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主要土壤的腐殖质组成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研究了黄土区分布较广的塿土、黑墟土、黑麻土与陕南黄泥巴的腐殖质组成,絮凝极限与光学密度。黑墟土和黑麻土的腐殖质中胡敏酸与富非酸的比最大,约2左右,塿土与黑褐土次之,约1.2-1.5,黄泥巴以富非酸为主,二者之比小于1,与土壤所分布的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与钙结合的腐殖酸占腐殖质总量的90%以上,与二、三氧化物结合的腐殖质则很少,占10%左右,活性胡敏酸除施肥甚多的卫星田外,都分析不出来,几近于零。
    黑褐土与塿土中胡敏酸的光密度最大,抵抗电解质的稳定性小,而黄泥巴则反之。与苏联有关土类作了对比,黑麻土、黑墟土、塿生和黑褐土的腐殖质接近于黑钙土和粟钙土,黄泥巴的腐殖质接近于灰化土。
    现在的耕层,由于长时期的施肥和耕耘,腐殖质的性质较为年轻,深埋地下古土壤的腐殖质积聚层,几千年来很少受生物的影响,腐殖质趋向较复杂与老化,卫星田的分析也同样证明熟化程度不同影响土壤腐殖质在质上的差别。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罗贤安,朱显谟.黄土地区主要土壤的腐殖质组成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J].土壤,1961,4(6):1-10.[J]. Soils,1961,4(6):1-10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7-05-26
  • 出版日期: