸分泌速率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NPK和NPKM处理水稻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下同),其中NPKM处理最高,提高了54.78%;相对于CK处理,NPK处理水稻根系酒石酸分泌速率显著增加,提高了82.63%,NPKM处理的草酸与苹果酸分泌速率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69.93%、110.98%,而NPK和NPKM处理的柠檬酸分泌速率分别降低了36.57% 与40.57%。与CK处理相比,NPKM处理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碳均显著增加,而NPK处理却无显著变化;可溶性有机碳结构的进一步分析表明,NPKM处理促进了可溶性有机碳中类胡敏酸和类富里酸物质的累积,在可溶性有机碳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1%、44%,NPK处理可溶性有机碳结构无明显变化;CK和NPK处理中可溶性有机碳的有机物来源主要是植物与微生物的混合源,而NPKM处理主要是微生物代谢所分泌的产物。

    • 鹤山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2018, 50(1):122-130.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17

      摘要 (1253) HTML (0) PDF 520.56 K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 (SOC) 储量和动态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南亚热带鹤山6种不同植被类型(灌草、马尾松林、桉树林、乡土树林、马占相思林、季风常绿阔叶林) SOC干湿季、空间 (0 ~ 10,10 ~ 20,20 ~ 40 cm) 变化特征、土壤惰性指数及其与土壤有效氮 (TAN) 的关系研究表明:①6种植被中,干季SOC含量显著高于湿季,SOC含量随土层浓度降低,马占相思林SOC含量最高,马尾松林和灌草最低;②6种植被SOC储量在0 ~ 10 cm土层所占比例最高,占0 ~ 40 cm土层SOC含量40% 以上;③土壤惰性指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常绿阔叶林、乡土树林和马占相思林烷基碳和ROC惰性指数高于桉树林和马尾松林,揭示这3种植被SOC具有更高稳定性;④SOC与土壤TA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揭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选择豆科植物,辅以乡土树种营造常绿阔叶林,有利于提高森林潜在碳汇功能。

    •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8, 50(1):131-138.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18

      摘要 (1537) HTML (0) PDF 3.04 M (1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庆是我国缺硒(Se)的重点区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进行土壤Se元素的分布及富集的研究,对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每4 km2 1个表层和每16 km2 1个深层土壤数据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Se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表层土壤Se含量在0.006 ~ 5.79 mg/kg之间,平均值为0.16 mg/kg,以缺Se或潜在缺Se为主,其分布面积达到73.19%,足Se面积为25.77%,富Se或Se中毒区域仅为0.16%;深层土壤Se含量在0.03 ~ 0.62 mg/kg之间,平均值为0.12 mg/kg,缺Se面积占到67.36%,潜在缺Se面积也占到20.68%。不同类型间以黄壤表层土壤Se含量最高,其次是石灰土,且与水稻土和紫色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以林地与建筑用地表层土壤中Se含量相对较高,但各土地利用方式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层土壤Se含量相对于深层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富集特征,富集面积达到76.97%,但以弱富集区域为主,占到总面积的56.93%。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与表层土壤Se含量存在较好相关性;与主要重金属以及S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其存在着较强的伴生关系,以Cd的伴生关系最为密切。表层土壤Se含量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pH的增加而减少。此外,Fe、Al也是影响表层土壤Se含量的重要因素。

