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田土壤碳循环和团聚体 固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金鑫鑫 汪景宽 孙良杰 王 帅 裴久渤 安婷婷 丁 凡 高晓丹 徐英德
    2017, 49(2):217-224. DOI: 10.13758/j.cnki.tr.2017.02.002
    [摘要](4285) [HTML](0) [PDF 173.35 K](5353)
    摘要: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贮藏与全球碳平衡。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物质基础和土壤肥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场所。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土壤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手段,能够揭示新输入碳在土壤及团聚体中赋存状态、周转过程以及微生物的调节机制。本文主要归纳与阐述了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田土壤有机碳循环及土壤团聚体固碳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未来土壤碳循环和固碳机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 辉,朱德进,黄 卉,宁运旺,张永春
    2012, 44(6):966-971.
    [摘要](3594) [HTML](0) [PDF 246.36 K](3960)
    摘要:
    通过在姜堰地区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油菜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变化。试验设10个肥料处理:对照(不施肥,CK),缺氮(PKB)、缺磷(NKB)、缺钾(NPB)处理,大量营养元素平衡施肥处理(NPK)、增施微量营养元素处理(NPKB、NPKBZn),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1/2N+PKB、3/2N+PKB、2N+PKB)。结果表明:①缺失氮、磷、钾中任何一种养分时均能降低油菜产量,且当氮肥施用量为N 18 kg/667m2时,产量最高,而硼和锌肥对油菜增产没有显著效果。②在氮、磷、钾缺素处理中,油菜硫甙含量大小顺序为NKB>PKB>NPB,芥酸含量大小顺序为PKB>NKB>NPB,油菜含油量没有显著变化,油酸含量为NPB>NKB>PKB,蛋白质含量在PKB处理下最低。③在NPK处理平衡施肥条件下,施加硼肥能显著降低硫甙和芥酸含量,显著增加油菜含油量、油酸、蛋白质含量;继续增施锌肥对油菜含油量没有显著影响,但能进一步显著降低硫甙和芥酸含量,并显著提高油菜油酸和蛋白质含量;④油菜硫甙对氮肥施用量具有拐点效应。油菜芥酸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氮肥施用过高(2N+PKB)显著降低含油量。氮肥施用量对蛋白质的影响趋势和油酸一致,即先随施氮量(<12 kg/667m2)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进一步增施氮肥则没显著变化。
    3  干湿交替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 艳 马茂华 吴胜军 冉义国 王小晓 黄 平
    2018, 50(5):853-865. DOI: 10.13758/j.cnki.tr.2018.05.001
    [摘要](3441) [HTML](0) [PDF 1.54 M](4439)
    摘要:
    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土壤系统功能(如结构稳定和肥力保持等))至关重要。而干湿交替是导致土壤团聚体演变的重要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团聚体稳定性。本文回顾了70多年来干湿交替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水稳性的变化特征,着重阐述了干湿交替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以及影响干湿交替条件下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近80年来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梳理发现,尽管目前报道了大量有关干湿交替对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但是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一的土壤系统中,鲜有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探索干湿交替复合作用过程与多重影响机制。同时,由于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差异较大,导致其结果往往可比性较差。由此,本文提出了该领域今后潜在的研究方向:①敏感脆弱区干湿交替下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演变机制;②干湿交替对土壤团聚体中化学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③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在团聚体研究中的应用;④植物群落与土壤团聚体周转交互作用过程与机理等。
    4  生物炭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向
    谢祖彬,刘 琦,许燕萍,朱春悟
    2011, 43(6):857-861.
    [摘要](3181) [HTML](0) [PDF 233.14 K](17211)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巴西亚马逊流域考古发现黑土(black earths,或terra preta de indio(葡萄牙语))及研究的深入,认为将生物质炭化还田不仅能藏碳于土,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而且能提高全球粮食安全保障。生物质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高温裂解炭化而成的产物被称为生物炭(biochar)。本文将从生物炭特性;生物炭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生物炭分解和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以及对污染物降解和生物有效性影响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生物炭研究提供参考。
    5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淑芳,王效科,欧阳志云
    2011, 43(4):515-524.
