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56(2):358-366.DOI: 10.13758/j.cnki.tr.2024.02.015CSTR: 32214.14.tr202305300212
摘要:本研究采集了江苏省扬中地区健康与患病河蟹池塘表层(0 ~ 5 cm)和深层(5 ~ 10 cm)的底泥,分析了不同池塘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患病组底泥的pH(7.77)和全钾(1.78 g/kg)显著低于健康组(7.91和1.95 g/kg),而水溶性盐总量(1.50 g/kg)显著高于健康组(1.05 g/kg)。在0 ~ 10 cm深度范围的底泥中,健康组深层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显著高于表层(P<0.05),而患病组深层的微生物丰富度(ACE和Chao)、多样性(Shannon)均显著高于表层(P<0.05)。两种池塘底泥微生物中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两种池塘存在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内的多种差异菌群。RDA分析结果表明,全氮是影响河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决定健康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还有水溶性盐、碳酸钙和全硫,而决定患病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为有机质和pH。因此,底泥中芽孢杆菌和pH等可能是潜在影响河蟹健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河蟹池塘的微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2014, 46(4):644-650.
摘要:随着人们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视以及农村河道底泥疏浚工程的不断增加,疏浚底泥的处置也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本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河道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底泥农用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种植的水稻株高、穗数、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低于普通土壤,水稻生物量、产量与底泥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0.585*、0.556*),与底泥可溶性盐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0.914**、–0.897**),与底泥Eh呈极显著正相关(0.887**、0.857**)。通径分析表明,底泥可溶性盐和Eh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稻米重金属平均富集因子顺序为Zn(0.23)>Cu(0.09)=Cd(0.09)>Cr(0.005)>Ni(0.0025)>Pb(0.0017),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稻米重金属的积累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pH和有机质有关。稻米单一重金属目标风险系数值均小于1,其顺序为:Cu>Zn>Cd>Pb>Ni>Cr,而稻米重金属复合目标风险系数值大于1,表明食用该类底泥栽种的稻米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并且成人食用稻米的重金属复合目标风险系数值高于儿童。
2011, 43(5):703-709.
摘要: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高疏水性仿生杀虫剂,进入环境中易被颗粒物或油滴吸附,最终聚积在底泥沉积物中;同时它可以随水流或胶体等途径发生迁移,已被研究证实在使用及未使用拟除虫菊酯地区的河流、湖泊底泥中均检测到其残留。本文介绍了底泥中拟除虫菊酯的来源、归趋、生物效应,重点分析了拟除虫菊酯的吸附/解吸、降解作用及湿地生态系统对其归趋的影响;讨论了拟除虫菊酯的水生生物毒性、生物富集作用等生物效应,评述了其疏水性及生物可利用性对其毒性的影响,可为拟除虫菊酯水生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2009, 41(3):402-407.
摘要:通过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和热力学吸附模拟试验对我国东部河网地区稻田土壤与河道底泥对P的吸附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对稻田土壤与河道底泥对P的等温吸附拟合程度最好,Freundlich方程次之,Temkin方程最差。稻田土壤和河道底泥的吸附常数K值分别为0.82和0.95,表明河道底泥吸附P的能力要强于稻田土壤。无论是稻田土壤还是河道底泥,对P的吸附都存在着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过程。稻田土壤与河道底泥对水体P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 ~ 2 h之内,2 h以后基本达到了一种慢吸附直至平衡过程。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河道底泥对P的吸附速率比稻田土壤大,Elovich方程为描述P动力吸附的最优模型。P的热力学吸附结果表明,温度对河道底泥和稻田土壤吸附P都有明显的影响,但比较而言,温度对河道底泥吸附P的影响较大,也就是说,河道底泥更容易发生对P的吸附反应。
2006, 38(4):366-373.
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研究,搜集了中国不同区域湖泊底泥重金属含量及其某些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统计了中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的范围,分析了不同湖泊底泥重金属的浓度情况,对几个重点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防治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