    • Sb(Ⅲ)和Sb(Ⅴ)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特征

      2018, 50(1):139-147.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19

      摘要 (1254) HTML (0) PDF 452.18 K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氢氧化铁、氢氧化铝、高岭土和蛭石4种材料为吸附剂,探究Sb(Ⅲ)和Sb(Ⅴ) 的吸附效果,以类比土壤中主要矿物对Sb的吸附作用并进行对比。研究内容包括吸附动力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及不同背景溶液pH变化下的吸附解吸效应。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对Sb(Ⅲ) 和Sb(Ⅴ) 的吸附在振荡24 h后逐渐趋于平稳,蛭石和氢氧化铁对Sb(Ⅲ)的吸附量在 6 h达到峰值后出现下降,如氢氧化铁在6 h时对Sb(Ⅲ) 的吸附量为23.19 μg/g,72 h后降为19.75 μg/g,并测定出该悬浮液中Sb(Ⅴ) 浓度上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两种价态Sb的等温吸附曲线进行拟合,两种模型拟合优度均在0.7以上。蛭石和氢氧化铁对Sb(Ⅲ) 的吸附效果好于另两种吸附剂,而蛭石对Sb(Ⅴ) 的吸附能力较弱;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对Sb(Ⅴ) 的吸附效果较好,而氢氧化铝对Sb(Ⅲ) 吸附效果不理想。随着pH的增加,Sb(Ⅲ) 和Sb(Ⅴ) 的吸附出现明显下降,并且解吸率增加,表现出pH对吸附的显著影响,如高岭土对Sb(Ⅲ) 的吸附量由平衡液pH为4.82时的10.12 μg/g增加到pH为2.12时的37.89 μg/g。

    • 黑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冻土分割搬迁后土壤融合效果评价

      2018, 50(1):148-154.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20

      摘要 (1385) HTML (0) PDF 1.12 M (1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土壤搬迁后与新址的融合效果,以一个搬迁土块为研究对象,明确搬迁土块间的接缝处土壤与距接缝处不同距离的中心土壤在理化特性上的不同。结果表明,0 ~ 20 cm层次土体中心50 cm处的田间持水量比接缝处高5%,容重低4%,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层次;20 ~ 40 cm层次,土壤的固相率和容重高于其他层次,田间持水量降低,土块横切面各部位物理性质均无明显差别;剖面底部80 ~ 100 cm层次接缝处土壤松散缝处的固相率比30 cm和土体中心处低4.3%,液相率低3.1%,气相率高出7.6%,容重下降8.3%。0 ~ 40 cm土层的缝处、距缝30 cm和距缝50 cm处的孔隙率均低于40 ~ 100 cm层次,其中80 ~ 100 cm层次的孔隙率最大,20 ~ 40 cm孔隙率最低为44.2%;土壤饱和导水率0 ~ 20 cm层次为35.3 ~ 38.0 cm/d,随着深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均小于20 cm/d;而80 ~ 100 cm层次缝处的饱和导水率值高达144.4 cm/d,是表层土壤的4倍。同一层次搬迁土块缝处与土块中心土壤速效养分无明显差别,缝处全氮含量均高于土块的其他位置,且与距缝30 cm和50 cm处的数值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pH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碱解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长期定位土壤搬迁5a后,深层土壤接缝处还处于疏松状态,下层土壤的融合要弱于上层土壤。

    • 上海中心城区典型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研究

      2018, 50(1):155-161.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21

      摘要 (1513) HTML (0) PDF 297.28 K (1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浦西为主的上海中心城区典型公园和公共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基本物理特性、各物理性质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绿地土壤质地粘重,以粉(砂)质粘壤土为主;土壤体积质量偏高,有37.72%的土壤超过《绿化种植土壤》要求;土壤孔隙较差,有82.46%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有高达95.61%绿地土壤总孔隙度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土壤饱和导水率较低,小于标准要求的5mm/h;土壤各水分含量相对较高,但部分绿地土壤存在土壤水分匮乏。除了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其他基本物理性质相关性不显著外,各物理性质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明显,以乔木地和灌木地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草地土壤。建议增施砂子和有机基质等改良材料、减少绿地土壤压实和增加绿地中乔、灌木比例来改善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以期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发挥。