    [摘要](3167) [HTML](0) [PDF 362.26 K](3893)
    摘要:
    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 7 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地形和土壤特征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内天然次生林和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为丰富,其次分别为灌丛和人工林,农田最低;0 ~ 40 cm 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杨桦林>草地>辽东栎林>灌丛>落叶松林>油松林>农田;②除草地外,其他 6 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 0 ~ 10 cm 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且降幅较大;而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 0 ~ 20 cm 范围内随剖面的延伸略有增加,20 cm 以后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各土层之间的变化幅度均较小;③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与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土壤体积质量和土壤 pH 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坡度之间存在很弱的正相关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素随土壤深度不同而不同,其中 0 ~ 1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土壤全氮含量、土壤体积质量和土壤 pH 值,而 10 ~ 20 cm 土层为土壤全氮含量、土壤体积质量和坡度,20 ~ 40 cm 土层则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年降水量;④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草地和农田均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年平均温度,落叶松林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油松林为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 pH 值,杨桦林和辽东栎林均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体积质量,灌丛则为土壤 pH 值。
    6  土壤中砾石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解迎革,李 霞
    2012, 44(1):17-22.
    [摘要](3117) [HTML](0) [PDF 372.49 K](7218)
    摘要:
    石质土壤中含有大量砾石,大量砾石的存在会影响土壤理化特性和水力特性。土壤中砾石含量的研究会影响土石介质的生产力评估、水文及风化过程的研究水平。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土壤中砾石含量的现有测定方法,对环刀取样法、挖坑法、Viro插钎法,γ射线法、探地雷达及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讨论。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砾石含量测定方法。土壤中砾石含量的测定应该引起国内相关研究的重视,为土壤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并为土壤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7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效应的研究进展
    聂胜委,黄绍敏,张水清,郭斗斗,张巧萍,张玉亭,宝德俊,陈源泉
    2012, 44(2):188-196.
    [摘要](2796) [HTML](0) [PDF 351.66 K](6123)
    摘要:
    近年来,长期定位施肥研究因其经历气候、年份的时间长,气候类型多,土壤功能变化幅度大以及获得的研究结论相对准确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国内外在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效应的影响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国内外的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物理、养分、微生物以及酶类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客观详尽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期对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8  苏丹草对黑河流域荒漠化土壤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
    秦嘉海 金自学 张智勇 刘金荣 谢晓蓉
    2008, 40(1):149-151.
    [摘要](2780) [HTML](0) [PDF 0.00 Byte](290)
    摘要:
    在黑河流域的荒漠化土壤上种植苏丹草改土培肥效果明显.种植苏丹草3年与CK比较,0~20 cm土层中自然含水量增加94.74 g/kg,土壤贮水量增加163.22 m3/hm2,>0.25 mm团粒结构增加20.50%,总孔度增加7.93%,毛管孔度增加7.01%,土壤体积质量降低0.21 g/cm3;pH由7.62降到7.40,全盐含量降低3.51 g/kg,脱盐率达到66.82%;土壤有机质增加2.83g/kg,速效N、P、K分别增加18.21、2.14、35.40 mg/kg,CEC增加5.43 cmol/kg;苏丹草单株鲜重1107.34 g,单株干重365.41g,鲜草产量160 t/hm2,干草产量51.21 t/hm2,产值1.54万元/hm2.
    9  云南省主要地质背景区土壤理化性质及矿物质元素丰度分析
    席冬梅 邓卫东 高宏光 毛华明
    2008, 40(1):114-120.
    [摘要](2716) [HTML](0) [PDF 0.00 Byte](1662)
    摘要:
    对云南省反刍动物生产基地所属的6个主要地质背景区的土壤和岩石样品的K、Na、Mg、Cu、Zn、Mn、Co、Fe、Se、I和F元素及土壤的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和pH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晚古生代玄武岩红壤区(V)和碳酸岩盐红壤区(Ⅰ)土壤各种矿质元素都比较高,有机质含量与CEC都较高,特别是V区最为显著;碳酸岩盐、碎屑岩和玄武岩混合型黄红壤区(Ⅱ)除了Co含量较低外,其他元素含量都居中等或偏上水平,有机质含量与CEC仅次于第1类背景区:碎屑岩紫色土区(Ⅲ)、变质岩赤红壤区(Ⅵ)和碎屑岩黄红壤区(Ⅳ)大多数矿质养分相对都比较低,有机质含量与CEC最低.
    10  猪粪替代氮肥对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李 萌 王昌全 李 冰 杨 娟 李喜喜 游来勇 李一丁
    2016, 48(3):449-454. DOI: 10.13758/j.cnki.tr.2016.03.005
    [摘要](2578) [HTML](0) [PDF 175.29 K](2420)
    摘要:
    合理的有机肥投入水平对于保障土壤肥力和粮食生产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试验以猪粪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通过设置对照(T0)、不施氮(T1)、100%化肥氮(T2)、25%猪粪氮+75%化肥氮(T3)、50%猪粪氮+50%化肥氮(T4)、100%猪粪氮(T5)6个不同施肥处理,探讨稻麦轮作体系下不同猪粪氮替代氮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替代氮肥可以提高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酸解性总氮、非酸解性总氮和酸解性氮各个组分的含量相较TO处理,在水稻季,T4处理的土壤酸解性总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的含量相较T0处理提高了17%、8%、133%;在小麦季,T3处理的土壤酸解性总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1%、8%、127%;各个猪粪替代氮水平对稻麦两季的土壤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总体而言,水稻季50%猪粪替代氮肥和小麦季25%猪粪替代氮肥可以提高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酸解性总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的含量,进而增加土壤供氮潜力。
    11  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现状及产业前景分析
    宋 昕,林 娜,殷鹏华
    2015, 47(1):1-7. DOI: 10.13758/j.cnki.tr.2015.01.001
    [摘要](2546) [HTML](0) [PDF 2.68 M](5809)
    摘要:
    土壤和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以及近年来诸多污染事件的曝光,都表明我国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因此,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的修复治理刻不容缓。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起步较晚,相应的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当前污染场地的调查与修复存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完善、场地修复资金落实困难、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工程应用经验不足、场地资料整合困难以及地下水修复被忽视等问题。在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到上述问题现状并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才能更好地推动修复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近30年华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土壤肥力质量时空演变分析——以山东禹城市为例
    张贝尔,黄 标,张晓光,赵永存,孙维侠,胡文友,杨劲松
    2012, 44(3):381-388.
    [摘要](2537) [HTML](0) [PDF 453.21 K](5009)
    摘要:
    土壤肥力质量的时空演变分析有助于了解区域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和变化规律,对制定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升土壤生产力,稳定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典型区禹城市为例,进行了土壤肥力质量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经过近30年的耕作和中低产田改造,禹城市土壤肥力质量显著提高,尤其在土壤肥力质量较差的区域,土壤质量提升更显著;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变异性减弱,土壤肥力水平趋于一致,且空间变异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降低,更多的受到人为管理因素的影响。
    13  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现状和防控对策
    赵 玲 滕 应 骆永明
    2017, 49(3):417-427. DOI: 10.13758/j.cnki.tr.2017.03.001
    [摘要](2524) [HTML](0) [PDF 230.77 K](8299)
    摘要:
    随着农药长期大量的施用,农药残留及其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涉及到的三类主要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的施用情况及其农田土壤中残留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农田土壤因农药残留造成的作物抗性危害、生态环境风险以及人类健康潜在风险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农药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菌根修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综合治理的防控对策。
    14  土壤中抗生素的环境行为及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赵方凯 杨 磊 乔 敏 李守娟 孙 龙
    2017, 49(3):428-436. DOI: 10.13758/j.cnki.tr.2017.03.002
    [摘要](2493) [HTML](0) [PDF 264.43 K](5541)
    摘要:
    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控制人类及其他动物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并且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或生长促进剂用于禽畜养殖。大量抗生素通过有机肥施用、污水灌溉等途径持续进入土壤,导致土壤环境中抗生素种类不断增加、含量逐年增高。抗生素污染会对土壤中微生物、动物、植物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诱导耐药菌株及抗性基因的产生,并且抗生素还可以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本文系统介绍了近20年来土壤中抗生素的相关研究,并着重就土壤中抗生素的来源归趋、环境行为以及时空分布情况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土壤中抗生素的环境行为受抗生素种类和土壤性质的强烈影响,并且土壤中抗生素的时空分布与其环境行为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15  海南省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及pH的相关性
    李福燕,李许明,吴鹏飞,陈柳燕,郭 彬,漆智平
    2009, 41(1):49-53.
    [摘要](2485) [HTML](0) [PDF 341.23 K](5349)
    摘要:
    研究了海南省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对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全省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2.99 g/kg,各地区之间含量差异较大,土壤pH平均值为5.20;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1995)二级标准限值。但研究区土壤中Hg、Cd、Cr 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最大值均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并分别达到了1.63、0.64、586.70 mg/kg;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复杂:有机质含量与Hg、Cd、Cr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b含量呈显著相关,而pH与Hg、Cr呈负相关,与Cd、Pb呈显著正相关。
    16  土壤酸化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徐仁扣
    2015, 47(2):238-244.