    • 于田绿洲盐渍土水、盐、温度季节变化规律与相关性研究

      2018, 50(1):162-172.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22

      摘要 (1497) HTML (0) PDF 6.94 M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于田绿洲为研究区,借助 ENVI 5.1、ArcMap 10.2、Origin 8.5、SPSS 20.0,同时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对盐渍土不同土层(0 ~ 20、20 ~ 40、40 ~ 60、60 ~ 80、80 ~ 100 cm)的土壤含水量、温度、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温度、电导率从6月到8月呈升高趋势,绿洲南部和北部地区的5、8号点在60 ~ 80、80 ~ 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高,8、22号点表层(0 ~ 20 cm)土壤电导率最高,而南部和西部地区的5、22号点在40 ~ 60 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最高;秋季和夏季的土壤含水量、温度、电导率均高于冬季和春季。研究区西部的16、22号点各土层的含水量与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60 ~ 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0.987**。通过对盐渍土不同土层的水分、盐分、温度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分析,有利于快速诊断土壤盐渍化,为掌握研究区土壤水盐状况以及土壤水盐动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1980—2010年安徽省耕地表层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2018, 50(1):173-180.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23

      摘要 (1446) HTML (0) PDF 1.02 M (1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0—2011年土壤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方法从省级和县级两个尺度研究1980—2010年安徽省耕地表层(0 ~ 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0年全省耕地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不同,SOM平均含量由20.65 g/kg增加到23.30 g/kg,TP平均含量由0.58 g/kg增加到0.71 g/kg,TN含量总体保持不变,TK平均含量由19.00 g/kg减少到14.28 g/kg,4种养分含量的变异程度均降低。从养分含量的等级分布来看,全省耕地肥力总体上提高,SOM、TP和TN的高值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TP含量的等级提升较大。在空间上,淮北平原和沿江平原的SOM和TN含量增加较多,淮北平原和皖南丘陵区TP含量增加较多,各地理区域TK含量减少程度相似。3个典型县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与全省变化趋势一致,除TK含量减少外其余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典型县耕地土壤养分变化与相应的地理区域养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 湘西喀斯特区植烟土壤有效磷时空变异及风险评估

      2018, 50(1):181-189.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24

      摘要 (1270) HTML (0) PDF 3.55 M (1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典型喀斯特烟区土壤有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为喀斯特地貌烟区合理施磷和控制磷素面源污染提供依据,以湘西州2000年和2014年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半方差函数及分形维数等方法,对县域内土壤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和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增加了30.89 mg/kg,增幅达425.48%;土壤有效磷Moran’s I 指数标准化Z值下降,分形维数和块金效应增加,说明土壤有效磷空间结构减弱,随机变异性增强;土壤有效磷“极高”、“很高”和“高”等级面积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8.36%、26.89% 和25.94%;而“低”和“极低”等级面积分别下降了57.45% 和27.12%;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海拔、成土母质、土地利用类型、轮作模式及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2014年湘西州有效磷含量超过风险临界值的概率大幅增加,很高风险(概率>80%)、高风险(概率60% ~ 80%)和中等风险(概率40% ~ 60%)区域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77%、5.40% 和13.96%。其中,龙山县北部和永顺县东部应作为农业面源磷污染的重点控制区。

    •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混合模型研究

      2018, 50(1):190-194.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25

      摘要 (1340) HTML (0) PDF 358.55 K (1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含量极低,可提取的土壤水量常不足以分析其稳定性同位素δD和δ18O组成,制约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两种典型土壤为对象,将土壤水与超纯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水、混合水、超纯水的氢氧同位素在同一条直线上,呈极显著线性相关(R2>0.99,P<0.001),与端元混合模型计算结果非常吻合(R2>0.99,P<0.001),且不受土壤质地与有机碳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干旱区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耕地保护补偿研究进展分析

      2018, 50(1):195-201.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26

      摘要 (1226) HTML (0) PDF 312.03 K (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总结归纳中国耕地保护补偿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特点与研究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思路,对推动中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的系统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5—2016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收录的有关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中文文献,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检索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中国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主要特征及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保护补偿相关文献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已初步形成,但核心期刊载文量不多,学术水平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耕地保护补偿研究仍处于理论分析和方法初探阶段,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不足,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实证研究空间分布不均衡,研究尺度与空间范围分布不协调;补偿标准的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还未形成一致意见。最后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与内容进行了展望。