    [摘要](2475) [HTML](0) [PDF 203.90 K](6952)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在土壤酸化及其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土壤自然酸化过程及其酸沉降、铵态氮肥、作物生长和土地利用等对土壤酸化的加速作用;土壤酸化对土壤肥力、养分循环和土壤生物的负面影响;土壤酸化的预测和控制及酸化土壤的改良和修复。本文可为我国南方酸化红壤的改良、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
    17  蚯蚓对污染土壤中黑麦草和印度芥菜吸收累积锌的影响
    王丹丹 李辉信 魏正贵 胡锋
    2008, 40(1):73-77.
    [摘要](2354) [HTML](0) [PDF 0.00 Byte](1705)
    摘要:
    以长江冲积物形成的高沙土为供试土壤,分别加入4个浓度的Zn(100、200、300、400 mg/kg)以模拟Zn污染土壤,设置了接种蚯蚓(Pheretima sp.)处理与不加蚯蚓的对照处理,并种植黑麦草和印度芥菜,以研究蚯蚓活动对不同植物吸收、累积Zn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低浓度Zn处理外(Zn≤100 mg/kg),蚯蚓活动明显增加了污染土壤的DTPA提取态Zn含量,进而促进植物对Zn的吸收.蚯蚓活动同时提高了印度芥菜和黑麦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及植株体Zn浓度,促进了植物对土壤Zn的吸收.加入蚯蚓后印度芥菜和黑麦草中Zn总累积量较无蚯蚓对照分别提高了57.8%~131.6%、51.4%~150.5%.两种植物相比,印度芥菜植株Zn浓度明显高于黑麦草,但由于印度芥菜生物量低,不论是否接种蚯蚓,其Zn累积量均低于黑麦草(未加Zn处理除外).黑麦草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可多次刈割,因而具有很大的修复中、轻度Zn污染土壤的潜力.
    18  锰与氮钾配施对冬小麦氮钾吸收影响及交互作用
    孙清斌 尹春芹 沈仁芳 杨建堂 王文亮
    2008, 40(1):83-87.
    [摘要](2333) [HTML](0) [PDF 0.00 Byte](1234)
    摘要:
    通过潮土区的田间试验,采用分设正交区组的3因素5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Mn与N、K配施对冬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同时探索了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Mn与N、K合理配比可以显著提高籽粒内N的含量和吸收量;对籽粒内K的含量影响不明显,而对最终籽粒K的吸收量影响明显.同时,通过交互效应分析,得出Mn与N之间存在协助作用、而Mn与K之间存在极为明显的拮抗作用.
    19  蚯蚓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唐 浩 朱 江 黄沈发 邱江平
    2013, 45(1):17-25.
    [摘要](2311) [HTML](0) [PDF 235.11 K](8565)
    摘要:
    蚯蚓作为主要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对土壤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蚯蚓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蚯蚓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蚯蚓对重金属的富集与释放,重金属对蚯蚓生理生态的影响研究,蚯蚓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作用机制,蚯蚓与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及蚯蚓粪作为重金属污染修复剂的潜力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概括提出了蚯蚓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20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对潮土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吴其聪 张丛志 张佳宝 陈金林 信秀丽
    2015, 47(6):1034-1039. DOI: 10.13758/j.cnki.tr.2015.06.004
    [摘要](2306) [HTML](0) [PDF 248.19 K](3124)
    摘要:
    基于长期田间定位试验样地,研究了裸地(CK1)、不施肥秸秆移除(CK2)、不施肥秸秆还田(CK3)、施无机肥秸秆移除(NPK)、有机无机肥混施秸秆移除(1/2NPK+1/2OM)、有机肥秸秆移除(OM)、无机肥秸秆还田(NPK+S)、有机肥秸秆还田(OM+S)8种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K1土壤有机质及有机质各组分含量最低,但有机质稳定性较CK2、CK3高。与CK2相比,施肥处理(NPK、1/2NPK+1/2OM、OM)、秸秆还田处理(CK3)以及秸秆与肥料混施处理(NPK+S、OM+S)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其各组分的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其中OM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有机质含量比CK2高155.1%;有机质各组分中可溶性有机质DOM、富里酸FA、胡敏酸HA、胡敏素HM比CK2分别高39.1%、133.7%、540.0%、152.5%;HA/FA值为0.43,比CK2高173.9%。在CK3的基础上施用肥料(NPK+S、OM+S),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有机质稳定性均有所增加,并且有机肥(OM+S)效果好于无机肥(NPK+S)。可见秸秆还田及有机肥施用对潮土有机质及其各组分含量均有提升作用,促进有机质积累并提高其稳定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