    • 重庆市全新统冲积物发育土壤的系统分类研究

      2018, 50(1):202-210.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27

      摘要 (1500) HTML (0) PDF 174.44 K (1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重庆市第四系全新统(Qh)冲积物发育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本文以该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挖掘9个典型土壤剖面,通过野外观测、分层取样及理化性质分析等,依据现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并与发生分类进行参比。结果表明:9个供试土壤剖面分别归属于雏形土和新成土2个土纲,5个亚类,其中5个为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1个为铁质简育常湿雏形土,1个为斑纹简育湿润雏形土,1个为潜育潮湿冲积新成土,1个为石灰潮湿冲积新成土;隶属于发生学分类潮土土类的6个供试剖面分别归为系统分类中淡色潮湿雏形土、简育常湿雏形土和简育湿润雏形土3个土类,而隶属于发生学分类新积土土类的3个供试剖面则分别归为系统分类中淡色潮湿雏形土和潮湿冲积新成土2个土类。结合成土环境分析可知,地形、气候和母质是影响重庆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发育土壤系统分类的重要因素。

    • >研究简报
    • Cd2+ 对无机磷细菌生长及溶磷作用的影响

      2018, 50(1):211-216.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28

      摘要 (1559) HTML (0) PDF 1.05 M (1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机磷细菌(Phosphorus solubilization bacteria, PSB)是重要的土壤有益微生物,它们将植物不能吸收的难溶性无机磷转化为有效磷,对土壤磷素供应十分重要。镉是污染土壤的常见重金属,研究Cd2+ 胁迫下PSB的生长和溶磷能力,可揭示镉污染对土壤无机磷转化供应的影响,为改善植物磷素供应提供有益信息。试验以重庆市缙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毛竹林地分离的4株假单胞菌为供试菌株,比较它们的溶磷能力,研究了不同浓度Cd2+ 对PSB生长和溶磷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溶磷能力PSB05>PSB09>PSB07>PSB01,溶磷指数和溶磷率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08倍和4.14倍。摇瓶培养120 h后,培养液pH表现为PSB01 > PSB07 > PSB09 > PSB05,并与培养液中的无机磷含量(y)呈显著负相关(y= - 83.148 pH+581.96,R2=0.9052,n=25)。在固体培养时,PSB05的溶磷圈和菌落直径随培养基中Cd2+ 浓度提高而降低。在Cd2+ 浓度0.5~2.0 mg/L液体培养基中,PSB05数量较无Cd2+ 对照减少22.09% ~ 68.18%,草酸、乙酸、柠檬酸和氢离子分泌量显著下降,溶磷量降低5.27% ~ 38.45%。供试菌株的溶磷能力差异显著;高浓度Cd2+ 抑制PSB05生长、有机酸和氢离子分泌及溶磷作用,不利于土壤供给磷素。

    • 一种可分解式采集土壤整段标本的木盒装置设计

      2018, 50(1):217-220.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29

      摘要 (1279) HTML (0) PDF 3.19 M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中介绍了一种可分解式野外采集土壤整段标本的木盒装置及野外具体操作使用流程。对比目前常用的标本采集装置,有如下优点:①上、下盖面板可以互用,简化了装置的制作过程,对于室内进一步制作标本而言,可以有效选择更加适合的一面作为土壤观察面,使用灵活;②装置的固定措施更加简易、快捷,固定得也更加牢固,整个过程不需使用钉子,也使操作人员免于受伤;③装土框与上、下盖面板可自由拆解,也容易拆解;④结构简单,制作简易、快捷,成本低廉,可重复利用。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中的总碘

      2018, 50(1):221-224. DOI: 10.13758/j.cnki.tr.2018.01.030

      摘要 (1456) HTML (0) PDF 178.45 K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碱液热浸提法处理土壤样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碘元素的总量。对前处理的3大参数——碱度、温度和时间进行试验摸索,得出适用于土壤的最佳浸提条件。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 ~ 500 μg/L,线性相关系数0.999 8,方法检出限0.12 μg/g,加标回收率为91.0% ~ 104%,RSD均小于5%。综上,该法是一种能够快速、灵敏、准确地测定土壤样品中碘元素的先进方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